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行诗
- 九行诗(四川)
胡冬(三首)
第一首
翻破一本字典
冥想橘中之秘
心若暖玉
故人杳如黄鹤
揣着怀历
去走一条小路
看见一棵大树
目光如注
果子应念而落
第二首
画中人自尽
鱼在水中淹毙
茅屋被撕毁
所以看护自己的窠臼
每日每晨
爱情宁馨恬静
所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每日每晨
恋人们甜睡不醒
第三首
灰背的喜鹊
优美身段的夕鹊
听随这样的戏剧
安于内心生活
小心经过木桥
小心打破水罐
午后风和日丽
安步当车
去看一次画展
[艺术自释] 诗人同语言的斗争
诗人关心的应是对语言本身的锤炼。一首诗必然蕴含着诗人的哲学。对于一个好的读者,他多半不会从诗人为他准备的艰难的入口着手,他用心去察觉——从而倾听到由于语言的运动而产生的和悦的声响;他一遍遍清享语言的涤荡;尔后才尽可能感悟诗人思想的精蕴。这个过程是否能够依靠读者的才智自觉地完成,完全取决于语言的魅力。语言是诗歌唯一的要素。较之于戏剧与小说,诗的文学性微乎其微。作为纯粹的语言艺术,诗完全相信了语言本身。——对语言审慎而出色的安排,把语言的链条精密地组合成美丽的序列,诗人的任务在于赋予一首诗以经久的美玉般的光辉。诗是语言的造型。混乱的语言往往是蹩脚诗的通病。明晰、洗炼的语言足以判断一首的好坏。
诗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助于诗人细腻的气质。每首诗都是诗人建立的语言的新秩序。诗歌在语言的焦土上绽开鲜花,因而一开始语言便成为诗人温和的敌人。它瓦解诗人清醒的头脑,将天才的灵感毁于拙劣的诗句。总之语言是一个庞然大物,它让诗人为难,问题不在于该怎样一路吃掉它,而是怎样一点一点把语言的犄角化于无形之中。诗人渐渐掌握了熟练的技巧,即使如此,诗人的重负没有减轻,语言的妙境近乎桃源,欲求不得,欲辩忘言;诗人崇高的悲剧意义亦在于欲穷其境,欲罢不能。
抱定目标的诗人因为潜心于语言的实验而饱经文字沧桑。每句诗、每个词都标明诗人所经受的洗礼。进取心和悟性的智慧使得诗人坚持不懈,时有心得——开始它滔滔滚滚,泥沙俱下;渐至佳境,作为现象的语言消失了,恰当地说是形同乌有;然而语言无形的氤氲又把诗人包围在烟波浩渺之间;四面空旷,四面皆是完壁,伟大的诗人更加渺小;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早已胜负了然,语言却正是在这里才真正具有无穷的魅力;诗人的语言日益精纯,它与诗人思想的底蕴辉映成灿烂的奇景。优秀的诗人在同语言的周旋中不断获取经验并成长。就象一只毛皮光亮的啮齿兽,它不止一次从诗人灵巧的手指中逃脱。语言这种活泼的个性使得人人都难忘在毫末之差的推敲中运用了一个恰当的词语时那种冲动的幸福。
同语言的艰苦斗争成为诗人一生的考验。语言作为诗歌的全部秘密,它迫使诗人呕心沥血、凭借智力的优势同它较量。语言的奥妙足以令豁达的诗人叹服并为之折腰。否认语言的强大是无知的,把大师们的作品一概敬仰地称之为炉火纯青亦是言过其实。大师们的劣作可能不亚于我们。他们曾经获得过语言惊人的丰收,正是他们出神入化创造出语言的奇景。他们静穆的诗歌令人想起如琴湖暗夜的琤琮,或者乞力马扎罗之雪。但是他们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智力倾向的痕迹,智慧的高厦被夷为废墟,唯有高超的技巧可能伴随他们直到一息尚存。他们本来在劫难逃。青年艺术家们常常以平庸的作品取笑已经成就斐然的诗人,然而任何古典和现代的大师亦不能一生自如地驾驭语言。从智力的巅峰坠落到非凡的灵性丧失,谁都可能在同语言的较量中败北。个人思想的进步终其一生可以在宁静中求顿悟,在动荡中求稳固,乃至臻于完美之境。而语言之于诗人,却如峰之岚、谷之雾,诗人的形象有如夸父;就象穿上了红舞鞋,诗人将为语言的芭蕾疲力竭而死。
在诗歌中语言还可以被理解为具有多方面的歧义,好求甚解的追踪无一倒外都将证明——语方是诗歌致使的要害。诗人经过多年来对语言的秘密研究已经折服。语言的修炼不只使诗艺受益,同时也教育诗谙知人生的妙谛。悟性的语言是一种高超的境界,它与诗人崇高的内心贯通。对语言的精益求精,于冥冥此生一直是诗人痛苦心灵的慰藉。
[成员]胡冬
[作品集结]《胡冬九行诗集》(油印) -
收藏|
积分: 0|群主: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