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十评论 于 2014-6-26 20:50 编辑
主持语:时至今日,当代汉诗早已呈现风姿绰约的作品风貌,其成就无需赘言。但在诗歌界内部,关于诗歌的价值判断,却屡现争端,以致一再扰及大众视线。九十评论的初衷,是邀请一批有一定素养的90后诗人,将其视线范围内的好诗挑选出来,并给予一定解读,以期形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本期的推荐者和评论者,审美风格不尽相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见证了汉诗丰富的可能性。正所谓诗无达诂,诗歌注定是不能抵达彼岸的修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也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加入。(本期主持安氏)
----------------------------------------------------------------------------------------------------------------------------------------
《劈柴》(安氏推荐)
玉珍
甩斧的时候我像个刽子手
劈得越准越过瘾
这是暴力的快感么?
一秒钟就能将它们一分为二
在我手下如炸开的星火
多好的木头,像白花花的遗骨,
衬出我黑暗的俯首。
半小时我劈了一大堆柴,把它们点燃
就是一座火山。
这让我想起几十年后的自己,
落叶归根,我逃不出
被它们包围覆盖的青山,
火葬还是土葬,如何毁尸灭迹
都逃不出他们的掌心。
先躺进木头棺材,
再烂进泥中根下,说不定
来生就是一棵树。
那时我将被谁劈开,
露出失血的惨白?
冯谖:作者哪里是在劈柴,也不是樵夫或者“刽子手”,她是在抗争,与宿命为敌,与自己为敌。这篇独白式的叙述,既有热烈与激情,也潜伏着跌宕跟绝望。“多好的木头,像白花花的遗骨/衬出我黑暗的俯首”,多么凶狠的比喻,而那与之格格不入的俯首,是艰辛,更是坎坷。她谈及了宿命,“我逃不出/被它们包围覆盖的青山”,人如树命似柴,而“落叶归根”不过是命运的主客场的一次调换,逃不脱的,始终是那强大又捉摸不定的宿命。“火葬还是土葬,如何毁尸灭迹”,当我沦为劣势的任人宰割的一方,我又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反正死路一条,干脆,顺其自然,“先躺进木头棺材/再烂进泥中根下”。但这并不是绝望的妥协,而是留待来日,“说不定/来生就是一棵树”,这是一场豪赌,胜算来自矢志不渝的痴心。“那时我将被谁劈开”,而巨轮还将继续运转,下一回,我又将担负怎样的明天?整篇的节奏就像一部史诗级的影片,危险与转机交替刺激读者的感官,从而引发设问式的感叹。我想作者童年应该有过难忘的乡村生活经历,那里的自然风貌,那里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已然根植于她的心中,从而埋下对宿命疑惑且试图探究、突破的种子。
青铜在南:先声明下,因为这是九十评论第一期,有些细节还没商议好,比如是评论人自己去选诗来评还是主持人选诗来让负责评论的同学去评,就没协商好。这一期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这三首诗并没有标明作者,我也不知道都是谁写的,所以纯粹是就诗论诗,没有针对任何人的意思。而且又因为并不是我选的,批评居多应该是很正常的事。多理解吧。
