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26|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茧衣:大荒唐接近真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7 1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鸦 于 2013-6-27 15:40 编辑

80后诗人展评(6):茧衣
茧衣(1981-),女,北京人。



茧衣:大荒唐接近真情


◎ 白鸦

“大荒唐接近真情”,此话出自茧衣的诗《放荡词》,是一个心气高蹈的女诗人无限情怀的写照。茧衣诗歌的最大特征是叙述戏剧化,就像布莱希特论戏剧时说的那样,她善于在叙述的“横断面”上停留、放大,制造陌生化效果。此外,茧衣善于白描,透过平淡直接、去皮露骨的叙述,可看出诗人心气与语言性情的合一。


        戏剧陌生化:叙述的横断面

一般认为,戏剧是以“共鸣”为基础把观众卷入事件或角色,让观众随剧情一起悲欢。但在布莱希特看来,这不过是触发了观众的情感,甚至是在消磨观众的行动意志。好的戏剧,并不刻意把观众卷入事件让他们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喜怒哀乐,而是把观众变为对象,让观众紧张地关注戏的进行,而不是紧张地关注戏的结局。

茧衣的很多诗,充满戏剧化叙述,貌似讲故事。与布莱希特所期望的戏剧一样,茧衣的诗不刻意把读者卷入叙述事件,不在于吸引读者关注叙述指向的结局,而是吸引读者关注叙述的“进行”。茧衣的诗,强调人的动机大于强调人的本能,叙述中的人物充满未知。通过这样的叙述,诗,就为读者的客观判断力提供了较大空间。有了“读者客观判断力”这个空间,叙述过程能否保持读者的感受已是小事一桩,重要的是,诗已经能让读者把感受变为认知,促使读者做出抉择,唤起他们的行动意志

在戏剧化的诗歌叙述中,叙述不指向结局,而指向“进行”,这是一种过程主义的叙述姿态。戏剧化的诗歌叙述,乍一看就像讲故事,诗的陌生化效果从哪里来呢?即从这个“进行”中来。说的具体一点,即产生于诗对叙述事件的状况的揭示。那么,诗如何“揭示状况”呢?依然借用布莱希特关于戏剧陌生化的说法,即:中断线条式的叙述情节,形成一个或多个情节横断面,叙述在这些横断面上停留并把它放大,戏剧陌生化的效果就产生了,充满戏剧化叙述的诗,产生陌生化的手段也一样。这是布莱希特史诗剧的重要特征,也是茧衣诗歌叙述的重要特征

以下,简析一首茧衣的诗《观张旭<肚痛贴>》:

一般而言,写草圣张旭,都会写他嗜酒、醉后以头发蘸墨狂草等元素,因为这是体现张旭风格的标志性元素。茧衣当然也不例外,诗的前半节,她通过想象力抒写了张旭写《肚痛贴》的现场与过程,其中不仅点出了“酒”、“发书”等与张旭有关的标志性元素,更体现出诗人的心气与张旭的狂草之气合一。先看这首诗的前半节:

      他肚痛,发热
      疑似风寒所致
      他用铜壶烧水
      躺下,又坐起来
      他把水换成了酒
      月光把一块砖照得很白
      像纸
      “拿笔来”
      他挽起袖子
      突然想起肚痛的事情
      于是扔下笔
      用头发蘸着墨汁
      写下一个痛字
      ……

这前半节的叙述,不论它是直线的还是曲线的,总的来说是线条式的,这样的叙述其实很常见,没什么特别,只会因不同诗人的才华与想象力而有区别。但要注意,茧衣的叙述特点是在某个叙述的“横断面”上停留,并把它放大。以下是诗的后半节,其实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叙述横断面:

      ……
      写罢就倒下睡了
      从唐朝睡到今天
      这才想起
      把一截袖子
      落在了贞观二年的枕边
      而袖子里裹的
      一方端砚
      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
      喊出了天价

可以看出,这首诗从“他肚痛,发热/疑似风寒所致”,写到“用头发蘸着墨汁/写下一个痛字”,是线条式的叙述,此后,诗人不再进行线条式的叙述推进,而是在“写罢”之后的横断面上停住,即中断叙述情节,形成一个情节横断面,在这个横断面上停留并把它放大,戏剧陌生化的效果由此而来。

