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望水 发表于 2015-4-9 11:34 说的有道理,所以把这个放于此讨论讨论。 在探索中会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 问好。 |
牧之歌 发表于 2015-4-8 20:26 诗歌还是雅正为好,刁狠的路数写法太多也让诗写作显得邪俗,应该是个体写作需警惕和反思的群落写作风气。 |
证明函 文/牧之歌 上天县公安局: 经我委明查暗访 1937年抗日,他外婆冯氏,在地道,生他妈刘兰花 冯氏:小脚,曾为八路军送过油镆、拉过鞋底; 1966年文革,他妈刘兰花,在高梁地,生他杨钢蛋同志 刘兰花:贫农,农业学大寨间,县革委会给她带过大红花; 1992年南巡,杨钢蛋同志他妻子王彩凤同志,在矿井,生他儿杨小蛋 王彩凤:下岗前为纺织工人,现在某矿食堂做饭; 他儿杨小蛋,是他妈刘兰花的亲外孙 杨小蛋:初中学历,共青团员,在深圳打工; 综上,杨钢蛋他妈刘兰花是他妈刘兰花同志 特此证明 杨县杨家村委会(盖章) 2005年4月8日 |
风之子 发表于 2015-4-8 08:38 的确,好的诗文发“块垒”,大概就是内心积血。而“发”为文主要是个方法问题。 拉金是位对人生和诗认识很深刻的诗人,值得收集些资料来阅读体会,这样的诗人都有些宝贝货。 |
风之子 发表于 2015-4-8 08:38 的确,好的诗文发“块垒”,大概就是内心积血。而“发”为文主要是个方法问题。 拉金是位对人生和诗认识很深刻的诗人,值得收集些资料来阅读体会,这样的诗人都有些宝贝货。 |
琴雨 发表于 2015-4-7 22:39 是啊。一些耐人寻味的话,即便在生活中偶尔听到,也会记得很深刻,何况一些诗呢。 有些文字是要用个体经历和生命去读,才体会得深。 |
牧之歌 发表于 2015-4-7 21:11 有些诗阅读如同知音交心,不是一般阅读的情况,应该因人而异吧 |
拉金这首短诗的确有意思,先自喻为癞蛤蟆,后诅咒那些连癞蛤蟆都不如的流氓无赖、助理医师(他一定都过他们的气)和一切污浊的东西。 ——望山这段话,显然是读到拉金思想深处而动容,中年特征既明晰、有悱恻。既想做,又不能做,这就如现象学的两难情节,最后都没有做,陶潜最后还不是在桃花源内郁郁而终吗。拉金如此、海明威如此、陶渊明如此、卡夫卡笔下的推销员更是如此,还有那个文人例外呢? |
很多诗可能会陪我们一辈子,因为它道出我们的心境。 也有很多诗过一段时间会忘掉,一些会被想起,这都与我们的心粘合一起。 问候老师。 |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