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64|回复: 7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无韵诗评【A】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菊岭耕夫 于 2016-2-17 08:15 编辑

诗刊•无韵非诗的大本营



重阳JM



曾记否?
半个世纪前,
《诗刊》创刊,
像启明星升起在中国诗空,
令千千万万诗爱者向往;
《诗刊》在创刊号上
发表了毛泽东诗词十八首,
字字句句闪耀着
毛泽东思想光芒;
《诗刊》像初升的太阳,
光耀世界东方。
《诗刊》历时半个世纪,
可谓历史悠久,
时光漫长。
当年读《诗刊》的青少年,
现已白发苍苍。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
在中国诗歌的大地上,
官办、民办诗报刊,
像雨后春荀,蓬勃发展,
意气风发的青少年,
象潮水般涌向诗报刊,
诗报刊圆了他们的诗人梦,
实现了他们的理想。
诗报刊是培养诗人的大学校,
培养了一批批青年诗人,
发表了千千万首诗篇,
《诗刊》是各地诗报刊的榜样,
《诗刊》是中国诗人的希望。

令人遗憾的是,《诗刊》
从发表第一首无韵非诗开始,
随后数量越来越多,
篇幅越来越长,
形式越来越散乱,
成份越来越复杂,
思维越来越荒唐。
《诗刊》是无韵非诗的彩车,
《诗刊》是无韵非诗的舞台,
《诗刊》是无韵非诗的温床,
《诗刊》是无韵非诗的大本营!
其中一些诗人的归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者有之,
自觉有道四海游说,
学子千千者有之……
而海子卧轨,
顾城戕妻自缢,
更是惊心动魄,
令人瞠目结舌,
引人无限思索。
且不说是什么逻辑创造的鬼迹,
却实实在在预示了新诗的落寞!
人们不禁要问:
这是为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
“饿死诗人现象”。
泱泱诗国,
在有几千年诗文明的大中国,
诗人太好做了,
诗也太好写了!
只可惜,“给一百大洋也不看”,
“美丽的诗句不值钱”!
饿着肚皮写诗的人太多了!
写了诗,出了书,卖不掉,
赔了钱,还要写……。
而谱曲传唱的有韵新诗歌,
被歌星们唱遍了祖国大地,
唱彻了国际星空,
唱进了人们的心里。
那些被唱肥了的歌星们
让歌迷们昼夜激动。
让孔方兄自己也垂涎三尺,
这又是为什么?!

诗是神圣的,
诗既是启蒙又是诲育,
古今中外如此,
中华民族尤其如此!
君不见,牙牙学语的幼子,
白发苍苍的老太婆,
祖孙嬉戏唱儿歌念民谣背古诗,
可少见他们学说无韵非诗吧!
就连幼儿园里的阿姨
也不愿教说无韵非诗吧!
这是为什么?!

奇怪的是所谓现代、
后现代的新诗群,
尽管他们“现代、后现代”
口号喊得震天响,
却在贩卖十九世纪
欧美的破烂!
语无伦次念大佛,
自由散乱充新潮,
莫名其妙称主流。
而有韵诗歌却自惭形秽,
馁为打油诗,自度曲,
顺口溜 ……
暗淡了往日的辉煌
这又是为什么?

中华民族诗歌
纳宇宙大自然的节律法则
形成了诗歌自身的法则。
诗歌是节奏和韵律的载体,
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和韵律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一首诗。
古今中外如此,
中华民族尤其如此!
节奏和韵律是大自然的呼吸,
节奏和韵律是社会的脉搏,
节奏和韵律是时代的脚步;
节奏和韵律是永恒的和谐。
和谐是宇宙大自然的节律法则,
也是中华民族诗歌的节律法则。
无韵非诗背叛了诗歌法则,
难怪它走向了魔逆!

无韵非诗的泛滥
是十九世纪后的国际现象,
是国际诗界的灾难。
从十九世纪美国
“打破诗与散文之间的壁垒”,
到二十世纪中国
“打破诗与散文之间的界线”,
是中外呼应的炒作;
无韵非诗在国际上的泛滥
正是这一炒作的结果。
难怪中国无韵非诗大家们
高喊着要走向世界,
要与国际接轨。
其实,他们原本就是
一路货色!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
是祖国的希望。然而
他们竟弄不懂诗为何物,
从思想意识上
就认定了无节奏无韵律
分行写的文字就是诗。
自由散乱是诗,
朦胧无涯是诗,
诗就是那玩意儿!
这岂不是愚弄子孙后代吗?!
无韵非诗的泛滥,
让青少年从根本上
忘韵,忘诗,忘祖,忘族,
这难道不是罪孽吗?!

