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采凤 于 2017-10-12 11:24 编辑
冠军作品:
孤独不敌夜的黑
张雷
灯光再亮,夜还是黑的。娘老眼昏花,常把太阳看成月亮。
腿脚再好,也追不回年轻的时光。娘身板硬朗,却没法驱逐失眠的恐慌。
收音机所有的频道都在提醒娘,“今天的播音到此结束!”没有人陪自言自语的娘唠嗑,娘只能让卧室里的灯泡白天黑夜都亮着。灯光不知道冷热,娘的心里有时燃着火有时塞着冰。
娘巴望着每天都逢年过节,娘巴望着白天替代黑夜。毫无困意的娘一再唠叨,“初一十五的,谁能躲躲忙回家和我说说话?夜黑得时间太长啦!”
我给娘买百合熬粥,想治愈娘的失眠。我给娘打电话,想驱散娘身边夜的黑暗。我给娘买评书播放机,想让娘用开心冲淡孤寂……娘说她什么东西都不稀罕,只想着儿女常回家看看。
娘盼着自己生病,娘渴望住进医院。娘说只有患病住院,儿女才轮着班儿守在床前。
街上的路灯过完年就不亮了,东邻的壮实汉得急病没撑到天亮就咽气了,西户的瘫奶奶太阳一落山就喝农药去天堂享清福去了……娘说她怎么去死才不遭罪呢?夜的黑折磨得娘生不如死,娘越来越希望太阳永远不落山。
娘时常在三更半夜坐起来盯着白晃晃的灯泡发呆。娘说她太害怕夜的黑了,娘说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就怕哪一眼瞅不见太阳了。
孤独不敌夜的黑,天下到底有多少不孝的儿孙?
试读:此篇道出很现实的社会问题,物质迅猛发达,孝道、亲情却日益缺失。此篇夺冠作品文辞简洁、平常,不见华丽辞藻,以情真意切胜出。诗中所举每个事例均发自生活,深入肺腑:“街上的路灯过完年就不亮了”,“东邻的壮实汉得急病没撑到天亮就咽气了”等等。诗尾透露“天下到底有多少不孝的儿孙”,也是该诗诗眼,“不孝”,到底是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问题?恐怕两者皆有吧。此诗提醒每个路人,俯下身子做好此生最重要的孝顺功课。
亚军作品:
村庄的最低处和最远处
张诗青
1
自出生之日起,十万大山便已备下。
小时候,它像院落的石头墙,围成的襁褓,呵护着一棵幼小的心灵。
阳光。雨露。
每一种恩赐,都会让大地长出更多的庄稼和粮食。
去养活,大山深处的子民,山坡上啃草的羊群,暮晚归巢的飞鸟。
2
长大后。
它又像一道横亘眼前的天錾。供我攀爬,翻越。
昼夜生长的粮食,吞噬了风和往事。
二十岁那年,我把它背在肩上,小心地包裹好。
那是母亲吃了一辈子的煎饼。
我仅需一张,薄薄的,笨重的翅膀。
3
现实中,或许只有河流才相信命运。
它的一生,都在沿着既定的河谷,穿过那个村庄的最低处和最远处。
对于岁月沉淀的部分,它照收不误。
这种简单。务实。
让我的浮躁,日益相形见绌。
4
十年了。
原本就瘦弱的村庄变得更远了。更小了。
小成一枚星子,被钉在窗外那张漫无边际的黑地图上。
想念的时候,若有微光不经意晃动一下。
我便盯着那个地方,
等那人从庄稼地里回来,等雪白的羊群,从山上下来。
试读:有关故土、思念的话题,此篇诗性舒展,行文错落有致,读者视觉感极好,弥补了新意方面的不足。第四章运用摄影远景取像手法,“等那人从庄稼地里回来,等雪白的羊群,从山上下来。”,抒写独特,读后意犹未尽。整体观之,作者以人生四个不同时段带动空间,移步换景陈述精炼,忠于生活细心揣摩。均值得借鉴学习。
青花瓷片
马国涛
建筑工地出土一堆青花瓷片。无意间我发现每一朵残缺的青花都长着一叶不会枯萎的渴望。
拭去岁月厚厚泥土,在时间的缝隙想找出青花瓷片一点身世秘密,你是谁?从哪里来?又是谁这么不懂怜香惜玉,将这绝世的精美击碎?
