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盛夏还是很热,任凭风扇晃断了头也难得一丝清凉。突然想起,在这个烦躁的季节,可以写诗啊,算是一种对抗。但文字创作与旅游踏青一样,一个人的出走终是有缺,有风景,更应该有身边人,才算得上圆满。
村末很少晒诗,很少发表,在这里其实是有备而来,想结交几位审美情趣相同的网友,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交于文字与网络。说到这,想起学生时代的“笔友”了。 如有兴趣的朋友,可加微信: q66099p ,等你哦。
距离
村末
其实我们离得很近
在咫尺的梦里
只隔着一个明晃晃的白天
2018.03.24
PS:
微型诗,从小诗中分离出来的新诗体:一至三行,30字以内为宜。方寸之间要见天地,所以自有其难度,其审美也与短诗小诗不尽相同。有人把微型诗当现代的绝句,这说法对与否,先不说,但提起绝句,就想起“起承转合”这个结构章法。这点对微型诗的写作很重要。
“其实我们离得很近”,这是起。“在咫尺的梦里”,这是承。“只隔着一个明晃晃的白天”,这是合。一首微型诗如果只有起承合,那容易显得单调,也容易在语言上打滑,而有转就不一样,会对接受者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阻隔或磨擦,延长审美感知时间,多了点嚼味。
那么,这首诗的转呢?首行说“近”,第二行为了说明这个“近”做了补充,第三行的“只”字也同样在表达“近”,但真的近吗?只有在“梦”里才近,天一亮,连梦都没了,是近吗?恰恰相反,是“咫尺天涯”的远。这就是转,第二行开始铺垫,第三行寓转于合。
夜晚
村末
女子走在她的檐下
灯把它的颜色送出窗外
像心事在夜里开出月色来
PS:
诗友思说:“那是一瞬间的通感”,这说得不准确。从灯光到月色,这是经由想象之门的比,或要看作是一瞬间的错觉。没有月亮的夜晚,灯光从窗户内洒出来,成了漆黑之夜作者心上的月色。与其说这月色是视觉上的,还不若说是心觉上的。
又有诗友替我修改成:“女子坐在她的帘下/灯光把它的影子送出窗外/月色里开出暗淡的花”。这显然修改得过头了。原诗的妙处就在于在漆黑的夜晚,却有以灯为月的静谧,而这一切皆因一个女子。女子是其主干意象,“作者”与诗中女子的关系就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帘下”与“檐下”的不同完全会对其二者的关系作不同的导向,这涉及到观察视觉的问题。从境界来看,“檐下”相对开阔而“帘下”相对促局。
决裂
当落日从草尖上摇落
风在自己的哲学里走没了
夜晚带来了它的青铜
把光阴的瓷器隐于内心
灯把那些孤独的人点起来
把他们自己照得漆黑
这时候,你应该决裂
像一个囚徒断了法官的迷信
像一个妇人断了夫为妻纲的伦理
像一个路人断了脚下的前途
让善偷故事的月色照进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裂缝
2018.03.27
PS:
人就是活在一个现实与理想夹缝中的矛盾体。有时候理想高于现实,有时候现实又压倒理想,两者此消彼长,相对峙又相统一。当然,这里所表现的是相对峙的状态。
当落日从草尖上摇落
风在自己的哲学里走没了
夜晚带来了它的青铜
以日夜交替这个时间节点切入,展开抒情主体想决裂的心态。无疑,白天是暄嚣的,人们为了工作忙忙碌碌,直到夜晚来临,大部份的人才有机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小家里栖息。但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安静夜晚让我们得到安顿,身心有机会放松,但静下来的心又或可能感受到藏匿在心底的孤独感。所以,要决裂的不只是现实的忙碌,也是思想世界中灵魂的孤独。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则是人类自己结缔的社会反馈回来的束缚。第二节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对这种束缚作出诠释。