全中国的青少年联合起来,
全世界的青少年联合起来,
共同遏制无韵非诗的泛滥!
新华新韵,代表着
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新华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001.12.


首发2002年3月《艺苑》总14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08:08 | 只看该作者
诗刊•无韵非诗的大本营



重阳JM


    曾记否?半个世纪前,《诗刊》创刊,象启明星升起在中国诗空,令千千万万诗爱者向往;《诗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字字句句闪耀着毛泽东思想光芒;《诗刊》像初升的太阳,光耀世界东方。《诗刊》历时半个世纪,可谓历史悠久,时光漫长。当年读《诗刊》的青少年,现已白发苍苍。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在中国诗歌的大地上,官办、民办诗报刊,象雨后春荀,蓬勃发展。意气风发的青少年,象潮水般涌向诗报刊,诗报刊圆了他们的诗人梦,实现了他们的理想。诗报刊,是培养诗人的大学校,培养了一批批青年诗人,发表了千千万首诗篇。诗刊是各地诗报刊的榜样,《诗刊》是中国诗人的希望。
    令人遗憾的是,《诗刊》从发表第一首无韵非诗开始,随后数量越来越多,篇幅越来越长,形式越来越散乱,成份越来越复杂,思维越来越荒唐。《诗刊》是无韵非诗的彩车,《诗刊》是无韵非诗的舞台,《诗刊》是无韵伪诗的温床,《诗刊》是无韵非诗的大本营!其中一些诗人的归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者有之,自觉有道四海游说,学子千千者有之 ……。而海子卧轨,顾城戕妻自缢,更是惊心动魄,令人瞠目结舌,引人无限思索。且不说是什么逻辑创造的鬼绩,却实实在在地预示了诗的落寞!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饿死诗人现象”。泱泱诗国,在有几千年诗文明的大中国,诗人太好做了,诗也太好写了!只可惜,“给一百大洋也不看”,“美丽的诗句不值钱”!饿着肚皮写诗的人太多了!写了诗,出了书,卖不掉,赔了钱,还要写……。而谱曲传唱的有韵歌词,被歌星们唱遍了祖国大地,唱彻了国际星空,唱进了人们的心里。那些被唱肥了的歌星们让歌迷们昼夜激动,让孔方兄自己也垂涎三尺,。这又是为什么?!
    诗是神圣的,诗既是启蒙又是诲育,被称为“诗教”。古今中外如此,中华民族尤其如此!君不见,牙牙学语的幼子,白发苍苍的老太婆,祖孙嬉戏唱儿歌念民谣背古诗,可少见他们学说无韵伪诗吧!就连幼儿园里的阿姨,也不愿教说无韵伪诗吧!这是为什么?!
    奇怪的是所谓现代、后现代的新诗群,尽管他们“现代、后现代”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在贩卖十九世纪欧美的破烂!语无伦次念大佛,自由散乱充新潮,莫名其妙称主流。而有韵诗歌却自惭形秽,馁为打油诗,自度曲,顺口溜……,暗淡了往日的辉煌。这又是为什么?
    中华民族诗歌纳宇宙大自然的节律法则形成了诗歌自身的法则。诗歌是节奏和韵律的载体,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和韵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一首诗。古今中外如此,中华民族尤其如此!节奏和韵律是大自然的呼吸,节奏和韵律是社会的脉搏,节奏和韵律是时代的脚步;节奏和韵律是永恒的和谐。和谐是宇宙大自然的节律法则,也是中华民族诗歌的节律法则。无韵非诗背叛了诗歌的节律法则,难怪它走向了魔逆!
    无韵非诗的泛滥是十九世纪后的国际现象,是国际诗界的灾难。从十九世纪美国“打破诗与散文之间的形式壁垒”到二十世纪中国“打破诗与散文之间的界线”,是中外呼应的炒作;无韵非诗在国际上的泛滥正是这一炒作的结果。难怪中国无韵非诗大家们高喊着要走向世界,要与国际接轨。其实,他们原本就是一路货色!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然而他们竟弄不懂诗为何物,从思想意识上就认定了无节奏无韵律分行写的文字就是诗;自由散乱是诗,蒙胧无涯是诗,诗就是那玩意儿!这岂不是愚弄子孙后代吗?!无韵非诗的泛滥,让青少年从根本上忘韵,忘诗,忘祖,忘族,这难道不是罪孽吗?!
    全中国的青少年联合起来,全世界的青少年联合起来,共同遏制无韵非诗的泛滥!
    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001.12.
首发2002年3月《艺苑》总14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0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菊岭耕夫 于 2016-2-15 08:23 编辑

