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55期荐诗歌评论情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55期荐诗歌评论情况如下:

1
宫白云︱ 对生命自身的认领——读庞白的诗《唯有山川可以告诉》

读到庞白这首《唯有山川可以告诉》,又一次被他诗中散发的一种缓慢的悲欣交集的味道所沉迷。庞白的诗最让人称道的就是他诗中的这种舒缓沉郁的味道。这种味道不是谁都能写得出来的,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咸了,少一分淡了。对于手拿盐罐调味的人来说,长期的浸淫必不可少,这是一种功力。而庞白就是深具这种功力的诗人,他卓然的诗歌品质,隐含不露的古典气质,明敏忧郁的生命情怀,在一贯的安静温和下,一簇小小的火焰慢慢熔化着时间之铁。
  都说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诗,庞白在我的印象里是那种宽容善良、温善至诚值得信赖的诗人,我猜想他在生活中大概也是那种所谓慢板生活状态的人,因为他的诗始终都在节制速度,用一种慢板的节奏呈现他内部的思想情感以及在生活的表层下对精神世界的探求。情绪内敛、情感克制、语速缓慢、语调从容、语言冷静又极其的精确是他诗歌的特征,尤其是他独特的白描手法,让人惊叹他静水流深又浑然天成的深厚功底。他的这首《唯有山川可以告诉》最能体现他的这种功力。“那青翠的背影/枯萎的眼神,以及尚未相逢的/低声叫唤/在这个夜晚/慢慢认知命运,安稳下来”,这样的生命之味,可谓悲欣交集,让人心有灵犀,又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更难解释,那种含混之美吸引着你反复地回味那情感的神情与色彩,陷进他所营建的已知与未知的氛围之中,其实就是几个形容词、名词与动词的搭建,而它的细腻与丰富却可以涵盖整个人生。好的诗歌不仅要写出已知的感受更要写出未知的东西,要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未来,所以,那些生命中有过的和未有过的存在,“远远不是全部”,那么,什么是生命的全部?诗人说“唯有山川可以告诉”,诗中的“山川”它象征的应是生命之核,或者换句话说,是生命的终极所在,“那里埋藏着太多/我们从未启口的部分”,生命中有多少秘密就那样无疾而终。“但是,那又怎么样呢?”,诗人的豁达正在于此,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生命的始终足以慰藉生命,在生命的始终中,那些“静的时间/乱的生命,激流般的对视”最终都将被“山川”掠走,归于沉默。
  加缪说:死的问题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人既然最终会死去,那么为何而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唯一重要的问题。许多人在诗里谈加缪这样的“生死”大问题”,庞白也在谈,他谈得真诚实在,他谈得尽得其味,他谈得极尽艺术,他不著一字生死,却处处是生死之禅。这是他这首诗最成功之处,他没有直接去揭示生命的终极意义,而是以生命过程中的悲欣交集与对生命自身的认领去抵达那通脱之境。
  


  附原作:

  唯有山川可以告诉
  文/庞白
  
  那青翠的背影
  枯萎的眼神,以及尚未相逢的
  低声叫唤
  在这个夜晚
  慢慢认知命运,安稳下来
  
  但这远远不是全部
  深重的烟雨遮蔽着的山川
  日渐隆起
  那里埋藏着太多
  我们从未启口的部分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山川已是我寻找到的唯一慰藉了
  而且,唯有山川可以
  掠走我们静的时间
  乱的生命,激流般的对视
  唯有山川可以,告诉我们
  它的沉默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3-25 07:45 )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2
阿依古丽︱诗创造了读者

