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学院派,为何在诗坛无声无息? [打印本页]

作者: 于翔    时间: 2014-2-16 09:11
标题: 学院派,为何在诗坛无声无息?
       学院派名由的产生始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到了十七八世纪在英、法、俄等国流行开来,其中法国的学院派因为官方的特别重视,所以其势力和影响是最大的。

    它排斥一切粗俗的艺术语言,要求作品必须高尚端庄,温文尔雅,反对激烈的个性表现,讲求的是理智与共性。学院“ Academy ”一词最初的本意是“正规”、走正路而不走邪路的意思。如何才能走正道,在学院派看来就是必须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

    学院派的风格重点表现在重视规范,包括题材的规范、技巧的规范和艺术语言的规范。

    原始诗歌的产生是以口语诗歌为主,它来自于一股民间力量,是大众化、在劳动活动中表现自己喜怒哀乐的一种语言形式。而学院派的现代诗歌,是必须带有学术性的,并要有一定的理论规范和语言基础。

    我们所谓的学院派诗人大体包含这样几个特点:

    一、接受过严格的学院式教育,或者较长时间任教于高等学府;

    二、传道授业与文化研讨是他事业组成的重要部分,所以,对知识、学养的重视构成了他们主要的人生追求,而他们诗歌艺术的选择从总体上是从属于这样一种人生旨趣和性格追求的。

    三、所有的诗歌文字都必须在理论规范的基础上形成,重点强调节奏、韵律等艺术语言的规范性。

    在中国的诗坛上,中国当代诗人任洪渊可以算是中国学院派创作的一个典型代表。

    任洪渊严格的学院派教育,稳定、执著的人生艺术态度都使之与其他的社会派诗人大相径庭。“语言的任洪渊运动”是他对于当代诗歌的重要贡献;当然,生命与文化的矛盾也是包括任洪渊在内的中国学院派诗人的主要难题。所以,中国学院派一直无声无息地出现在诗坛上,只被看做是一种理论研究,而没有显著的作品出现。

    我个人认为:根据学院派的理论要求,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学院派和真正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过于诗歌理论特点的研究和规范,但在本身的作品当中并表现不出他们全套理论的完美体现。

    中国诗坛上所谓的学院派,不过是几所名牌大学中一些诗歌爱好青年发起的“校园派”而已。因为,我通过对网络上的查询以及自身周边学院里的一大批校园诗歌写手诗歌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最终发现:他们的诗歌里已经基本没有了附带有以上所定义的“学院派诗歌”的任何一项特性。所以,他们只能叫做中国大学生派。

    大学生诗派:是指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院校逐渐兴起的前所未有的诗潮,共有4个梯队,形成了具有强大创作力量的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

        第一梯队:是77、78级的大学生诗人,如叶延滨、王小妮、王家新、韩东、丁当等;

        第二梯队:是79、80级大学生诗人,如宋琳、于坚、简宁、翟永明、林雪、小君、王寅、陈东东、陆忆敏、骆一禾、海子、普珉、西川等;

        第三梯队:是81、82、83级大学生诗人,如江堤、臧棣、黄灿然、张枣、李元胜等;

        第四梯队:是84、85、86级大学生诗人,如小海、伊沙、中岛、徐江、候马、桑克、戈麦等。

    他们主要的表现是:热情、奔放、理性、探索。在不同的时期,涌现出了如:骆一禾、海子、叶延滨等一大批被人们看好、熟知的著名诗人,他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对情感、事物的感性也不尽相同,虽然他们吸取了三十年代以来风格、学派中的精华,敢于大胆想象、追求,但在理论规范上或多或少地丢失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所以说,他们还不能被称之为学院派诗人。

    学院派的出现,必定会出现一个相对应的反对派,这是文化界的弊端。所以,一时间在中国出现了“反学院派”,如同朦胧诗出现以后遭到一定的漫骂一样,而最早的“反学院派”说法来自美国的诗歌批评。

    美国反学院派对学院派的指责主要集中在“能够谈及理念而无法深入情感,能够触及形式而无创新,它完全倾向于忽视自然”这是美国反学院派的核心人物之一的罗伯特.勃莱总结出来的。这些缺陷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身上,在我们的学院派风格上同样凸显着这一弊病。

