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菊岭耕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无韵诗评【A】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7:30 | 只看该作者
格律必须打破!


不冲破格律旧“蛋壳”
能有“新体诗”的出世吗?
“新韵诗”就是
冲破格律旧“蛋壳”
而诞生的新体诗,
新生命。
所以,
她必有强大的生命力,
她的兴起正是历史的必然!

(重阳JM)



    今春,我约朋友春游到松花江边,在丛林中捡到三只有着美丽花纹的鸟蛋,十分可爱。可惜不小心打破了一只,剩余两只视为宝贝儿每人一只带回家中。我将鸟蛋小心的放在书桌上,每天玩尝,爱不释手。朋友的那只被放进温床中以期孵出小鸟来。二十几天后,美丽的蛋壳破裂了,小生命出世了,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惊喜与欢悦。我在欣喜之余,也庆幸自己的这只还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可以继续供人玩赏。然而,百日后一个炎热的中午,我那只有着美丽花纹的,可爱的鸟蛋,突然炸裂了,弄得满屋里腥臭,惊得我呆若木鸡,惹得人们苦不堪言。
    由此,我想了许久,事物就是这样。蛋是有生命的可以变化的物体,但变化是有条件的。蛋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小雏,而小雏必须打破蛋壳才能出世。如果条件不成熟或不适宜,打破了蛋壳就会扼杀新生命。反之,想要永久地保持完美无缺的蛋壳也是枉然。正如那只臭蛋,即使它不变臭、不炸裂,拟或保存了千万年,也不过有幸变成象“恐龙蛋化石”那样没有生命的石蛋。
    由此,我又想到了诗。中华诗词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打破旧“蛋壳”的有生命的延续过程。中国诗史上的经、辞、赋、乐、诗、词、曲,哪个不是冲破旧的“蛋壳”而诞生的新生命呢?然而,哪个又不曾是“蛋壳”而被冲破过呢?试想,不冲破唐诗那个“蛋壳”能有“词”的兴盛吗?不冲破词的“蛋壳”会有“曲”的繁荣吗?同理,不冲破格律旧“蛋壳”能有“新体诗”的出世吗?“新韵诗”就是冲破格律旧“蛋壳”而诞生的新体诗,新生命。所以,她必有强大的生命力,她的兴起正是历史的必然!
    近闻,四川某诗词学会请了一位教授讲“诗”。那位教授竟然叫嚷“不是格律诗,就是没有资格入诗的殿堂”;“写诗就得用平水韵,那是御定了的”;“新韵是误导,普通话是官腔,行不通 …… ”等等谬论,惹得听众当即退场。
    我想,那位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臭蛋”!在他看来,诗的殿堂里只能有格律诗,容不得其它诗;在他的眼里,“御定的”就是永恒不变的。真没想到那位吃共产党饭的教授,却在听“皇帝”的旨令。更令人吃惊的是,我国推行了几十年的普通话,新声韵,他却认为“行不通”,是“官腔”,是“误导”,真是才高胆大,亏他讲得出口!
    也难怪,象这样顽固不化的“臭蛋”教授,几乎遍地都有。他们竟然看不见激进的“西化诗人”们连韵都不要了,甚至将无韵“非诗”搬进了大学教堂,还写进了大学教材。更不知道普通话是法定的新声新韵标准语,竟然在那里胡说八道!你说,他们的脑袋是不是“臭蛋”?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诗坛怎么了?中国的教研界在教研什么?要么死守旧韵,要么不要韵;说普通话新声韵是“误导”,是“官腔”,“行不通”。那么,诗究竟怎么写?诗人究竟怎么做?当代的中国诗坛究竟在闹什么?!
    继承不是守旧,进化不是西化。唯旧的,唯洋的,都不是中国诗歌的出路!
    艺术是永恒的,但各种艺术形式,不管它存在的时间再长,对于艺术的历史长河而言,都只不过是一个浪花而已,随着时代的演变,它绝不会永居浪尖而不消退!任何有生命的“蛋”,都必须打破旧“蛋壳”才能获得新生命,这就是自然法则,这就是科学。因此,格律,是封建文化的产物,是必须打破的旧“蛋壳”!新韵诗,是必生的新体诗,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欢呼新韵时代的到来!