那个称之为我们的群体,就是读者。
通常,我们与诗人保持着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亲密是因为诗,疏离是因为诗人。
我们与诗通过阅读的方式互相置换,像两个心甘情愿推心置腹的朋友。
我们与诗人却大有不同。在现实中相遇,我们追随诗人,掩饰羞涩;有深爱,却永远也不会说出。这个没有说出的部分就是诗。诗人守护着这样的经验,直到成为诗。
读者却是不由分说的介入。哦,不,不要这么鲁莽。阅读一首诗前,我们一定要洗耳,净心,保持安静。要有面对《心经》一样的虔诚,最好点一炷香,放一曲轻音乐。这时我们的阅读才会成为对诗人和诗的二度创作,我们才会真正拥有诗人和正在阅读中的诗。
诗人与诗是等于的关系,这种平等给予诗人的创造力之上。诗与读者是大于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给予读者的创造力之上。
诗人与诗的平等关系,使时间与空间的诗性关系处在永不匮乏的相互诠释之中。啊,时间和空间,我们永远不知道它们是平等的关系呢?还是始终处在不平等之中?诗也不知道。哦,读者也无需关心这个问题。诗总是让一些哲学的问题凸现出来。诗与哲学本来就是互相孕育的关系,它们不能诠释的窘境从来都不是诗人的范畴。阅读让我们再次确信,最有资格丈量诗歌边界的只有读者,哲学对此无能为力。
实际上,诗人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诗人。在一个何谓真正的人的探索中,诗人从来都没有止步,也不会含糊其辞。我们与这样的诗人相遇,真是三生有幸。我们爱上诗人,热恋一场也不为过,诗人是我们生命的光。当然圣殿中的那台管风琴是多余的,因为诗人的存在。
诗人与诗在某一瞬间奇迹般地走到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只是一瞬,这样的机缘总是转瞬即逝。对一位把毕生交付给诗歌的诗人来说,首先有诗,而后才有其他。诗人的成败要在诗与生活的包容之间找到通途。如果诗人嫁给读者,或者诗人娶了读者,疑惑两位诗人在互相的嫁娶之中走进庸常。哦,别忘了,生活是一罐甜蜜,也是一剂毒药。饮甜蜜时,要热爱诗人,吃着生活的毒药时,我们同样也要热爱诗人。
诗人从来都不是坏人,但一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另类。我们从来都不应该给诗人套上世俗的枷锁。诗解放了我们的生命,给了我们心灵自由,诗人首先是那位最先实现了自身解放的人。
越是伟大的诗人,越渴望包容,渴望自由。生活对诗人的包容度,让我们读出爱的深度;社会对诗人的包容度,让我们读出社会文明的尺度。而读者呢?读者如何解读诗人?如何解读诗人的推心置腹?这个过程正是读者的二度创作。对诗人和诗,读者始终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读者是上帝,诗人不是。但诗人通灵,又接通了诗与上帝的关系。诗仿佛上帝之道,有时候真像是在传达教义。诗中包罗万象的时空被永久地保留下来。诗留下来,还有全新的语言。一些被诗赋性赋形的事物保留在我们的视野中,像一尊永不消逝的时间的雕塑。读者正是因诗人的创造认知了那些陌生的事物,通晓了人类史上曾经为莫如深的历史、气象、人文地理。实现这样的诗性表达却没有那么简单。
读者啊,可别以为诗只是一些抒情的分行,它大提琴一样粗犷的叙述是一种多么夺人心魄的语言方式。叙述让我们对诗有了更新的认识。时代更新着诗的表达方式,读者也要跟上。正如我们如今阅读一则新闻只要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而不是从报纸上。
阅读使我们在纵横交错奔跑着快速列车的当代时空中,持续地完成自己,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道路上,与诗人保持同步,走在一起,不至于落伍,留下太多遗憾。即使遗憾总是存在着,围绕着我们,我们依旧这么固执地期待……
诗把我们引向内在的安宁。那么期间的一切,都将用以诗人解脱自我而奉献给读者。
诗人创造着诗,诗创造了读者。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3-28 08:28)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3
亚拉索︱读“刺辱母者”主题诗歌有感