无意象的情诗
丢了意象的情诗就在这里
它的孤独是被修改过的原创
那些被形容词遮蔽了的名词
那些被副词追赶得很累的动词
一失足走进意义的深渊
让成排成排倒在纸上的连词
用多少命都续不上一对男女的音讯
丢了意象,情诗注定在欢愉之后
死在自己的手上
2018.04.02
PS:
以“无意象的情诗”为标题。“意象”既指诗歌写作中的“意象”,又有其他的隐喻意义。这表现的是文字的二解性。文字的二解性不是不同读者之间的见仁见智,而是并存。比如本诗,它既是在写不同词性与诗歌写作的关系,又是在表达恋人在爱情失败之后的境遇。
中国诗的传统是无意象不欢,而无意象诗则是拒绝意象。意象是什么?定义很多,简单笼统点说,就是象与意的迭加。而象即是物象,是形体,是视角上的东西,所以大多数无意象诗的实践者干脆粗暴地拒绝形体的存在。这样的好处是使意象语言与非意象语言泾渭分明,但同时也使非意象诗的写作更难,局面更狭小。就我的观点,还是应该允许形体的存在。比如此诗中的“手”,它虽是形体,但并不是意象。
清明
一朵花开在那里
那么白
白得
像山下走来的故人
那么
寂静
三寸外
是冒烟的香
一年来一次
一来
就在点香人的心底
生根
PS:
在散文体中,“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素来得到作家的青睐。它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但在诗中,单纯的通篇的白描,又难免显得寡淡。与白描相对应的则是烘托或渲染。从文本上来看,“一朵花开在那里”算是白描,但白描起,顺势就进入渲染---“那么白//白得”,然后拐进“烘托”。烘托,在这里属于人与物的互相映衬。如果说第一行的白描是绿叶,那么后面的“像山下走来的故人”就是绿叶间开出的红花。
第二节的技巧在虚实。“三寸外/是冒烟的香”是实景,“在点香人的心底/生根”则是心理活动,是虚。虚实相生,构成一种鲜活的意境和情趣。
密室
这是你的密室,你不敢推开
那许久等不来手的门
你怕见那人为刀俎的光阴
也怕见那你为鱼肉的回忆
屋顶上昨日的麦田被收割一空
树上的落叶被时间折成鸟
落下最后的梦
尽管夜晚准备了拴着绳的灯盏
肉身与思想还是陷入彼此的囹圄
墙上的钟重复得自己都累了
依旧走在自己的圆里
它孤独得像走出铜镜犹在梳妆的女子
繁华带走关于美好的想像
即便囚禁了周围的事物
把爱情放在三万一平的楼市里寂静
把烧死在工人心上的石头当灰涂在墙上
但山在山外啊
它的颜色走不出一个山里人的内心
2018.04.08
PS:
“密室”,密是封闭,也是隐秘。由后文可见密室隐喻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但很明显,诗歌现场也确实被放在现实的“室”里,所以,有门,有屋顶,有铜镜,有墙上的石灰这些事物的出现。
抒情主体“你”为什么置身密室,因为没有朋友而孤独,因为孤独而拒绝;也因为易逝的光阴,因为伤人的回忆。这就是诗第二三四行所表现要的。
屋顶上昨日的麦田被收割一空
树上的落叶被时间折成鸟
落下最后的梦
这三行是虚写,源于作者的想象。也可以算是前面提到的“回忆”的内容。但这里的想象是负面的,是荒芜而非青葱。所以,当从想象回到现场,用了一个拴字来表达电线与电灯的关系。
如果说,第一节主要是时间上的囚禁,第二节则是空间上的不自由。钟表永远走在自己的圆里;女子放下镜子也放不下打扮的心思;爱情回避不了“有房”的空间;石头烧成灰也被禁锢在墙上。
省略
最初的时候,我想省略的
是那摇摇晃晃的童年
教书的先生
和白纸黑字的作业
揍过我的熊孩子省不了
就全赶回他父母的羊圈
后来,我想省略的
是爱情里欢愉之后的疼痛
亲人绿水红花后覆水难收的离去
所有的重逢
都省去
被阻隔得万水千山的光阴
现在,我只想省略
梦想的盐
让舌尖的味蕾得到宽宥
重回母体的记忆
2018.04.12 星期四
PS:
村末的想法:
我们幼稚过,成长过,迷惘过,笑过,哭过,对过,错过……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段认识自我的过程。
