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7|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在走向遥远的未来》-我喜欢的今天论坛诗歌1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在走向遥远的未来》

            文/金川诗歌
  
  我在走向遥远的未来
  有一天
  你会遇见我
  那时,我的一件衣饰――山河破碎
  我的口袋装着我的肉体
  我不忍心让你看到遍体鳞伤的过去
  那时,我就是与你交谈的尘烟
  
  走向未来的路
  并非人人要走。未来不是设想
  有时在偶尔停顿的瞬间
  未来就在发出质疑的一刻闪现
  我把这每一个一刻汇聚
  这是诗人的专利
  一座桥梁就向未来延伸过去
  
  你,未来的公民
  或者叫做未来的生存者
  每当你审视我们今天
  再没有盲目的敬仰与崇拜
  你发现你的眼睛
  与我的眼睛如此相视
  也没有盲目的鄙视与厌弃
  生命已有足够的智慧心心相通
  
  在遥远的未来
  有一天
  我会遇见你
  那时,能够看入眼睛的事物
  正如现在的事物又走出我的眼睛
  生命正在成为自己的通道
  遥远是一种潜行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喜欢原因】一般人没有寻找自我的意识,可作为一个诗人,你必须得有。所以作者说,“走向未来的路/并非人人要走。”但是走向未来的路上,也不是人人都不迷路的,只有在诗歌中找到自我的人才能进入诗的殿堂,否则你只能徘徊于艺术的边沿。

  此诗手法老旧,整个诗歌结构以生命(通道)这一意象为背景,以直觉为向导,以摸索在黑暗通道中的心灵探险者(诗人)为主导意象,生发联想出了很多随情绪流动的意象组合。文本选用的意象寻常,但寄意颇深,与创作者流露出的心象比较契合。营造出的整体意境不拘泥于具体事实,但浑然一体。读者可以通过联想互动,发现创作者通过冥想表现,把人主观抽象的深层无意识转化成了具象生动的戏剧化象征。

   其实,走向未来,就是走向家乡,走向远方,才能回归自己。最后,诗人让现在和未来眼睛对眼睛,心灵回心灵,起到的是生命脐带和文明链环者的作用。这是一首关于诗思的诗歌,与大家共赏。

                                    2011.6.6 廖又蓉 于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廖又蓉 于 2012-7-13 15:30 编辑

                 《关于诗歌技巧的权威和垄断》
                                    
文/廖又蓉

      
从来就没有哪家哪派的理论和技巧能够真正左右得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也没有哪个伟大的艺术家有那胆量敢站出来说自己的作品技巧就绝对地好,其他的都是垃圾。更没有哪个个体的人能够有魄力影响所有的艺术流派、同行和大的文化气候,一味毫无道理地贬低、嘲弄别人,也把自己抬高不到哪儿去。我们每个人只能改变和管好自己,最好的愿望是在探讨和交流的时候能够互相有所启发和提高。

     当下某些端着名利、地位端着所谓技巧宝剑和门派招牌的大小头头们,端着的其实也不过是醉翁之酒杯,里面装的大多是些跟艺术和技巧无关的东西,他们只能影响到本身就认同他们的理念或者以为追随他们立马就可以捞到名利地位等好处的人。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跟现实有关的社会问题,潜规则。

    真正严肃独立的艺术创造者也许可以受同时代人的影响,但肯定是不会受别人奴役的。只有在前人的经典、技巧特别是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语言并不断实验、思考、推翻和创造,才是艺术创新和超越自己的唯一出路。

                                                               2009.12.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5:11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也是原来早就讨论过观点,可以作为你3.5条的回应:

本帖最后由 廖又蓉 于 2012-7-13 15:12 编辑

●在艺术的字典里,应该没有绝对的标准、对错、好坏,只有感觉、喜欢。我喜欢,所以我就要这样做,只有这样处理,才能表达出我的感受,说出我想说的话。当然,由于艺术家的性格因素,每个人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又不一样。同理,欣赏、接受者也一样,是受很多条件制约的。比如环境、阅历、受教育状态、个人修养、性格等等。

●文本有时是需要心境激活的,所处的境况变了或者阅读者的角度变了,读出来的意蕴就会跟着改变。有些你先前读起来没啥的感觉的甚至有些没啥诗意的语句,放到某个特定的刚好与你当下触景契合的时空,文本便会被散发出更多的味外之味,言外之意,韵外之趣。物象和心象重叠得越多,共鸣越大。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诗歌跟写作者的出发点和原始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关系不大,而跟阅读者当时的心境和过去经历的心理体验有关,这也许是造成“误读”的最大原因。一首貌似尖锐的反讽诗,如让心里刚好“有鬼”的人读来,读到的可能是讽刺、挖苦、攻击,可让心怀坦荡或者心里有爱的人来读,读出来的或许就是幽默、趣味、快乐。正如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乌鸦的叫声也是喜鹊,心情不好的时候,喜鹊的叫声也等于是乌鸦。其实喜鹊乌鸦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7-13 15:06 | 只看该作者
廖又蓉 发表于 2012-7-13 14:55
1、2、6比较认同,三、四就得看个人的审美喜好和感觉判断了。

有道理,那与境遇、情趣、境界等均有关。对不起,序号忙中出错喽。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4:55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2-7-13 14:36
本主贴引发的讨论很好。我个人认为——
1、诗性是所有文体的最高标准,典型的散文即抒情散文与诗是最接近的 ...

