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8|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韵兴起是历史必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0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重阳新韵 于 2016-12-4 09:31 编辑

新韵兴起是历史必然



重阳JM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新韵”就是“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新韵诗就是采用《普通话韵》的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体诗,简称“新韵”。
    “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它采用了普通话韵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综合了中华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诗词,是社会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诗词(文学艺术)也必然地发生了相应的划时代的变化:其一是法定使用普通话;其二是推广使用汉语拼音并标定四声;其三是有韵新诗与古体新诗的形成。这就确立了中华诗词划时代变化的基础,即传统诗词以普通话的韵母为韵并与自由新诗相结合,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由此而产生新诗体——新韵。
    声韵,本是汉语文字的根本属性,独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和声对韵,自然巧成,本应如此的。声韵自身的规律性是永久的鲜活的,它必将突破僵式而作新的变化与发展。
    和声对韵,是诗歌所特有的独特标志。声韵是新体诗与旧体诗相结合的内在基础和先决条件。普通话韵母四声是中华民族法定的标准语音,不管是旧体还是新体,都应该在它的统一之下,求生存,求发展。
    韵,是中华诗词的根。有了韵,也就有了根,也就有了传统,也就有了民族。“新韵”,既是相对于“诗韵”而言的“韵”,又是相对于“诗体”而言的“体”。所以,“新韵”既是“韵”又是“体”。“新韵”是中华诗词的升华,“新韵”是中华民族先进诗文化的先进代表,“新韵”代表着中国先进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新韵”诗韵是平水韵等古诗韵演化至今的结果,平水韵等古诗韵是新韵诗韵的前身(基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辩证地发展观。旧韵(古韵)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被自然淘汰了,继续使用不合时宜。
   “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它采用了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综合了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韵谱,就是《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即提取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十六个韵母作为十六韵部,(含一个儿化音);按四声分为六十四韵,包括以《新华字典》为准的所有汉字。
    世事万物都是变化的,世事万物又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变与不变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变是对不变而言,不变是对变而言。说变时,其中必有不变之因素在;说不变时,其中必有变之因素在。变是进化,不变是永恒。诗歌也一样。诗歌是与人类语言俱生共存的,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共同发展变化至今的。但诗歌也有不变之主因素在,那就是节奏和韵律,那就是诗歌的永恒。
   诗歌进化的基础是什么呢?有内部的基础和外部的基础。也就是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构成诗歌进化的基础。内因是诗歌自身形态的演变,外因是社会的需求和选择,这就是诗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谓诗歌的进化,主要是指诗歌形体的变化。中国诗史上已有的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词,曲等就是诗歌不同时期进化的不同结果。就是诗歌内因和外因的矛盾统一的斗争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表现。它既有永恒的本质特征的遗传或继承,又有外部因素造成的形体变态。
    诗歌也是呈三极进化式的,这是自身的而不是外加的。正如格律诗是固化守旧的一极,无韵自由诗是自由无度的另一极,新韵新体诗则是两极相互斗争或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生极。这就是新韵诗歌的突现,这就是中国诗歌进化的未来。所以,新韵新体诗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而无韵自由诗没有中国诗歌永恒的传承基础,没有中国诗歌独特的本质特征,所以它不是诗,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更不可能成为中国诗歌的未来。
    中国诗歌有其独具的定义、诗性、结构和章法,它是国语大法的一部分。新韵,是广纳博采诸诗体精华的新型诗体,它是对旧格律的突破,是对自由新诗的改造,是真正新诗体的创建与发展。当今中国所出现的任何新诗体都脱离不开与“新韵”的关联,都必定要囊括在“新韵”的范畴之内,因为它脱离不开普通话或国语大法的约束。
    纵观中国诗歌的进化史,可以发现它有一条恒定的本质特征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节奏和韵律,那就是中国诗歌不变的永恒的本质所在。这就是中国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的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就不会是中国诗歌。直言之,中国诗歌进化的未来必定是有韵之诗,新韵之诗。
   无韵诗,虽然数量多,势力大 ,占中国现代诗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因在中国“无韵不成诗”,所以说它不是诗。它“混充诗”的好景不会太长。
    旧韵诗太固守,不适应中国的现时代,所以说它必须改革创新,才有发展。因此,中华诗词如果固守旧格律而不改革创新,是不会有新发展的。
    新韵诗,既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又继承了民族诗传统,弘扬了民族诗精神,顺应民心,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虽刚刚起步,但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无量!
    新韵唱词,以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融汇贯通于传统诗词、民歌和现代诗语之中,以精炼的结构形式适时适度地深入广泛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韵在目前最活跃最典型的代表模式和象征。是建立新韵新诗体的主体基础,是新韵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中国当代诗坛,以韵为根,三足鼎立:无韵不成诗,旧韵需改革,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为了新韵的顺利发展,当务之急,一是要遵照“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的指导方针,加强传统诗词的改革创新;二是要遵照《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加速“现代诗”即无韵诗的传统化或民族化的改造(或称韵律化和精简化的改造)。倡导新韵,宣传新韵,为普及新韵而奋斗!为新韵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5:41 | 只看该作者
新韵诗,既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又继承了民族诗传统,弘扬了民族诗精神,顺应民心,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虽刚刚起步,但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无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8:33 | 只看该作者
诗是韵文