鼓吹“诗无韵”有罪



重阳jm



中国新诗诞生以后,
在外国译诗的影响下,
随着自由主义的膨胀,
特别是受崇洋思潮的影响,
逐渐向无韵自由化演变,
最终跌入无韵非诗的泥潭。

有人鼓吹要冲破诗与散文的界线,
有人鼓吹要冲破韵律的束缚,
主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叫喊:
就喜欢这么做,管得着吗?
对此,我们也应该大声疾呼:
管得着!因为鼓吹自由无度,无韵散乱,
让中国的青少年忘韵,忘诗,忘祖,忘族,
不知诗为何物,是对青少年的毒害,
是有罪的!怎么能管不着呢?!
可以说,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子民
都是有责任有权利管得着的!

有人声称新诗形散意不散,
意境深远(实则漫无边际)而自我陶醉。
其实,形散意不散是散文的独具特征。
而诗的独具特征是有节奏有韵律而精短,
这是由诗语言的精炼而决定的,
诗体是不容许散乱的。
特别是韵为诗之根,
无根之木则亡,无根之诗亦必亡,无韵不成诗。
任何事物都有其独具的形体特征,
万变不离其宗,指鹿为马已成为历史的笑谈。

当今,自由无度的无韵非诗,
已在中国诗界造成了灾难,
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
无韵非诗何以有罪?
请看令人痛心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当今的青少年不知诗为何物,
就连学校的教师也在宣称无韵诗就是诗,
这问题就严重了!
再看当今的某些诗报刊,
无韵诗塞满版面,污染诗风;
特别是那些自称现代新诗的大家们,
把无韵非诗吹得天花乱坠,
金字奖牌漫天飞舞,令人眼花缭乱。
视非诗若神明,欺世人之不识诗,真是岂有此理!
还大言不惭地叫嚷要与国际接轨。
孰不知国际的诗歌是有韵律美的,
无韵非诗是无法接轨的。
如果要接轨,也只能是韵律美的接轨。
韵律美不单是“中国特色”,
而且也算是“国际惯例”吧!

有人说,中国的无韵非诗,
是学习外国诗。这是对外国诗的扭曲。
其实,外国正统的原文诗是有韵律的。
由于语言思维的不同,
外国诗被翻译成汉语诗时,
译诗者没能也无能将其韵律原样翻译过来,
使中国人以为外国诗是没有韵律的,这纯属误解。
而受崇洋思潮的影响,外国诗的盲目崇拜者
只模仿了外国诗的皮毛还自我感觉良好,
其结果,崇洋必被洋嗤笑!

无韵非诗是中国诗坛上的一个怪物,
它非但不能代表中国先进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还应合了崇洋者和盲目崇拜者的虚无心理,
特别是利用了中国青少年的幼稚,
无原则地鼓吹自由主义和崇洋思想。
几十年来,长期霸占着中国诗坛,
已使前一代诗人陷入了无韵非诗的泥潭,
迷惘而不能自拔,又使当代青少年不知诗为何物。
如此下去,经过几代人的误传,
中国必食忘韵,忘诗,忘祖,忘族的恶果!
真是罪大恶极!

鼓吹“诗无韵”的罪魁祸首,
必遭历史的宣判!
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001.11.     
首发2001年12月《艺苑》总14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08:28 | 只看该作者
鼓吹“诗无韵”有罪



