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登录
中国诗歌流派网 返回首页

形上人文的个人空间 http://sglpw.cn/?303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论诗歌的运动(三)

已有 730 次阅读2012-2-4 08:11 |个人分类:诗论| 运动, 诗歌

诗歌运动的无目的性和方向性

    诗歌运动是没有目的的,但又是有方向的。我们说诗歌运动的无目的性是从产生诗的动因来讲的。诗的动因在心灵的内部,不在于心灵之外的什么目的。主体的情感有如流动的江河,生长的树木要流动,要生长才能有勃勃生机,这种流动和生长的需要就是诗的动因。“文艺也如春日的花草,乃艺术象内心智慧的表现,诗人写出一首诗,音乐家谱出一支曲,画家绘成一幅画,都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如一阵春风吹过池面所生的微波,应该说没有所谓的目的。”(《沫若文集》十卷83页)是的,诗就是主体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是心灵的自由和解放。任何外在的目的都会造成情感的淤塞和阻滞,都会影晌诗的自由运动,会毁坏诗的特殊的质。所以中国古代诗话特别强调:“诗有天机,待机面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谢榛《四溟诗话》见《历代诗话续编》下1161页)心灵倘无灵感触动,假如主体还没有进入“不吐不快”的创作心理状态,那么你去“幽寻苦索”也是没有用的。古人有“诗有不立意,以兴为主,漫然成篇”之说,这就是强调情感的自由,有这种情感自由产生的诗,才是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元成。“我们所谓审美的或艺术的活动,在它的过程中或直接结果中,有着一种情感因素--艺术里所具有的情感大半是愉快的。所以审美的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并非是要达到它本身以外的目的而达到一种手段。从这点讲,审美活动所表现的,恰正和那常被我们当作手段用的实际活动相反。”(《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279页)这是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的一段著名的论述。他的论述中心仍然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艺术活动是没有目的的。

    诗歌运动的无目的性还源于诗歌的超功利性质,诗的运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都是超功利的。它的是主体情感活动的结晶,是神圣而又纯洁的。假如诗歌受到了宗教以及私欲亵渎,那么诗就象失去了贞操的少女一样失去了美,也就失去了诗的自身。黑格尔就认为诗要谨防艺术以外的目 的来干扰,他说:“如果诗让这类外在的目的占重要地位,因而影响到全部构思和表现方式,诗作品马上从它自在自为的崇高领域降落到有限事物的领域。”(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49页)诗的审美活动是主体摆脱了动物的功利性质的高级情感活动,在诗的情感活动中,主体的心灵表现为一种自由和超脱。如果诗人受到了外在目的的束缚,那么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作家决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一卷87页)诗是圣洁的,为了诗的圣洁,让我们净化自己的心灵吧!

    诗歌运动的无目的性,还因为它自始至终是感性的运动。虽然这种运动包含了理性因素,但它和概忿始终保持距离,运动无论如何延续它都不趋向于概念,这也是造成诗运动无目的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诗歌运动是没有目的的,但又是有方向的。这种方向性就在于它没有目的,但又符合目的,“......审美的愉快,是看不见功利关系的直观表现。康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目的的合目性’,它没有具体的目的,但是合目性的。艺术品就是这样的,它不一定告诉你它有什么目的,但它中间包含着一定的目的性,这应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特性。”(《美学与艺术讲演录》59页)我们强调艺术活动的这种无目的性,其实就是强调生命自身的运动规律,主体的这种审美情感的活动看来是没有目的的,但运动结果却趋向于目的。这很有点和道家美学的“无为而无不为”相一致。诗是心灵的自由,惟其自由它才导向价值,导向人类更高的目的。诗歌运动就是这种自由与合乎规律性与合目性的高度统一。

    诗歌运动的方向性还由主体的心理自组织功能所控制。诗歌运动的方向性表现心灵运动的“多样性”和“整一性”的统一。我在前面讲过在进入创作状态时,主体的心理趋势是异常复杂,就其运动因素和运动形式来看,它又趋向“整一性”。诗的心理运动就是这种复杂多样和有序,整一的矛盾统一。这就是一生多,多归一。但是,这种有序和整一并非是理性控制的结果,它是主体在非自觉状态下自动实现的。这种自动化的原因在于主体的心理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主体的心理自身具有高度的自组织功能,而且在活动中还对自身进行认识和调节,维持和提高自身的序度。正因为这样,一首诗要么表现对爱的渴望和追求,......就其“心理流”的主流来看,流向基本是稳定的。诗的情感流向正是这种又随意又不随意的矛盾统一。在诗歌运动中,诸多的心理因素就统一于主体的心理结构。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统一于“自我”。他说:“抒情诗的整一性关键在于主体的内心生活。......这种整一性可以分裂和分化成为观念,情感,印象和直觉等等互相差别的杂多状态,这些杂多因素唯一贯穿线索就是它们的共同容器,即自我。”(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211--212页) 黑格尔这里的“自我”当然也是指的主体的心理结构,他所强调的仍然是心灵运动中的这种“多”与“一”的统一。克罗齐说:“心灵活动就是融化杂多印象于一个有机整体的那种作用。这道理是人们常想说出的,例如‘艺术作品必须有整一性’,‘艺术须富变化于整一’之类的肯定语。”(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27页)所以,诗的整一性不在于外在的机缘及其实际情况,而在于主体的内心生活和掌握方式,诗歌运动的方向性正表现为艺术的这种整一性。

    另外,诗歌运动的方向性还和心灵的惯性运动有关系。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研究讨论较多的“心理定势”就是讲的这个问题。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之说也是讲的这个问题。“心理定势”也好,“动力定型”也罢,它们都从不同角度肯定了由于经验、习惯、信仰、个性、修养等因素,或者说,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在解决问题时那种具有倾向性的心理准备。心理建构中的这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在诗歌运动中就有一种定向作用。

    其次,我们也不能完全排斥理性因素对诗歌流向的调整和修订作用,在诗歌运动中,情感和理性都是非常自觉的心理活动,它们对诗歌运动也有整一性的定向作用。这是决定诗歌运动方向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我们之所以要从整个心理结构上去强调诗的整一性,那是为了避免强调个别的心理因素而破坏了诗歌完美统一的生命体。并非完全排斥理性和情感的导向作用。诗歌当然是在激情状态下完成的,创作状态时的心理因素确实复杂,但是,当诗的雏形具备,主体的心灵平静之后,诗人也要对自己的作品作理智而冷静的审视。在这个时候,照样可以删除枝蔓,调整情感。这在诗歌运动中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把诗的这一阶段叫做“冷处理”。它对诗歌的流向也可以起到调整的作用。可是,这是一种极其次要的手段,不能强调的。在对诗歌进行冷处理时的修改时,一定不能破坏诗歌直觉式的感性特征,不能变更情感主流的轨导,从而异化诗的生命的质“一首诗只要有生命,就可以修改,但不能强使它获得生命。”(《美国作家论文学》356页)这是诗歌运动中一个不能不留心的原则。真正的诗人并不强调诗的修改,他们认为最初的总是最好的。诗的创作关键在于情感的萌动和流向,千万不要因为琢磨词语而伤了诗的灵魂。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6 14:2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