诗是韵文,无韵非诗。
无人舟自横,无韵诗自斃。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7-4-6 14:53 | 只看该作者
诗 歌 理 论 的 丰 碑  




文/李万修




    重阳论文专著《新韵说》的问世,是诗界大事,具有深远意义,值得庆贺。
    在中国诗歌走入低谷,处于冷落,迷失方向,趋向西化的关键时期,重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原理,结合中国诗歌的实际状况,总结了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创立了新韵说。
    1997年11月,重阳发表了《推广使用新声韵》,提到新声韵“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敲响了新韵的晨钟。
    1998年2月,重阳发表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第一次提出了“新韵”这个名词,给一种首创的新诗体以巧妙的命名。文中总述:“‘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并喊出:“为普及新韵而奋斗!”的响亮口号,吹响了新韵的进军号。这是一篇新韵的纲领,也是新韵的宣言。
    1999年1月,由重阳亲自组建成立了《新韵学会》,并担任会长,领导展开了新韵大研讨,在会刊《艺苑》报,《新韵》报上发表新韵创作和新韵理论。近十年来,他本人就发表了百多篇有关新韵的论文。重阳的新韵理论,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说理充分,观点正确,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可称得上具有高水准的理论创新成果。论述的范围广,角度新,内涵深,站得高,看得远,实为总领的先导。简述有以下一些最基本的内容:
    新韵的根基是民族。必须具有民族性,民族的风格,民族的特色。民族性也就是民族的独特性。只有维持好本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新韵的母体是传统。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宝,必须继承和发扬。任何发展着的事物,都是以继承为基础的。新韵若不与传统诗词相结合,就永远接不上传统的香火。继承还得发展和创新,新韵是中华诗词的升华。
    节奏和韵律是新韵的生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种文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诗文化发展的结晶。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象征,是诗最本质的特性,是诗最起码的标准,是区分诗与其它文体的标志,是永恒的,不管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中华诗的命脉。韵是新韵的魂。“新韵”既意为诗韵又意为诗体。诗必以韵定是非,无韵不成诗。有了韵,就有了传统,就有了民族。废旧韵,兴新韵,推广使用新韵谱(重阳编著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
    改造、规范新诗。规范化,就是大众化,民族化,韵律化,传统化。所谓的无韵自由诗,冒充新诗,必须改造。中国诗严重洋化,无韵诗泛滥成灾。《诗刊》是无韵诗的大本营,《新华字典》为无韵诗提供了错误的诗概念的依据。
    新韵要吸取民歌的丰富营养。中国诗歌是从远古的有韵律的民歌中演化出来的,起源于民歌,并传承于民歌。民歌是新韵的根基之一。
    新韵应借鉴外国诗歌的精华。任何民族和国家文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都不可能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这就是要批判的吸收。传统诗词若不与新诗结合,就永远得不到现代化的发展。
    新韵可具体归纳为四种形式:新韵古体诗词,有韵新诗,新韵歌词,准新韵诗。新韵歌词是新韵璀灿的明珠,是新韵创作的现实楷模。随着乐曲唱遍全国,传播世界,形成了新韵歌词的高峰。而准新韵诗是新韵的标准诗,因为最合乎新韵的定义,将来必然会出现准新韵诗的高峰。
    当代中国诗坛形成了以韵为根的三足鼎立局面: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三分天下。这三大派系,旧韵诗必须改革创新,无韵诗必然消亡(无韵诗不是诗,本不该在诗之列),新韵诗茁壮成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大步:诗经(远古时代)——格律(封建时代)——新韵(现代与未来)。每一大步都是前一大步的发展与创新,虽形式不同,却有内在的联系。新韵是中国诗歌的未来,前程光辉灿烂。
    新韵必有斗争,与旧韵斗,与无韵斗。只有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成长,在斗争中存在,在斗争中胜利。新韵必然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
    对于重阳的新韵理论,以上只是一些最简要的择取,只有通览他的每一篇全文,并结合读他的新韵作品,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领会。
    重阳的新韵理论,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完整性,基本上形成了理论体系。象这样多篇幅、高质量的诗歌理论,在整个诗歌理论史上也是罕见的,可说是竖立起一座巍峨的诗歌理论丰碑。
    新韵理论意义重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在当今的关键时刻,理论的重要性和实践的需求性都显得十分迫切。新韵理论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效果。
    重阳领导了新韵运动,掀起了一场诗歌革命,创建了一门新学说,创立了一种新诗体,开创了一代新诗风。新韵是个伟大的创举,是自元曲以后出现的新诗体,代表着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新世纪的诗歌是属于新韵的,让我们欢呼新韵时代的到来!

