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新江西诗派
新江西诗派
一,创立时间: 2002年10月

二,创建人: 谭五昌

三,群组负责人:水笔、大枪、李贤平、林莉、唐纳、杨晓林

四,核心成员名单:

程维、颜溶、牧斯、林莉、杨北城、大枪、熊国太、老德、水笔、洪老墨、木朵、邓诗鸿、龙泉、渭波、胡刚毅、龚奎林、郭豫章、雁飞、柳春蕊、杨晓茅、文向滨、冷先桥、张春华、李贤平、阿斐、王彦山。

五、成员名单:

陈安安、李志土、左一兵、褚兢、陈政、陈正云、蒋为农、三子、江子、李晓君、徐勇、欧阳滋生、涂传禄、陶志红、王治川、徐良平、徐真柏、徐昭昌、谢轮、谢维境、杨瑾、马策、周玲、艾龙、杨晓林、彭华毅、田智生、万洪新、吴金亮、盛孝源、聂丽芹、周兴、吴素贞、范剑鸣、杨景龙、唐纳、邓伍生、华光耀、落莎、李欣、卢炜、蒋力庆、寇勇、万建平、王光辉、王小林、徐贵保、徐建星、胡粤泉、贺小林、曾绯龙、刘理海、张萌、朱仁凤、采耳、邓涛、杨宝珍、邓小辉、刘正辉、林晓嘉、蔡诚、米勇、毛鸿山、刘华、庞华、陶智强、吴红铁、田雅、熊亮、陈伟平、樊健军、易有斌、周启平、郭丽云、胡景盛、马梦、枚庸、曾秋华、徐建华、玄河、杨林斌 、舒喆、吴水云、邱兰等


《新江西诗派》发刊词

在中外诗歌史上,某一诗歌流派的诞生与形成无疑都在客观的层面上凸现出该流派内部成员在诗学观念、美学趣味、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相似性与趋同性。从深层主观动机来看,流派的诞生或“人为”建构无可置疑地表明该流派成员对某种诗歌理想与诗歌标准的强烈认同与自觉维系,显示其对诗歌写作技术层面与价值学层面的双重关注。诗歌流派现象的客观存在与不断出现有力地指证了诗歌的内在秩序对自觉的诗歌写作者所具有的规范和导引作用,其意义与影响是肯定而积极的,尤其是当诗歌写作自身进入到某种多元无序、标准紊乱的“失范”时期。
   “新江西诗派”在当下的诞生与问世正是建立在前述关于流派现象的理性思考与认识基础之上的。它的出现,意图在当下喧嚣混乱、标准缺失的诗歌语境中建构一种相对规范与严肃的诗歌理念与诗歌标准。从流派建构的“合法性”而言,“新江西诗派”可谓具有“天然”的优越条件与深厚基础:首先,它是以宋代江西籍诗人黄庭坚所开创的“江西诗派”的现代性的继承与发展,或者说,“新江西诗派”在禀承和保留“江西诗派”某些重要的诗歌原则和艺术趣味外,已用新的语言形式和诗歌内容对“江西诗派”进行了全面的刷新,从而呈现出崭新的时代特征与气息;其次,“新江西诗派”的全体成员均拥有共同的地域文化(赣文化)背景,共同地域文化的客观存在,使得以流派集结方式出现的江西籍诗人们在诗歌写作中的题材(主题)选择、语言风格、美学趣味等诗歌外部与内部面貌上或多或少存在相同、想通或相似之处,至少从理论上讲具有某种“可通约”性。
   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诗歌流派,“新江西诗派”提出如下几条诗歌原则或诗歌主张:
   其一,主张诗歌形式和诗歌内容的双重创新。
   诗歌形式的创新要求作者从使诗歌的内容获得最佳艺术呈现的角度考虑,在动态性的诗歌写作中不断打破与抛弃模式化的语言风格与表述习惯,努力寻觅一种鲜活、生动、具有不可重复性的诗性话语方式;诗歌内容的创新则要求作者贴近并关注自己当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境遇,从自我与时代发生磨擦的多元复杂的关系网络中获得开阔、丰富的文化视野与生命经验,在诗歌写作中努力发掘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气息且富有真实细节效果的诗性经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诗歌形式的创新与诗歌内容的创新必须保持同一性,不应出现人为的“分裂”或“脱节”状态。
     其二,主张诗歌语言态度上的兼容并蓄。
     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这一诗歌常识为古今中外的诗人所普遍公认,但对待不同语言形态的选择性使用在诗人们当中历来就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在20世纪现代性汉语诗歌发展史上,围绕诗歌语言问题的争论历久不息。就汉语的形态而言,“口语”与“书面语”是其最基本的两种语言类型。一般说来,“口语”具有亲切、平易的表达效果,“书面语”则具有典雅、庄重的文化色彩,两者在呈现事物的诗意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优势,而且这种优势是互补性的,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关系。当下中国诗坛围绕“口语”与“书面语”的一些观点偏激的争执,表明当事人在对待诗歌语言态度上持有某种保守与偏狭心态。“新江西诗派”主张对待诗歌语言问题应持完全开放的“兼容并蓄”态度,在诗歌写作中根据文体中创造的需要将“口语”、“书面语”及包括外语在内的其他类型的语言设置在合理的位置上,使诗歌文本真正焕发出艺术性语言的活力与魅力。
其三,主张地域色彩与时代气息 有机融合。
“新江西诗派”认为,地域色彩是一切文学创作活动通常具有的艺术特征,在不同文体与不同作者之间只存在程度上的区别。《诗经》、《楚辞》可视作用可以证明汉语诗歌的地域色彩的经典文本。大体而言,诗歌文本的地域色彩可通过富有地方色彩的自然景物、人物故事、民情风俗、语言习惯等体现出来,以期使之呈现地域风情与地方文化的“奇观”效果但这些还只能作为诗歌的“素材”或“材料”加以看待;在真正进入文本创造的过程中,写作者须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用融汇现代东西方文化精华的宏阔思想视野对之进行深刻的审视与观照,用一种现代理性的批判精神将文本中具地域色彩的“素材”或“材料”“点化”成真正的诗歌题材,从而使之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震撼与感染效果。
   当然,从诗人个体及诗人群体的实际创作情形来看,任何理论的预设都可以完全“失效”。因为任何一个真正有出息的诗人是很难用既定的理论框架去规范、束缚或妨碍其特立独行的创作个性的。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与其说“新江西诗派”是一个“精心建构”的诗歌流派,毋宁说它是一个以共同地域背景为名义而集中起来的诗歌团体。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把前面所提出的几条“流派主张”宽泛地理解成几种诗歌向度与诗歌品质,择其大要概括起来,那就是:提倡严肃、自由的探索精神,积极、开放的艺术态度以及宏阔、深刻的审美眼光,善于将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诗歌经验吸纳为自己的思想与艺术营养,用充满个性的声音创造出坚实有力的诗歌文本。缘此,“新江西诗派”决不仅仅是一个狭隘的地域性诗歌团体的概念与称谓(正如宋代的“新江西诗派”不是一个地域诗歌流派概念),而是一个以无限开放的态势接纳所有对现代汉语诗歌事业怀有抱负和严肃追求精神的中国诗人的诗歌大阵营。
(谭五昌执笔,原载《新江西诗派》2012年10月创刊号)
收藏|RSS 积分: 18|群主: 谭五昌

快速发帖

还可输入 80 个字符

本版积分规则

在本诗歌群组中寻找帖子

 

诗歌群组地址

[复制]

谭五昌 创建于 2014-5-6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3 07:1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返回顶部 返回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