    我个人认为:这种指责虽然是对的,但是,脱离了一定的理论,单独去追求一种文字上所谓的意境美,而脱离了诗歌的基本要点,更是不对的。诗歌表述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没有错,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规矩之下,否则,就是一盘收不拢的散沙。

    一个时代会有不同情况的存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事实的存在。因为,我们现在真的很难在中国的诗坛上找出一位真正可以称为学院派领袖的代表人物。作为真正研究、热爱诗歌的人应该清醒认识自己,努力担负起这个重任才是。否则,我们所承认的“学院派诗歌”也就是一个空闲的排位罢了。

    之所以把校园诗歌简单的归为“学院派”,其言下之意就是说校园诗歌过分地依赖着学院的知识背景,但缺乏一定的创造性,脱离生活,还没有真正走出自己继承、创新之路。即使到了现在,在一些大学的中文系酷爱诗歌的写者们的认识思想依旧是:事先规定好一种生活的模式,符合这模式的才是真正的生活,我叫这种写作模式是脱离生活的空洞造字。

    在事实上,除了当前的校园派,这种虚假的生活模式也存在于正在努力写作的我们当中,我很想问问:就我们现在自认为自己作品相当不错的诗人们,既然都明白诗歌不可以缺少其基本理论要素,但有几位是在真正地运用诗歌的节奏、韵律,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来塑造所谓的诗歌意境呢?只能说:学院派的文人们太过于研究、追求完美,但只是一种理论的学术要求,自己并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相融,不得不把自己羞个脸红。

    那么,如果“学院派”仅仅是指校园诗歌写作者对形式的尊重,那是一个误解。校园派不过是学院派与其他派别中间的一个年轻派别罢了。

    在几年前,复旦大学曾经发起过一次倡导诗歌学院派的复兴运动,声势很浩大。但为什么最后却渐渐消失了踪影了呢?虽然没有最后说明,但我个人认为:中国诗歌目前已经到了没有方向的地步,尤其是现在炒作之风的降临,一些爱好诗歌的写者们不再用功研究中国诗歌的特点、特色;不再去认真理会那些所谓的规范。只是盲目地追求一些没有国界的好高骛远,以为写的愈加让读者看不懂就是好诗,愈加没有了国色就是一种进步、一种超越,把自己的目光只停留在几个好句子上面而沾沾自喜,大大忘记了作品应该是来自于生活、展现于生活的结晶,甚至企图通过一些炒作,别管文字好坏,出名就行。比如:赵丽华之辈的人物,所谓的口水诗歌等同于强奸中国诗歌,惨不忍睹。

    不管中国诗歌出现了哪些流派,学院派都应该作为中国诗歌的权威人物统帅方向,担负起这个重任才是,它应该是中国诗歌的标准、特点的评委才是,但学院派确实有辱于这个神圣的使命。

    我个人认为:不管都有哪些流派的产生,也只能是在文字的形象表述、意境的拓展方面存在各异。可以朦胧、可以婉约、可以意象,更可以现实,但都不能脱离中国诗歌中所必备的节奏、韵律等基本特点,这是中国诗歌的基础理论,这是我们热衷于诗歌而对中国诗歌的一种尊重。那么,作为学院派就更应该在这些基础理论与作品的结合上,为所有的门派做出一个典范才行。

    我在很多地方讲课的时候,都在强调一点:中国诗人必须要写中国特色的诗歌,不可以放弃中国诗歌的传统,我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发扬、光大、创新,因为我们是中国诗人,绝对不可以做没有国界的混血儿。但学院派之所以在中国的诗坛上无声无息,那是因为自己的迂腐、学而则无用、用而离其道造成的后果,始终不敢挺胸站立在中国诗坛上绝对是怨不得别人!
  

作者: 西沈    时间: 2014-2-16 17:56
悦读
作者: 紫苏幽兰    时间: 2014-2-26 12:17
中国诗人必须要写中国特色的诗歌

(, 下载次数: 0)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