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以往的诗歌标准对于当前的诗歌写作是否与用 [打印本页]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2-1 14:34
标题: 以往的诗歌标准对于当前的诗歌写作是否与用


以往的诗歌标准对于当前的诗歌写作是否与用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可以说是诗歌的本质,也是它的文学和社会功用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对于当前的诗歌写作,它依然有用。

以我在《一爿现代诗可以有的容量》中曾做过分析的亨利·格拉厄姆《两座花园》之(二)为例,
“我昨天把一个虫切为两半/然后就走了,今天早晨/向窗外望去,你看到/一个小孩试图/将两半黏到一起。”在一般的看来,它似乎是没有涉及到我们所惯常所理解的任何重大思考与社会问题,比如它并没有简单地去谈论生命、谈论人生,也没有去伸张什么我们所熟知的社会的思考、公众理念与主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只能停留在概念性的认知阶段、为能从事物的表层去摘得仨瓜俩枣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也许无能想到它的根是什么、在哪里?也或者它的更深层或者底层的真知性表达是什么?

再以诗人陶杰《喻体(一)》的“上午我把它画成圆的,下午/改为椭圆。一会叫它“芒果”/一/叫它“梨”。直到今天/我还不能确定自己喜欢酸味还是甜味”为例,当你从人的认识发展阶段,从它的深入中,来理解“上午”“下午”它的象征表达意味,你或许就能够明白作者究竟是在干什么,在要做什么。细致描画人的每一心里变化流程,追寻每一细节的表达,把语言的掀柄探入表达的结皮之外,使语言在死硬的疆域里获得更大的伸张,这或许才是诗人所能够获得的满足与表达的目的、追求与价值所在。
由此,读者也或许可以知道,不同的好的诗歌表达在表象之外从来都是另有目的的。它们不是在滥用语言,而是极节俭地使用语言,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让语言的能量发挥到最大,以重构语言发现及语言的新领域。

诗歌原则与立场何以被人们混淆,以至于口水泛滥于诗歌的大街小巷,拆门揭框,乃至于屋顶坍塌的一片乱象,想来也必是与诗歌的基础,地基的扎实,与诗歌信仰的崩溃、缺失以及诗歌的众生相有关。需要说明的是,它们是诗歌发展中的过程问题,是发展而不是退回到过去才会更好的问题,在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美”这个概念在认识层面的消极作用,即审美的惰性问题。不断地寻找美、发现美,我们的诗歌才不会陷入千顷地,一枝花的贫穷、荒凉的精致与境况。




2018.02.01

----------------------------------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8-2-1 17:53
读过,共议
作者: 王恩荣    时间: 2018-2-2 08:08
不同的好的诗歌表达在表象之外从来都是另有目的的。它们不是在滥用语言,而是极节俭地使用语言,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让语言的能量发挥到最大,以重构语言发现及语言的新领域。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2-2 11:02
与用应为有用,有个“它们”应为他们。匆忙发出来,想为股市救火,差错之处,还望朋友们见谅。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2-2 11:03
以往的诗歌标准对于当前的诗歌写作是否有用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可以说是诗歌的本质,也是它的文学和社会功用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对于当前的诗歌写作,它依然有用。

以我在《一爿现代诗可以有的容量》中曾做过分析的亨利·格拉厄姆《两座花园》之(二)为例,
“我昨天把一个虫切为两半/然后就走了,今天早晨/向窗外望去,你看到/一个小孩试图/将两半黏到一起。”在一般的看来,它似乎是没有涉及到我们所惯常所理解的任何重大思考与社会问题,比如它并没有简单地去谈论生命、谈论人生,也没有去伸张什么我们所熟知的社会的思考、公众理念与主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只能停留在概念性的认知阶段、为能从事物的表层去摘得仨瓜俩枣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也许无能想到它的根是什么、在哪里?也或者它的更深层或者底层的真知性表达是什么?

再以诗人陶杰《喻体(一)》的“上午我把它画成圆的,下午/改为椭圆。一会叫它“芒果”/一/叫它“梨”。直到今天/我还不能确定自己喜欢酸味还是甜味”为例,当你从人的认识发展阶段,从它的深入中,来理解“上午”“下午”它的象征表达意味,你或许就能够明白作者究竟是在干什么,在要做什么。细致描画人的每一心里变化流程,追寻每一细节的表达,把语言的掀柄探入表达的结皮之外,使语言在死硬的疆域里获得更大的伸张,这或许才是诗人所能够获得的满足与表达的目的、追求与价值所在。
由此,读者也或许可以知道,不同的好的诗歌表达在表象之外从来都是另有目的的。他们不是在滥用语言,而是极节俭地使用语言,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让语言的能量发挥到最大,以重构语言发现及语言的新领域。

诗歌原则与立场何以被人们混淆,以至于口水泛滥于诗歌的大街小巷,拆门揭框,乃至于屋顶坍塌的一片乱象,想来也必是与诗歌的基础,地基的扎实,与诗歌信仰的崩溃、缺失以及诗歌的众生相有关。需要说明的是,它们是诗歌发展中的过程问题,是发展而不是退回到过去才会更好的问题,在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美”这个概念在认识层面的消极作用,即审美的惰性问题。不断地寻找美、发现美,我们的诗歌才不会陷入千顷地,一枝花的贫穷、荒凉的精致与境况。




2018.02.01

----------------------------------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2-2 11:03
王恩荣 发表于 2018-2-2 08:08
不同的好的诗歌表达在表象之外从来都是另有目的的。它们不是在滥用语言,而是极节俭地使用语言,是在有限的 ...


作者: 神青赶    时间: 2018-2-2 18:21
来读有价值的诗歌评论。
作者: 敖华    时间: 2018-2-3 19:58
欣赏,提读。
作者: 远航小诗    时间: 2018-2-4 06:43
在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美”这个概念在认识层面的消极作用,即审美的惰性问题。不断地寻找美、发现美,我们的诗歌才不会陷入千顷地,一枝花的贫穷、荒凉的精致与境况。
作者: 远航小诗    时间: 2018-2-4 06:43
欣赏。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2-4 18:35
神青赶 发表于 2018-2-2 18:21
来读有价值的诗歌评论。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2-4 18:35
敖华 发表于 2018-2-3 19:58
欣赏,提读。


作者: 新泽飞翔    时间: 2018-2-4 18:36
远航小诗 发表于 2018-2-4 06:43
欣赏。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