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2011年11月号,总第二十七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11-12-11 10:51 编辑






《现代禅诗探索》选刊
201111月号,总第二十七期)

执行主编:古石


【诗歌作品】

《乌龟》
作者:冰河入梦  
那只乌龟  
趴在石上  
长久地伸着脖子
   
而石在池中   
池在寺中  
寺在一座城市的欲望中
  
推荐人:奥冬   
推荐理由:龟的恬然自如,在城市的欲望的背景之下,更显逍遥。整首诗极富镜头感,张力十足。


《钟鼓楼》
作者:奥冬

钟声敲了千年鼓声敲了千年
唤不醒    痴迷眷恋的  
红尘一梦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钟声鼓声,皆因实物撞击空灵境界的天籁。然而,因我们迷恋红尘,执着犬马,它已变调声色。如能从中醒悟,梦醒时分,天晴月朗,自然显露一派迥然风光!作者用心良苦,归来,胡不归?劝学人为诗参禅,回归本位!

《宽窄巷子》   
作者:何兮  
   
着布鞋,着草鞋,或者赤足   
谁的足音只在被时光打磨光亮的青石板上回响  
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   
谁从深巷里走出来,谁又进去  
在想象一树树芙蓉花开中  
在来去的人流中  
我一下子变老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难得的是那一份语境,难得的是那一份醒悟,“在想象一树树芙蓉花开中/在来去的人流中/我一下子变老”,难得的是那一份情尘脱落后的“赤足风光”。难得的纯青修炼!品牌禅诗,不同凡响!  


《老家》   
作者:也牛   

寻着竹根的方向    
已经回家了么  一堆泥土  
和夹杂其间的瓦砾  
散乱着  一地日渐陈旧的足迹   
时光才流浪八年  
便被别人的脸色彻底玷污   
像一面洁白的帆  我曾  
反反复复让恶语中伤  
但依然  挂在桅杆之上  
鼓荡而来  茫茫人海中  
你已不再是你  而我  
还必须是千疮百孔的我啊  

推荐人:黄春祥  
推荐理由: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不停留。烦恼即菩提,只要我还能意识到“还必须是千疮百孔的我”就行。“像一面洁白的帆/我曾反反复复让恶语中伤/但依然/挂在桅杆之上”,喜欢这样的诗句。  

《有时候》  
作者:星儿叶子

有时候我不知  
把你丢在哪里  
有时候我不知  
把自己丢在哪里  
   
有时候我回头  
不知是寻找你  
还是寻找我自己   
有时候我不知  
丢失的东西  
还能不能找回   
有时候雾很浓  
露水重重
露水重重   
我看不到来路和归途   
   
推荐人:黄春祥  
推荐理由:也牛评此诗时说“生活与欲望是一种障蔽,埋没自性,令人迷茫。不如小憩,放下雾与露。来路已去,归途现前,自然呈现。”确实如此。我喜欢此诗还因为诗的语言质朴清新,如露珠透明。  

《月明之夜》   
作者:图书拥百城  

月明之夜   
月光如水静静流淌  
桂花树抱起大地沐浴洗去尘世的尘埃  
有时,有夜行人从树下经过  
带走了一身的花香  
有时,有夜鸟从树上惊飞   
驮走了一小片月光  

推荐人:黄春祥   
推荐理由:月明之夜,也是行禅之夜。读此诗,感觉美如月光,静静流遍全身。


《小屋》
作者:影沉寒水  
满肚子柴米油盐   
一身清风明月  

推荐人:南北
推荐理由:诗歌的最大艺术特点,就是在文字上的“以少胜多”,高度凝练,但意境却放逸辽阔,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在中国的格律诗之外,日本的俳句做到了这一点。影沉寒水的诗也具有俳句的特点,并且在逐渐成熟,呈现自己独有的风格。  


《人间花园》   
作者:星儿叶子  
   
无论你们要不要  
我是要的  
无论你们给不给  
我是给的  
   
无论你们信不信  
我是信的  
那一处人间花园  
阳光明媚  鲜花盛开   
我要让她为你们留着  
为人世留着   
为孩子留着   
为我们最后一滴眼泪   
和最后一个笑容留着
无论经历多少风雨   
我都不会让她  
被风沙掩埋  

推荐人:黄春祥  
推荐理由:禅者洞悉生命的本质,在禅者看来,世界是简单的,也是美好的。那一处鲜花盛开、阳光明媚的人间花园,从不会因风雨而改变,被风沙所掩埋。对此,叶子深信不疑,我也是相信的呢。

《空门》  
作者:情巅大僧  

所有的努力都将是一纸空文
如散布在苍穹的白云
如同我的情诗,在一夜之间消弥  
当我一觉醒来,空门
空门早在那里,似乎  
早有预谋  

推荐人:黄春祥  
推荐理由:人生在世,生命的意义究竟如何?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真如此诗所说的一切都会“在一夜之间消弥”吗?我这样追问的时候,我发现“早有预谋”的《空门》对我冷冷而笑。

《这样的时候》  
作者:古石  

这样的时候  
我愿意就这样坐着   
是的,我愿意就这样坐着安静下来  
更多的时候,我夹杂在人群中
不停地奔跑,仿佛被什么驱赶  
此刻,一只鸟轻轻跳跃在我眼前  
它跳来跳去,我听见周围不知名的花草  
静静的欢叫声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生活是忙碌的,但“坐着安静下来”也是一种生活,所以说禅在当下。因为忙碌,我们感觉到“坐着安静下来”的幸福!“我听见周围不知名的花草/静静的欢叫声”这是禅定中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境界。让全诗光耀闪亮!