            2002.8.2
首发2002年10月《新韵》总2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5:28 | 只看该作者
说话分行便是“诗”

(张生生的一段话)

这是一首我百读不厌的短诗,
诗的语言极为朴素,
看不出一点儿所谓的技巧……。
只有炉火纯青的诗人,
才能把诗写得这样亲切动人,
这样朴实无华,干净利落。
这是大诗人写的小诗,
但却是大手笔。
多年来,
我一直喜欢着这首短诗,
经常把它背诵给身边的诗友们,
我觉得  这是一首
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短诗。

(重阳JM)




    诗刊2002年11月下半月刊65页载有张先生《重逢曲有源(外三则)》一文。第一则记述了张先生于1993年6月的一个夜晚,与曲有源见面,话题谈进了诗的天地,并对洛夫《暮色》的诗句品味愈深愈浓。时至午夜,二人在60度“老烧”的浓烈醇香中谈说了一夜。次日,尚余兴未衰,便捉笔写下了《重逢曲有源》一诗:

又看到你的时候才想起光阴难以挽回
在一盏吊灯温和的复盖下
深深的夜就不再是别人的了
把往事一件件摊开
我们就坐在那往事上面交谈
酒瓶
已如洛夫先生暮色中那空空的一瓶了
它默默地站在我们的中间
仰视
举起似醉非醉的夜光杯
抚摩着那石头
便一大口一大口地
把60度的离悲
咽进肚里……

    张先生说这首诗“竟然有了些许洛夫的味道”……。不过,当张先生记起牛汉先生的话“用汉语写诗”,便觉得“仍属学之皮毛,未得根本之列”。既然张先生如斯说,咱对这首“是不是诗”的诗,也就不说什么了。还是看看大诗人《田间的诗》(第二则)吧: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剌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我想,著名诗人的这首著名的诗与这样的一句话:“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剌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在文字上没有区别。所谓有区别的是,前者是分行写的被称为“诗”,后者只不过是一句连着写的“白话”。但对它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如张先生的评价是:
   
    这是一首不朽的力作,它的大境界,大哲理,它的永恒的警示性,是我们这些晚辈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力作”。
   
    但不知这无节奏无韵律不被称作诗的这句“白话”,会不会是晚辈诗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诗”的“力作”呢?
    这里,试将张先生这段评价文字分行写出来,不也会是一首让晚辈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诗”的“力作”吗:

这是一首不朽的  力作
它的大境界  大哲理
它的永恒的  警示性
是我们这些晚辈诗人
可望而不可及的  力作

    不朽的“诗”的“力作”,欣赏过了,再领会一下“大诗人的小诗”(第三则)吧。
    1979年5月18日5时,中国的著名诗人艾青在汉堡写下了一首题为《汉堡的早晨》的短诗:

前天晚上
我在北京院子里看见月亮
笑眯眯,默不作声

今天早上
想不到在汉堡又看见月亮
在窗外,笑眯眯,默不作声

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
她却瘦了

    如果把这首诗不分行连着写就是:

    前天晚上我在北京的院子里看见月亮笑眯眯默不作声。今天早上,想不到在汉堡又看见月亮在窗外笑眯眯默不作声。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她却瘦了。

    上面那首“诗”和这段“话”在文字上没有差别,所有的差别只在于:前者是著名诗人的“诗”,后者只不过是一句“白话”而已。张先生说:

    这是一首我百读不厌的短诗,诗的语言极为朴素,看不出一点儿所谓的技巧……。只有炉火纯青的诗人,才能把诗写得这样亲切动人,这样朴实无华,干净利落。这是大诗人写的小诗,但却是大手笔。多年来,我一直喜欢着这首短诗,经常把它背诵给身边的诗友们,我觉得这是一首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短诗。
   
    这里,我将张先生的这段“话”分行写出来,也很像是一首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诗”:

这是一首我百读不厌的短诗,
诗的语言极为朴素,
看不出一点儿所谓的技巧……。
只有炉火纯青的诗人,
才能把诗写得这样亲切动人,
这样朴实无华,干净利落。
这是大诗人写的小诗,
但却是大手笔。
多年来,
我一直喜欢着这首短诗,
经常把它背诵给身边的诗友们,
我觉得  这是一首
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短诗。