如果说有什么比三月的花朵开得还热烈的话,我想应该是“刺辱母者”于欢被判无期所掀起的舆论风暴了,南方周末这只蝴蝶所引发的飓风,让网上网下风云激荡,今日头条参与者已经过5亿,连人民日报公众号也发出了“母辱不护,国辱何拒”的感叹。我想任何一个情感正常的人看了这个报道,估计都难掩悲愤和怒火,都说如果我是“于欢”一样会杀人,估计杀得更多。诗人是一个敏感的群体,爱恨情仇自然要用诗歌发声,流派网发起辱母命案的主题诗歌写作,其中有一首诗歌是这样写的:

《对于欢说》
     
作者: 难忘军旅岁月

一个年轻人说
你不是遵守法律的窝囊废
你用生命捍卫母亲的人格

另一个年轻人说
如果我母亲受到侮辱
我一定多杀几个
昂首阔步去戴上法律的枷锁

还有一个年轻人说
无论母亲什么过错
无论母亲什么品格
对我来说,
母亲给了我生命
母亲就是我的祖国------

         这首诗歌应该说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情感和想法,其他的诗歌作品我也基本上一一拜读,总体感受是,诗歌主题鲜明,情感真挚,直指当下时弊。诗人们爱憎分明,热血沸腾,一腔怒火,充分表达了对于欢母子遭受非人凌辱的同情;对公权力不作为的失望;对司法公正失信于民的哀痛。诗人的怒吼,震耳发聩,引人深思。我个人的想法是,保护母亲是作为儿女们的天职,更何况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如母亲受辱而不挺生而出,奋起反抗,那确实是窝囊废,饭桶。网上文章也是各种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案例分析,反正一句话,于欢是为民除害,死者死有余辜,于欢应该无罪释放,至少也应该轻判。稍有不同意见者定被问候祖宗十八代和全家族女性。对于案件,我个人不想做过多评判,因为多方力量在舆情关注下已经介入,同时鉴于媒体一贯的一些不良作风,在不了解具体情况下,还是先让消息再飞一会,不然剧情反转,一腔热血和愤怒,到时被打脸又情何以堪。我只希望有客观公正的调查和审判,司法独立,不娇纵也不冤判。遗憾的是,网上一片喊打喊杀之声,让人不寒而栗。论坛里一些诗歌也是满满的戾气,火药味非常浓厚,甚至鼓励犯罪,这有悖于诗人情怀。诗人的心情谁都可以理解,但是只有愤怒还不行,还得有建设性的意见,当然这不是诗人要做的事情。网民(包括诗人)的声音,有关部门应该聆听,甄别,吸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面对暴戾之气,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抛弃暴民思想,不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或许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原因,强权者用暴力,反抗者也用暴力,这符合我们用革命镇压反革命,用革命的手段对付反革命的手段思维。但是现代法治社会应该不是这样的,侠客不适宜现代社会,所以刀消失于江湖。尽管美国社会允许配枪,但最初的出发点也是防止公权侵犯私权。我相信法治社会应该是人人向往的王道乐土,一个成熟的国家和国民也应该具备成熟的法律思维,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滥用私力救济,这个社会必然是暴力的,野蛮的,混乱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弱者更容易被欺凌,弱者会挥刀向更弱。这样的社会和环境是我们不愿意看见的,那么该怎样让社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处于正常的轨道运行呢?毫无疑问还得靠法治,法律的利剑应该悬于每个人的头顶,只要不遵守就应该依法惩处,让每个人敬畏法律,相信法律,遵守法律。当然法有恶良之分,恶法非法,法应该关切民意,人伦和道德,对一切有违伦理道德和人性的法律都应该摒弃或修正。
        三月快结束了,春天也快接近尾声了,这不免有点让人伤感,但我还是愿每一个人,让人悲喜交加的尘世,以及这个伴随我们一生的祖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3-28 13:00)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4
雨无正︱浅析兰波诗歌《醉舟》