《与水稻相遇》  
作者:情巅大僧  

与这片稻田相遇,她们的光芒  
已让我奔跑的眼睛找到了  
归家的泥路  
她们的光芒,低垂
依然保持的羞怯,让我和那一阵秋风一起
起伏,从稻田的边缘直至深处   
   
直至我疾驰的心跳感到疼痛  
直至我的目光散乱   
我的亲爱的水稻,我已经离开你太久
与这片稻田相遇,我的心  
已念起那些不存在的人,并让奔跑的眼睛  
依着草垛安然入睡  

推荐人:古石  
推荐理由:与水稻相遇,这是一种久违的恍若隔世的相遇。生命的真义是什么?生命的归宿在哪里?“让我和那一阵秋风一起/起伏,从稻田的边缘直至深处”,“让奔跑的眼睛/依着草垛安然入睡”,读着这样的诗句,你或许会有所领悟。


《所有的》  
作者:何兮  

所有却成不了所有的  
我的世界很小  
婴儿的小手握不住太多的东西  
就微笑吧  
像一朵骄傲的小花  

推荐人:古石  
推荐理由:我们生活在世间万物中,但我们不可能拥有世间万物。世界很大,世界也很小,就像“婴儿的小手握不住太多的东西”。我们“微笑吧,像一朵骄傲的小花”。成为一朵小花,笑对人生,心怀世界,足矣。此诗虽小,容量却很大,表达了深刻的人生体悟,富有禅意。


《简单》  
作者:路顺  
我躺在草地上  
嘴里叼一根刚出芽的树枝  
用手比划成望远镜 看天空的蓝  
有几片白云飘过  
不远处 有几个孩子在踢足球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细节精彩。仅仅,一个细节。作者无意之中看见“几片白云飘过/不远处/有几个孩子在踢球”,远天自远,孩子真纯,悟者已自悟了吧。禅,或许就在这眼前的瞬间闪亮处?
  
《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  
作者:星儿叶子

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  
抵达了大地的根须  
酣畅淋漓
遍地舒展的绿色
多么安宁  
农人脸上的笑容  
更像轻盈水花  
村庄,村庄  
夜晚蛙鸣  
含吮奶水的孩子梦中笑醒  

自评:这是迄今为止我自己最满意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我大爱的情怀和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和思考,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它。在此,我将站在一个阅读者角度来解读它。
当干旱肆虐在北方大地,庄稼在炙热和焦渴里挣扎,我们的心多么焦灼,多么盼望一场雨水的到来。而这满含了上天慈悲和爱意的雨水,终于在七月,“抵达了庄稼” ,“抵达了大地的根须” 。大地和庄稼吸足了雨水,它们多么惬意,多么自足,如饮佳酿而酣畅淋漓。而这种惬意、自足和酣畅还是双向的,上天也把它的爱挥洒得酣畅淋漓,大自然的爱如此博大。一个“抵达”就是一份大爱,就是天与地之间亿万年的一种默契,就是人类永恒的福音,也应该是人类永恒的感恩。而诗人的感恩和欣喜之情也蕴含在这几句朴素的描绘之中了。诗歌第一节基本是典型性实景描绘,铺展开七月这个季节,雨水降临大地的壮阔场景。但它的内蕴关键体现在“抵达”和“酣畅淋漓”这两个词语之中。  
(如果你从未关心过雨水、庄稼和人们的生存,如果你只关注过个人内心那点小小的悲喜,那么,你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这几句简单的诗到底在说些什么。)  


《晚安》  
作者:何兮

夜露是绿色的
在绿萝上生长  
最美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今晚我们都好好安静下来  
对世界说,“晚安。”

推荐人:奥冬   
推荐理由:修禅,也就只是求得心静而已。静则万物自得,静则处处菩提。“夜露是绿色的”,圆满澄澈,非常的打动人心。   


《大人的世界》  
作者:何兮  

我的城越来越小
我走过的路也越来越窄  
因为我长大了  
可我在大人的世界里  
依然寻找另外一个孩子  
   
推荐人:星儿叶子
推荐语:这首小诗概括性很强,它写出了我们很多人的一种生命体验,那就是我们一天天长大,可我们变得越来越孤独,就像一座座越来越小的孤“城”。可是在我们内心深处依然渴望着那个纯真、快乐、无忧的“孩子”。我们透过这首小诗看到了一颗简单透明的诗心,它令我们动容。


《行走茶马古道》  
作者:南北  

怀揣一颗二十一世纪的心  
去感受千百年前   
那些赶马人的吆喝与步履  
总有点文不对题  
也只有心跳与气喘,才真实不二
山路迢遥,每一块石头都醒着   
细数脚步,每一棵松树都识得  
过客的本来面目。而此时  
我在地下,我在马上   
我在一串铃声中向诸山深入进去  
   
去,马坪关是一个念想  
回,寺登街是一声召唤  
三十公里的动与静  
了了分明  
   
恍惚中,我曾是尾随宋朝马帮西行的  
那个行者  
一路向西,又一路向东  
脚印叠加,艰难复艰难  
就只为一粒小小的菩提种子  
能够发芽

推荐人:星儿叶子  
推荐理由:我且不说这首诗歌的禅意融通的境界。我觉得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有着突出创造,它把叙事、写景、抒情、写意进行了出神入化地融合,结构上丝丝入扣,又不露雕琢痕迹,于简洁的诗句中容纳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值得认真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11-12-11 10:55 编辑