重阳jm




    中国新诗诞生以后,在外国译诗的影响下,随着自由主义的膨胀,特别是受崇洋思潮的影响,逐渐向无韵自由化演变,最终跌入无韵非诗的泥潭。
    有人鼓吹要冲破诗与散文的界线,有人鼓吹要冲破韵律的束缚,主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叫喊:就喜欢这么做,管得着吗?对此,我们也应该大声疾呼:管得着!因为鼓吹自由无度,无韵散乱,让中国的青少年忘韵,忘诗,忘祖,忘族,不知诗为何物,是对青少年的毒害,是有罪的!怎么能管不着呢?!可以说,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子民都是有责任有权利管得着的!
    有人声称新诗形散意不散,意境深远(实则漫无边际)而自我陶醉。其实,形散意不散是散文的独具特征。而诗的独具特征是有节奏有韵律而精短,这是由诗语言的精炼而决定的,诗体是不容许散乱的。特别是韵为诗之根,无根之木则亡,无根之诗亦必亡,无韵不成诗。任何事物都有其独具的形体特征,万变不离其宗,指鹿为马已成为历史的笑谈。
    当今,自由无度的无韵非诗,已在中国诗界造成了灾难,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无韵非诗何以有罪?请看令人痛心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当今的青少年不知诗为何物,就连学校的教师也在宣称无韵诗就是诗,这问题就严重了!再看当今的某些诗报刊,无韵诗塞满版面,污染诗风;特别是那些自称现代新诗的大家们,把无韵非诗吹得天花乱坠,金字奖牌漫天飞舞,令人眼花缭乱。视非诗若神明,欺世人之不识诗,真是岂有此理!还大言不惭地叫嚷要与国际接轨。孰不知国际的诗歌是有韵律美的,无韵非诗是无法接轨的。如果要接轨,也只能是韵律美的接轨。韵律美不单是“中国特色”,而且也算是“国际惯例”吧!
    有人说,中国的无韵非诗,是学习外国诗。这是对外国诗的扭曲。其实,外国正统的原文诗是有韵律的。由于语言思维的不同,外国诗被翻译成汉语诗时,译诗者没能也无能将其韵律原样翻译过来,使中国人以为外国诗是没有韵律的,这纯属误解。而受崇洋思潮的影响,外国诗的盲目崇拜者只模仿了外国诗的皮毛还自我感觉良好,其结果,崇洋必被洋嗤笑!
    无韵非诗是中国诗坛上的一个怪物,它非但不能代表中国先进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还应合了崇洋者和盲目崇拜者的虚无心理,特别是利用了中国青少年的幼稚,无原则地鼓吹自由主义和崇洋思想。几十年来,长期霸占着中国诗坛,已使前一代诗人陷入了无韵非诗的泥潭,迷惘而不能自拔,又使当代青少年不知诗为何物。如此下去,经过几代人的误传,中国必食忘韵,忘诗,忘祖,忘族的恶果!真是罪大恶极!
    鼓吹“诗无韵”的罪魁祸首,必遭历史的宣判!
    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001.11.     
首发2001年12月《艺苑》总14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15:35 | 只看该作者

寄居蟹

小时候,
到海边玩耍,
看到海里有一种叫“寄居蟹”的小生物,
觉得十分有趣。
这小东西看上去象海螺,
却有一支蟹的大角钳伸在外面。
据说,
寄居蟹原本就是蟹,
它的老祖宗看中了死螺的壳,
就钻进里面寄居了下来。
天长日久,
螺壳就成了它的家。
集年累月,
世代相传,
螺壳竟然成了它“身体”的一部分。
而且,
它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
身体的里面一半软化了
并与螺壳紧密贴合。
当然,
里面的那只角钳和腿
也变得细小了,
以便更好的藏进壳里去。
而相反的,
露在外面的那只角钳
却变得粗大了,
成了捕食的主要工具。
尽管“寄居蟹”形体象螺,
但人们还是能够
通过它那硕大的角钳
辨认出它是蟹而不是螺!

(重阳JM)





无韵诗 • 寄居蟹


重阳JM

   小时候,到海边玩耍,看到海里有一种叫“寄居蟹”的小生物,觉得十分有趣。这小东西看上去象海螺,却有一支蟹的大角钳伸在外面。据说,寄居蟹原本就是蟹,它的老祖宗看中了死螺的壳,就钻进里面寄居了下来。天长日久,螺壳就成了它的家。集年累月,世代相传,螺壳竟然成了它“身体”的一部分。而且,它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身体的里面一半软化了并与螺壳紧密贴合。当然,里面的那只角钳和腿也变得细小了,以便更好的藏进壳里去。而相反的,露在外面的那只角钳却变得粗大了,成了捕食的主要工具。尽管“寄居蟹”形体象螺,但人们还是能够通过它那硕大的角钳辨认出它是蟹而不是螺!
    由“寄居蟹”想到了当今诗坛上的所谓“现代诗”即无韵诗,它就酷似“寄居蟹”:原本是杂碎话,却硬是钻进“诗壳”里面楞充诗。这种现代诗坛上的“寄居蟹”,被一些诗大家们大吹大捧,乘着国内的小气候和国际的大气候而成了真气候,以致迅猛繁衍,泛滥成灾!但是,尽管它形体象诗,人们还是能够通过它没有节奏没有韵律而辨认出它是杂碎话而不是诗!
   “寄居蟹”这小东西在海里,混在螺群里称螺,混在蟹群里称蟹,自以为得意。然而,当它称蟹时,却不能“横行霸道”;当它称螺时,却不能“温柔如棉”,终成左右为嫌的讨厌之物。那么,中国诗坛上的那种“寄居蟹”,景况又如何呢?众所周知,就免于启齿吧!

