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登录
中国诗歌流派网 返回首页

赵会敏的原创诗空间 http://sglpw.cn/?93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踏雪飞鸿

日志

日本是张弓

已有 174 次阅读2012-9-1 14:36 | 日本列岛, 中国文明, 地球

                                                                                       日本是张弓

  从空中俯瞰地球,日本很容易被发现:亚欧大陆东头的大海里,悬浮着一个孤零零的岛国。

  从形状上看,日本列岛就像一张弓,一张蓄势待发的弓。但在原始的古代日本,他们只是大陆母亲的游子,迫切需要中国文明的滋润,献贡求封恭顺之至。而一旦羽翼丰满时,这张弓将搭上武力扩张的箭,毫不迟疑的向大陆发射。

一、是日本人祖先又怎样

  日本民族的起源,一直是笔糊涂账。

  日本学者坚持认为日本人素来是同一人种,但这"同一人种"从何而来?显然不可能凭空从日本列岛像蘑菇一样冒出来,再往前追溯的话,落脚点只能在大陆。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日本民族是由亚洲各地的移民--中国汉族、北方的通古斯人和阿伊努人、马来人、印支人融合衍变而来。

  日本列岛山地多,平原少,资源贫乏,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不断,为了生存,在远古的某个时段,操着不同口音、长着不同样貌的移民们,聚集在一起采果、捕鱼、狩猎--日本的先民们开始了艰难的生存史。

  说到历史,日本人自己写的远古史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神话。拿日本8世纪成书的《日本书纪》来说,第一、二卷记述的是虚无缥缈的传说,第三卷《神武纪》才正式记载了日本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因为实在找不到这位天皇的一丁点详实证据,《神武纪》上只好含含糊糊地称:"神武天皇不生长于日本,乃乘天盘船自高天原飞降者。"这个看上去像外星人降临的解释,显然不能说服现代考古学家,但千百年来的考证,还是不能确定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神武天皇是不是真实存在。

  到了近代,香港学者卫挺生出版《日本神武开国新考》一书,第一次惊世骇俗的提出:神武天皇就是中国秦代的徐福。

  徐福东渡的传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道:公元前210年,齐地(今江苏连云港市)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寻找"不老药",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徐福东渡没有找到不老药,却发现了"平原广泽",唯恐回国遭杀身之祸的徐福便长居于此,不再复返。

  司马迁记载的"平原广泽"是哪里?《三国志》和《后汉书》都称在"会稽、东冶之东",这和日本的方位是相符的,而到了中国的五代时期,《释氏六帖》里第一次明确指出"平原广泽"就是日本。

  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也有早期秦民不堪国内苛政和战乱东渡日本的记载,不过没有提及徐福。

  卫挺生综合了史料记载和日本出土文物的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徐福到达日本后,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文化技术,使日本从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时代,一跃而到了精美的青铜器时代。徐福向日本土著传播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带去了医疗技术等秦朝先进文化,深受日本土著敬重,从而奉其为首领--神武天皇。

第2节:是日本人祖先又怎样(2)


  "徐福天皇说"在日本很有人脉,很多知名人士都认同这一观点。不过日本人看待徐福的"国籍"很圆通:"就算是真的也没什么,既然徐福抛弃了秦国选择了在日本定居,本人又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那他就无异于日本人了。"怀着感激之情,日本人甚至考证出徐福是从日本的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的。至今新宫市每年都有祭祀徐福的节日,到了那一天,日本男女老幼身着和服手持彩灯,用各种虔诚的活动纪念这位先民,当地的徐福墓和徐福神社至今香火不绝。

  为了确认徐福和日本人的关系,日本有考古学者另辟蹊径,他们研究比较了日本人和中国江苏连云港人的头盖骨,结论是:头盖骨惊人的相似。可惜没有史料表明徐福死于何处,日本的徐福墓只是座纪念性质的空墓,否则较真的日本人真会拿骨头做DNA测试。

  无独有偶。八十年代,日本人类学教授鸟越宪向外界宣布:"日本人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省。"他的主要证据是在云南的少数民族考察中,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有胎斑,而这和日本人有臀部胎斑是一致的。

  头盖骨和臀部胎斑的相似,其实都是旁证,不能对日本人到底源自何方做最后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日本人对谁是自己祖先这个话题,表现得比较坦然,因为日本人普遍对本民族有自豪感,认为学习外来文化并不丢脸,祖先是外来人也无所谓,关键是现在的日本在世界上不落后就好。这种淡定,其实包含着潜台词:让不自信的民族去拘泥自己祖先的光荣吧。反过来,中国人如果凭借这些虚幻的"日本祖先是中国人"而暗自得意的话,才真的会被日本人小看。

  乘飞船降临的外星人也好,有臀斑的云南少数民族也罢,在中国古代,从不曾有人对这个远隔重洋的小小岛国投去过认真关注的目光。

第3节:一群化外岛夷而已


  二、一群化外岛夷而已

  古代中国对岛国日本的了解少得可怜,除了地理上的客观原因,更多出自优势文明的自信心理。在那时的中国人思维意识里,没有"世界"这个概念,只有"天下",而天下就是中国!中国之外的犄角旮旯当然也有些小国,那都是蛮夷。朝鲜半岛的诸多小国已经是天下边缘了,远在朝鲜之东的日本算哪根葱?一群化外岛夷而已。

  汉、魏、晋、南北朝时中国称日本为"倭",汉光武帝曾赐日本国王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就"倭"这个词本身来说,并不含贬义,《说文》的解释是:"倭与委义略同。委,随也。从也。诗曰:周道倭迟。"

  现存文献中以"倭"指称日本的最早记录是《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乐浪"是汉武帝时在朝鲜半岛所置的郡,其海中之国当指日本无疑。到了三国时期,陈寿在《魏志·倭人传》里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了日本,从他的记载里,我们知道大概3世纪的时候,在日本列岛上出现了一个统治着30个小国的邪马台王国,"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在魏晋人眼里,日本还是个靠"鬼道"来"惑众"的原始部落。

  日本邪马台王国时期,中国正值纷乱的三国时期。当时邪马台王国主要是经朝鲜半岛,和控制中国北方的魏国进行交往。

  公元238年(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间),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第一次派遣使者,带着男女生口10人、土布2匹到达魏都洛阳。见远夷来朝,魏明帝曹睿很高兴,封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赐以丰厚的金印、锦缎、白绢、铜镜、铅丹等物。

  自此,日本一直保持着对陆地大国的恭顺,一直到中国陷入空前大动乱的南北朝时期,日本列岛的"倭五王"还是通过使者,向南朝的刘宋政权贡献方物,并要求封号,刘宋的皇帝顺水推舟,封之以"安东将军、倭国王"。

  隔着无边无垠的大海,中国对日本没有领土要求,没有资源要求,没有文化要求。对中国皇帝来说,这个遥远的东方岛国还算恭顺,能按时请安纳贡,所以时不时封个王赐个印什么的。日本也乐于接受,因为对经济文化军事远远落后的岛国居民来说,中国是先进文明的发源地,把自己纳入中国的文明圈是非常重要而且有面子的。

  综合一下隋唐之前的中国史书来看,日本在中国人的眼里大致是这样的:有国王统治,贵贱等级严格,跣足椎髻,礼节古怪,耕种禾稻捕鱼蛤为生,嗜酒,妇女不淫,无盗贼。

  看上去,日本基本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小国寡民形象,尽管原始,但没有丝毫冥顽好战的样子。可惜,这不是事实。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8 02:2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