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穿越,石榴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7 1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花缠绵系列之一
文 枫叶如丹

穿越,石榴红
  
  五月石榴花仙子,凝艳含羞映日红。不比牡丹真国色,羡得春花恨无穷。
  园里的石榴花开了,红欲燃,可爱之至。我亦效仿古人赏花吟诗一首。石榴花果并丽,是吉祥福运的象征。家乡的门前屋后多植有石榴。
  人间四月芳菲尽,五月石榴接日来。石榴选对了季节,众芳皆隐我独放,朵朵红艳著红装。不求人夸多子贵,红红火火祝吉祥。清晨,石榴花开燃烧着一颗颗火红的心,在露珠的滋润下娇艳欲滴,在缓缓的细风中含羞灵动,而把石榴花比作姑娘的红裙则古来有之。
  “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 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
诗中明确地将石榴作为染红裙的颜料,故有石榴裙一说的。此语当出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填词,“石榴裙”的典故由此而来。
武则天则靠石榴裙征服天子,有诗为证:《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杨贵妃也让众臣拜倒在自己石榴裙下。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当众喂杨贵妃吃石榴,群臣不屑而不脆拜杨贵妃。贵妃不悦,明皇宴请群臣,请贵妃弹琴,在音高潮之际故意切断琴弦,明皇问其故,贵妃言听曲之臣对她不恭,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而断弦。于是明皇降旨,见贵妃不脆拜者,杀无赦!因贵妃喜欢穿石榴裙,故有“拜倒在石榴裙下”之说。后演变为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在西域驿馆门外每天浇灌一株欲干枯的石榴。(与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有异曲同工之妙)石榴花仙子感其诚随张骞来到中原,化作石榴树。从此石榴落脚中原,生生不息。
周恩来总理也曾将石榴树作为礼物送给宋庆龄,至今此棵石榴树枝叶茂盛,见证了“长在今朝,韵在时年。”的深厚友情。
石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民间的婚嫁之日也常于新房、香案置放石榴,喻多子多福的之意。“榴开百子,多子多福。”也常见于吉祥画。安徽五河是石榴之乡,有民歌《摘石榴》,一度唱响大江南北。
“(女)姐在南院摘石榴,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刚刚巧巧砸在小奴家头上哟。……(女)我昨天为了你挨了一顿打,今天为了你挨了一顿骂,挨打受骂全为你小冤家哟。(男)听说妹挨打我心难受,妹妹挨打如割我的肉,不如跟我一道下扬州哟。(女)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点包袝跟你一道走,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有情男女唱着这首歌冲破家庭封建思想的禁锢、封建礼教的禁锢,演出一幕幕“私奔”的闹剧。“风卷葡萄带,月照石榴裙。”这种意境你是否也会怦然心动呢?
石榴果皮白里透红,果实酸甜中泛着红艳艳的果肉十分好看。成熟的石榴果会开一条裂缝,露出的果肉晶莹透亮,像珍珠玛瑙。果实沉甸甸地缀满枝头,像一个个娇憨的娃,又像等爱少女的红唇。
五月的绿风吹开的红罗裙
热烈的情怀次第开放
在蛙鸣之夜 在莺鸣之晨
夕阳返照花欲燃 相思如梦发间戴

五月的心事伫立枝头 只为你许下愿心
当你从枝前经过 可曾注目
  透过这红罗裙 你会看到那燃情的岁月
珍珠般的心孕育着粒粒相思
为你痴情 你懂的
在你伸手之际 石榴仙子 穿越时空
向你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8-27 07:33 | 只看该作者
怀远石榴酒好喝
很小的时候尝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6-8 05:27 | 只看该作者
五月石榴花仙子,凝艳含羞映日红。不比牡丹真国色,羡得春花恨无穷。
  园里的石榴花开了,红欲燃,可爱之至。我亦效仿古人赏花吟诗一首。石榴花果并丽,是吉祥福运的象征。家乡的门前屋后多植有石榴。
  人间四月芳菲尽,五月石榴接日来。石榴选对了季节,众芳皆隐我独放,朵朵红艳著红装。不求人夸多子贵,红红火火祝吉祥。清晨,石榴花开燃烧着一颗颗火红的心,在露珠的滋润下娇艳欲滴,在缓缓的细风中含羞灵动,而把石榴花比作姑娘的红裙则古来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6-7 21:17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6-7 21: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6-7 21:16 | 只看该作者
五月的心事伫立枝头 只为你许下愿心
当你从枝前经过 可曾注目
  透过这红罗裙 你会看到那燃情的岁月
珍珠般的心孕育着粒粒相思
为你痴情 你懂的
在你伸手之际 石榴仙子 穿越时空
向你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3 11:0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