    再看看“读《爱》”(第四则)吧。张先生选取了牛汉先生的诗《爱》的前两节

小时候
妈妈抱着我,
问我:
给你娶一个媳妇,
你要咱村哪个好姑娘?
我说:
我要妈妈这个模样儿的,
妈妈摇着我
幸福的笑了……

    张先生说:这首诗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每次读来,我都被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性情所打动,甚至是激动不已,坐卧不安。每次读这首诗,又都会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我之所以喜爱牛汉先生的诗,就是因为他不装饰自己的心灵,也不装饰自己的诗,他的真实他的纯朴让人肃然起敬。
    但是,如果这首诗不分行连着写就是:

    小时候,妈妈抱着我,问我:给你娶一个媳妇,你要咱村哪个好姑娘?我说:我要妈妈这个模样儿的。妈妈摇着我,幸福的笑了……

    但不知张先生读了这段不分行的同样文字的“白话”,还会有诗的感受吗?难道就不会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吗?真不知张先生的感动是因了分行的文字呢?还是因了文字的分行呢!这里把张先生的感受分行写出来,大概也许可能一定也会是一首“让人肃然起敬”的令人“感动不已,甚至坐卧不安”的“诗”吧:

这首诗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
每次读来,我都被
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性情所打动,
甚至是激动不已,坐卧不安。
每次读这首诗,又都会
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
我之所以喜爱牛汉先生的诗,
就是因为他不装饰自己的心灵,
也不装饰自己的诗,
他的真实他的纯朴让人肃然起敬。

    令人“感动不已”的“诗”,真是令人“坐卧不安”!我想那些分行便诗的大诗人们的徒子徒孙们,将来说不定会心血来潮,把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统统都分行写成诗集,那可真是令人“感动不已”而又“坐卧不安”的了。
                                                       2002.11.22
首发2003年3月《新韵》总3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09:45 | 只看该作者
转变观念  “看懂”新诗

追本溯源,
无韵诗的原本是“自由白话”。
既是“话”又何以称“诗”呢?
总观“无韵诗”形式的自由无序,
漫无边际,
词语的杂乱破碎,
称其为“杂碎话”
倒是十分确切的。
纵观无韵诗的历史和现状,
它既非诗亦非文,
而是“话”,
称之为“杂碎话”
是其“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重阳JM)


