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新韵使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菊岭耕夫《重阳新韵说》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09:25 | 只看该作者

11/23新诗的分化
    新诗,即自由白话诗,在“新韵”兴起的未来,将逐渐分化:一是规范化,民族化,采用新韵,有节奏有韵律,加入“新韵诗”的行列;二是归入“散文诗”的行列。其实,所谓“新诗”者,除了有韵新诗,实际上多为散文诗。或称诗散文。
    散文诗,是散文,不是诗。它是由文与诗相结合而演化出来的新文体。它的根基是传统的(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如诗美文多多矣),它是用诗语言写的散文,是散文的诗化,或称诗化散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知,散文诗在形体本质上是散文的章法,整体上没有完整的节奏和韵律,即使在部分章节中有节奏或韵味的出现,它仍然是散文而不是诗!但它不是诗却胜于诗,所以,我们可以自信地高呼:新韵诗万岁!散文诗万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15:01 | 只看该作者
12/23 “新韵”无成败

    “新韵”是法定推广普通话和使用汉语拼音以后,随着社会和高科技的发展,自然产生的客观存在,是中华民族当代必有的新文化现象。它不是任何主观臆造的虚无的神,可以任意制造任意打倒。“新韵”的根基是民族,母体是传统,潜力是高科技(高科技对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的巨大影响;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必须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它的现实环境是普通话与汉语拼音的法定推广、普及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因此,它与现实的中华民族和民族语言是相溶的;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是相适应的,它们是共存的。因此,它只有生与灭而无成与败。那么,它会灭亡吗?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生与灭是宇宙的自然法则,有生就有灭,“新韵”亦然。但在目前,中华民族安在,中华民族语言尚存,普通话正普及,高科技正发展,“新韵”亦然;十年五十年后,中华民族安在,中华民族语言尚存,普通话大普及,高科技大发展,“新韵”亦然;百年千年后,中华民族安在,中华民族语言尚存,普通话大大普及,高科技大大发展,“新韵”亦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08:15 | 只看该作者
13/23何苦“假冒”
——请您归队