都说岁月无情人易老,而你八百年后涛声依旧。
放大残损的伤口,翻出历史明与暗。转换的瞬间是扑朔迷离的悬案。
一捧粗砺的泥土,一次浴火,就涅了槃。天籁从腐朽中脱颖,蛹就蜕成了蝶。
脱胎,换骨,每一块瓷片都刻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岁月把凋零青花焊接,苦难在故事里复原。
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拿着伤痕累累的肩,疲惫地匍匐拉着历史的纤绳,只为一片青花瓷的存在。是她用烈火淘洗着人的思绪,情感。
"濯清涟而不妖,出污泥而不燃。"
我们在浴火后是否也能成了青花瓷?
没有答案。
要不,把我也击碎,成一块青花瓷片?还原泥土,再来一次涅磐。
也许,穿过滚滚红尘的八百年,我也像青花瓷片,虽残,青是青,白还是白。
试读:来自生活瞬间的灵感,被捕获释放文字;不得不佩服作者丰富的联想,由瓷及人,由物唤情;关键在于挖掘,“我们在浴火后是否也能成了青花瓷?”,感慨生命的易碎、恪守纯真;想必每个观客都会怀揣、动容。深刻是此篇的亮点,如青花瓷般熠熠生辉。文字让思想与灵感勃发。
季军作品:
父亲
断流枫
1.
秋风一吹,谷穗就低下了头,似乎看穿了要被收割的命运,父亲坐在田头,也低下了头,
秋风一吹,父亲的头发就白了,做了一辈子教师,到头来也是清清白白,
秋风一吹,父亲的身体就薄了,再也背不起我的童年,
秋风一吹,父亲的手就抖了,笔杆子像一根拐杖,撑着日子的沧桑,
秋风一吹,吹远了父亲和我的距离,
隔着他乡,隔着月光。
2.
父亲一辈子守着那一亩半分地,父亲说不种地心里空落落的,
土地就像是他的老友,播种,除草,上药,一年的收成怎么样,父亲最清楚,
一身破旧的衣服,包裹着一把坚硬的骨头,
如他的人生一样俭朴,父亲说穿得暖就行了,
我出门的时候,父亲递钱给我说:“外面冷,买点厚衣服”,
他身上依然穿着单薄的旧衣服,
暖和就行!
能暖吗?
3.
这次回家,远远看着一个黝黑、消瘦的身影,我喊不出一声父亲,
看到我回来,心里总是高兴的,高兴却从来不挂在脸上,
父亲的脚犯病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仿佛用尽了这辈子的力气,
我想作一根拐杖,撑起这把坚硬的骨头
父亲我扶你上楼吧!父亲摆摆手“不用,我还可以,硬朗着呢!”