按顺序来,说第一首《劈柴》。对我来说,这并不算一首很好的诗。先说语言上存在的问题。“一秒钟就能将它们一分为二/在我手下如炸开的星火”,这两句明显是前后矛盾了,比喻与描写自抽,既然你把劈柴描写为“将它们一分为二”的过程,那么一分为二的木柴怎么可能像“炸开的星火”?这是没见过劈柴还是没见过炸开的星火的人才能写出的比喻啊……比较典型的写一句忘一句、顾尾不顾头的写诗人。然后从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的是与佛家类似的轮回报应观,前一刻你可能是劈柴的人,后一刻你可能就变成柴被人劈了,思想创新上来说,并没有多少出奇之处,中间加入了一点对人类罪恶的反省,本来是可以成为亮点的,但是对死后可能情景的大量想象和极力渲染,又落入了宗教式的以恶报吓人(吓自己)的窠臼;而从整体的结构安排、语言分配来说,从“这让我想起几十年后的自己”到“来生就是一棵树”,之间的叙述不免啰嗦累赘了,(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我会死得好惨的……”)本来诗之思就比较简单,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事,弄得这么枝节蔓生,不免让人生厌。学会判断自己生成的诗意核心适合写成多长的诗,跟实际创作的过程是一样重要的。
赵应:或许是平日里看惯、一定程度上也是厌倦了大部分女诗人们吴侬软语、卿卿我我的小抒情,同时我的各个感官业已陷入一种对女性诗歌“软抒情”的后天然免疫。
而玉珍的诗甫一出现——在一大片葳蕤繁盛的诗歌丛林中——就以粗粝、直白、时髦的偏口语式写作赢得不少人的瞩目。这是好事。但换一种角度来看,如同那些至今已慢慢为诗界所接受的早年粗鄙下流的“身体式写作”一样,大时代的转变总是会摧枯拉朽般轻易改变人先前的思想见地——譬如玉珍的诗,它本身就具有一种刀砍斧削般的天然狠。而这一切赞赏和疑问并不是永恒的,它使你很难相信这种诗歌,竟然是出自一个看上去略显温婉的年轻女诗人之手。
就当下来看,玉珍所极力描写的一些诗歌主题庞杂而深远。当然,我并不相信她一开始就这样写。本诗中,她用到了一系列诸如“暴力的快感”、“炸开的星火”、“失血的惨白”等词句,以及大量由此衍生出来的对黑暗、血腥、生死的直言坦面——这些东西被她一再触及——她最隐秘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她是否足够有能力在这尘世活得安稳?最强烈的正午日光又能否生生照射到那里?我想,她一定是寻找了多年的突破口,通过自我否定及爱恨选择,最终决绝地走到这一条不断撕裂自我的路上。
这样一来,她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她的思想早已远远超出了她的年龄”,近两年包括我在内也常常被外界如此评论,所以深有体悟,也表示理解。但玉珍(其它青年诗人亦是)要时刻对此保持应有的警惕:你过度追求和营造的深刻,没准恰恰会成为你部分诗歌空洞内容的始作俑者。
倘若天才的思想无法在父母所赋予的这一副肉躯中安身,那么,一切当如玉珍在此诗中坦言:“多好的木头,像白花花的遗骨,/衬出我黑暗的俯首。”如果你是火,那就不要在面对一大堆木柴时扭捏造作,任何时候,你都要发出自己最强、最烁目的光和热,好让我们坚信,就算将自己燃烧殆尽,我们也依然能够认得出你。
----------------------------------------------------------------------------------------------------------------------------------------
《暧昧》(魔约推荐)
重木
他眼神挑逗,个中暧昧,谁人能知
他身材高大,双腿修长,倚着门框,面容自得
这突如其来的颤动惊起树上的灰鸟
十一月的天空是一扇难忍偷窥的窗子
彼此沉默,时光流逝,变化的除了落脚点
还有绞动的一双手指
在这场偶然的对峙中,谁会最先垂下眼帘
让阴影里的色彩像浓烈的阳光,四下溢出
涂抹着掩饰。他却早已看的彻底
这难看的暴动里有惊悸的恐惧
被突然揭露,示于众人,眼神流窜
冯谖:其实,我爱小说尤甚诗歌。这么说显得果断,实际上是爱情节胜过结构。如果一首诗歌的语言和结构都持平的情况下,那丰富的情节无疑比精巧的结构更容易出彩,本诗就是如此。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又淋漓尽致,准确的修辞也是恰到好处,人与环境并不脱节,而是很好的交融。很多人会说他们不知道它究竟要说什么,我的回答是这并不重要。像我喜欢的一些外国小说家,例如卡夫卡、普鲁斯特、卡佛等,他们的作品里都有一种迷人的元素,它叫作“意识流”。注意,意识流写法并不是空泛的言之无物,而是寓有形于无形。