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2|回复: 1

儒学逻辑与白话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6 15: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篇 逻辑误

由于形式逻辑太繁琐不实用,很多人的脑子里干脆没有逻辑理性。很多白话诗常有两种弊:一、错乱。二、臃冗。

例1 我藏在岁月的空格里。
改:我写在岁月的空格里。

评:本例属上述第一弊“错乱”。因为“藏在”—“岁月”—“空格”之间没有推理性。而“写在”指写在日记的空白页,为省略句式,省略了“日记”二字。这是诗与散文不同的一种常见句式。

例2 我会忘却方言里那些拼写不出的字眼。
改:我会忘了方言里难写的字。

评:本例属第一弊“错乱”。因为有些方言字可能写不出,但一般都能拼读。且“忘却”、“字眼”的词义含混不确。另外,不是每一字都不能写出,有的字还是能写出的,故逻辑性较弱。

例3 大千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改:世间的痛吻着我的心,我的身,我只能触动悲伤的琴。

评:本例属第一弊“错乱”。因为“大千世界”—“痛”—“吻我”—“报之以歌”之间没有直接的推理性。改文为省略句式,如不省略,其全文应为:

世间(令人)痛(的事)吻着我的心,我的身,我只能触动悲伤(曲调)的琴。

省略句式能增诗味,但宜适可而止,太省了易于晦涩、怪诞。很多“朦胧诗”倍受非议,即此。

例4、记忆的缝隙总是遗留下痛苦悲忧。
改:记忆会从缝里涌出,抑不住的痛与悲忧。

评:本例属第一弊“错乱”。因为“缝隙”指很微小的体积,既然细小,就无法容下大悲痛。痛苦只能是从缝里抑不住地溢出、涌出。

例5 你离忧的魂魄也迷恋了江水千百年。
改:你的灵魄被江水所迷,迷了两千年。

评:本例属第一弊“错乱”。因为屈原投江,他的灵魂怎会迷恋江水呢?没有推理性。改文是说屈原的灵魄被江水迷住了,所以他才会身不由己投入汨罗江,带惋惜味。然后2000年来的诗人也被江水迷住了(不停地写汨罗江)。

例6 我的心是紧锁之门
顺着门缝我常常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我只是远远地虎视着那道缝
改:
我的心门是紧锁的
门缝外是一道仿如隔世的浮象
虎视眈眈

评:
心是很近的,怎会“远远地虎视着那道缝”呢?且将心“紧锁”,怎会“顺着门缝我常常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呢?故不合逻辑令诗句臃冗。

例7 你画一朵时间
天边向右的屋檐
飞过一阵朝西的黑烟
阳光下你迷失的光线
落在走后灰尘的台前
改:
你画一条时间之光
落在满是灰尘的台前

评:本例的逻辑错是很明显的,如“你画一朵时间”、“天边向左的屋檐”、“阳光下你迷失的光线”。若作者脑子里装有逻辑,怎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这些都是形式逻辑综合症。

以上7例都很典型,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就不连篇累牍了。
这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常见的思维病。留学者们邯郸学步,到欧洲取的经《形式逻辑》太抽象不能时用,反把中国本土的逻辑给忘了。于是这才误错不断。
我国本土的逻辑学,简言之叫“推敲字句”或“字斟句酌”。字斟,指推敲字义。句酌,指推敲句子间、句群间是否有推理性。然后浮词冗句将被严删。最后达到“字字珠玑”的水平。
这是我国古代小学生所用的实用逻辑,即作文义理法(逻辑最常用的地儿是写作文和论文)。
以上几例,其实只要稍加咬文嚼句,其语病即一目了然,非常简易。而《形式逻辑》则几乎很难用上,一用即麻烦。

字义明了,则语法自明,推理自明,学理自明,此之谓儒学义理。

引证:
《孔子家语.序》:“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汉书·刘歆传》:“及 歆 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在此,我想对形式逻辑的三段论作一点初步的评价:三段论是西方逻辑的特色推理,它的7种格式可能没有错(不一定),但它太繁琐,太肤浅,真正实用起来可能很不方便,就易于出错。
还是举例吧。就以上面“我藏在岁月的空格里”为例,这句话是对是错呢?
按三段论,须先设想“所有的空格都不能藏人”、“有的空格能藏人”等前提。若选“有的空格能藏人”作前提,那么,“我藏在岁月的空格里”这句话就没有错了。
可见,三段论太繁琐、太抽象、太肤浅,故易于出错。出错的原因是它不能简洁、高效,实用性太弱。一个小问题须套用7种格式及一大堆规则,会让人望而生畏。如此繁琐的逻辑,人们根本就用不起。脑子不装逻辑,就不会有理性。
若用咬文嚼字的古法就很简易:空格是用来写字的,不是用来藏人的,藏心也不可以,除非是文心、字心。

下面简介儒家义理逻辑学。希望能给各位良师益友带来裨益。

第二篇 义理程式

篇上 义理程

义理程无序,含断字义、定是非、决名实3步。

[断字义]