《醉舟》
作者:阿尔蒂尔兰波

当我顺着无情河水只有流淌,
我感到纤夫已不再控制我的航向。
吵吵嚷嚷的红种人把他们捉去,
剥光了当靶子,钉在五彩桩上。
所有这些水手的命运,我不管它,
我只装运佛兰芒小麦、英国棉花。
当纤夫们的哭叫和喧闹消散,
河水让我随意漂流,无牵无挂。
我跑了一冬,不理会潮水汹涌,
比玩的入迷的小孩还要耳聋。
只见半岛们纷纷挣脱了缆绳,
好像得意洋洋的一窝蜂。
风暴祝福我在大海上苏醒,
我舞蹈着,比瓶塞子还轻,
在海浪——死者永恒的摇床上
一连十夜,不留恋信号灯的傻眼睛。
绿水渗透了我的杉木船壳,
清甜赛过孩子贪吃的酸苹果,
洗去了蓝的酒迹和呕吐的污迹,
冲掉了我的铁锚、我的舵。
从此,我就沉浸于大海的诗——
海呀,泡满了星星,犹如乳汁;
我饱餐青光翠色,其中有时漂过
一具惨白的、沉思而沉醉的浮尸。
这一片青蓝和荒诞、以及白日之火
辉映下的缓慢节奏,转眼被染了色——
橙红的爱的霉斑在发酵、在发苦,
比酒精更强烈,比竖琴更辽阔。
我熟悉在电光下开裂的天空,
狂浪、激流、龙卷风;我熟悉黄昏
和象一群白鸽般振奋的黎明,
我还见过人们只能幻想的奇景!
我见过夕阳,被神秘的恐怖染黑,
闪耀着长长的紫色的凝辉,
照着海浪向远方滚去的微颤,
象照着古代戏剧里的合唱队!
我梦见绿的夜,在眩目的白雪中
一个吻缓缓地涨上大海的眼睛,
闻所未闻的液汁的循环,
磷光歌唱家的黄与蓝的觉醒!
我曾一连几个月把长浪追赶,
它冲击礁石,恰象疯狂的牛圈,
怎能设想玛丽亚们光明的脚
能驯服这哮喘的海洋的嘴脸!
我撞上了不可思议的佛洛里达,
那儿豹长着人皮,豹眼混杂于奇花,
那儿虹霓绷得紧紧,象根根缰绳
套着海平面下海蓝色的群马!
我见过发酵的沼泽,那捕鱼篓——
芦苇丛中沉睡着腐烂的巨兽;
风平浪静中骤然大水倾泻,
一片远景象瀑布般注入涡流!
我见过冰川、银太阳、火炭的天色,
珍珠浪、棕色的海底的搁浅险恶莫测,
那儿扭曲的树皮发出黑色的香味,
从树上落下被臭虫啮咬的巨蛇!
我真想给孩子们看看碧浪中的剑鱼——
那些金灿灿的鱼,会唱歌的鱼;
花的泡沫祝福我无锚而漂流,
语言难以形容的清风为我添翼。
大海——环球各带的疲劳的受难者
常用它的呜咽温柔地摇我入梦,
它向我举起暗的花束,透着黄的孔,
我就象女性似的跪下,静止不动……
象一座浮岛满载金黄眼珠的鸟,
我摇晃这一船鸟粪、一船喧闹。
我航行,而从我水中的缆绳间,
