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珠 发表于 2016-6-21 18:15 学中文,包括古汉语。 |
蛇珠 发表于 2016-6-21 18:15 不要这样笑我,我的旧体,多是不和格律,懒得去套,反而轻松。 |
阿丙 发表于 2016-6-21 13:26 你的出口成诗真是一绝,学古汉语的? |
阿丙 发表于 2016-6-21 13:00 ![]() |
作品简介编辑 信息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名称】祭侄文稿 【作者】颜真卿 【年代】唐代 【书体】行书 【材质】麻纸墨迹 【规格】纵28.3厘米,横75.5厘米 【字数】23行,234字 【收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1] 《祭侄文稿》,亦称《祭侄季明文稿》。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谓:《祭侄文稿》“书之奇绝,论者以为《兰亭序》之后惟此为高,故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2] 颜真卿公元758年(约50岁时)所书的《祭侄文稿》与晋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书于公元353年作者约50岁时)、宋代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书于公元1082年作者约45岁时)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法帖。上述三大行书法帖,因其辞、书皆佳,且均为文稿稿草,情切意真。曹宝麟谓:“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书,“这一推崇世无间言”。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3] 版本 《祭侄文稿》传世有二:一是停云馆所刻祭侄文稿,有陈绎曾、陈深、文徵明三跋,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载相同;二是墨迹本,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祭侄文稿》定当以鲜于枢、张晏跋尾本为真迹。[4] 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谓:“明文氏《停云馆帖》所刻一本,与此不同,当是伪迹。”[5] 创作背景编辑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6]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
蛇珠 发表于 2016-6-21 12:42 谢谢蛇珠妹妹,谢谢鼎力相助。 谢诗一首,还要笑纳。 |
蛇珠 发表于 2016-6-21 12:42 曾妒咏絮才,飞雪少人书 新词总觉老,旧典不如初 何祈八斗才,再写两京赋 沧海起蜃气,兰芝吐蛇珠 |
蛇珠 发表于 2016-6-21 12:42 好诗!豪气干云!!! |
东床快婿的请柬 寄自兰亭 至今游历了一千六百六十四年 那请柬在繁衍 如馥郁缤纷的桃花瓣 春色满园 诗香墨香似桥梁 一桥架通熙来攘往 古今奇唱 倾城的光芒 听风吟 花吟 雪吟 月吟 岂止足醉一夜的酣畅 一聚千年 至今无人能插足的兰亭 今天被开启门扉 走出一个个精气十足的后生 献上投名状 壮大兰亭帮 |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