    近阅王某诗友《无韵诗正名》一文。此文对散文诗做了入骨的分析后,为散文诗作了这样的解释:“散文诗者,散文的诗,诗的散文也。”“它具有散文的不分行不押韵的自由形式,又必须具有诗的短小简练和艺术意境。也就是说,同时具有散文和诗的两种特性。二者缺一不可。”因此王诗友说:“当今分行排列的无韵诗,只能归属于散文诗行列。如果硬要称为诗,就很不确切。因为它没有韵,就不是韵文,不是韵文,也就不成其为诗。”并说:“无韵而分行,是画蛇添足。”最后,王诗友下结论道:“无韵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诗,而是广义的散文诗。既然是散文诗,就不能任意地去分行,鱼目混珠地自以为是真正的诗。”
    王诗友明确地指出:无韵诗不是诗,不能任意分行。“无韵而分行,是画蛇添足”。因此说,散文诗应当是不分行的文字。那么,无韵的不分行的不是诗的文字,为什么硬要称其为“诗”呢?大概是因为“它具有短小简练和艺术意境”吧?然而,“具有短小简练和艺术意境”的文章,是散文和小品文的共同特点,为什么硬要加上个“诗”字呢?再者,“广义的诗”是什么?具有诗意的散文?具有诗意的情趣?具有诗意的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具有诗情画意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那都是广义的“诗”吗?显然,将所谓“广义的诗”作为一种“文体”的界定是十分勉强的。正如说:“木头人”是人类的一个品种,你不觉得可笑吗?
    追本溯源,无韵诗的原本是“自由白话”。既是“话”又何以称“诗”呢?总观“无韵诗”形式的自由无序,漫无边际,词语的杂乱破碎,称其为“杂碎话” 倒是十分确切的。纵观无韵诗的历史和现状,它既非诗亦非文,而是“话”,称之为“杂碎话”是其“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杂碎话”并无贬意。鲁迅的“杂文”,有贬意吗?事实上,称“杂”的事物很多很多,且都是根据其“本质特性”所决定的。然而,“杂碎话”并不直称“话”,却称“诗”,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道理很简单:不正是因为它是“分行”的文字吗?因为在中国,“分行”是诗的独具外型特征,也就是“诗型”,历来如此,约定俗成,似乎是“惯例”了。那么,不是诗的“话”文字,为什么要“分行”呢?这可是中国诗人“学惠特曼”的“学业伟绩”!惠特曼提出“冲破诗与散文的形式壁垒”。意思是散文也可以象诗的形式那样分行。这就是说,“散文诗”原本就是“散文”,它从一开始就是用分行的形式写的散文。惠特曼的话不是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吗?然而,在中国,却被所谓的“新诗”搅合了几十年,竟然把“散文”搅成了“诗”,还登上了诗坛“霸主”宝座,被称为“中国诗”的“主流”。这是为什么?这除了新诗大家们的别出心裁和扭曲了的心态外,或是种种不可言说的目的和原因外,对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来说,主要是观念问题。如果我们转变一下观念,立刻就明白了。请问,你对“泥人”,“雪人”“木头人”“稻草人”等等具“人型”的东西称“人”感到困惑吗?当然不困惑,而且你也承认那些东西被称作“人”是很容易理解的,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为什么?正是因为在你的观念中,那些东西只是“具有人型”而不是真正的人。这在你心里是既清楚又明白的。也就是说,你“看懂”了它。那么对“散文诗”呢?你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你还没有转变观念,还没有“看懂”它,还把它当“诗”却又觉得它不是诗,所以你感到困惑。如果你转变一下观念,把它看成是只“具有诗型”而不是“真诗”的文字,不就明白了吗?“木头人”“稻草人”,只是“具有人型”没有生命的“木头”和“稻草”,所以它们不是“真人”;“散文诗”“白话诗”,只是“具有诗型”没有韵律的“散文”和“白话”,所以它们不是“真诗”。你的观念转变了,还会困惑吗?还会被人家笑话你“看不懂”吗?几十年来,诗人们,大诗人们,甚至“泰斗”叫喊着“看不懂新诗”,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转变观念吗?用“真诗”的观念去看“无韵诗”,这与用“真人”的观念去看“木头人”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所以,有些人辨不出真假诗,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诗的概念”,根本就“没看懂”!当然也就辨不出真假了。所以,为“无韵诗”正名也是枉然。“散文诗”就是散文诗,“白话诗”就是白话诗。这与“木头人”就是木头人,“稻草人”就是稻草人,正不正名都是枉然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转变观念,“看懂”新诗,这是历史赋予当代诗人们的必修课。

                                             2002.11.26
首发2002年12月《艺苑》总15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14:21 | 只看该作者
“新韵诗”什么样儿?

新韵体诗到底什么样儿?
要我说,
融汇于各类型千差万别的,
形形色色的
新韵诗、词、曲、歌,
就是新韵体诗,
它们的“总体形象
”和“基本特征”
就是新韵诗体的体式。
当前的主体表现或主流形式
是新韵歌词。
它们正在不断地创新,
变化,发展,繁荣,
为新韵大花园营造着
万花纷呈的壮丽景观。
可以说,
中华传统诗词继“曲”之后的
新韵时代,
目前是以新韵歌词为代表的
一个高峰期  

(重阳JM)