   2002.1.27   
首发2002年2月《新韵》总19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08:08 | 只看该作者
诗坛打假

在商品市场上,
有假货,
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
现今假东西太多了,
正如一个文艺“小品”中所说的:
假烟,假酒,假药,假食品,
假饮料,甚至假高干,假公安,假教师……,
就连爹妈也有假的!
这一点儿也不夸张,
也不奇怪。
要不,
人们都在喊:
要谨防假冒伪劣呢!
特别是当今中国
还出了个专业打假的“名人”,
并且还成立了个专业打假的“公司”,
据说,
生意还相当不错。

(重阳JM)


诗坛打假



    在商品市场上,有假货,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了。现今假东西太多了,正如一个文艺“小品”中所说的:假烟,假酒,假药,假食品,假饮料,甚至假高干,假公安,假教师……,就连爹妈也有假的!这一点儿也不夸张,也不奇怪。要不,人们都在喊:要谨防假冒伪劣呢!特别是当今中国还出了个专业打假的“名人”,并且还成立了个专业打假的“公司”,据说,生意还相当不错。
    也难怪,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为了钱,就不顾一切!为了钱,不顾违法乱纪;贪污受贿,打砸抢夺,坑蒙拐骗,黄赌淫滥……,都在为钱发疯发狂,无不尽所能!
    经济场上如此,文化场上亦如是!且不说盗版书籍、黄毒色像,就文艺作品自身也在假货泛滥。别的不说,就说诗歌吧,“非诗”“假诗”不也正在泛滥成灾吗!看看如今的诗报刊,除了极少数的旧体诗词外,有几首是真诗?无节奏无韵律,一句话拆开了,分行写了就是“诗”。特别令人注目的是《诗刊》一月号上,还将某人的一篇发言稿分行发表,不知是自称其为诗呢,还是编者的启发?引诱?让别人也称其为诗呢?分行的文字就是诗吗?中国诗歌发展到了这个份儿上,还能让人说什么呢?因此,有商品市场上的打假,那么,文化市场上的诗歌不是也该打假吗!
    为了青少年,为了下一代,为了中华民族的诗文化,诗坛打假不仅仅是持戈以待吧!
(重阳JM)
                                                                 2002.2.18
首发《艺苑》继发《新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5:42 | 只看该作者


诗 坛“卖 拐”



小品“卖拐”
可说是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的一个小节目。
节目虽小,
却反映了一个大世界。
人们在哈哈大笑之后,
感想如何?
想到了什么?
当然各想不同。
我却是想到了
与“卖拐”有过之
而无不及的诗坛现象。
因此,
不妨就叫它
“诗坛卖拐”吧!  






诗 坛“卖 拐”


重阳JM



    小品“卖拐”可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个小节目。节目虽小,却反映了一个大世界。人们在哈哈大笑之后,感想如何?想到了什么?当然各想不同。我却是想到了与“卖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诗坛现象。因此,不妨就叫它“诗坛卖拐”吧!
    简单地回想一下近十几年的诗界,把个无韵诗“忽悠”得形彩飞扬,天花落地。无韵诗人,特别是青少年,对无韵诗的追求比什么神圣事业都“神圣”。不惜花费大量时光和心血去读,去写,甚至荒废了学业。更甚者,刚刚胡诌了几句似懂非懂,似诗非诗的所谓“诗”,便在无韵诗大家们的“忽悠”下,茫然参加了各种学习班,笔会,座谈会,从而不惜重金欣然参与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诗大赛,大奖赛,研讨会,改稿会,进而挖空心思地出版诗集,专集,合集。飘飘然成了超凡脱俗的大诗人,大名人。高价买来镀金的,烫金的,钛金的证书、奖牌、塑像、金鼎等等一大堆。居然还登上了什么什么“大编”“大典”,几公斤重的大部头堆得老高。结果,出了书,卖不掉,送给人家揩屁股还嫌糙。近几年竟然有人无奈地高喊“新诗落寞了!”甚至惊呼“饿死诗人啦!” “新诗死定了” “救救新诗吧!”……
   “诗坛卖拐”真是比小品“卖拐”发展的更快,径直从卖拐,卖车,发展到卖担架了。这大概就是“艺术无止境”的“境地”吧!
   “诗坛卖拐”“卖”到了这种地步,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令人哭笑不得!
    当然喽,在这新诗“多元标准”的天地里,以诗名自美的“穷诗人”自然太多,而肥得流油的“富诗人”也当然不少。不是吗?“卖拐”的和“买拐”的不是都该喊“谢谢”吗

