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54|回复: 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索:题材鼓励多样,关键在于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0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5-1 10:47 编辑

近日来, 探索版很热闹。 主持人一牛道长兄弟推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写作题目。 论坛领导之一法老以高屋建瓴的气势予以支持。但也有一些诗友表示怀疑甚至反对。 我以为,诗歌的题材可以多样化, 尽可能不要去限制。 一牛兄弟推出的裤衩,裹脚布,疯子和精神病等写作题目, 我觉得是可以去写的。 写得好坏, 关键在于立意, 在于思想。 但我并不认为写这些题材就可以导致什么诗歌革命。 我一向不认为任何诗歌群众运动有什么特别意义。 我也不认为建立任何诗歌流派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有很大的意义。 前不久出现的所谓反动诗派, 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聚众取势。 一个真正的诗人,根本就不在乎加入任何诗派。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感情, 风格是自己的。 靠聚众来取势, 不是艺术的本质。 靠人多力量大, 和大跃进很相似。 靠派别来取势,甚至和文化大革命很相似。 真正了不起的作品, 还要靠什么派吗?  杜甫和李白是什么派? 苏轼是什么派? 豪放吗? 那是后人给的分析。 不是当时的什么派。当然, 情趣相近的诗友在一起相互交流和欣赏, 则是完全积极的, 我也很赞成。为此而建立的各种流派或诗社, 当然是很有意义的。

诗歌的题材, 也并非不要任何道德的约束。 我在不同场合说过, 某诗人的“一把好儒”把他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 有的诗人作为中学教师去性想象少女的作品也足够令人担忧: 为他的教师职业前途。 某位诗人的关于某种毛的诗也很令人担忧: 为她上大学的儿子的自尊。

回到本文的主题: 我非常支持一牛兄弟推出的写作题目系列。 这里顺便把我自己响应其号召的几首涂鸦贴出供各位一笑。


附录:
答诗友春天:

问候春天!
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 前不久反动诗派造势, 还有个堂堂的宣言。 他们的言论也很张扬。所以给我聚众取势的感觉。

关于大跃进和文革的类比, 并非专指哪一个派。 这在行文里应当是清楚的。 也许有可能给人误解。

我自己并非传统派。 所以也不是从传统派的角度来批评哪个派。 我主要是不赞同聚众大造声势的做法。

相互交流和欣赏, 是指所有的诗派。 当然也包括所谓的反动诗派。 不过, 这个“反动”的名字本身就是为了张扬而取的。
我不欣赏。






《探索: 裤衩之历史》

叶如钢

1.
崖山之后无中国
宋朝, 是中国历史上最文明的朝代
证据之一:裤衩开始于宋朝
女人内裤起源于宋朝
严肃的文化,文明话题
生理健康,性,传宗接代
中华民族之几千年,之今天
宋朝女人的衣裙淡雅,柔和
裤衩也淡雅,柔和
之后,红色裤衩在乡村出现
让年青的中国男子非常激情
红色风暴席卷中国时
城市里开始流行白色和紫色裤衩
乡下女人的最爱则是花色

2.
四百万年前的人类始祖裸身
就像吃智慧果前的亚当夏娃
洞人遗址发掘出一枚骨针
而树皮,兽皮缝制的原衣已化为灰烬
黄帝时开始用植物纤维纺线织布
男女没有内裤
只穿裙子般的下裳
直到汉昭帝上官皇后
有品位的女人才穿有裆之裤
唐装: 「绲裆袴」
裆中有缝,结带使之封闭
却可以泉水流淌
”里肚皂绣,按襦裤不帛,以其为亵衣“
宋朝淑女,肚兜俏丽,也有娇媚裤衩了

3.
人的性格,尤其女人性格
在性上表现和表达得最典型
所以也在裤衩上着重表现和表达
宋朝的潘金莲和李师师就这样了
今天,红色法庭上被告穿的裤衩:
贪官,街头强盗,和金融骗子的裤衩
电影明星的裤衩, 农民工的裤衩
青春女友,高富帅男友的裤衩
妻子,丈夫,和情人的裤衩
小贩的裤衩,国家领袖的裤衩
诗人的裤衩, 法老和牛兄弟的裤衩
色彩缤纷的蝴蝶
玫瑰,牡丹,海棠,菊花,紫藤,月亮,太阳
因为富有个性的裤衩
我们的民族真地有朝气了