    “重阳新韵说”创建四年多了,新韵理论发表了不少,新韵作品却发表不多,或者说发现不多。所以,有人问:新韵诗什么样儿?哪一类诗属于新韵诗?
    从字面看,顾名思义,新韵诗,就是用新韵写的诗,是相对“旧韵”而言的。简言之:新韵,就是”新华韵“。即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简称”新韵“。而采用新韵的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体诗,就是新韵诗。由此而产生了”新韵新诗体。“ 就是说,“新韵”的另一个重要含意是诗体,就是相对于旧诗体和无韵“非诗”而言的“新韵诗体”。新韵体诗,既不同于旧体诗词,也不同于无节奏无韵律的自由白话散文诗。
    旧体诗什么样儿?无韵“非诗”又是什么样儿?这是众所周知的,这里不必细说了。那么,新韵诗什么样?“韵律”有新旧吗?
   “新”与“旧”是人们意识上的一个时间概念。其实,宇宙无限,无起始也无止境,也就无新无旧,这是宏观。然而,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有新有旧,变化无穷,这是微观。这就是矛盾统一观,也就是唯物辩证宇宙观。因此,对于“韵律”,本来是无新无旧的。然而,“韵律”是自然属性,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中存在着,运行着。从而也就有了“韵律”的产生与存在。从无限的远古到无限的未来,变化无穷,永无止境。因此,“韵律”又是有新有旧的。那么,体现在诗歌中,特别是中国的诗歌中,“新韵”“旧韵”是怎么区分的呢?
    中华民族的诗歌纳宇宙大自然的节律法则而形成了诗歌自身的节律法则。中国诗歌,是从远古的有韵律的语言(民歌)中演化而来的,所以从一产生就是有韵律的。然而,诗歌又是从语言演化出来的文体形式,所以它又必须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地大人多,语言复杂,南腔北调,古来如此。所以在古代的诗歌中,韵有很大的地方性或区域性,差别很大,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交流、传播及欣赏上都有很大的障碍。所以,中国历史上就产生了许多“韵书”,供人们参考和使用,意在“统一”。大家都知道的“平水韵”是使用很广泛很年久的一种。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定使用普通话,便产生了以普通话为标准的“诗韵”。从此,称此以前的韵为“旧韵”,此以后的韵为“新韵”。因为“诗韵”是依附着“诗体”而存在着,或者说代表着某种诗体而存在着。所以同时也就有了新旧诗体的区分。但是,从“旧”到“新”,是一个演变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需要一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它是无法判定哪一年哪一天的明显界线的。比如,法定使用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要说哪年哪月哪日,当然是有文件可查的。但是,普通话是以北方语系为基础的,并且又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继续,有谁能说出哪天哪日是“旧”,哪天哪日是“新”呢?语言如此,依附于语言的“韵律”何尚不如此呢?其实,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华民国期间就有了“新韵书”的出现,但相比“普通话韵母韵”来说还是“旧”的。但普通话是以北方语系为基础的,是法定使用普通话之前就自然使用着的。那么,民国期间有韵的新体诗或新韵古体诗,能说它是旧韵诗吗?所以,我们所说的“旧韵诗”,一般是指中华传统诗词所遵循的以“平水韵”为代表的古诗韵,古词韵及其所依附的古诗词体式。所以对“旧韵诗”大家都很熟悉。而“新韵诗”或“新韵体”是新生物,新说法,所以大家似乎感到很陌生,不易理解。其实,新韵诗早就有,只不过被中国特殊的所谓“新诗”搅合了几十年,给中国诗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甚至热衷于无韵“非诗”而冷落了有韵“真诗”。因此对“新韵诗”反而不理解了。
    我们可将当今中国的新韵诗归纳出以下几种类型:
    一.新韵古体诗词。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新语传统诗词(包括格律诗词),俗称新古体诗词或新格律诗词。
    二.新韵新诗。即有韵律的新诗。它不同于没有韵律的自由诗、散文诗,它属于新韵新诗,也就是新韵自由诗。
    三.新韵歌词。各种歌曲、戏剧、影视等,其中可用普通话演唱或朗诵的有韵律的新韵歌词(含民歌、民谣、快板书、顺口溜等,但其中的方言土语除外)。
    四.准新韵诗。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韵体诗。它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诗风;丰富多彩的民歌情趣;通俗朴实的现代诗语;适于演唱和传诵的最精练的诗体形式。即新韵诗体的“基本特征”或“总体形象”。
    根据“重阳新韵说”的定义,很显然,第四种类型属于中华新韵的标准诗体。然而,前三种诗是“准新韵诗”的“母体”。也就是说,新韵诗是以它们为基础脱胎而出的。因此,也就必定要带有它们的印记。或者说,新韵诗必定要包含着它们的成份。至于,哪种成份包含了多少,融入的程度有多大,有多深,那就千差万别了。所以,在新韵诗的总体形象之下,将有千差万别的、形形色色的个体形象产生。正如说,中国人什么样儿?美国人什么样儿?有谁能说得清?千人千面!要说,只能说个“基本特征”或“总体形象”。
    那么,新韵体诗到底什么样儿?要我说,融汇于上面四种类型中的千差万别的,形形色色的新韵诗、词、曲、歌,就是新韵体诗,它们的“总体形象”和“基本特征”就是新韵诗体的体式。当前的主体表现或主流形式是新韵歌词。它们正在不断地创新,变化,发展,繁荣,为新韵大花园营造着万花纷呈的壮丽景观。可以说,中华传统诗词继“曲”之后的新韵时代,目前是以“歌”(新韵歌词)为代表的一个高峰期。
(重阳JM)
                                                          2002.12.8
首发2003年1月《新韵》总2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14:43 | 只看该作者
韵,是中华诗词的根