三个小节,三个人生的不同阶段:童年,青年及中年之后。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又对应三个不同的人生境界。孩提时代,爱憎简单分明,内心世界澄明,想要什么拒绝什么都停留在日常小事;成年以后,人变复杂了,开始触及更深层次的感受,比如爱情和生死离别;第三节,开始拔开芜杂的过往与表象,开始坦然面对一切,放弃执着,回归本质。
沙海
村末
渴得
把所有的思想都堵在喉里
渴得
忘记把历史的鱼钓出现实的视线
这些沙,驼铃上摇落的
时间的壳
分不清它是活着的石
还是死了的水
风一直在吹
去沙之外看海
从海里来看沙
PS:
我们常常说写诗需要灵感。灵感是什么呢?是厚积薄发的情感找到渲泄,是想象的门被一下子拉开,还是审美的知觉突然被唤醒。而从形式上,表现为一种节奏冲动。
在网上闲逛时,看到云南诗人樊忠慰的诗《沙海》:“这无法游泳的海/只能以驼铃解渴/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突然有了一种写诗的节奏。
大刀李征说樊忠慰的诗《沙海》有败笔:“一是语言呈现的方式不够艺术”,“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作为警句,放哪儿都是警句,如果置于诗的结尾处,无疑是一种浪费。而我个人的感觉是,有一种没写完的感觉。又或可说诗意空间显得有些仓促。于是,就动了重构一首诗的的冲动。这就是前文说的节奏冲动,或说灵感。
深秋
村末
当候鸟从笔下的叙述里起飞
当谷物重回家族的简史
当落叶重回它的根部
我只好在一棵树的想像里
继续活着
直到行路人走完所有的孤独
直到风把秋色吹散在唯物主义者眼中
直到我等的女子从我的荒野里
走出来
那时候,秋深得像思想的深渊
凝望我
2018.04.24
PS:
在小农经济背景下的旧时代,比如唐宋,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都相对简朴,心境也相对澄明。那时候的诗歌也就偏爱于一种“寄怀”,即抒情。而在相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背景下的现代诗,诗的写作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抒情,把目光转向思想。
情感与思想的融合是现代诗有的也应该有的一个重要性状。如这首《深秋》,它是抒情的,从标题开始,再到候鸟南飞,庄稼进仓,树叶落光,我们能感觉到浓浓的秋意在心头弥漫。悲秋,是它的抒情。但它又不仅仅止步于抒情,而在字里行间埋下思想的线条。
晚安
村末
一件内衣终于不再隐匿自己的行径
不再像阴谋一样
修饰性的想象
一件内衣终于敞开自己的原野
在自己的沟渠
种下爱情的谷芒
晚安,最常见的释义是晚上的礼貌用语。这里的意义应该指夜晚给人类带来的安宁。所以,扒开性与爱的皮肉,作者要表达的是难得的始终与幸福感。
从手法上,采用了抒情客体主体化,主客移位。“内衣”最女性化的衣物,本是作者笔下的客体,用来借代女人,但拟人化后又成了作者传声的抒情主体,成了事件的主角,而情感和思想的人被隐藏,被放在了被表现的位置。这样的好处是,使抒情更幽深委婉,丰富了抒情的内涵,也让作品获得更大的表现空间,而避免了个人视角的局促。
想她
村末
在清晨六点想一个女子
想像一抹光照进夜色
一只鸟掠过薄暮
昨夜雨声绵密,打湿这个
遥远的小镇
雨与梦歇在彼此的停顿
菊樱枝上,露珠从它空旷的岁月
滚落进我的原野
在这安静的细节处
我内心的小树长在黎明的檐前
2018.05.08
PS:
诗歌的悖论在于企图言说难以言说的事物。爱情是什么,相思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一件言传永远跟不上意会的事。“想像一抹光照进夜色/一只鸟掠过薄暮”,作者采用“拟”来呈现内心那不可言说的心境。合理恰当地给想象力留足空间,使之产生二度创作。
想她,并非空洞的抒情,而是把笔尖从抒情伸进了叙事性的戏剧情景中。用心体会,“想他”其实就是一个片断。地点是在离她“遥远的小镇”,时间是清晨六点钟,是雨停梦醒的时刻,是一颗露珠从树叶上滚落的瞬间。
樱花是爱情与希望的象征,代表着高雅,质朴纯洁的爱情。菊樱是樱花的一种,也是花期较晚的樱花之一,花叶同开,开花时叶子已经全部长出,并隐藏于花间。这里选择更具体的“菊樱”,是取“晚”与“隐”的意味。