【理论随笔】


禅,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界关注的热点   
作者:张黎   

(一)   
法无定法,非法为法。  
一百年前,落后的中华民族深受西方列强的蹂躏,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为求得富国强民之路,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于是,中国现代汉语新诗,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后来,由于特殊的国情,汉语新诗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理念,逐渐走向了狭隘和极端,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主盟诗坛的朦胧诗派,完全无视传统文化,彻底否定古典诗歌,于是,在世纪之交,失去根基的中国诗歌,又一次陷入了空前的迷茫和混乱状态。  
为走出混乱和迷茫,中国诗人们又把眼光投向了传统文化,试图从中找出能够和现代诗歌相契合的部分。于是,禅,这种由中国平民阶层创立,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思想理念,最终吸引住了诗人们的眼光。然而,当他们从探索中抬起头来,再次面向西方诗歌的时候,他们惊呆了,因为:西方的诗歌界早已放弃了他们几十年前的写法,开始从日本人那里学习禅文化,而且,经过多半个世纪的发展,禅,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界关注的热点!  
于是,我们不禁要自问:我们的禅文化到底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能够得到西方世界的热爱?深受民主和自由理念浸染的西方,从禅文化中学到了什么?难道说,我们古老的禅文化有着和现代理念相契合的部分?   
笔者带着这些个疑问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禅文化理念和西方现代民主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其结果,又一次令笔者惊叹,因为笔者发现:禅,就是中国式的民主理念,就是深刻化和系统化了的民主思想!  
(二)   
中国禅与西方民主的思想根本是完全相同的,即:以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为基础,以平等的理念为核心,以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为最终目的。  
西方的民主,是以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为基础的一次社会革命。封建君主制的王权,基督教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权等,无不是打着国家、集体的名誉,而为极少数的贵族和统治者服务的。千百年来,由统治者掌控着的国家教育体制和舆论机器,无不是对国家和集体利益无限度地拔高,而要求平民无条件地贡献忠诚,甚至是牺牲生命的。西方的民主,就是彻底揭穿这些谎言,为平民阶层的权利呼喊,并最终以社会制度的变革来实现平民的平等权的。我们的禅文化,虽然不具有社会制度变革的实践性,但是,在提倡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主张上,却和西方的民主理念完全一致。   
对中国禅宗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禅,就是一种以寻求“悟”为目的的修行,“悟”是禅文化的核心内容。悟什么?悟“本来面目”。何谓“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没有社会理念干涉,没有受到“仁义礼智信”、“君君臣臣”、“忠”、“孝”、“三从四德”等等,这一系列的封建儒家思想所浸染的自然人的状态,“本来面目”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本真的精神独立和心灵自由。正如铃木大拙在《悟:禅宗的存在价值》一文中所说的:“禅宗的禅必须‘悟’,必须是一气推倒旧理性作用的全部堆积并建立新生命基础的全面的心灵突现,必须是过去从未有过的通过新视角遍观万事万物的新感觉的觉醒。”也就是说,禅宗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意识到外在的这些“超我”理念的虚伪,并对“本我”的存在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觉醒。铃木还说:“悟的最后归宿是自身(self),除了回归到自身之外别无他处。”这句话的意思是,禅宗修行者不仅要意识到“本我”的存在,而且要坚决肯定“本我”,要通过“悟”,对自己产生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巨大的信心。所以铃木又说:“在悟之前,僧人们是多么无力,他们好像在沙漠中迷路的旅人,但一旦悟入,他们却如同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王,他们对谁也不再屈从,他们便是自身的主人!”      
自从西方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在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政的基础上,提出“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之后,在西方的民主思想中,平等,就成为了一个核心理念,而且,在革命成功之后,社会所有制度的设置都是以人人平等为基础的。我们的禅文化,也主张人佛平等,人人具有佛性。
在佛教里,佛和人的关系并不像基督教里上帝和人的关系那样。在基督教里,上帝和人的关系是一种创造与被创造、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上帝对于人永远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而在佛教里,佛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觉悟了的人就是佛,没有觉悟的人就是凡夫,每个凡夫与生俱来都具有佛性,凡夫可以通过修行,把自己隐藏着的佛性发掘出来,从而成为顶天立地的佛。禅宗公案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南阳慧忠国师有一位侍者,随侍了他三十多年,国师很想对他有所报答,助他开悟。一天慧忠禅师唤他:侍者!侍者一听国师叫他,立刻回答:国师!做什么?国师说:不做什么!过了一会,国师又叫:侍者!侍者又立刻答应着跑了来:国师!做什么?国师又说:不做什么!如此多次,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侍者听后茫然不解的反问:国师!您叫谁呢?国师不得已,只好开示道:我在叫你啊!侍者不明所以的说:国师!我是你的侍者,不是佛祖呀!慧忠国师此时只得慨叹:你将来可不要说我辜负了你,实在是你辜负了我啊!侍者却辩道:国师!不管如何,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的!慧忠国师只是摇头:事实上,你已经辜负了我。在这则故事里,这个侍者,原本是有可能开悟成佛的,但是,由于“超我”的社会理念太重,没有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没有认识到“佛”其实就是“人”的道理,所以没能发现自己的佛性,最终,只能是个凡夫而已。  
自由,是西方民主运动的一个主要理念。人类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权,封建君主制的王权,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绝对强势的地位,他们打着神灵、国家的名誉,为极少数的贵族和统治者服务,对平民实行的则是一种不平等的奴化教育和奴化统治,西方的民主运动,呼喊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要求还原社会的公正合理,实现平民的自由平等,“自由,平等,博爱”是西方民主运动的三大主张。实现个体生命和心灵的自由,也是我国禅宗修行的最终目的。   