浮尸们常倒退着漂进来小睡一觉!……
我是失踪的船,缠在大海的青丝里,
还是被风卷上飞鸟达不到的太虚?
不论铁甲舰或汉萨同盟的帆船,
休想把我海水灌醉的骨架钓起。
我只有荡漾,冒着烟,让紫雾导航,
我钻破淡红色的天墙,这墙上
长着太阳的苔藓、穹苍的涕泪,——
这对于真正的诗人是精美的果酱。
我奔驰,满身披着电光的月牙,
护送我这疯木板的是黑压压的海马;
当七月用棍棒把青天打垮,
一个个灼热的漏斗在空中挂!
我全身哆嗦,远隔百里就能听得
那发情的河马、咆哮的漩涡,
我永远纺织那静止的蔚蓝,
我怀念着欧罗巴古老的城垛!
我见过星星的群岛!在那里,
狂乱的天门向航行者开启:
“你是否就睡在这无底深夜里——
啊,百万金鸟?啊,未来的活力?”
可是我不再哭了!晨光如此可哀,
整个太阳都苦,整个月亮都坏。
辛辣的爱使我充满醉的昏沉,
啊,愿我龙骨断裂!愿我葬身大海!
如果我想望欧洲的水,我只想望
马路上黑而冷的小水潭,到傍晚,
一个满心悲伤的小孩蹲在水边,
放一只脆弱得像蝴蝶般的小船。
波浪啊,我浸透了你的颓丧疲惫,
再不能把运棉轮船的航迹追随,
从此不在傲慢的彩色旗下穿行,
也不在趸船可怕的眼睛下划水!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1891年),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醉舟》写于1871年夏,此时的兰波正在酝酿其诗歌创作上的“通灵”说。兰波所谓的通灵,指的是一种超人的本领,既能看到、听到、感到凡人看不到、听不到、感不到的东西。他认为杰出的诗人都应该是通灵者,只有通灵的诗人才能达到“未知”的境界,写出真正的诗篇。而要通灵,就必须打乱自己的感觉系统,“长期、巨大、有步骤地使全部感官错位”。为此,要用烈酒和大麻来麻痹感官,在幻觉和梦呓造成的错乱中接近冥冥的真实。
写出这首作品时兰波还只有17岁,兰波几乎所有作品都写成与20岁以前,从其创作经历上,兰波属于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型诗人。《醉舟》这首诗歌的内容是以一条船的拟人化口吻展开叙述,从而推进到一段对超现实情景的描述当中,他所描绘的场景全都是诡异而不合常理的,这也是超现实主义诞生以前最大规模使用超现实意象的诗歌:

我舞蹈着,比瓶塞子还轻,
在海浪——死者永恒的摇床上
一连十夜,不留恋信号灯的傻眼睛。

我钻破淡红色的天墙,这墙上
长着太阳的苔藓、穹苍的涕泪,——
这对于真正的诗人是精美的果酱。

要是布勒东早生几年不知道会不会把兰波拉进他的超现实主义阵营,这首诗歌在时代背景或者创作原因方面全都可以不考虑,它就是一首跟历史人文全然无关的诗歌,现在一般将此类文学作品纳入纯文学领域,其主要的价值在文艺创作手法上,打破常规的主题与修辞。
当我顺着无情河水只有流淌,
我感到纤夫已不再控制我的航向。
吵吵嚷嚷的红种人把他们捉去,
剥光了当靶子,钉在五彩桩上。
所有这些水手的命运,我不管它,
我只装运佛兰芒小麦、英国棉花。
当纤夫们的哭叫和喧闹消散,
河水让我随意漂流,无牵无挂。
以一艘船的口吻去展开的视角是无法用任何一种标准去判断其价值的,它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它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兰波叙述了一种感官体验的过程,而其主要表现的其实是感觉。但它所描述的感觉也完全是错位的,正常情况下人不可能体验到的感觉。
虽然兰波自己主张用烈酒和大麻麻痹感官,寻求创作灵感,但17岁的少年显然还没有条件接触大麻。不过兰波这种主张在后来被另一领域的创作者采用并且无数次地验证了,迷幻音乐就来自于吸食大麻或者LSD产生灵感,而迷幻音乐的众多乐手都吧兰波奉为导师。
这首醉舟如果从感官体验的角度看,确实很象吸食大麻以后产生的幻觉,而在这种幻觉中价值和理性标准是失效或者错位的,兰波自己是船,而他碰到的浮尸,霉斑,发酵的沼泽,都充满了诡异的美感:
我就沉浸于大海的诗——
海呀,泡满了星星,犹如乳汁;
我饱餐青光翠色,其中有时漂过
一具惨白的、沉思而沉醉的浮尸。
这一片青蓝和荒诞、以及白日之火
在兰波的描述中,美和丑,光亮和黑暗,正确和错误,全都错位而偏离了正常的标准,很难想象一个人凭借天才的想象力虚构出这么丰富但又无意义的场景。但兰波有这种能力,也正因为他有这种不同寻常的才能,才会震惊了诗人之王魏尔伦而奠定了之后数个诗歌流派的基础。
兰波1870年开始学习写诗,这首写于1871年,也就是他开始学习写诗歌1年后,兰波从经验和经历上来讲都是个不学无术的文学家,他的创作生涯,利用文学进行投机的成分更大一些,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魏尔伦,应该说魏尔伦比兰波自己更了解兰波诗歌的价值。
但魏尔伦自己写不出兰波式的诗歌,虽然他也喝酒吸食大麻,魏尔伦由最初对兰波才华上的赏识发展到对兰波美少年般的外貌的注意上进而两人发展为同性恋关系,而这使得魏尔伦被主流诗人圈子排斥并身陷囹圄(同性恋在当时的法国是违法的),兰波在引诱和毁灭了魏尔伦之后,自己也被巴黎文艺届视为洪水猛兽,从而被排斥出主流圈子,他在利用自身诗歌才华跻身巴黎上流社会的过程中失败得十分彻底。
20岁以后兰波不再写诗,四处流浪谋生,但一事无成,最终于37岁病故,兰波死后其作品集由魏尔伦整理出版,版权归兰波的妹妹。
从文艺角度,魏尔伦应该算兰波诗歌的参与创作者和价值发现者,但魏尔伦没有能力创作出兰波式的诗歌,兰波诗歌在其艺术特点上具有超越于技巧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思想的突破,而这并非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轻易获得的。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3-27 15:35)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5
陶发美︱“亚洲铜”之谜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海子的成名作《亚洲铜》。不少人对“亚洲铜”作出了各种喻象、喻示,或寓意的猜测和推演。明显地,大家不够用心!