      2002.6.22
首发2002年8月《新韵》总2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17:32 | 只看该作者
挑战无韵诗

  当今的无韵“非诗”疯狂的泛滥,
成堆的诗集和诗报刊,
真是“诗堆成山,
邪气冲天”。
只有“非诗”大家们
带领其徒子徒孙们
围绕在“诗山”下,
一面进行着“新诗死定了”
与“新诗还活着”的讨论,
一面仰望“诗山”的高大而沾沾自喜。
岂不知
那只是其圈内的一座“冰山雪岭”,
广大人民群众是不会欣赏它的,
必将在诗史的发展中冰崩雪融,
成为历史的垃圾!

(重阳JM)




挑战无韵诗

    中国诗歌发展到五•四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白话无韵自由诗的出现,逐渐将中华传统诗词完全地抛到了一边。无韵自由诗的疯狂膨胀到了毫无边际的地步,不但打破了诗与散文的界线,而且连中国语言的语法规则也砸个稀巴烂,完全违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规律,无稽地模仿外国语言方式,中不中洋不洋,莫名其妙地弄得怪模鬼样,让外国人也笑不自禁,还自我感觉良好,并大言不惭地叫嚷是与国际接轨。这些假洋鬼子们真是出尽了洋相!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生命。没有韵律就没有诗,就谈不到什么诗文化,更谈不到先进的诗文化。
    自从十九世纪中期,美国诗人惠特曼提出“打破诗与散文之间的形式壁垒”,自恃诗与散文的混血儿便尘嚣世上,把散文分行成诗的鬼旋风便席卷全世界,象瘟疫一样毒害着人们的诗心,污染着明朗的诗空,中国当然也难逃劫数。中国五•四时期的激进青年就是它们在中国的首批俘虏。但明智的诗家们如郭沫若、艾青等都在后来的实践中明辨了方向,回到了民族诗传统。然而,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扭曲了心灵的新诗大家们,却又将一批批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引向了崇洋媚外的邪路,经过几次更新换代的洋探索,终于将无韵“非诗”捧上了供台,将祖国的民族诗传统丢进了“旧老古”的角落。
    洋妇人怀抱中的崇物洋巴儿狗,不管它再怎么可爱,再怎么宝贝儿,终究替代不了可爱的婴儿;无韵“非诗”再怎么有滋有味地在音乐的伴奏下装腔作势地朗诵,终究替代不了谱曲演唱的优美的有韵诗。中华诗词自古至今就是在演唱中发展过来的“歌”文化,“韵”文化。“诗歌,诗歌”,诗是离不开“歌”的,歌是离不开“韵”的!事实上,诗就是唱歌的“歌词”,诗就是随着“歌”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唱”的演化而演化的。远古的“诗经”,就是远古人们唱歌的“歌词”的记录,它来源于民歌,山歌,渔歌,祭歌等等。楚辞,不就是“歌词”吗?乐府,不也是宫廷里唱歌的“歌词”吗?,“吟诗”不就是“唱诗”吗?宋词,元曲,不也全都是唱歌的“歌词”吗?戏剧中的唱词,不都是“唱”出来的吗?中华诗词正是在“唱歌”中发展过来的“唱文化”,“歌文化”,“韵文化”。当今有韵“唱词”的繁荣风光,与无韵“非诗”的“无度泛滥”有着天壤之别!
    当今的无韵“非诗”疯狂的泛滥,成堆的诗集和诗报刊,真是“诗堆成山,邪气冲天”。只有“非诗”大家们带领其徒子徒孙们围绕在“诗山”下,一面进行着“新诗死定了”与“新诗还活着”的讨论,一面仰望“诗山”的高大而沾沾自喜。岂不知那只是其圈内的一座“冰山雪岭”,广大人民群众是不会欣赏它的,必将在诗史的发展中冰崩雪融,成为历史的垃圾!
    新韵的兴起,是中华新体诗的新发展。挑战无韵诗,挑战惠特曼,明确诗与散文的界线,将诗体改革运动进行到底!
(重阳JM)
                       2002.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3-6 08:54 | 只看该作者
无韵诗死定了


诗,
是一种
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
节奏和韵律是诗的生命,
无韵不成诗!
因此,
对于诗,
无论何人,
不管他地位有多高,
名望有多大,
凡是没有节奏没有韵律
分行写的东西,
统统都不是诗!