禅宗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它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悟”使得对生命的认识全面提升,从而超越现实矛盾和痛苦,最终让思想得到解放,心灵得到自由。佛陀住世时,有一天一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面前,双手各拿一只花瓶,来献给佛陀,并向佛陀请教破除烦恼、获得幸福的方法。佛陀听后指着他说:放下!黑指婆罗门马上将左手中的花瓶放在地上。佛陀又说:放下!黑指婆罗门又急忙将右手中的花瓶放在地上。佛陀依然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将双手摊开,不解地看着佛陀说:我现在已经两手空空了,再没有东西可以放下,您让我再放下什么呢?佛陀见婆罗门这样,就笑了,说:我并没让你去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是让你放下那些想要拥有幸福和快乐的念头呀,这就是我教你的方法。当你不再为如何得到幸福和快乐而痛苦烦恼时,你就身在幸福和快乐之中了。黑指婆罗门当下领会了佛陀的道理,礼拜而去。我国禅宗在学习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在破除形式、解放思想方面,做的更为突出、更为彻底。据《五灯会元》记载,唐代的丹霞天然禅师一天来到洛阳慧林寺时,正遇上大寒天气。丹霞就在殿上搬了一尊木佛点燃了来烤火。寺院的院主见了大发脾气,说:你怎么能烧我们寺里的佛像呢?太不像话了,简直是大逆不道,该下地狱!丹霞用拄杖在火灰里拨了拨,微笑着说:我烧此佛,是为了取舍利子呀,院主为何发怒呢?院主道:胡说,木雕的佛像里,哪里有什么舍利子会烧出来!丹霞又笑道:呵呵,既如此,那我就再取两尊木佛来烧如何?院主一时无语。   
(三)  
我国禅宗不仅在根本理念方面与西方民主相同,而且,更是在思想的深刻性和系统性方面,有着西方民主理念所不可企及的高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禅,逐渐被西方的文化界和艺术界所关注、所学习、所吸收。   
首先,禅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它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比如禅宗的“不立文字”说,超“二元对立”说,超“抽象概念”说等。禅宗有十六字真言,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不拘泥于文字,强调体悟语言文字之外的意义。禅宗有一部著名的书叫《指月录》,就是用手指和月亮来这样比喻文字和真理的关系的:真理好比月亮,语言好比手指,如果我们见到了月亮,就应该忘记指向月亮的手指。因此说,任何一种文字,它都只是一种指示的作用,假如我们仅仅纠缠于指示真理的书本和文字,那么,这些书本和文字很快就会变成一种束缚和枷锁,严重阻碍我们对“第一义”真理的体悟和把握。据《传灯录》中记载,德山大师开悟的时候,曾经取出随身携带须臾不离的《金刚经》的疏抄,立即烧掉,并这样宣告:“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入巨壑。”中国禅宗的这种“不立文字”说,对西方人来说,是非常具有冲击力的。  
二元对立,是西方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比如柏拉图的灵魂与肉体、基督教的善与恶、笛卡尔的理性与感官等等。超“二元对立”的“梵我一体”,是禅宗的基本思维方式。美国学者艾伦•沃茨在文章《西方的禅》中有这样的两段文字:“他们对于我们所谓的自然的平衡,亦即人与非人之间的均衡反映出一种奇妙的认识与尊重——把人生视为自然之道的一种宇宙的生命观。在这当中,善之与恶,成之与毁,智之与愚,皆属不可分离的存在极性。” “因此,智慧不在强行排恶取善,而是学习“驾驭”它们,亦如浮木之随波上下,对于一个人的本性上的善恶,中国人的生命根柢中,且有一种特殊的信心,这是在从希伯来到基督教文化的慢性良心不安中成长的人感到特别陌生的一点。”艾伦•沃茨认为,禅宗文化之所以深深吸引着西方世界,是因为禅宗思维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超越了善恶对立的完整的世界观,这对于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大有裨益,所以他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绝对的道德对于道德具有深切的破坏性,因为它所用以对付罪恶的罚则实在太重、太重了。人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以砍头的办法治疗头痛。禅的吸引力,跟东方其他哲学的魅力一样,乃是:在善恶的紧迫境域背后推出一个广大的自性境界——一个不但不必再有罪恶或遭受谴责之事,而且最后终于可使自己与上帝不别不二的境界。”   
抽象概念,是西方逻辑思维的基础。西方民族崇尚理性,人们习惯把自然界视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来把握世界。中国人善于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人们的思维模式是以感性、直觉取代理性、逻辑。禅,作为中国人创立的一种实证哲学,它在超越抽象概念直抵事物本真方面,有着让西方人惊叹的特性。美国学者巴瑞特在文章《禅与西方文化》中有这样的文字:“禅扫荡抽象概念,或利用它们超越它们。”“禅的语言即是实质,表现的方法与实际是二而一。禅之所以以具体的方式表现它自己,乃因为它的主要兴趣在于事实而非理论,在于实相而非显示实相的光影——亦即不在我们所谓的概念、观念,或理念。”“佛教利用哲学只是作为一种法门,用以将陷于概念深坑的哲学家接引出来;实在说来,它的哲学乃是一种非哲学——用以瓦解哲学的一种哲学。”并且,深深被禅文化所吸引的巴瑞特博士,在文章的最后这样称赞道:“禅的本身会坚持下去,因为禅所视为紧要的真理,不是抽象或文词上的真理,而是经过生活体验过的真理。”“禅,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碎片,一经与西方人有了生活上的接触之后,不但必然会发生彻骨彻髓的作用,而且可以使人脱胎换骨。”   
其次,禅作为一种宗教理念,它的理论系统是非常完整的,比如如何认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冲突,如何协调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等等。前面说过,佛教是提倡平等的,佛教认为自然万物之间是一种互为缘起,依存共生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平等,不仅仅是指人佛平等,人人平等,而且教义还把平等的概念延伸到了整个自然界,提出了众生平等的理念,佛教教义主张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倡导素食主义。二十一世纪是环保的世纪,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开始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生态学家早已向人类发出警告,地球环境正在恶化,需要开展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地球,否则地球将失去供养人类的能力。科学界也在大声疾呼:“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将给人类以报复”,破坏自然,人类无疑是自取灭亡。