      我以为,“亚洲铜”就是太阳意象的一次采取,而且是一次落日意象的采取。在诗的结尾,海子写道:“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这里应用了一种科学的暗示:没有太阳,哪来的月亮?没有阳光,哪来月光?这就点明了“亚洲铜”(太阳)与月亮的关联。不过,这个月亮不同,这个月亮同样是一次非凡的发现,它是在“击鼓之后”,那个“在黑暗中心跳舞的心脏”。谁在“击鼓”?“鼓声”是什么?为什么看到了月亮就联想到了“心脏”?实在说,我们无法抓住一个青年诗人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每一时刻的心灵异动。但不管怎么说,从每一细节可感到,《亚洲铜》确是一首自然禀赋极高的作品。只要是自然物的呈现,哪怕是千分之一秒的呈现,它都会被一颗神奇的心灵捕获。
      我一直不情愿以什么“神性”来解读海子的诗歌。“神性”一旦显现,我们落在凡间的人类就只剩下绝望了。在《亚洲铜》里,确实又随处可感受到一种天启般的心灵体验和心灵赐予。
     “亚洲铜”会让人倏地想到青铜器的那个“青铜”。应该说,与那个“青铜”不能等同。象征人类文明的“青铜”,是红铜与锡、铅等元素合成。然而,在海子的诗歌意象里,“亚洲铜”应是一块“红铜”,它天然、纯色、光艳。海子不想让它打上人类文明的印记。在海子的遥望里,它赫然炫示在洪荒年代。
之于海子,“亚洲铜”无疑是一次伟大的发现,一次幸福的遇见。
      不管“亚洲铜”喻示什么,是天,还是地?是时间,还是空间?是文明,还是蛮荒?是今,还是古?是人,还是物?它的第一取景是太阳,是落日的辉煌。可以想象,海子当时的心里,一定有着“天地玄黄”一般的陶醉和冲动。
     比较多的人说,“亚洲铜”象征北方的土地,这是臆断,也是误断。说到底,我们都是太狭隘了。一个真正的诗者,他的思维不会轻易坠入俗世的逻辑。
     不要以为他在第一时刻谈到了“死亡”,谈到了“埋人”,就断定“亚洲铜”是土地。不要以为他是北方人,就以为“亚洲铜”是北方的土地。 “亚洲铜”尽管显示了日光的具象,但在诗意里,它无疑是一次伟大的抽象。可以说,“亚洲铜”是在天和地、时和空、今和古、人和物的一次火烈般的交媾中诞生。
     海子没有去学那个海德格尔的栖居方式,他要寻找自己的栖居方式。当海子向诗歌走去的第一瞬间,他就选择了“亚洲铜”作为第一个精神居所。它更是象征了伟大诗歌人类的又一个彼岸。
     在传说里,亚洲,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只是,海子看到的是落日,——看到的是万古之一瞬的苍黄。
     一个诗人的海子用了一个最富元始意义的喻景,将一个青春的海子一下子推到了太阳的圣境之中。这将是什么结局?是燃烧?还是毁灭?是永恒?还是永生?这一切似乎都在可判断之中。
     “亚洲铜”,——“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这在《以梦为马》一诗里得到了悲壮的回应:“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以梦为马》,以及未最后完成的《太阳七部书》等,其实都是《亚洲铜》的续写。
      我在上一文写到“飞行的海子”。此刻,我还是觉得,他在飞行,而且,他还是一个带有神圣使命的飞行者。
      他不会忘记带上飞鸟和海水,不会忘记带上青草和野花,也不会忘记带上屈原与河流,他也不会忘记带上那两只“白鸽子”,——那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他还不会忘记带上鼓声
      也不会忘记带上那个“在黑夜里跳舞的月亮”!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3-26 11:41)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6
绿溪︱评皮旦《1989年以来自杀的中国诗人为什么百分之百不是女诗人以及非先锋诗人》