此与定义不同,为识词断义。
如理想的词典定义:对未来的希望或设想。
而断义则为:理想,理性的想。

断字义公式:
AB=A+B
A'=A+B

式义:若将断义的是词,则将这个词断开。若将断义的是字,则加一限字(A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故为A')。

例句 大千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断字义:
什么是“痛”?
什么是“歌”?
答:按公式A'=A+B。痛者,自痛(大千世界不会疼);歌者,乐歌(痛时不会唱歌,不乐)。
看,一断字义,理就全明了。

断字义会极大地减少误错的次数,会将脑子越磨越机灵,故为思维逻辑。断字义是儒学逻辑最大的特色和巧妙之处,优于形式逻辑的概念(太抽象不方便用)。
断字义巩固了字词之义。很多定义改变了字词原义,易生误解,从而诱发社会语病。如“革命”一词,本该指革新命运,如“第二次物理学革命”。却被新文化者误解为杀头了(很多事并非杀头才能解决)。

[定是非]

此与判断也不同。形式逻辑的判断较简易。

如:他是好人吗?
答:是。
        不是。

定是非:
好人不能仅口语,是与非?好人不能仅心里?是与非?好人须证以好事,是与非?
答:是+是+是=3-0。

定是非公式:X1+X2+Xn=Y

本式有两层含义:
一、将原句分解为n点,然后对每一点质问其是与非。
二、将疑句析解为n条,然后对每一条质问其是与非。最后总算其正负值。

例句 大千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定是非:
按公式将原句择出两个要点,如下。
1、真有大千世界吗,是与非?
答:按公式X1+X2+Xn=Y粗分析。宇宙有很多星系,一系一世界。地球上有很多国,一国一世界。有很多民族,一族一世界。有很多植物,一种一世界。人体有很多组织,一部一世界(细胞)。等等。所以,大千世界是有的。千倍为数字修辞法。
2、人痛时能唱歌吗,是与非?
答:按公式X1+X2+Xn=Y粗分析。轻痛时能唱歌,很痛时不能唱歌,心痛时能唱悲歌。
3-1=2
故痛时能唱歌。

[决名实]

世人有种种虚妄,生种种误错,皆因名不符实。

如:“很多人都说,他有理想,是好人,所以我要嫁给他。”
答:“不一定。无础之想是空想,两件好事非好人。”

好人和“好人”相距甚远,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世人多迷于此。故庄子说:指非“指”,马非“马”。可是“可”,不可是“不可”。对仅为“对”,不对仅为“不对”。故不可被文辞所迷。
故决名实首先要断字义,以此清理名与实的误区,缩小名与实的差距。仍不行,则用公式。

决名实公式:-A(反证法)

例句 大千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决名实:
1、大千世界有没有“痛”?
答:决名实先须决名,即断字义。痛是人的身疼或心疼。大千世界既非人,当然不会有痛。所以,字义断,则名实分。
2、痛时会不会唱歌?
如果断字义不能解答这个问题,就代入公式-A(反证法):假定痛时唱歌,但疼痛会令嘴发颤。故人们一般用音乐疗法,由听音乐来缓解痛,而不是自己唱歌。
答:痛时不会唱歌。

注:决名实和定是非有时会换位,即庄子所谓“两行”。


篇下、义理式
义理式无序,含符式和图式两种。

[符式]

形式逻辑三段论有7种式,例如式1:

所有金属都是可塑的(M—P)
所有铜是金属(S—M)
所以铜都是可塑的(S—P)

而义理只有1种式:
用火将铜融化,故铜可塑(P'→P)

P'与P义相近,故能自由层层推理。三段论不能层层推理。P'→P为思维推理,研究推理,故庄子称之为道枢。“彼(P')是(此,P)莫得其偶(相同),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例句 大千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P'→P推理:
大千*世界→动物*世界→昆虫*世界→植物*世界→人*世界→内心*世界→痛的细胞和组织*世界→吻的皮肤细胞和组织*世界→……。
联想了很多世界,好像都没有“我将报之以歌”的“以痛吻我”。

设 我将报之以歌的以痛吻我=A。
则 动物*世界非A→昆虫*世界非A→植物*世界非A→人*世界非A→内心*世界非A→痛的细胞和组织*世界非A→吻的皮肤细胞和组织*世界非A→……。

[图式]

子曰:“君子而时中”。
画两个圈,如小圆在大圆里,就叫“中”,否则叫“不中”(河南话最好懂。)。义理简易,故君子时时而中。
中位推理语出《易经.系辞上》:

子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中位推理须先画两个圈,叫“设位”,若小圈在大圈中,叫“成位”。

例句 大千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中位推理:
将“痛”设位为一个小圈,则“痛”这个小圈成位于“我的身子”这个大圈里,却不成位于“大千世界”这个大圈中。