非以人类为中心,非从人类的实用主义出发,佛教提倡的这种自然和谐观,是近几十年来,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热点,受到西方学者和艺术家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是现代城市中现代人精神压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禅宗不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精神方面的学问,但是,由于它的内容涉及到了人类的心灵问题,并且禅宗是以如何摆脱社会压抑、实现个体心灵自由为根本目的的,所以,在解决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冲突方面,禅宗就为西方的精神分析学说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借鉴作用。埃里克•弗洛姆是当代西方人道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奠基者。在弗洛姆的《禅宗与精神分析》一文中,弗洛姆清醒地认识到禅宗对于精神分析的重要性,并强烈地表现出试图把禅宗和人道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相结合的意图。在此文中,弗洛姆有这样的表述:“禅宗与精神分析都是关于人之本性的理论,都是导致人之幸福的实践。”“禅和精神分析的目标都是对人们自己本性的洞察,达到自由、幸福与爱,释放体内能量,从疯狂或畸形中解脱出来。”“但要真正克服潜在的疯狂,根本解决办法是对世界具有完全而建设性的回应。完全而建设性回应的最高形式,就是开悟。”并且,在文章的最后,弗洛姆博士对禅宗进行了这样的高度评价:“禅宗思想会拓展和深化精神分析者的视野,并帮助他达到更彻底的观念,把对真实的把握作为完全自觉意识的最终目的。”   
在西方艺术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拿了一个普通的尿壶,在尿壶上签了名,并命名为《泉》,放入艺术馆,宣称那就是艺术品。也许,这件事至今仍让许多人深感荒谬,但是,就是这个人,从此将美国的艺术引向了一个崭新的方向。这个人就是宣称“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的杜尚。杜尚主张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并且这样说:“如果你愿意,我的艺术就是我的生存,在每一瞬间、每一次呼吸之间就是一次我的作品、一个不露痕迹的作品,那既不诉诸视觉,也不诉诸大脑,那是一种持续的快乐。” 杜尚是西方艺术史中的一个罕见人物,因为,他意识到,我们现在文明中的整个艺术系统是建立在人为的分割上的:艺术成为一种异于其他人类活动的一项特别活动,艺术家也因此被认为是具有特殊功能的人,在他看来这是错的。所以,他要否定艺术,不仅仅只是否定传统艺术,而且是要否定一切形式的艺术。其实,杜尚的精神实在就是禅的精神,因为禅宗提倡的正是要摒弃人的心智作用,在浑然无廓的无意识层次上把握生命,在这个层次上由于人心中没有是非高下之分,没有好坏你我之别,生命便可以完全无拘束地充分展开,到了这一步,人生便是艺术。正如铃木大拙说的那样:“就一个人而言,他的生活反映出他从无意识的无尽源泉所创造出的每一个意向。就这样的人而言,他每一个行为都表现了原本性、创造性、表现了他活泼的人格。在其中没有因袭,没有妥协,没有受禁止的动机,他只是如其所好地那样行动着,他的行动像风那样随意飘着,他没有拘囿于片面的、有限的、受限制的、自我中心的存在之自我。他已经从这个监牢中走了出来……这样一个人乃是我所称之为真正生活的艺术家。”在西方,人们对一味强调的纯粹性艺术厌倦了,发现纯粹性艺术的中思想的成分越来越少,人的自由度也越来越窄,美的范围也越来越小,杜尚的出现,使得艺术的领域被大大开阔了。
(四)
综上所述,中国禅与西方民主不仅是在思想出发点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即:以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为基础,以平等的理念为核心,以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为最终目的,而且,我国禅宗更是在思想的深刻性和系统性方面,有着西方民主理念所不可企及的高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禅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它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比如禅宗的“不立文字”说,超“二元对立”说,超“抽象概念”说等等;二、禅作为一种宗教理念,它的理论系统是非常完整的,比如如何认知人类和自然地关系,如何处理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冲突,如何协调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等等。   
读文至此,你也许正在纳闷:禅的精神实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为什么会让西方文化界如此热爱?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禅学思想是求真的思想,禅宗文化是人性的文化!
禅宗来自印度佛教,而佛教就是由释迦摩尼创立,并经过后世无数高僧完善了的一整套实证哲学体系。这个实证哲学体系以如何解脱人生的苦难为基本出发点,探索生命、宇宙的本源,以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在中国唐朝时期,由慧能为首的平民阶层创立的禅宗,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印度佛教对宇宙、生命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完全改造和摒弃了印度佛教中的宗教成分,加深了实用人生的意味。印度佛教主张求来生、出六道轮回,中国禅宗主张出世与入世相结合;印度佛教注重以抽象的逻辑推理来认知真理,中国禅宗以方式即实质的实践来达到禅悟的目的;印度佛教以放弃此生实证宇宙真理为终极目的,中国禅宗以调节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为终极目的。不仅如此,丹霞烧木佛,百丈不立佛殿,禅宗大德们还进一步对教主呵之、骂之、棒之,要所有人从自己烦恼中、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而重新回到现实人生第一声。从此,中国禅宗就完全变成了没有一切宗教仪式的,没有经典所依据的,也没有信仰对象的,反专制、反权威、反形式的,以“心性”为基本的一种实用精神。因而,禅宗就彻底解放了被各种社会理念所压制着的活泼泼的生命力,彻底发挥了被各种传统思维所拘囿着的个人创造力。  
西方的民主虽然具有社会实践性,并对社会制度的改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平等、自由、博爱”等民主理念只是人性解放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在当下的现代城市和现代社会里,它面临许多无法解决的更深层次、更大领域的问题,所以,无论是西方的学者、环保主义者、精神病专家、音乐家、绘画家、陶艺家、作家、诗人等都一致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禅文化,比如艾伦•沃茨、巴瑞特、弗洛姆、荣格、霍妮、凯奇、杜尚、彼得•沃克斯、比尔•波特、加里•施奈德等等。   
当前的中国汉语新诗,不仅应该面向世界向西方学习,而且更应该面向传统向禅文化学习,继承和发扬属于我们自己的民主思想。禅学是求真的思想,是人性的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深沉最精髓的部分。时代在呼唤:请立足民族,放眼世界,在当下这个中西诗歌深度融合的时期,我们要以自己的禅文化为本位构建中国式的民主文学体系!