这首诗歌为什么叫诗歌呢,不就是用分行形式逻列出一堆死亡诗人的自杀概况吗?不。它是作者别有用心的一首意义深刻的朦胧叙事诗。

     作品以89年以来(新诗第一百年)的时间段,以诗人海子自杀到对海子崇敬有加的诗人卧夫自杀为一环,“用鲜血和生命构建之环”,环环相扣,“至此,一个用鲜血和生命构建的环/基本完成封闭。”不。接下来,又一个自杀周期开启了,自杀者的鲜血向下流淌出一个大?号。
    主题设问,为什么“1989年以来自杀的中国诗人为什么百分之百不是女诗人以及非先锋诗人?”作者用激动的口吻,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一个个自杀诗人的故事。每每结束一个生命,作者都自觉地设问“接下来自杀的/应该是一个女诗人,或者是一个非先锋诗人/或者既是女的同时又是一个非先锋的诗人/很遗憾,”。以一个参差不齐的句式,循环往复,像自杀者向外流出的一淌又一淌鲜血。“作为平衡”“作为对称”“作为呼应”“作为点缀”“作为概率”“作为感动”“作为衬托”,自杀者中,“百分之百不是女诗人以及非先锋诗人”。

    作者呈现了问题而没有答案。

    明显,作者不是搞社会调查取样,也不是逻列自杀诗人搞新诗百年的特殊展品。其真实意图在诗歌分行的叙述和设问背后。为什么呢?先来说非先锋诗人与先锋诗人,其本质区别在生命意识的先锋隔阂。非先锋诗人的意识自然是迟钝而混沌的。那么女诗人呢,就没有先锋女诗人存在?如果存在为什么没有一个女诗人自杀呢?这些设问尽管基于一段历史事实,但带着一厢情愿的情绪,即诗人自杀事出有因。社会群体的特别状态的抽样不可忽视。   
    为什么没有女诗人自杀?为什么先锋的男诗人们在自杀?纵观自杀者,都因诗歌无用,生活失望。先锋诗人对社会黑暗的光明呼唤产生失望;对当前的非正义诗歌界产生失望。而女诗人则不同,她们的诗歌没有希望,可以因为女性的性别而享受优越于男诗人的待遇,得到当前非正常诗歌界的吹捧而获得“认可”。再不济她们还可以回归家庭,将社会上的失落用家庭中的成功来弥补和消解。通常男性肩上的社会负担比女性大,作为先锋男诗人,自觉的社会压力更大,当这份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时,就产生自杀行为。那么,反过来设问,为什么自杀诗人都是先锋男诗人呢?这样来解读就不难找到答案了。作者用“百分百不是”的陈述句式来设问,目的不在数学问题上,而在于全面肯定黑暗和否定光明。


附:皮旦《1989年以来自杀的中国诗人为什么百分之百不是女诗人以及非先锋诗人?》

1989年,麦地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当时可以算一个先锋诗人
作为平衡,接下来自杀的
应该是一个女诗人,或者是一个非先锋诗人
或者既是女的同时又是一个非先锋的诗人
很遗憾,接下来自杀的是戈麦
1991年,戈麦在圆明园附近投水自杀,年仅24岁
戈麦当时可以算一个先锋诗人
作为对称,接下来自杀的
应该是一个女诗人,或者是一个非先锋诗人
或者既是女的同时又是一个非先锋的诗人
很遗憾,接下来自杀的是顾城
1993年,顾城砍死妻子谢烨后吊颈而死,年仅36岁
顾城当时可以算一个先锋诗人
作为呼应,接下来自杀的
应该是一个女诗人,或者是一个非先锋诗人
或者既是女的同时又是一个非先锋的诗人
谢烨当然是个女的,并且是先锋诗人
但她虽死于非命,却不是自杀
很遗憾,接下来自杀的是昌耀
2000年,新边塞诗人昌耀跳楼身亡,终年65岁
昌耀当时可以算一个先锋诗人
作为点缀,接下来自杀的
应该是一个女诗人,或者是一个非先锋诗人
或者既是女的同时又是一个非先锋的诗人
很遗憾,接下来自杀的是小招
2011年,垃圾派诗人小招于湖南老家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上跳河自杀,年仅26岁
小招当然是一个先锋诗人
作为概率,接下来自杀的
应该是一个女诗人,或者是一个非先锋诗人
或者既是女的同时又是一个非先锋的诗人
很遗憾,接下来自杀的是卧夫
2014年5月,卧夫于北京怀柔大山中绝食自杀,终年50岁
卧夫当时可以算一个先锋诗人
人人皆知,卧夫对海子崇敬有加
至此,一个用鲜血和生命构建的环
基本完成封闭。从海子之死到海子崇敬者之死
一个接一个,先锋前赴后继
肯定有人失声痛哭。我说的痛哭者
散布天南海北,与上述死者素昧平生
作为感动,接下来自杀的
开启另一个用鲜血和生命构建之环的
必须是一个女诗人,或者是一个非先锋诗人
或者最好既是女的同时又是一个非先锋的诗人
一环紧扣一环,就在2014
环环相扣。请各位放心,这不是问题
然而问题是,接下来自杀的是许立志
2014年10月,打工诗人许立志跳楼身亡,年仅24岁
许立志当时可以算一个先锋诗人
作为衬托,接下来自杀的
必须是一个女诗人,或者是一个非先锋诗人
或者最好既是女的同时又是一个非先锋的诗人
下一环与上一环的不同
主要由节奏决定。请各位放心,这不是问题。节奏进一步加快
然而问题是,接下来自杀的是陈超
2014年11月,陈超从16楼纵身跃下,终年56岁
陈超当时可以算一个先锋诗人
不仅可以算一个先锋诗人,陈超还可以算一个先锋理论家,同样是个男的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3-27 12:56 )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3 10:5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