(重阳JM)



无韵诗死定了


重阳JM


  《诗刊》2002年第一期上半月刊,第13页《诗人观点》栏中,发表了严阵的题为《诗是不是真的死定了》一文。文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诗歌作者与一名书商的对话:
    书商:“最近在忙什么?”
    作者:“我在写诗,我最近写的诗已经够出一本诗集了。”
    书商:(很快收起笑容)“哥们,你能不能写点别的?不管你写什么,小弟都给你出,就是诗,不行!”
    作者:“为什么?”
    书商:“你这人怎么这样?你难道至今还不知道,诗已经死定了!”
    上面这段对话,引发了严阵先生的一番感慨,发了一大番议论。总言之,先说了诗的困境,人们之所以说诗死定了的原因。而后大发感慨地说“诗不但死不了,而且还会更好的活着。”
    谢谢严先生为我们开启了心机,让我们知道了诗不能死和还能更好的活着,让我们有了新的希望。
    不过让人不解的是,文中所说的诗,是什么诗呢?书商所说的诗是什么诗?那位作者所写的诗是什么诗?严先生所说的诗又是什么诗呢?文中一概笼统地说“诗”,让人如入迷雾中,不知所云。这里笔者不妨作一点儿猜想或诌议。
    如果文中的“诗”指的是中华传统诗词,那么,文中所说的“死与不死”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宝,当然不会死的,而且还要发扬光大。如果指的是中国新诗,那就要分清是哪一类的新诗了。中国新诗种类繁多,这里暂且大致分为有韵的和无韵的两种吧。如果指的是有韵新诗,当然不会死,因为有韵诗歌正兴旺着呢!中华新韵的兴起,促发了中国诗歌的无限生机,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希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君不见,被谱曲传唱的有节奏有韵律的新韵歌词,被唱遍了天南地北,唱红了祖国大地,唱红了歌星一大邦,唱迷了歌迷一大群……。如果指的是无韵新诗,那可就真的死定了!而且早就死定了(无韵诗不是诗,生下来就死了)。因为在二十世纪中期,毛泽东就已经宣判了无韵新诗的死刑:“给一百大洋也不看”。毛泽东不看,中国的老百姓更不看!这不正是众所周知的中国诗歌的落寞吗!你说,它是不是死定了!我想那位书商所说的“诗已经死定了!”就是指的那些无节奏无韵律的违背民族传统的歪诗,邪诗,非诗,伪诗吧!它当然真的死定了!这是伟大诗人毛泽东对它的宣判,这是中国人民对它的宣判,这是中华民族对它的宣判,这是人类历史对它的宣判!
   “无韵非诗”,生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尽管“无韵诗尸”早已臭在二十世纪里了,虽然现今又被搬进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还会在二十一世纪里“尸臭”一阵子。但是,严先生想象的“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出现的”“排长队去购买一本新诗集的时刻”,绝不会是一本“无韵诗尸”吧!
    这里暂且不谈未来的事,就看看当前吧。在同一期的诗刊上,同时发表了严阵先生的一篇长诗《绽放的中国》。多好的内容啊!只可惜,一朵香花插在牛粪(无韵式)上。这不会是从西方“精神文明的垃圾桶”里“取出来的”“一串珍珠项链”吧!却怎么总还是散发着“无韵诗尸”的臭气呢?也许是“忘了把手好好洗一洗”的缘故吧?于是,我断想,在“无韵非诗”早已死定了的今天和今后,凡是丢了民族国宝的,凡是丢了诗歌节律法则的,凡是丢了诗歌生命的,凡是无节奏无韵律的,不管他怎么巧妙的花样翻新,都不外乎是“无韵诗尸”的炒作!正如这朵插在牛粪(无韵式)上的香花,不会因为花香而否认粪(无韵式)臭吧!
    再看看本期诗刊的开篇大作,被“诗人珍爱的诗”,被我们荣称为“中国诗坛泰斗”的艾青老前辈的大作《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抗战初期的思想情绪、艺术个性和创作风格的最典型的代表作”,无疑也是“冲破散文与诗之形式壁垒”的,摒弃了节奏和韵律,摒弃了民族传统的代表作吧?那么,真可惜,它不是诗!它不是诗啊!伟大的“诗坛泰斗”的珍爱的诗!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节奏和韵律是诗的生命,无韵不成诗!因此,对于诗,无论何人,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名望有多大,凡是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分行写的东西,统统都不是诗!
    诗人郭沫若、巴金及艾青等等老一辈诗人的青年时期的诗,都是受西方诗风即惠特曼诗风的影响而创作的,它摒弃了中国诗的有节奏有韵律的概念界定而任意自由。正如彭金山先生在《形式建设——一个重新提起的话题》一文(见同期《诗刊》第61页)中所说:“他(郭沫若)的诗正是以个性解放的内容和惠特曼式的自由形式开创了一代诗风”。然而,这一代诗风的后果,在摒弃了传统形式的同时,把节奏和韵律也摒弃得精光,彻底地背叛了民族,导致了中国无韵非诗的泛滥,这也是他(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吧!请问健在的,最新连任中国作协主席的巴金老前辈,你能向中国的青少年,向我们的子孙后代喊一声:“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分行写的文字就是诗”吗?我想,巴金老前辈如果真的喊得出这句话,那么,可怜的田人先生(《城里的农夫》作者,见同期《诗刊》第33页)即便“用尽毕生”也难“写出一首让人们记得住的诗” !还是认真思考一下彭金山先生所说的:“今天,则需要从我们民族语言自身求得形式上的突破”吧!