                           2006.05.10 于民和书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7-4-6 09:41 | 只看该作者
垂死挣扎,不值一文。
要真是好理论、好诗,肯定会有众诗人趋之若鹜,也不会冷落到今日:只有几个痴、呆、傻、僵、旧的可怜老人到处自吹自擂、自己喊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7-4-5 15:50 | 只看该作者
为了新韵的顺利发展,当务之急,一是要遵照“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的指导方针,加强传统诗词的改革创新;二是要遵照《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加速“现代诗”即无韵诗的传统化或民族化的改造(或称韵律化和精简化的改造)。倡导新韵,宣传新韵,为普及新韵而奋斗!为新韵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7-3-27 10:39 | 只看该作者
学新韵引发的感想感悟


冯 奎


   重阳先生说得好:“无韵非诗!”这是一个明确的导向。但若在我没有接触新韵时听到这句话,我一定会急。第一次接触《新韵》报时,就被重阳先生的理论所吸引,又为之折服。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一种自由的写作方式,起初,我认为既然诗歌可以不押韵,那我就不押它好了,以免增添一些麻烦,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去作,规距得很,诗的美感也不能灵活的运用及展现。所以,在没有接触新韵以前,写自由新诗时,我大多不押韵。
    当我逐渐的了解新韵以后,才知道我的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虽然无韵诗在很古之前也曾出现过。据说,唐代作乱的潘将史思明,虽然斗大的字认不几个,却爱故作风雅,经常即兴吟诗。有一次他要把一筐樱桃赏给他的儿子史朝义(怀王)和史朝义的军师周贽,就在彩笺上写了一首“诗”:“樱桃一笼子,一半赤,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身旁的一个小吏看了这首诗,建议他把最后两句对调一下,即改为“一半与周贽,一半与怀王”。这样就押韵了。不料史思明听了以后勃然大怒,道:“韵是何物,岂可以置我儿子在周贽之下。”
    这仅仅是一个笑话。但在我国古代,写诗不押韵是不可思议的。
    从新韵的发展过程来看,他是诗人、作家、艺术家对诗歌新旧观念的真实反映。我真实的悟到:诗歌创作是需要依据新韵为主体的新型观念的,新韵是对现实写作新趋势的统一。
读新韵作品及新韵理论,新韵的曙光照亮了我的心扉。我对新韵有了必胜的坚定的信念。
    新韵在时代、民族、社会关系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有的学者,诗人、作家都是生活在普通话的环境中的,创作的风格也该融入到新韵中来的。新韵的发展,是社会的、民族的必然,是争议向接纳的转化。所以,重阳老师提倡的新韵学,是不受客观因素阻隔的。新韵时代,新韵文化,新韵艺术风格决定了新韵的基本风貌,这种风貌也是重阳老师等理论家以独特的实践体现出来的。如今,新韵已引起了各界同仁的共鸣。我系新韵的初学者之一,但我深信新韵会逐渐取代旧韵的。因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14:2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新诗
中国新诗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以西诗分行为格式的一门新兴的诗歌艺术,迄今已百年。中国白话新诗的初衷是反传统,是有韵自由诗。但却被无韵诗篡改和利用,反传统反过了头,丢了传统基因,丢了韵。最后结果是背宗叛祖栽了跟头,成了无韵非诗 —— 自己不是诗了,也不知诗为何物了。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7-2-12 12:32 | 只看该作者
[b]韵 根.1
中国诗的幸运,是有了韵根;
中国诗的不幸,是丢了韵根;
中国诗的出路,是找回韵根。
中国诗的未来,是普通话韵。
(重阳jm)


韵根.2
无韵自由诗无韵无体,像似没有附体的游魂。
新韵自由诗有韵有体,坚守着永恒的民族根。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7-1-15 11: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对新韵的理解与支持。我也赞成重阳先生的这段话:

音韵的有机重复形成节奏和韵律,有韵律的诗句的有机组合形成诗,所以诗不可能只有一字或只有一句。当然,有人曾写过一个句的诗,还有人写过一个字的诗,其实,那都是对诗的扭曲,是对诗常识的无知。在中国,一个字不成诗,一个句也不成诗,两句可成对联,三句只能算是半截诗,四句才成完整的诗。因为,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或一个韵母,不成韵律,不成诗句,当然不成诗。只有一句,不能形成音韵的有规律地重复,所以不能成诗。两句,只形成了韵律的一半,没有重复成完整的韵律,所以也不成诗。三句,因韵律不完整,勉强成诗。四句则可形成一个完整的韵律,所以成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5-30 03:2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