推荐人:南北  
推荐理由:禅的民主性质,来源于佛陀思想中的“众生平等观”,这是被很多中外佛禅思想研究者所忽略了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在之前的现代禅诗的理论随笔中,有所阐述,但没有集中的讨论。张黎的这篇文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这决定了我们现代禅诗诗人的根本写作方向:佛——禅——众生平等观——民主——独立——自由,这些基本的理念,会像一块块路标,引导我们现代禅诗的写作者,不迷失自我,不迷失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11-12-11 10:57 编辑



诗话随笔
作者:星儿叶子  
(一)   
用一大堆文字表达了一小块意思,或者用一大堆文字什么意思也没表达出来,这样的诗歌应该是最下品或者废物。用一大堆文字表达了基本和这些文字数量相等的思想内容的诗歌应该算是平庸之作。用一大堆文字表达了超越这些文字数量一倍或几倍的思想内涵的诗歌应该算是中品以上作品,它的思想内涵超越文字数量的倍数越高,诗歌品级越高。用很少的文字表达了无限丰富的思想内涵的诗歌作品应该算是上品,那些经典作品基本属于这一类,而且它的思想内涵具有恒久的、超越的价值。  
(二)   
“词语陌生化”最终不能解决诗意的新发现和诗歌创新的问题,只能把诗人越来越带入语言和形式的游戏之中,离开生活本质越来越远,以至使诗歌离读者越来越远,最终使诗歌走向死亡。能用最通俗、直白、普通的词语写出具有震撼性诗歌的诗人才是最厉害的。真正想有作为的诗人应该着眼于发现和开掘自然、生命、社会和生活中的新诗意,而不是在词语上做虚拟创造。   
(三)  
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方法,而这一原则和方法往往被人们忽略。在其他文学样式中这一原则和方法是不可避免地被运用的,而诗歌创作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忽略它,从而走向两个极端,或者完全写实,没有或缺乏“虚”的升华成分,使诗歌丧失诗意,沦落为分行的散文、小说或日记。或者完全写虚,没有“实”的成分作为出发点和升华点,使诗歌变得虚无缥缈甚至莫名其妙,使人读后感觉一头雾水。所有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既扎根于大地又飞扬于空中的,它的所有表达是经得起琢磨的,它的所有表达是有效的。  
(四)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优秀的诗歌是生命和血液凝结而成的花朵,它灿然开放于世间,风尘不掩其光华,风雨不减其色泽,风霜不损其精神。面对这样的诗歌,我们只有震撼和敬畏;面对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放弃多少矫情和伪饰。
   