拿本诗来说,“他”、“树上的灰鸟”、“天空”、“手指”等,它们看上去毫无关联,却在一段段内心戏码里合纵连横起来,产生一股摧枯拉朽的魔力。“他”是在进行一场“偶然的对峙”,态度不明立场不清,雪白透亮又阴影密布。末三句开始明朗,展露了一颗敏感又虚弱的心,难以大白于人前的孤寂。诗题为“暧昧”,他与世界暧昧,跟自己暧昧,其实只不过是孤独。想起李志的那句歌词,“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青铜在南:第二首《暧昧》。这首说实话,写得有点糟。如果说第一首好歹有对事物审视之后产生的一点思想结晶,那这首就只是摆出了个审视的架子,拆开来看,里面几乎没什么东西。
“他身材高大,双腿修长”,这种句子很流俗,给我一种在看网络YY小说的不好感觉……好吧,也许你不是那个意思,但是这种因太流行、滥用而丧失诗性的句子还是要尽量避开的好。
“这难看的暴动里有惊悸的恐惧”,难看的暴动,惊悸的恐惧,这些修辞是无效的,尤其是惊悸的恐惧,纯属病句。
“让阴影里的色彩像浓烈的阳光”,再浓烈的阳光不是特指的情况下,也只有“白”这一种颜色,先不说“阴影里的色彩”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说色彩像白色总是不准确的。
因为这首主要是语言上比较多问题,单挑这一点来说了。诗人与一般人比,语言上的敏感度是要胜出很多才行的,作者的文字功底还要再加强。
赵应:一个男人的暧昧,也可以如此优雅——独倚门窗,双目不经意中露出暗灰或萌黄——这让人不忍贸然惊扰的风景,由重木为我们不动声色地写了出来。我个人很欣赏这一句“这难看的暴动里有惊悸的恐惧”,则较为贴切地写活了男人的那种“欲说还休”式的羞涩甚至自惭形秽,且对上文的铺陈也做了很好的收结。
另外,从整体来看,此诗所选取的意象未免有些“偏远”,从而导致具体表述上略显牵强。所谓内行看门道,窃以为如此的诗句排列是对诗歌“建筑美”的一大损害,尤其是中间部分的混沌一团的诗句,并没有因辞藻的华丽而将文本的深层内涵挖掘出来并提升到一定层次。
----------------------------------------------------------------------------------------------------------------------------------------
《离乡帖》(朱光明推荐)
独孤长沙
二十二年。没有一个女人能够阻止我的衰老
阻止我从北宋搬到南宋,并家道中落
不读诗书。不知这一行白鹭能不能飞出十月
医生肯定了她的肾功能,却不识得千秋雪
在此之前,她必无法忍受枫树,从掌心红起
通过筋脉,直抵脏腑。往事,纷纷而落
待草枯月冷,我钟爱的野火又将从脚下窜起
她曾目送过她的孩子,去长沙,去深圳,去南京,去东莞…
冯谖:暂且按下内容不表,单从诗题、语风乃至分行结构来说,本诗都成功地赐予读者一缕洞悉内外的古意。好像这并不是一曲乡愁悲歌,只是一笺心平气和的家书。首句便奠就了全诗的气象和时间断层,“没有一个女人能够阻止我的衰老/阻止我从北宋搬到南宋,并家道中落”,这边是离乡飘零、飘散天涯的原因,没有惊心动魄或者出人意料的诡秘,直接又透明。二三句积蓄悬念,让愁绪与无力感持续扩大,以难忍的枫树作喻,生动地描画了往事纷落的垂败以及她迟暮内心的崩坏。尾句峰回路转地注入了巨大的希望,“野火又将从脚下窜起”,那些陌生又熟悉的地名是它耐人寻味的足迹,更是缥缈希望的具体呈现。至此,这幅画卷倏然合辙。本诗好就好在节制,一种类似自省的节制,没有赘述,不曾贪笔,原汁原味又精确深刻。不知道作者是否是油画爱好者,不过不是也无妨,他的诗本身就是精致无比的油画。
青铜在南: 《离乡帖》看起来像是阿海写的,不知道是不是。诗中的“她“没有明指,根据最后一句来看,应该是以母亲的形象出现在本诗中的。但是这位母亲与“我”是什么关系,就不清楚了。
假设一:她是“我”的母亲。那么开头一句,“二十二年。没有一个女人能够阻止我的衰老”出现得实在不合时宜,在一首写自己母亲的诗中,这样的句子很唐突,很轻浮,尤其她还是以一个有些凄苦的女人形象出现的时候,你在开头来一句“没有一个女人”能阻止你的衰老的抒情什么意思?“没有一个女人”包不包括你的母亲?她作为生你养你的人,为什么要阻止你的衰老而不是你阻止她的衰老?如果这句里的女人只针对你可能的情人抒情,那么把它放在一首写母亲的诗中不觉得很不契合情境吗?