微信里的深夜
村末
用红包换走了微商女的面膜
晒自拍的姑娘终于睡了
夜继续黑
继续在熬夜人的眼眶里
走向它的黎明
像一群鸟离开歇息的树桩
以思想为食的写诗人
聊着聊着把自己聊没了
没走出朋友圈
就断了与邻家Wifi的音讯
2018.05.10
PS:
关于现代诗的写作,关于诗与现实的关系,不是一个新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从想象的艺术的象牙塔里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警惕现实对诗歌属性的破坏。于现实生活中取材,关注现实生活,但不能只停留在对其的描摹、解读与倾诉。事实上,写作是一种精神上的创造活动,写作的目的是构建一个与现实平行的家园。
微信,无疑是这个网络时代最典型的现实,它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及情感。“微信里的深夜”,写到了发红包、微商、刷朋友圈、自拍,聊天等常见而典型的玩网络行为。但这些只是搭建抒情主体内心世界的材料。爱自拍的姑娘、做微商的女人、爱聊天的夜猫子以及有思想的诗人,他们各自代表不同的群体,从而为演绎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能,而若隐若现的哲理内涵、语言的隐喻性特征及虚与实的切换,使这种可能得到实现。这才是写作成败的关键,而非对玩微信的种种现实细节罗列本身。
脱去
村末
用现实的刀剥思想的苹果
这时候,她在剥自己的衣服
在夜色里剥出雪白的弧线
放出那双藏匿的小兽
敞开小腹上的原野
和欲望里描写的森林
她继续剥
剥去想象的茧
剥去文化的胭脂
剥去人伦上最后的遮蔽
让底裤下那草莽之地
回到视线的湖
这时候,她需要剥去
用媒妁之言绑来的男人
PS:
诗在叙述一个女子脱衣服的片断。一方面,不吝笔墨赞美女性酮体的美:洁白的色彩、优美的线条;另一方隐喻一个女子的自我释放:放出极具女性文化的乳房(小兽),剥去一切身外的束缚。
首行以刀剥苹果比拟女人脱衣服,一下子给诗定下了格调:它不是像别的下半体诗一样还原性的本能与情欲,而是内敛地挖掘“剥”背后的意义。
语言上还是延续了一贯的风格主张,白描与蕴藉相搭配,实现语言策略上的平衡。如第一节的两行,没有第一行的隐就只剩下第二行的裸露,过于寡淡,没有第二行的直白,又让第一行隐入了修辞的迷雾,断送了进一步理解全诗内涵的前途。
夏之至
村末
阳光落在服装公司的窗上,落在
窗下经理锃亮的配车上
我打开风扇,在它物理的逻辑里
工作、吃饭、求爱、睡觉、赌博、躲债
偷空聊几句,浏览几条新闻
军事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
38℃的高温让什么都容易大火
比如一截女人的腿
比如一条曝丑微博
浙江越来越热,我越来越像一个异乡人
找不到追赶着牛羊的童年里
背阴的山坳
也找不回庄稼地里歇脚的树荫
想到这里的时候
有凉意洞开回忆的窗口吹回
那些随旧事物逝去的夏天
蝉声仿佛又从那些明暗交驳的时光里
长出来
2018.07.11 下午
PS:
诗歌写作的一个重要动向,就是要打破惯常语言,重构散文语言。标题“夏之至”由“夏至”变形移位而来,其意图即弱化传统文化中“夏至”一词的惯常意义。“夏至”不再作为一个完整而闭合的单元,而是一拆为二,夏是时令,是诗歌现场的时间坐标,属于情景范畴,“至”是诗意的指向,是表现的重心。
至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表示到达。它引申指到达了极点,还引申表示一件事已经做完,再做另一件事情。经过作者的有意处理后,我们更容易意会到诗意里“抵达”的意蕴。
首节的诗意现场是闷热的气候、庸俗而芜杂的社会生活,这是作者当下的生存环境及生活面貌,第二节则通过想像描写外出闯荡前平静闲适的生活场景。那么“夏之至”中“至”抵达的是哪里呢?不是地理上的空间,而是某种生活的选择与境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