在叙述横断面上的停留与放大,是根据诗的叙述需要来取舍的,没有定式,完全取决于诗人的才华,其内容可以随心所欲地拉长、缩短或替换,只要能保障最后的叙述效果即可。

再看一首《崔九》:

      归隐山林的人
      曾经是卞梁城里
      最喧嚣的一把扫帚
      在山中
      他仍是习惯扫
      扫雪,扫落叶
      扫大柳树下的蝉蜕
      把桃花从粉红扫成了白
      他不喜欢白色的桃花
      可他依旧是扫
      依旧是翻开《论语》
      吟几句
      又合上
      “归山深浅去 须尽丘壑美”
      说这话的时节
      距离被罢黜已是四年的光景了
      今天他坐在石上
      看雨落在山脉里
      他不掸去膝上的落叶
      不惊扰衣摺里的蝴蝶
      他已经习惯
      像另一块石头
      那样睡去

这首诗的中间,写道“说这话的时节/距离被罢黜已是四年的光景了”。这两句,其实是一个叙述转身,以这个叙述转身为界,前面写的“在山中”的情形,即是一个叙述横断面;后面写的“今天他坐在石上”的情形,即是另一个叙述横断面。诗人正是在这两个叙述横断面上的停留与放大,完成了一首关于崔九的、极富性情的叙述。

        白描:单勾与复勾

茧衣的诗,善于白描,语言随缘自在,从头至尾没有预设的“阴谋”,只有平静的叙述中暗藏的可能的突变,是一种去皮露骨的直接抒写。何谓去皮露骨的叙述?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评价陶渊明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豪华落尽,即是去皮露骨、直接抒写的叙述心法。

白描,源于中国画论,亦可用来论诗。画论中所谓的白描,有“单勾”和“复勾”两种。

单勾,即以线条一次勾成,有的用一色墨,有的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把“单勾”借用到诗歌叙述上,大约就是勾出诗的叙述结构。

复勾,是根据需要以淡墨勾其部分或全部,“复勾”并非依原路简单地重复勾一次,而是自然流畅地加重画的质感和浓淡变化,使画面更传神。把“复勾”借用到诗歌叙述上,大约就是根据需要在叙述的横断面上停留与放大。

例如这首《迁徙》:

      领头的话不多
      抽一种草烟
      他说
      可以走水路
      避开追杀
      却可能错过
      做寨主的机会
      他们清醒的时候赶路
      喝醉了
      就去找绣菊花的女人
      藏起她们的银梳子
      船上还供着菩萨
      他们偶尔上岸
      用父亲的赌具
      赚取路费
      最后他们选中一片开阔的地方
      有水,有红色的土地
      还有两棵扭在一起的树
      他们在树旁打一口井
      取水时烧香拜山
      他们养的狗
      性情温顺
      女人戴着银梳子
      绣菊花
      藏起丈夫的赌具

《迁徙》的前半节,写迁徙途中的人“就去找绣菊花的女人/藏起她们的银梳子/船上还供着菩萨/他们偶尔上岸/用父亲的赌具/赚取路费”。此即是单勾,勾出的是一幅迁徙图。

《迁徙》的后半节,写“女人戴着银梳子/绣菊花/藏起丈夫的赌具”。这也是单勾,勾出的是一幅安居图。

以上两处单勾,前后呼应,把诗歌的叙述结构勾出来了。这,只是第一步,一般写叙事诗的人,或多或少都能把握得住。

单勾出来的“迁徙图”和“安居图”,显然就是两个叙述的横断面。接下来,诗人就要在这两个横断面上做叙述功夫了。诗的叙述功夫高不高,关键就看诗人在这两个横断面上如何停留和放大,也就是如何去复勾。

“领头的话不多/抽一种草烟/他说/可以走水路/避开追杀/却可能错过/做寨主的机会”。此即是复勾,是对“迁徙图”的复勾,是在第一个叙述横断面上的停留与放大。可以看出,这里的复勾,并不是简单地对“迁徙图”重复勾一次,而是放大、扩张了叙述情节与诗人的个体经验。