假设二:她是我的妻子。一样不通。如果你的妻子怀着凄苦一次次送你离开送你的孩子离开,你还有心思感慨“二十二年。没有一个女人能够阻止我的衰老”的话,只能说明你人格上有严重的缺失。
还有没其他的解释我懒得想了,作者可以出来解释下。
抛开两种抒情乱入的问题,这首在双线叙述上处理得也不好,切换生硬,“我”与“她”两条线上缺少互动与隐秘的关联,像是两块玻璃碎片,只是随意地叠在一起而不是经过思想的高温熔炼后烧在一起。对我来说,也是一首比较糟糕的诗。
赵应:独孤长沙很擅长在古典与现代的交错与冲撞中觅得诗意。我很欣赏他质地坚硬而不失浪漫的短句子,这种从对他作品阅读中生发出来的快感传到了我身上,就像元代杂剧名家关汉卿那样自言是一粒“响当当的铜豌豆”,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独孤长沙所使用的诗歌语言,也相对完好地诠释了他“铜豌豆”般哔剥激荡的诗歌气质。我不知道他的笔名中是否暗含有某种“孤独”的意味,但读他作品的感觉,就好比一群人冬夜围坐在一起吃小火锅,各人只顾打理着各人眼前的那口锅,于是“另一种孤独”就产生了。这种“孤独”放在诗中,千手千眼,各人咸淡自知。
用“从北宋搬到南宋”来写离乡真是一绝,而肾功能和千秋雪的奇异组合则更见才力!人生苦短,焜黄华叶衰,从襁褓到坟墓,这期间人的一生可谓折腾够矣。在中国,急遽变化的社会现实又逼迫着贫穷的人们不停地去走南闯北,而野火燎原,偌大的中国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去回旋、打拼,一切容颜和诗书,在现实生存面前也仿若以卵击石,一代代人的乡情就此被无情打压,只能深深埋在心底。
独孤长沙此诗,很好地为我们表现了“离乡”这一概念。他将古典意味融入到对现实的持续书写中,并将其渐次架构进自己的骨骼乃至整个生命,却也叫人肃然起敬。
----------------------------------------------------------------------------------------------------------------------------------------
启示1:
“九十评论”即日起接受投稿与荐诗,欢迎给位朋友加入我们的团队。
投稿说明:我们仅仅作为发布平台,给我们投稿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够整合和集中交流,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我们确定你能从我们这里学到东西。
荐稿说明:必须是精选,精品,精华,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做到三精我们的评论员才会对你的作品更加重视,当然我们只是一家之言,不愿意,承受不住差评的勿投,我们不缺赞扬,但我们的批评会相当犀利。
投稿荐稿谨记,必须90才行哦。
启示2:
自一期评论发布起,每十五天接受一位诗人的质检稿,何为质检稿,就是你写了很久了,也许没多久,你的作品在很多地方贴过,但是你认为你没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有其他原因,慢慢你自己也迷糊了,到底是自己写作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还是自己名气不够?或者遇到瓶颈等等情况。
在你相信我们这个团队的前提下,请自选自己的诗十首投给我们,我们力争给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答复。必要的情况我们会请教诗坛前辈们共同鉴定。
告示1:力图打造90后诗歌评论第一品牌。
我们的邮箱:jspl2014@126.com
(本期发布:魔约——2014.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