1、2、6比较认同,三、四就得看个人的审美喜好和感觉判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7-13 14:36 | 只看该作者
本主贴引发的讨论很好。我个人认为——
1、诗性是所有文体的最高标准,典型的散文即抒情散文与诗是最接近的,而散文诗与诗是几乎并蒂的。这是讨论的前提。
2、诗比散文更诗性,这是就一般而言,所以,说某诗像散文肯定是就不足而言的。不过,好散文肯定强于普通诗,因为,无论是诗还是散文均各有高下及层次。
3、《我在走向遥远的未来》标题即无突出意义,当然,标题不能决定内容,只是一角。就内容而言,首节尚比较有诗意,后面则逊色了。如第二、三节的逻辑都是混乱的,散文语言自然毋庸讳言。
5,、该文本的思想很简单,即蜻蜓点水似的爱意,且似乎藏头露尾,作者又没给出因由,故读来显得小气,注意:这与委婉有别。
6、当然,该文本以书面语完成,与口语诗没有什么可比点。
以上是我个人粗浅的分析,不知对否?仅供参考。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7-13 14:1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才是诗人想要表达出来东西。所以有的人读诗老读不懂,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只去注意字的表面意义去了。

谢谢_您批评的对——我就是您批评的“有的人”的那种门外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4:05 | 只看该作者

还是一篇老文:

山城子 发表于 2012-7-13 13:58
哈哈!——老眼昏花,没有从字里行间看出曲线来,倒是有语无伦次之感觉。

                          《诗意的晦涩与直白》
                                             文/廖又蓉
     
     诗歌本来就是语言的舞蹈,舞蹈就应该比较跳跃,可诗句再跳跃,上下文之间也应该是有生发关联的有机整体,看似无逻辑,实际在心理上的,是应该有内在的线索和踪迹可循的。如果出现杂乱无章和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堆砌,就是真正的晦涩和故作玄乎。撇开一些语言和句子别扭,不合乎语法和逻辑,在表皮上的故作高深和滥竽充数的诗歌不谈,诗歌意义正常现象下的晦涩,属于接受难度的增加,源于语意逻辑跳跃过大,阅读者没能跟上诗人的思维而产生的正常现象。

      其实,晦涩与直白,是可以掌控的技巧,是与诗歌语言的组织方式有关系的,正如织布和织渔网一样,人们可以选取不同的编织方法。形象点说,你要想让你的诗歌晦涩一点,你就最好用织渔网的方法,语言组织稀疏一点。你要想让你的诗歌直白一点,最好就用织布的方法,语言组织细密一点。
     

     因为诗歌的诗意大多蕴藏在语言的侧面或者背面,实际就是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空白处。(即语意的空隙处),空隙大了,词语之间关联得远,就会让人觉得晦涩。空隙小了,甚至词语之间密不透风的,细密详尽,这种织布式的语言组织方式产生出的句子,就更接近于散文,让人觉得直白一点。

    诗意就是你的渔网过滤掉水份和小鱼小虾以后,网住的大鱼儿,它是生动的,活蹦乱跳的。当然渔网的空隙大,留在网中的鱼儿就大,鱼便跳跃得更高更美。问题是空隙太大,却有可能会让人不知所云,怎样才能把握好编织空隙的度呢?换句话说,怎样把握好诗歌晦涩与直白的火候呢?
     
      诗歌的创作,有点类似于制作谜语,创作的时候,应该要掌握分寸,诗歌的意味最好拿捏到咒语的神秘和尤抱琵琶半遮面的谜语之间。难度要适中偏上,太难了会令读诗的人一头雾水,让人知难而退,打击人们读诗的信心和乐趣。太过透明直白,又会叫人觉得是小菜一碟,没啥味道,不能调动人解迷觅惑的积极性,让人享受不到揭开迷底的成就感。  
   

     
诗歌语言的特点是凝练,有可能表面上看都是一些“废话”,诗意却隐晦,深藏在词语的侧面和背后。诗歌其实就是暗示的艺术 。说一半,留一半,是诗歌技巧的惯用伎俩。说出来的是语言,意犹未尽的是诗意。让人去回味,去联想,去补充。说得太满,犹如国画没有留白一样,缺少透气感和高妙的意境。一竿子插到底,全都说尽了,就什么咀嚼的余味都没有了。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样,含蓄的语言,眼神、行为,就比一句独丁丁的,热辣辣的“我爱你!”够味,诗意,美妙得多。更能带给恋爱中的人们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感觉。
     
     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才是诗人想要表达出来东西。所以有的人读诗老读不懂,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只去注意字的表面意义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7-13 13:58 | 只看该作者
廖又蓉 发表于 2012-7-13 13:52
诗意就是文字背后渗透出来的韵味。真正具有诗意的东西,就算不分行也是诗。不是诗的东西,分了行也 ...

哈哈!——老眼昏花,没有从字里行间看出曲线来,倒是有语无伦次之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7-13 13:55 | 只看该作者
廖又蓉 发表于 2012-7-13 13:28
可是这儿是诗歌评论版啊,你是挑大梁的。

我不称职的——我很快就会被换掉的——您就拭目以待吧!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 20:2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