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旭诗集《稻草人》
何泽勋
1
从利川城出发,穿过连绵起伏的群山,九曲连环的公路旁有一处小镇,便是传说中的老屋基。
在我的印象中,老屋基总和火有关。那时的乡村山大人稀,总难收到信息,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经常成为老一辈谈资的,就有关于老屋基失火的一些故事。
年轻时外出求学,乘车必经过老屋基小镇。青石街道依着山势摆在公路下边,两排木楼顶着瓦片像燕子的尾巴作飞翔状聚拢。木坝河蜿蜒而下,清澈见底,默默的见证着小镇的变迁。
就在老屋基最后一次大火后,老街就变了模样。火柴盒般的小洋楼淘汰了吊脚楼,青石板也变成了水泥路。要追寻老屋基老街的模样,只能在张良皋先生著的《武陵土家人》一书封面上看到。
唐旭兄就生长在小镇河对面的村庄里。自小就在河边玩耍的他有一身好水性,更有着从农村走出来的淳朴的本色。
认识唐旭兄是在恩施读农校的时候,我们同为校友,他比我低两届。当时我是学生会的宣传部长,他是班上的宣传委员。还记得初次见面,他穿着当时很流行的小西装,下面一双白网鞋,标准的时尚中分头,很腼腆的样子。
他知道我也爱好文学,给我送过一份他们主办的小报。后来我毕业离开学校,那个时代既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就中断了联系。直到我回到利川,才又见到在广告公司跑业务的他。
还是一身小西装,不过白网鞋换成了皮鞋,骑着一辆两轮摩托,奔走在城市的街巷。
2
唐旭兄的诗歌早年走的也是唯美的道路,不仅写新诗,也写古体诗,所写内容多描述故乡山水风情。还记得他那本《我住清江头》诗集,汇集了他早期的诗歌作品,虽然略显稚嫩,但里面所录的诗歌作品却有着难得的真实和纯粹。
后来他改变诗风,开始关注小城的生活状态,用无厘头的语言风格探索新的诗歌创作方式,并趋向系统性和主题性。当然这也是一种诗歌群体创作的必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来到迷茫而又混乱的城市,虽然生活的根基和创作的灵魂还在农村,但可以从城市获得很多诗歌创作的元素,很容易找出一个诗歌创作的激发点。
今夜,寂寞的不仅仅我一个/一只流浪狗跟在我身后/走完第三个巷道时/那只狗跟另一只狗私奔了/临别时/还朝我得意地摇摇尾巴
——《我像狗一样穿过天平街》
唐旭兄这段时间的诗歌作品关注底层,关注城市生存的状态,不仅仅是一种人文关怀,更多的还是对城市生活的无奈和迷茫。既向往城市生活,把城市生活当成自己的目标。又渴望回归,依恋单纯而又质朴的农村生活。那么对于很多事物就会极度敏感和无限放大,并且用一种矛盾心理和尖锐的视觉看待。
这对于唐旭兄的诗歌创作道路,却是很好的事情。这种矛盾的心理,不仅可以激发无限的灵感,更能产生新的诗歌命题。通过这一命题,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可读性。
3
最近,唐旭兄又推出了他的乡土诗歌作品集《稻草人》,以一种守望的态度,在城市的天空看着自己的村庄,用心底的记忆构筑自己午夜梦回的故乡。
唐旭兄的乡土诗对比国内其他乡土诗歌,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独到的观察视觉。他用城市流行的无厘头式语言,来抒写自己所熟知的乡土,用城市最底层的视觉来挖掘故乡的诗行。
我的父老乡亲/都是吃牛粪长大的/牛粪用营养/把庄稼喂得结结实实/把日子喂得白白胖胖
——《牛粪上的故乡》
诙谐的风格、调侃的语言,把乡土的气息描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立即置身一个有着碧绿田野、牛铃摇荡的村庄,回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既有着冷调的幽默,又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我曾搬过无数次家/后来都遗忘了/有一个家/永远也搬不走/那就是老家
——《永远的故乡》
这是唐旭兄诗歌中难得的抒情,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隐藏着极大的张力,让人读罢不仅感叹,更能将自己心上流浪的故乡带回,切身感受家的温暖和对家的思念。
其实和唐旭兄一样,很多人从学校一毕业就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不得不离开家,离开生养自己的村庄。
感同身受,从唐旭兄的这本诗集里,我看到的不仅是他的村庄,也是我的村庄,很多人的村庄。我们都像行走的稻草人,守望着心上的村庄,孤独的吟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