诗是韵文,
韵是诗之根,
没有韵诗就死了。
中外结合或许是一条新诗路,
但必须以中华民族诗传统的特色为主。
只能做中华民族的主人,
决不能做“外化”的奴隶!

(重阳JM)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产生了“有韵白话诗”。如胡适、郭沫若等人的“有韵新诗”,那就是“新韵”的“芽苗”。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除了受固守传统势力的制约外,主要是受无韵自由散诗的制约,特别是受“西化”势力的挤压而没有发展壮大起来。但它却是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诗歌的发展方向,虽然很弱小,但却是主流。因为,韵是中华诗词的根,是一条主根,是一条定心骨,是中国诗文化的生命线!正如中国人现时流行穿“西服”,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西服”再好,受用者再广泛,甚至被人尊为“礼服”,被视为现代意识的标志,但它毕竟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而最终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国家,用自己的民族服饰作为“礼服”,这不但不能说明他们的落后,反而证明了他们的坚强与尊严,反映了他们的骨气和民族精神。
    中华诗词是中国诗歌的唯一代表,有韵诗歌是中华诗词发展的唯一方向。无韵自由诗,哪怕它发展得再广泛,走得再远,尽管它没有象“西服”那样坦率地被标明为“西诗”,但必定不能成为中华民族诗文化的代表,最终不能成为中华民族诗文化的象征!
中外结合或许是一条新诗路,但必须以中华民族诗传统的特色为主。只能做中华民族的主人,决不能做“外化”的奴隶!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4-29 09:38 | 只看该作者
推广使用新声韵

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
以其四声化平仄。
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
自然巧成,形随意合”。
由此而产生的新声韵,
新诗体,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
愿我们抚育她的成长与壮大!

(重阳JM)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格律”是格律诗词的规矩,格律诗词是中华诗词的精萃。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唯一标志,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取代之。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再造辉煌。
    众所周知,毛泽东诗词是中华诗词发展的最新高峰,是后来者学习的典范。毛泽东是最富革命精神的一代伟人,可他的诗词(已公开发表的)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其实也有突破之处)。他把格律固守成峰,足以说明,格律是格律诗词的坚固基石,不易动摇,亦不可抛弃,只能创新和发展。
    如何创新和发展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中华诗词也一样是发展变化的。诗词是社会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已经有了划时代的变化(不同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中华诗词也必将有划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首先说明一点:五•四以来发展壮大起来的无韵白话诗,绝对不是中华诗词的划时代的变化。此当别论,在此不谈)。
    中华诗词的主体是格律诗词,格律的基石是声韵,声韵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文字)固有的根本属性。只有这种根本属性的变化,即声韵的变化,才能引起格律的变化,才能找到格律创新的“突破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属性,即声韵的划时代变化是什么呢?可谓有二:其一,法定使用普通话,其二,推广使用汉语拼音并标定四声。这就确立了中华诗词划时代变化的基础,即以普通话的声韵为韵,就是说,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以其四声化平仄。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由此而产生的新声韵,新诗体,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愿我们抚育她的成长与壮大!
    附一,十六韵部:
    i    u    ü    a    o    e    er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ong

    附二, 新韵谱:按普通话韵母设十六韵部,(含一个儿化音),按其四声为六十四韵。包括以《新华字典》为准的所有汉字。新韵简谱只编入了常用简化汉字。(另文)
(重阳J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4-30 10:26 | 只看该作者
“新诗”要改造