一瘸一拐的背影走进诗里
一首散文诗,父亲写了朴实的开头,朴实的内容,朴实的结尾,
题目最后由我写上“父亲”。
试读:平常的话题写出新意,不需要华丽的词汇,感人即可。第一段借“秋风一吹”,背景下的父亲难免沧桑;“隔着他乡,隔着月光”更让人牵挂;第二段结尾“能暖么”简洁、有力、入心;第三段结尾“题目最后由我写上"父亲"”,情感流淌水到渠成,人物诗歌合一,点赞之作。
留守村妇
岳客行
1
我曾头戴荷叶,光着脚丫,骑在牛背上,吹着柳笛,生活过的村庄,如今,除了她,再也看不见一个年轻人了。就连在村子里,给皮开肉绽的鞋子,包扎伤口多年的跛脚阿三,也一瘸一拐地挤上了开往外面的火车。
2
风,吹过村庄。
麦子熟了。秧苗上节了。蚕子老了。年迈的婆婆,心脏病又犯了。
“忙”——像是从时光的深巷里,窜出来的一条狗崽,紧紧追咬着她的脚跟……
3
她也曾想洗脚上坎,从忙碌、喘息和汗水围攻的泥土上,把自己突围出来,像露珠一样,穿过乡村这枚落寞衰败的叶子,跟老公一起去外面闯荡,用劳动和汗水,赚回称心和如意。但看到被岁月磨损得只剩下,枯槁的骨头的公公婆婆,他们走在晚年的薄冰上,每迈一步,他们的身子,都颤悠如小鸟的翅膀。听到他们剧烈、持续不断、上气不接下气的哮喘、咳嗽声,以及年幼的孩子,她又将自己像山里崖畔上的一棵抗击风雨的树,把根——扎在了老家。
4
在寒冷马不停蹄进军的夜里,她弯下弓一样的腰身,在昏暗的灯光下,像春雨疏松泥土一样,给公公婆婆疏松着筋骨。给公公婆婆松完筋骨,洗完脚,服完药,贴好风湿膏,给孩子盖好被子后,她才吹灭灯盏,躺下身子。躺下身子,她才想起自己是个女人。翻来覆去的夜,仿若是通往天边的路,是如此的寂寞和漫长——
试读:此诗背景“如今,除了她,再也看不见一个年轻人了”,确实很现实的普遍现象,留守村落的越来越少,真正关心她的人多么,不好说;即便她有能力迈出村庄又怎样,她忍心舍下比她还需要关心的“公公婆婆”么。此篇胜在对人性的歌颂,情理的尊崇以及细微处的描摹。
回归灵魂旧址
高本宣
在七月。在七月的一个黄昏。
我身披荆棘,回归老家,回归内心的乡土,回归灵魂的旧址。
先去墓地,把坟头上的杂草扯掉,燃三柱高香,磕三个响头,祈求神灵发出舍利之光,宽恕我的罪恶。
再到楼上楼下,到灶屋,到堂屋,到厢房,到茅厕,翻出失散多年的挖锄,犁铧,镰刀,扁背笼,弯架子,打杵。拍照,合影,发朋友圈,晒一晒发霉的乡愁。
最后,还要在猪圈和牛栏之间,看看那两口黑漆漆的寿棺。我脚步轻轻,小心翼翼,拂去棺木上的灰尘,生怕惊醒了沉睡的幽灵。
老人,动了动肉身,把泡了多年的一罐枣子酒抱出来,像是掏出了骨头里仅存的血液。我们一杯接一杯,直到饮尽最后一滴黄昏,直到杯底露出干净透明的故乡。
寂静,虚无,从四周涌来。
在灰暗的天穹下,我们枯坐,不说话,也没哭出声音。
每一件农具,都像老人,沉默不语。
每一个老人,都像农具,把庄稼当作命根。
每一个年轻人,都像钉子,再走多远,都要把心死死钉在乡愁的骨骼上。
试读:有根的诗歌,有味的叙述;“旧”、“老”,这些现代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却“都像钉子,再走多远,都要把心死死钉在乡愁的骨骼上”,一遍遍被诗人膜拜;这里道出为谁写作的话题,忠于脚下,忠于亲情,更主要忠于灵魂,才能写出让人心动、感染的力作。
纵观此期获奖作品,关注环境劣化、亲情缺失、村落边缘化等现实话题占较多比重。以叙述细腻、故事性强,辅助以牵动普遍大众易受感染的情感面占大比重。抒发历史人文景观,表现个体充实、愉悦体验的诗歌几乎不见。这似乎是近几期获奖作品的通例。个见诗歌在愉情、事理、社会等方面皆有关注;虽然此评判动向及标准非几个人所能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