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鹰翅上超度
——读夏寒散文诗新作《西藏 雪域 天路》
宫白云
提起散文诗,许多人脑海里映现的大都是抒情这个词,它惯有的传统的叙述模式与抒情态度似乎已经根深蒂固。打破浅表的摹物状景,求新、求变、求异已成为许多散文诗人新的探索与追求,小情小调的感性呈现越来越不受青睐,反而大开大合、丰富多元、具有人性的温度与现实和历史的深度的散文诗已成为新的方向。正如诗人穆旦认为的那样:“为了使诗和这个时代成为一种感情的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而夏寒的新作《西藏 雪域 天路》为散文诗“新的抒情”做出了有力的探索,不仅开掘出崭新的诗美表现力,还最大限度地张扬了散文诗语言的艺术,以磅礴的抒情传递神秘西藏神圣、神性的震涛,让一个厚重、深沉、内涵的“西藏”进入我们的视野。
夏寒的《西藏 雪域 天路》以三章组合的形式展开,分别为“我用转世的视野去看西藏”,“我用凡人的眼光去看雪域”,“我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天路”。三章三种视镜互为表里彼此呼应,“西藏”“雪域”“天路”这样的组合本身就意味深长,它们自身的词根就包含了神性、文化与历史的特征,而诗人恰恰懂得如何有力地抓住这些元素,以阔大深厚的内涵,创造出一种天地人神交错的效果,这种效果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回声被诗人智慧地引领进入一个人神合一的境界,就像血液,从心脏里流出,又循环往复回心脏,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而且自始至终萦绕着一股特有的神秘气息。
在第一章《我用转世的视野去看西藏》中,诗人变形为一个“转世”者,并在一个“看”的限度内,以一个转世者所抵达到的视野打量着西藏,每一句诗语的出发都是目光所及的当下场景:“喜马拉雅山的峰巅”、“雪域高原”、“鸟”、“天边”、“夜晚”、“月光”、“寺庙”,诗人的目的不是重现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雕塑着它们的精神形象,由此呈现的西藏是安宁、祥和甚至是慈祥的。人们在这里歌颂“春天的圣洁”;“虔诚地在诵经里修行”;这种氛围形成了某种“感应”,让“藏人的大彻大悟挂在寺庙翘起的檐角上”;整个画面像是一幅抽象的油画;“慈祥,在觉悟中降生于涅槃”;“遥远的祥云就是一缕缕佛光不断涌动的信念”;“信仰,高过珠峰的云,悬在天地中间”;“信仰的种子,在木鱼里发芽。信徒的祈祷在未知的世界显灵”;“膜拜,是超度的唯一途径,开过光的万物普度朝拜者的永远都是安宁。”这些诗句又像一些启示,它们既是被传达的,又是被领悟的,它们的深刻、深广经过诗人的转义处理,以一种语言的自觉裹挟着一种自觉的神性,使无边的佛法无处不在,让一种信仰缓慢而又并不凝重地融入人们的身体与灵魂的内部,并最终获得一种灵魂的安宁。
以平凡人的躯体进入神性,并获得人与神共在的真谛,是夏寒《西藏 雪域 天路》第二章《我用凡人的眼光去看雪域》所要表现的主旨。当“酥油茶里冒着一缕缕云烟”;“神鹰在雪山,拍打翅膀上的晶莹”;“藏歌与格桑花一起争奇斗艳”;“每一缕风中都夹裹着诵经的味道,每一丛草随风摇摆,也都在朗读诵经”时,“追逐信仰的人们,权当是神灵在显灵。”;此时的“雪域”——“每一缕晚霞,都在鹰翅上超度”,而“神,在哪里?”,诗人说:““神,在藏人高过雪山的信仰里,但同时也在我的内心屹立。/神,究竟为何物?以往一直蒙在鼓里,今天却装在心里:/神,其实是座雕像——/神,是万万分之一的平凡而又非凡的人,修炼而成;/神,是谁都不敢做不能做不会做和做不成的事,而他却做得远超第一;/神,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甘愿奉献自我的人,当他真的故去,就像文成公主,/人们为了追思和纪念她,于是,为她塑像并供奉,于是她就成了神的化身!”,这些关于“神”的描述是诗人以“凡人的眼光”对“神”的洞悉,它们通晓明白,无需任何的阐释,任何的阐释都有可能损害“神”的要义。正如一丝光总是来源于一片更大的光,所谓的神性唯有在共有的“人性”中,才能凭神的召唤理解一切、包容一切,享有最理想的愿景。
在夏寒《西藏 雪域 天路》第三章《我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天路》中,诗人首先通过自由的苍鹰与朝拜者的跋涉“打开了西藏的一扇扇窗,打开了西藏一幅幅深邃而神秘的风景。”;接着巧妙地以“风”的“怒吼”牵引出“一条天路”——“一条巨龙横空出世,把内地与西藏的隔绝贯穿”,而“推土机”,“达赖喇嘛分裂”,“民族伟大复兴”,“火车汽车”这些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词语的运用,大大延宕了“天路”的现实蕴涵。而“天在脚下,路在脚下,人在天上”这样的诗句不仅弥漫着箴言的气息还潜伏着神性的力量。当天路以温暖纯粹的方式与神圣的诵经声及藏人的血液暗合一起,尘世藉此获得了救赎。
总的来说,夏寒的这首《西藏 雪域 天路》既是朝向神灵的观照,也是面对信仰的讲述。西藏、雪域、天路无一不是灵魂扎根的地方,也无一不是精神信仰的源地。那些与人类共同接受佛光普照的自然物象,在神圣中自有其位置。而诗人夏寒也自有其位置,他举着嬗变的诗之火把,让“每一缕晚霞,都在鹰翅上超度”。
2015-12-11于辽宁丹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