“最后他们选中一片开阔的地方/有水,有红色的土地/还有两棵扭在一起的树/他们在树旁打一口井/取水时烧香拜山/他们养的狗/性情温顺”。这也是复勾,是对“安居图”的复勾,是在第二个叙述横断面上的停留与放大。同样的道理,复勾不是简单地对“安居图”重复勾一次,而是放大、扩张了叙述情节与诗人的个体经验。

以上两处复勾,实质上就是在两个叙述横断面上的停留与放大,其内容,是根据诗的叙述需要来的取舍的,没有定式,完全取决于诗人的才华,其内容可以随心所欲地拉长、缩短或替换,只要能保障最后的叙述效果即可。

同样的白描术,再如这首《孔家少爷》:

      孔家分家的时候
      他得到了
      一支湖笔
      两个眉目清秀的女人
      他日子过得很好
      在酒馆的墙上题诗
      换半壶烧酒
      和老板娘调情
      讨两份胭脂
      家里的女人做针线换钱
      养活公子
      他不关心关心政治和八股
      他种枸杞
      用来泡酒
      他不采菊花
      不仰望南山
      他只是骗吃骗喝
      偶尔画几根竹子
      和竹子旁边的鸟
      清兵入关的时候
      他骂走了家里的女人
      当掉过冬的衣服
      还上了酒馆的赊账
      临走时
      还是忍不住和酒保吵了一架

有了前面对《迁徙》的分析,就不难看出《孔家少爷》的白描术了:“孔家分家的时候”和“清兵入关的时候”,是两处单勾,诗人按一种线条式的时间次序勾出诗的结构,叙述貌似指向某种结局。

紧跟在“孔家分家的时候”和“清兵入关的时候”后面的诗句,是两段复勾,即在两个叙述横断面上停留与放大,保障叙述指向“进行”。

比如,“他骂走了家里的女人/当掉过冬的衣服/还上了酒馆的赊账/临走时/还是忍不住和酒保吵了一架”。从白描手法上看,这是一段复勾。从戏剧陌生化手法上看,这是在一个叙述横断面上的停留与放大。这种诗句,在保障叙述效果的前提下,诗人可以根据叙述需要随意取舍,没有定式,诗人的才情大小即在这里有了区别。从形式上看,这些诗句是对叙述情节的放大,旨在制造戏剧陌生化效果。从内容上看,这些诗句反映的是诗人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个体经验的扩展,正如前文所说,旨在让读者把感受变为认知,继而做出抉择,唤起行动意志。

……

从内容上看茧衣的诗,平淡中见性情。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在她的诗中有不寻常的相遇,带给读者简单直接的力量和扑面而来的惊奇,一如“开千古平淡之宗”的陶渊明。其性情之作,或小情怀,或大荒唐。小情怀如《我的幸福生活》、《拈花者》、《你可以在我这里安享晚年》等。大荒唐如《放荡词》、《挂帅》等。

此外,茧衣的诗还有人性关怀的一面。她关心小人物的命运,诗中小人物的命运承载着复杂的文化符号和心灵传承。中国没有史诗,小人物的家谱即史诗,小人物的脸谱即历史画卷,小人物的悲欢即诗歌现场。这样的作品如《孕妇》、《买盘》、《井》等。

        2013-05-24,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7-5 13:42 | 只看该作者
小媳妇用井水洗头发
绣花鞋跌落梦外
拾到的人
不必信以为真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7-5 13:40 | 只看该作者
好一个情节横断面!{: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7-4 10:0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的视野,当代的表达。{: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7-3 17:13 | 只看该作者
白鸦 发表于 2013-6-30 22:51
你选得好,这二首很不错,是女性意识的体现,但这篇评论主要谈的不是这个问题,故而没有展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7-2 10: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细品{:soso_e1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6-30 22:59 | 只看该作者
周旋 发表于 2013-6-27 23:48
《红尘》

我洗尽铅华等你

等您凑够了300两银子,借给我去赎吧,这样妥当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22:51 | 只看该作者
张军 发表于 2013-6-29 07:56
这两首可以展开来评论一下:

《我的幸福生活》

你选得好,这二首很不错,是女性意识的体现,但这篇评论主要谈的不是这个问题,故而没有展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22:48 | 只看该作者
王法 发表于 2013-6-27 16:53
好诗 好评   可惜不便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6-30 18:22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的,也喜欢点评。常做些这类的活动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0 11:5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