()  
人们对于好诗歌有两个期望,期望它既有凌厉的、震撼人心的思想,又有圆润的、舒适人心语言。可是现在很少有诗人能同时达到这两点。有的是思想棱角分明了而语言粗粝了,有的是语言圆润动人了而思想被淹没了。从接受角度来看,人们哪怕容忍一下语言的粗粝,也愿意感受一些闪光的思想和动人的情思,而那些淹没于纯熟圆润语词下的无意识或浅意识诗歌越来越失效。当然,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诗歌是诗人们不懈的追求。
(六)  
诗歌也应该讲究整体的和谐。这种和谐包括内在气韵的和谐、外在形式的和谐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内在气韵的高低起伏应该自然流畅,外在形式的用词设句、布局谋篇要赏心悦目。特别是外在形式要保证内在气韵的畅通和连续。一首好诗就像一支乐曲,它的所有意象就像音符。所有音符都要沿着一定脉络跳荡,这样才能演奏一支完整和谐的乐曲。如果不断出现旁逸斜出的音符,就会破坏整首曲子的美感。为了达到诗歌的内外和谐,意象和词语的选择就不是那么随意的了。比如意象的大小、轻重、黑白、冷暖、褒贬等等都需要考虑。其实中国古代诗人在诗词词语方面的一些经验和要求同样适用于现代诗歌。如果你的诗歌是一气呵成的,这些要求肯定会在不经意间达到,所有灵感爆发都是长期思索和磨练的结果。而如果你的诗歌是几经修改的作品,那肯定要多加小心,看看整体构造、过渡衔接、用词设句等等是否达到了全面通透、和谐统一。  
,   
(七)
为什么当前那么多诗歌有篇无句?为什么我们读完一首哪怕还算不错的诗歌后也仍然留不下什么印象?为什么不少诗歌越来越成为一次性消费品甚至不被消费品?有人主张当代诗歌已经无可避免地叙述化和散化。其实这是对诗歌文体基本特性的模糊和取消,也是对诗歌写作要求的降低,同时也是对诗歌品位的降低。这样必将导致诗歌的“去诗性” ,沦落为连劣质散文也不如。我们可以对比,散文写作者肯定在描写、叙述、议论、抒情;对比、映衬、烘托;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等方面下过很多功夫,再加上独到的发现、优美的文笔等才能成就一篇比较不错的散文。那么凭什么你写作诗歌就可以什么力气都不费,什么方法都不用,只凭借分行就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来,还美其名曰“叙述化”和“散化” ,其本质是浮躁化和肤浅化。难怪当前诗歌的读者越来越少,遭遇的诟病越来越多。其实不论什么文体,要想让它成为动人的作品,你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你肯定在那方面下了功夫。诗歌的功夫到底下在哪里呢?首先是对新诗意的发现,这是对诗人很高的要求,敏锐而灵活的感觉和思维,独到而深刻的眼光和洞察力,而且要常变常新。诗歌在这方面要求要高于其他文体。然后是把新的发现凝聚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的简洁凝练是永远应该遵循和追求的,这简洁凝练的背后是包容性和爆发力。否则古代诗人也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了。只有这样每句诗都是一个能量辐射场,一首诗的所有诗句一起构成一个更大更多层的场,那诗歌的表现力才会不断增强,从而适应表现复杂纷繁的现代生活。所以说一首诗可以写得长,但要长得有内涵,不缩水;一首诗可以写得短,也要短得有内涵,不苍白。这样诗歌就不会变得有篇无句了,也不会让读者读后一脸茫然了。你炼出来的都是真金,不要堆很多沙子让读者浪费时间、精力和心血去挖掘,最后还一无所得而失望。那样他只好不去消费这些劣质产品了。  
   
(八)   
关于诗歌精品的问题最近才意识到。人们一般认为现代诗歌没有评判标准,个人欣赏的感觉也不同,所以很难去判断诗歌的精品。事实上诗歌精品是存在的,那些历史上流传的名家名作就是诗歌精品。无论哪种风格的诗歌,也无论所写内容是什么,都会有粗糙与精细之分。粗糙与精细之分不是思想境界高低之分,或者说不是“大诗歌”和“小诗歌”的区别,而是艺术性是否臻于完美。不管写的是大境界还是小情调,追求表达上的尽量完善还是诗歌写作者应该努力做到的。当然这个要求具体到每个诗人甚至具体到每首诗的创作都始终是个最高要求,也是一个难题。即使是成熟诗人在创作具体一首诗歌时也同样面临这个难题。明确提出这一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有何意义,其实这就是提醒我们所有诗歌写作者要严肃对待诗歌写作,千万不要粗制滥造。古人评价经典文章往往用“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来赞誉 ,其实诗歌写作更应该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虽然创作出经典需要太多机缘巧合,但是尽量向往着精品还是每个认真写作的人能够做到的。   
(九)  
关于诗歌语言的张力问题也思考很久了。我认为诗歌语言的张力,从写作角度说应该是诗句和整首诗歌概括生活的深广度。诗歌语言对生活本质概括得越广泛、越深刻,其张力越强,反之越弱。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名句都是张力很强的诗歌语言。从阅读角度说,诗歌语言的张力还应该是其所能够引发的联想和想象的宽广度。一句精炼传神的诗句能够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是对各种生活事物和现象的联想和想象,也可以是对生活哲理的联想和想象,总之让读者久久回味,这样的语言是有张力的,反之是没有张力的。诗歌语言的张力决不是似是而非的词句堆砌带来的模棱两可和模糊不清,更不是大量繁冗的语言累赘所带来的语言繁茂的假象。其实那样的诗歌语言从内质上是空虚的,从效果上是令人生厌的。我主张平白语言中的惊奇效果。我们的很多诗人沉溺于语言游戏太久了,已经失去体悟鲜活生活的能力和概括生活的能力,不少这样的诗人喜欢在语言中被淹死,其实不过是自己挖井淹死自己。更可悲的是死得一文不值,留下一堆语言垃圾。这样的诗人自始至终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诗,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挖井。
(十)  
关于诗歌意象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这里复杂问题简单说。“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中西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意象是中国古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焦点,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也是现代诗的基本艺术符号。人们对这一概念已经形成比较明确和固定的认识: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由此可见: 、“意象”是作品中的“意象” ,只有放在作品中来谈论才有意义。二、意象在作品中表现为一种“ 物象”。三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已经不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物象” ,而是一种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被诗人纳入作品中的“物象”都应该叫做意象,而不能再叫做“物象”    
但从无数诗歌作品的实际情况来考察,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是很复杂的情况。有的诗歌中具有一个主体意象,还具有多个附属于这个主体意象并为之服务的次要意象。这个主体意象就像一个房子的栋梁,鲜明突出,承载主要情思的表达,而那些次要意象就像椽子和檩也不可或缺,是主体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完成一座诗歌大厦。有的诗歌里具有多个处于平等地位的意象,形成意象群,共同表达一个思想情感。有的诗歌里意象就像群星闪烁,秩序性不太明确,明亮程度也分很多层次。甚至那些比较晦暗的意象几乎降至物象的程度,因为它只起到陪衬作用或者背景作用,即使如此,既然它被拿来用,它也仍然是意象,哪怕作用很微小,也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现在有人提到诗歌中有的是“物象” ,不是意象,是不恰当的。既然意象都是被诗人拿来为表达情思服务的,那么,一首诗,意象是用的越多越好,还是用的越少越好呢?很明显,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恰到好处最好。什么是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就是很恰当、很到位地、很明确清晰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说,意象肯定不是毫无节制地胡乱运用的,它的运用需要挑选和剪裁。
还有,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诗人思想感情作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其形成、流动肯定要自由得多,容量和内涵也广泛得多。但是“物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物,它受限制于客观实际,这样就有一个矛盾存在,如此自由的虚幻性的情思与如此不自由的实在性的物象如何统一在一起。诗人情思可否自由支配物象的流动、组合与变形。根据一切事物和谐存在的平衡规律,诗人情思的自由度是受限制的,它受限于客观物象存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一旦诗人情思想附着于物象而实现自身,其必然受到客观物象在物质世界存在的一切规律的限制,比如说逻辑规律等。所以说,精神的自由永远是最大限度的自由,精神不可以无限制自由支配和组合所有物象,也就是说,诗人在作品中意象的运用不是可以任意而为的,即使你强行去做了,也是那些暗合了规律的是成功的,是被接受的,甚至可以成为创新被保留下来,而那些违背了规律的被淘汰。思想运动规律与物质运动规律的对立统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诗人在寻求二者和谐的探索道路上肯定是非常艰难的。而诗人的创作实践活动是唯一的方法和途径。  
   