                                                              2002.1.16
首发2002年1月《新韵》总1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08:38 | 只看该作者
稻草人•无韵诗

中国人认识无韵诗,
也像麻雀认识稻草人一样,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中国新诗诞生发展了八十年,
中国人民就反复思考了八十年。
    要为诗歌的发展定方向,
首先要说清楚,
讲明白什么是诗?
什么是新诗?
然后再鼓励去发展。
否则,
难免引错方向,
走错路。

(重阳JM)







稻草人•无韵诗


    童年,记得秋田里常有稻草人,奇形怪状的,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被风吹得飘摇如仙。据说是用来驱逐麻雀的。秋天,稻谷将熟,但还不到收割时,觅食的麻雀成群地飞往田地糟蹋。为了驱逐它们,农民便用祖传的办法,扎稻草人立于田地间。这招儿倒是挺灵的,麻雀在空中盘旋着不敢落下来。一阵风吹来,稻草人两手拿着的破布,飘动着,挥舞着,就像在驱逐麻雀似的。而麻雀还真地以为是人在驱逐它们,便慌乱地飞走了。但时间长了,那些麻雀竟然灵气地发现稻草人是“死”的,不是活人,无大危险。于是便胆大起来,不管稻草人怎么舞动,毅然钻进农田,迅速吃饱肚子慌张地飞去。时间再长些,麻雀便发现稻草人并不可怕,居然落在它的脑袋上休息一会儿,还梳理着羽毛,甚至高兴地叫着。更胆大的,竟然在稻草人的头上屙屎。到后来,麻雀终于发现稻草人只不过是一捆稻草而已。从此,它们干脆“家”也不回了,就钻进稻草人的腋下过夜了。真是吃饱睡足了,好不快活!
    由此而想到了中国的假诗——无韵的自由白话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长过程。八十年前,中国人神奇地发现了外国分行的散文,并称之为诗而引进到国内。随后,效仿者众,并出了几个大名家。经过几十年的炒作,现已泛滥成灾。现在竟然有人喊:新诗为主流了。然而,什么是新诗?无韵的自由白话是诗么?既然是“话”,又何以称“诗”呢?中国诗史能以无韵的白话为主流么?
    中国人认识无韵诗,也像麻雀认识稻草人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国新诗诞生发展了八十年,中国人民就反复思考了八十年。
    要为诗歌的发展定方向,首先要说清楚,讲明白什么是诗?什么是新诗?然后再鼓励去发展。否则,难免引错方向,走错路。
    首先要说清楚讲明白的就是:我们是中国人,当然要讲中国诗。中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这是中国诗的根本。没了这个“根”,没了这个“本”,诗就不存在了,诗这种文体也就不存在了。中国诗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出现了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形式。尽管它的形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节奏和韵律。这就是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独特性,也就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更是中国诗歌立于世界诗歌之林的独特标志。因此,不管中国诗歌作如何发展变化,其“节奏和韵律”是不变的,否则,中国诗歌就失去了“根本”。失去了根本,就意味着灭亡!那么,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不是就很明确了吗?坚守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就是中国诗人的历史责任吗?
    节奏和韵律是中国诗歌的命根子。那么,保住这个命根子,不就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吗?那么,无韵诗,即所谓的自由白话新诗者,还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流吗?还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吗?还是中国先进诗文化的先进代表吗?
(重阳JM)
                                        2003.5.21
首发2005年10月《艺苑》总17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8 03:0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