《裤衩之一》

叶如钢

裤衩是夏天的象征
它最轻快, 比风还轻快
比裙子更轻快
也比裙子更迷人
最好看的颜色
是白色, 紫色, 或红色


《裤衩之二》

叶如钢

世界上最大的裤衩
就是央视大楼
一个欧洲人的设计杰作
全中国人民仰视很久
有一天突然目瞪口呆
然而, 裤衩里的节目十分丰富
包括抗日神剧
和崔永元胡侃转基因


《裹脚布》

叶如钢

三百多年了
俄国军人仍然在用裹脚布
三千多年了
中国人还在使用汉字
三千万年了
牛仍然在吃青草

穿着裹脚布的俄国军队
在冰天雪地里击败冻坏脚的敌人
使用汉字的中国人
是世界上最聪明和勤劳的民族
吃青草的奶牛
为人类挤出雪白的牛奶

吃嫩草的老牛
最为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5-1 10: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反动派思想相投叫聚众取势?传统派思想相投叫互相交流和欣赏?

首先,赞同先生的观点,建立流派对诗歌毫无意义。事实上,你不建立派别,人们自然也会形成派别,多数人都跨越很多派别,只不过每个人的思想倾向决定,他主要还是属于某一派别。派别,划与不划,它就在那里。尊重是互相的,先前,反动派从来没攻击过传统派。现在,先生又给他们戴上聚众取势与文化大革命的帽子。不知为何。

中国是被传统道德约束几千年的国家,不道德的人是约束不住的,谁不道德,谁自食其果,支持谴责不道德的诗写~

问候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5-1 10:45 编辑
春天 发表于 2016-5-1 10:36
反动派思想相投叫聚众取势?传统派思想相投叫互相交流和欣赏?

首先,赞同先生的观点,建立流派对诗歌毫 ...


问候春天!
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 前不久反动诗派造势, 还有个堂堂的宣言。 他们的言论也很张扬。
所以给我聚众取势的感觉。

关于大跃进和文革的类比, 并非专指哪一个派。 这在行文里应当是清楚的。 也许有可能给人误解。

我自己并非传统派。 所以也不是从传统派的角度来批评哪个派。 我主要是不赞同聚众大造声势的做法。

相互交流和欣赏, 是指所有的诗派。 当然也包括所谓的反动诗派。 不过, 这个“反动”的名字本身就是为了张扬而取的。
我不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5-1 10:51 | 只看该作者
我并不认为写这些题材就可以导致什么诗歌革命。 我一向不认为任何诗歌群众运动有什么特别意义。支持。
一个真正的诗人,根本就不在乎加入任何诗派。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感情, 风格是自己的。 靠聚众来取势, 不是艺术的本质。 靠人多力量大, 和大跃进很相似。 靠派别来取势,甚至和文化大革命很相似。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5-1 11: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天 于 2016-5-1 11:01 编辑

确实不能用文革来比喻。性质完全不一样。
如果真的形成势,那是自发的,在我看来,势还不够大,要大到自然,等于无才好,那时便是我们的社会幸福和谐时。
反动,确实张扬,我感觉挺好。反动就是反动,不藏着掖着。不欣赏,是你的权力,那就继续不欣赏吧~该反动的继续反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5-1 11:43 编辑
春天 发表于 2016-5-1 11:00
确实不能用文革来比喻。性质完全不一样。
如果真的形成势,那是自发的,在我看来,势还不够大,要大到自然 ...


没有本质不同。 文革中, 各个造反派兴起, 本身是群众性的, 没有什么本质错误。 但其造势和对立方式,否定别人, 打倒别人, 就导致了其恶。

我用文革来类比,有何不能呢? 违反了什么呢? 过分吗? 非也。 文革是全体中国人参与的。其特征就是聚众生势。  我不赞成的, 就是那种聚众取势。写诗, 是个人性的。  

看问题要深入。 不能局限于一个表面的“文革”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5-1 11: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5-1 11:38
没有本质不同。 文革中, 各个造反派兴起, 本身是群众性的, 没有什么本质错误。 但其造势和对立方式 ...

如果这样解释文革,凡是支持一件事的人形成一定的势都叫文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5-1 11:48 | 只看该作者
zhic支持交流。支持探索。同意如钢的某些观点。尤其欣赏您这种交流的态度和方式。问候 敬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1: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5-1 11:50 编辑
春天 发表于 2016-5-1 11:47
如果这样解释文革,凡是支持一件事的人形成一定的势都叫文革了


凡是靠聚众取势的都有某种危险。 但并不等于就是文革。
再者, 我所论的并非自然形成的。 你硬要歪曲, 那是你的不明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5-1 11: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叶如钢 发表于 2016-5-1 11:48
凡是靠聚众取势的都有某种危险。 但并不等于就是文革。

懂得了,靠群众取势的是不是文革,要看说话人欣赏不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6 12: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