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爿现代诗可以有的容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1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爿现代诗可以有的容量

            ——解读亨利·格拉厄姆《两座花园》之(二)





我昨天把一个虫切为两半
然后就走了,今天早晨
向窗外望去,你看到
一个小孩试图
将两半黏到一起。



毋庸置疑,把这样一爿文字展现在我们的文学爱好者面前,许多人可能会大呼“看不懂”,尤甚者会认为我是在故作高深。但且慢,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我们现实中的假的东西确实不少,但假如你把该类的东西都当做假的来看,则又有不辩黑白之嫌,因为极端通常能导致谬误。我们知道假的对立面是真,无真亦无假,你把它们人为地捆在一起进行全盘否定,文雅地说是在以错误否定错误,是添加了人为意愿;是心智尚未开启的一种认识表现,往简单里说则是粗暴的、不讲道理的。诚然,在我们的现实中不讲道理的人,只要敢于说话,依然会有人拥护、点赞,但把一种现实导向另一种错误的现实真的就值得一些人,为此兴奋、为此欢呼吗?人们探讨的目的是为了出某种“恶气”还是为了问题本身,得出真实的结论,如果是为了前者,这种批评和起哄、瞎胡闹有区别吗?

回来,谈诗。和许多真正的现代主义诗人一样,我不是什么高智商的人或者“超人”,如果有的话,也只是我的兴趣、努力与努力的辛苦。这让我知道了现代诗与以往传统诗的阅读的不同,在于它不是被动地接受某种表达的结果;而甘于“被洗脑”(显然这里有某种对于知识层次的尊重与非尊重的原因隐含其中),而是让阅读者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共同来完成作品。这里请注意,完成作品是目的,至于一些人从中得到了一些“人生的启发”“社会的意义”包括一些什么生活的“段子”则都与这种写作无关,或者说与目的无关。就此意义而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是处于半完成状态的,他在等待着一个有对等能力与状态的人的到来与参与,而显然,心智未开,或者,几个伸手“大爷”会被挡在门外也就不奇怪了。这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学”写作。

现实中有这种情况,在某时某刻,你忽然注意到什么,它从被忽略的事物中闪现出来。走过去,试着推一推,竟然有一扇门打开了,那里,你期待与想往的东西完整地呈现在那里,你看到了打包的方式与“货运”的清单。这里,事物的难度在于:你没有找到进入的方式。而这正是我进入这首诗的地方与方式。

完全的现实化、生活化,没有华丽的语言辞藻,作者像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对于一个有着“出色”的诗歌经历的人而言,这可以看做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与卖弄文化的人的区别,作者显然是在有意地躲避着某种被人为操控了的“伪文化”面孔的贴近,或至少他选择了这种对于庸俗化写作的回避。我们知道“大象无形”,这里所谓的无形,当然是与文学写作的雕琢与斧琢有关,所谓“道法自然”诗即以为然,不着痕迹,不动声色,仿若天然亦即诗的一种境界追求。看似大白话,其中却有着一种“不明不白”的一时难以参透的(骨子里)的东西,这种只有诗歌才能够有的语言力道的东西使它与大白话区别开来、与口水区别开来。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埋藏了许多东西在其中的现代诗的语言使用。

“我昨天把一个虫切为两半”这里先提醒大家注意诗中的“我”以及后面的“你”“一个小孩”这存在着交叉关系的叙述角度。而与“把一个虫切为两半”相关联的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天神宙斯用一根头发把每个人分成两半的故事,诚然对于“上天”人是弱小的无力的,是被操控了的,但对于一只“小虫”,人则无异于某种上帝式的存在。而这里作者的这种近似于“玩味”的语式,无疑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写作者在人与上帝之间游走的心态在其中,而显然这是一种人文的探寻性的思考,亦即人看似大自然的主宰者的身份是脆弱的,因为真正的主宰者其实另有其“人”,人在期间能够感受到的无疑是其间的巨大落差与无奈。而这个希腊神话里的另一内容就是:“分做两半的每一半都很痛苦,到处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遇上后就迫不及待地拥抱在一起,亲吻在一起,不想分离,这就是爱情。”与此关联的是诗中的“一个小孩试图/将两半黏到一起。”小孩与小孩的行为,体现的是人类的一种“初心”,而只有在一个小孩那里,才会有“试图/将两半黏到一起。”的行为举动,但对此我们仍无法否认:这也是许多的大人希望实现;在着力去做的东西。就此而言,那个“小孩”把“两半黏在一起”是对于不幸的虫子的理解与同情,也是人对于自我悲哀境况愿望的一种“不可能”的完满的要求与努力。谈到人类爱情的幸福与挫折,难道不正是这种愿望的表达与体现吗?当一个人把一个虫子“打开”,他也就将自己与整个人类的命运给打开了,至于游走于期间所尝受到的酸甜苦辣,只有每个人独自搅拌与下咽了。

而诗中的“昨天”的“我”与“今天早晨/向窗外望去,”写的是一个没有“醒”过来的人的化身。而诗中“你看到”的“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窗外”突然醒来的“我”的发现的不同,亦即另外的我,是一个“你”。这里就像是我们初读一首现代诗,和在某个时间段里的“顿悟”这个顿悟让我们成为了一个不同于之前的我们,即:另外的我们。第二种情况,则是给了读者的一个角度,也即,一个具体的你,对于眼前一幕的或许是茫然的眼神,但显然某种东西将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将长久地影响与打扰着你的思绪,带你往深远的地方去找寻与寻走。

这里,我不赞成那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肢解读法。作品的多向性表达正是诗人所追求的,也是被表达的事物所要求的,它的完整性相关于表达信息的完整程度。尽可能的不遗漏、不在表达中丢失信息是一个优秀诗人的“优秀”所在。这里不说一个优秀的诗人,就是一般的人,对于事物都不会是只有单纯的一面之识、一条道。于此,那种盲人摸象式的做法实应被排斥在阅读与评论之外的。

在最为成功的现代主义诗人那里,诗都表现为一种文字组合方式的不同。那些携带着历史能量的文字符号,将是万千世界的组合,在把握中,它们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方向的。它们共谋着一件事情,这就是诗,真正意义上的一首诗的出现与存在。

另:其(一)中似有不和调理的地方,也或者与翻译以及我还没有找到进入其脉门之路经有关,故在此不予解读。




2017.06.14

-----------------------------------




附:英国利物浦派诗人亨利·格拉厄姆的《两座花园》



    一

有一只黑鸟,眼睛
象湖的表面,
捉弄伤心的小孩。
天空,云朵,广阔的空间
总是小孩得到最后的笑


    二

我昨天把一个虫切为两半
然后就走了,今天早晨
向窗外望去,你看到
一个小孩试图
将两半黏到一起。


(新旻 译)




相关神话介绍(来自网络):古希腊神话说,在远古的时代,人是一种圆球样的东西,有四只手、四条腿和四只耳朵,一颗头颅上长着可以同时观察相反方向的两张脸,力大无穷,神通广大。这让奥林匹亚山的众神感到不安,天神宙斯于是决定用一根头发把每个人分成两半,每一半只有两只手和两条腿,这样人的力量就大大减小,人就可以被神仙轻松控制了;分做两半的每一半都很痛苦,到处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遇上后就迫不及待地拥抱在一起,亲吻在一起,不想分离,这就是爱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8-26 17:5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8-27 21: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认真阅读,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8-29 11:37 | 只看该作者

辛苦,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8-29 11:3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汤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7 02:2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