   “华夏诗报”总120期刊有《谨防假冒》一文,文中例举了“假冒”旧体一例,“假冒”新诗一例。
    其一是假冒旧体。《天安门诗抄》中之《三台令》:“总理,总理,我们离不开您,千缕哀思惊天,万语警言动地。动地,动地,化为几重霹雳。”
    文中说它“……虽然标明为词,其实是完全不符合词的格律要求的一首白话诗。”
    其二是假冒新诗。《刘大白新诗》中的《送斜阳》:“又把斜阳送一回,花前双泪为谁垂。旧时心事已成灰。几点早星明到眼,一痕新月细如眉。黄昏值得且徘徊。”
    文中说它“……是一首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浣溪纱》”。
    说来也真是可悲可叹!既然用现代语写现代诗,何苦标上旧词牌,落得个“假冒”之名而让人“谨防”呢?而继承了传统诗风,又何苦冠以“新诗”的桂冠,也落得个假冒之名,亦让人“谨防”呢?然而,历史遗留给我们数千个旧词牌,被今人延用的有几个?大多数还不是成为“历史陈迹”或作了“历史垃圾”!即便是延用的几个,又与现代、现实有何干呢?那些与现代意识毫不相干的旧词牌,现代诗人们何苦去“假冒”而遭人“谨防”呢!但不知还没有被指称为“假冒”的现代“旧体”、“新体”中,又有多少是“假冒”的呢!诚然,“新诗”既然拒传统于千里之外,那些传统式的“新诗词”是不容靠边的,更何况冠以“新诗”的桂冠呢,难怪被人斥之为“假冒”而加以“谨防”了。
    那么,称“古”不能,称“新”不行的“假冒”品,该属什么呢?这种文化现象说明什么又预示了什么?当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迪呢?
    现代诗人写现代诗,用的是新声新韵,写的是新人新事,反映的是现代意识;中国人写中国诗,中国诗有中国诗的诗式诗貌,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没了传统也就没了民族。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法则,也是继承诗传统的唯一科学的法则。“继承优良传统”之说,是符合这一法则的。它既是“肯定”又是“否定”。“肯定”不是“照搬”,“否定”不是“推翻”。“新韵”就是对传统诗词的“否定之否定”。从而得以创新和发展。
    我们既不“假冒”古人,也不“假冒”洋人;我们要做现代的中国人;我们要做中华民族的传人!
    新韵者们,请您归队!
    新韵游子——自度曲,回家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09:25 | 只看该作者
14/23 新韵形体辩(一)
    “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法定使用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是“新韵”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因素。她采用了普通话韵母四声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综合了中华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新韵”是传统诗词萌发的“芽”,长成的“秧”,结出的“籽”;“新韵”是对传统诗词的否定之否定。正如一粒“籽”的萌芽、长秧,是对“籽”的否定,而后又结出了“新籽”,而这粒“新籽”,就是对原来那粒“籽”的否定之否定。尽管它们形体相“似”,但毕竟不“是”。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直至新品种产生的进化过程,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的演变中产生与发展的。“新韵”的产生与发展,或可以此作比。
    “新韵”与传统诗词和自由新诗似是而非,它不像传统诗词那样古板,也不像自由新诗那样散乱。可以这样概括地说:“新韵”是不标律不挂牌的传统诗;“新韵”是有韵的现代诗;“新韵”既有别于“旧体古诗”,又有别于“无韵新诗”;“新韵”不是格律诗,也不是自由诗;“新韵”就是“新韵”!这里的“韵”,既是相对于“诗韵”而言的“韵”,又是相对于“诗体”而言的“体”。正如唐诗、宋词、元曲,既是“诗”、“词”、“曲”,又是“体”一样。它是中华诗词的延续。“诗”、“词”、“曲”、“韵”,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奇妙的链节。可以说:“新韵”今天是生长于格律诗与自由诗的夹缝中一棵坚韧的“根”,明天将是生长于格律诗与自由诗这块肥沃土地上一棵挺拔的大树!
    无韵不成诗。“新韵”必须是有韵的。韵,是中华诗词的根,当然也是“新韵”的根。有了韵,也就有了根,也就有了传统,也就有了民族。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个“韵”字。但这里的“韵”,已不仅仅是指惯用俗成的押韵,而同时,也是指新韵诗体的“体”。
   “新韵”必须是用“诗语言”写成的。“诗语言”是中华汉语中最简约、最精巧、最富诗意的语言。“新韵”是诗语言在韵中的组合。散乱的语句不是诗语言;污秽的语句不是诗语言;晦涩的语句不是诗语言……。语言美是新韵的风度,心灵美是新韵的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7 08:17 | 只看该作者
15/23新韵形体辩(二)
    纵观诗史,横览词海,“五七言,四八句”是中华诗词的基本形态,也是“中华新韵”的基本形态。
   “五七言,四八句”这种诗体形态,是与中华民族语言、音韵、习俗特征相适应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典型的最基本的诗体形态;是中华民族诗歌艺术数千年来发展演化而成的自然产物。
    所谓基本形态,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自有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典型的最基本的形态特征。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正象我们人类,不管是男女老少幼。还是黑白黄俊丑,或是坐卧跑跳走,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其基本形态仍然是站立天地间的“人”。
    比如自然界里的水,不管它是冰雪雨露,还是气雾云霜,尽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基本形态仍然是“水”。
    又如自然界里的植物,尽管大树参天,小草伏地,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基本形态仍然是“根茎叶花果(籽)”。
    再如:鸟飞羽,虫行弓,兽走四蹄,鱼游流线等等,尽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得它们各有各自的基本形态。
    因此,自然造就万物,形态顺应自然,乃造化也。
    中华民族的语言特征造就了中华诗词的基本形态;中华诗词的基本形态顺应了中华民族的语言特征。造化也。
    外国的语言特征造就了外国诗歌的基本形态;外国诗歌的基本形态顺应了外国的语言特征,造化也。
   “五七言,四八句”是“中华诗词”的基本形态,也是“新韵”的基本形态,造化也。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作为新韵基本形态的“五七言,四八句”,决不是承袭固守僵式!而是由此而延伸,而缩减,而升华;取精短之意,以章节谋篇;形随意合,自然巧成;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千差万别。象征而已,仅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3-2 13:21 | 只看该作者
“五七言,四八句”是“中华诗词”的基本形态,也是“新韵诗”的基本形态,造化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08:40 | 只看该作者
16/23韵,是中华诗词的根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如胡适、郭沫若等人的“有韵新诗”,那就是“新韵”的“芽苗”。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除了受固守传统势力的制约外,主要是受无韵自由散诗的制约,特别是受“西化”势力的挤压而没有发展壮大起来。但它却是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诗歌的发展方向,虽然很弱小,但却是主流。因为,韵是中华诗词的根,是一条主根,是一条定心骨,是中国诗文化的生命线!正如中国人现时流行穿“西服”,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西服”再好,受用者再广泛,甚至被人尊为“礼服”,被视为现代意识的标志,但它毕竟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而最终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国家,用自己的民族服饰作为“礼服”,这不但不能说明他们的落后,反而证明了他们的坚强与尊严,反映了他们的骨气和民族精神。
    中华诗词是中国诗歌的唯一代表,有韵诗歌是中华诗词发展的唯一方向。无韵自由诗,哪怕它发展得再广泛,走得再远,尽管它没有象“西服”那样坦率地被标明为“西诗”,但必定不能成为中华民族诗文化的代表,最终不能成为中华民族诗文化的象征!
    中外结合或许是一条新诗路,但必须以中华民族诗传统的特色为主。只能做中华民族的主人,决不能做“外化”的奴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09:42 | 只看该作者
  中外结合或许是一条新诗路,但必须以中华民族诗传统的特色为主。只能做中华民族的主人,决不能做“外化”的奴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6 02:5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