“五•四”以来,
发展壮大起来的自由白话诗,
或曰自由散诗,
曾一度盘据着整个诗坛,
几乎将中华传统诗词
挤到了绝灭的边缘。
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假先锋”们,
扛着“洋探索”的大旗,
招摇过市,
把一大批青少年诗爱者
引进了一个龌龊的“怪圈”。
走火入魔,
甚至污秽不堪地乞食“洋垃圾”,
令人厌恶的沾污着诗坛,
从根本上忘记了老祖宗。
这不能不说是
中国诗史上的一个悲哀!
自由白话诗要规范化,
首先应民族化

(重阳JM)


“五•四”以来,发展壮大起来的自由白话诗,或曰自由散诗,曾一度盘据着整个诗坛,几乎将中华传统诗词挤到了绝灭的边缘。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假先锋”们,扛着“洋探索”的大旗,招摇过市,把一大批青少年诗爱者引进了一个龌龊的“怪圈”。走火入魔,甚至污秽不堪地乞食“洋垃圾”,令人厌恶的沾污着诗坛,从根本上忘记了老祖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悲哀!
    另一方面,固守格律的“旧韵”者们,对不严格律的“新韵”者们的嗤之以鼻,或加以嘲笑,使其羞于面世,以致伤害了无数的传统诗词爱好者,从而大大地阻碍了传统诗词的发展和普及。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史上的又一个悲哀!
    当务之急,一方面是加强对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加速对“新诗”的积极、认真的“改造”,使其规范化,首先要民族化或传统化。传统打不倒,“新诗”要改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幸事!
   可以断言: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二十一世纪的诗坛是新韵的!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08:48 | 只看该作者

   新韵,不是格律

新韵,
不是格律。
新韵是对格律的突破,
是新诗体的创立。
但新韵的创立与发展
不妨碍格律的流传;
格律的流传也不妨碍
新韵的创立与发展。

(重阳JM)


    新韵,不是格律。新韵是对格律的突破,是新诗体的创立。但新韵的创立与发展不妨碍格律的流传;格律的流传也不妨碍新韵的创立与发展。
    格律是被千百年来文人雅士用惯了的固守僵式。而今人仅仅用它写了新时代,新内容,就说它是发展了,变化了,岂不是欺人之谈!所以,只能说那是格律的流传。
    我们所说的格律、新韵,都是指诗体形式或创作方法,并不指其写的什么内容。正如千百年前的诗人词家用格律写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内容,而今人亦用格律写了现时代的社会内容,其内容天差地别,而格律并没有变。亦如所谓“旧瓶装新酒”,“旧瓶”装了新酒,就说那“旧瓶”发展了,变化了,岂不是自欺欺人吗?请问,所谓格律诗词的题材新了,角度新了,意象新了,语言新了,尾句新了,就等于格律新了吗?即便“旧瓶”装了三新酒,五新酒,百新酒,千新酒,最终还是没有改变那只“旧瓶”,因此,“旧瓶”还是“旧瓶”。所以,也只能说那是格律的流传。
    格律如果采用了普通话韵母韵,便成了新韵格律。但是,单独改韵,还不能引起格律的变化,还没有改变格律的内结构,且仍然标律挂牌,所以它仍然是格律的流传。
    新韵诗体,是广纳博采诸诗体精华的新型诗体,当然也包含了格律的精华。新韵虽然开放了平仄,改革了韵律,打破了格律的内结构,不拘泥于僵式,但它并没有抛弃其启承转合赋比兴,对偶联句音韵律等精彩部分。相反,正是在这些基础上灵活运用而建立起来的。破格破律,并不是全盘否定,并非完全抛弃,正是要继承,要发扬,要创新,有破有立。所以说,新韵才是真正的格律的突破,才真正是新诗体的创立与发展。可以这么说:不知格律的人,就不会理解新韵的意义;要做新韵者必先知格律。新韵创作,决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韵创作是有规矩的!
提倡推广新韵的目的,就是要将中华诗词再度升华,以求发展,以求更好!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7:35 | 只看该作者
诗是韵文,无韵非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5-4 16:47 | 只看该作者
提倡推广新韵的目的,就是要将中华诗词再度升华,以求发展,以求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8 19:4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