第三篇 义理引证

儒家义理逻辑为庄子所述,下文引《庄子.齐物论》而证之。注:限于篇幅,原文有删简。

原文1(引证义理为儒学)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直译:
道(科学),隐而有真伪。
言(论言),隐而有是非。
道易被小成所隐,
言易被巧语所隐。
故有儒家与墨家之是非:非非是是,层层推理。则莫如以(试验)证明。

解:
“明”字多义。此处读如“证明”的明。如“文者以明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庄子对“明”的定义:“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
寓的本义为寄居、寓所。
诸的本义为辩。说文:“诸,辩也。”又为众、多,如《史记.陈涉世家》“诸郡县苦秦吏”。
“庸也者,用也”,这是庄子自注。
以,在这里仅为一种语气。如《愚公移山》:“智叟无以应”。
直译:“为此不用而在寓所里多辩试用,这叫明。”
可见,庸为试验,明为证明。道家常做各种实验,故庄子有此说。

原文2(引证P'→P推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故曰:莫若以明。

直译:
物,无非分为彼物(A)和此物(B)。故曰:彼出于此,此亦因于彼。彼与此,互相推理之说。
此亦是彼,彼亦是此。彼和此不能相同(偶,木偶,指形同),叫作道枢。此枢一入,就像入环一样,推理无穷。故曰:莫若以(试验)证明。

解:
推理须分A(彼)—B(此)。A→B,B→A。方生推理即相互推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都属P,但“彼是莫得其偶(莫像偶像一样相同)”则是P'。

原文3(引证名实、是非推理)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直译:
故圣人将“名实”合于“是非”,而修成天钧,此之谓两行。(钧:古代测五音、陶轮、重量之器。)
以指喻“指”不是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不是指;以马喻“马”不是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不是马。天地犹如一“指”,万物犹如一“马”。

解:
推理的两行犹如物理的五行(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定是非”和“决名实”像木火土金水一样交替运作,故名两行。
那么决名实的公式是什么?庄子说:“以指喻‘指’不是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不是指。”
非指=“指”不是指
即=-X=Y
(即用反证法,设X为假)

原文4(引证中位推理)

子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摘自《易经系辞上》)

解:
易,本义为蜥蜴,以象函数曲线。函数曲线加上横坐标两条腿、纵坐标两条腿,颇似一条蜥蜴,故名。
一切理论都离不开函数曲线,故“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但仅有象数是不行的。象数须配义理。义理逻辑的根本推理是小圈是否位于大圈中的“中位推理”。故有“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用“中位推理”须先画圈,这叫“设位”,即“天地设位”。然后看小圈是否在大圈中,如在其中,这叫“成位”,即“成位乎其中矣”。
河南人和山东人最爱讲“中”,这说明“中位推理”自古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第四篇 义理古例

与《形式逻辑》的抽象相比,儒学义理为实用逻辑,思维逻辑。今以《曹刿论战》为例,讲儒家义理逻辑的应用。

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因《曹刿论战》为中学课文,就不译注了。

1、断字义:“肉食者”。
曹刿断字义为:“肉食者,鄙。”
“都之所居曰鄙”,故鄙为小县城。“肉食者”生活在小县城。地理太偏,所思也鄙。
在这里,曹刿仅凭断字义即知鲁国的军情虚实,足见断字义的至要。断字义为义理之础,是有别于西方抽象逻辑最巧妙之处。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此为义理符式P'→P推理。P'→P为近义-联想推理。因肉食者,联想到他们的居处即鄙。又因鄙,联想到他们所思偏鄙。又因所思偏鄙,联想到他们未能远谋。由P'至P(即P'→P),作了4次推理。

3、定是非:“何以战”。
按定是非公式X1+X2+Xn=Y。鲁庄公列举了三条: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即富民论。
曹刿答:“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即民富不全。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即神佑论。
曹刿答:“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战乱不息,周天子的神顾这国顾不了那国,小小的齐鲁长勺之战,信息没法传到神的耳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民心论。
曹刿答:“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国难当头,民不怕死,只怕为昏君者死。今鲁庄公为民申冤,民皆愿与他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战则必胜。
鲁庄公的3个是与非,曹刿否定了第1第2个,肯定了第3个。
按定是非公式X1+X2+Xn=Y
即0+0+1=1>0
故决策为:“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决名实:“惧有伏焉”。
曹刿的战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但敌人是否真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这里就涉及名与实的推理。曹刿之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按决名实的公式:-X=Y,即反证法:假设为假败,则必然辙齐旗整。现辙乱、旗靡,故知为真败。

“决名实”与“是与非”常常交替应用,庄子称之为“两行”。在这次决策中,也可以用“是与非”推理,即:
辙乱、旗靡必为真败,是与非?
答:是。因为假败的车辙即使乱糟糟的,也与真败的车辙不一样。

若在追根究底地问:怎样的车辙才是真败?那就只能是做试验了。即庄子所说的:“莫若以明”。而试验在推理之外,已非逻辑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1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常佳作,问好老师!远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5 20:0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