(十一)   
在诗歌创作中,情感是一首诗真正的内核,是原动力,是诗歌这种精神性产品的真正物质基础。如果一首诗歌没有情感这个内核,它就不是一首诗,或者它的情感内核很小,它就不是一首纯粹的诗。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根本所在。进一步说,理性的东西不是诗歌的本质所在,诗歌虽然会表达一些理性的东西,比如哲理等,但是理性的东西不是产生诗歌的本源,人们体察万事万物时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才是产生诗歌的本源。也就是说,情是里,理是表。现在有些诗人有一种把二者颠倒的趋势,他们鲜明地主张诗歌要表达哲理,最后把诗歌变成哲理的生硬堆砌,变成哲理思辨的迷宫,使诗歌的美丧失,变成哲学的奴隶,哲学的传声筒。古语说“诗言志” ,但是《诗经》里的诗歌都是在鲜明形象的生活场景描绘中,在生动可感的情感表达中,来说理言志的。还有一句话叫做“愤怒出诗人” ,其实“愤怒”就是“情感”的一个代称,可以换成“情感出诗人” ,可以是愤怒的情感,也可以是欢乐的情感。这也证明情感是诗歌的本质根源。毋庸讳言,读者读一首诗歌时,是能鲜明感受到诗人熔铸到诗歌中的感情的深浅和多少的,而诗人熔铸到诗歌中的感情的深浅和多少也决定了这首诗感染读者的程度。有的诗歌貌似在说理,其实它是多少社会人生体验的总结,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比如北岛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情感催动想象的翅膀。在情感这个原动力的推动之下,诗人思维的闸门打开,灵感凸现,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于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超越时空,无所不及。围绕彼时特定情感的意象场景滚滚而来,应接不暇,甚至出现超越现实生活事物和场景的意象组合。浪漫主义诗人在想象夸张上更突出,比如屈原,比如李白,屈原《离骚》中大量神话的运用,上天入地的描写就是想象驰骋的结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日月同辉,仙人聚会的场景描写。这也是诗人内心极度向往那种自由美好的理想世界的情感激发所致。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日月同辉,但在诗人情感催动的诗歌磁场中就可以实现,因为诗人情感其真其足够激烈,所以这种超现实场景可以与诗人当时情感相适应,读者就不会觉得不和谐,不可理解。这里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诗人在创作一首诗歌时情感必须达到那种力量的时候才行,而不是玩意象和词语的拼接游戏。二是这种想象和夸张还是要受到人们普遍认识和思维力的限制,也就是大多数人凭经验能感受到,否则表达失效。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诗人的感受力要敏感一些,其有益的合理的创造也在提升着读者的审美能力。   
(十二)  
前两天看到有一篇文章谈到“新诗对古体诗的根本提升”这样一个观点,虽然作者没有深入论述,只是举了一首新诗的诗句和一首有名的古诗进行了简单对比说明,但是作者已经意识到了现代诗与古体诗的根本区别所在。   
由这篇文章又勾起了我前些日子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现代诗与古体诗的区别问题。本来我是不写古体诗的,怎么会想起这个问题呢?原因是我曾好几年时间在一个主要发表古体诗的论坛呆着,在那里发表我的现代诗。那里写古体诗词的朋友们不断点评我的现代诗,而我也经常阅读他们的古体诗。仅仅如此我也不会考虑到二者区别的问题。更重要的,一位写古体诗的朋友经常把我的现代诗改写成古体诗,这样使我每次都不由自主地对比阅读,这样我逐渐发现,朋友改写成的古体诗总能非常集中地表达我的现代诗中所包含的某一个思想,能把这个思想表达得特别透彻、鲜明和生动,比我原作中表达得要突出得多。但与此同时,我原作中所包含的其他思想内容则被忽略掉了。并且我企图尝试把朋友的古体诗改写成现代诗,最终没有成功。至今我还保存有朋友对我诗歌的大量改作。   
由于这种特殊的交流长期存在,使我不自觉中逐渐意识到古体诗与现代诗的区别所在。古体诗更注重于表达一种先期在作者意识中形成的比较明确和固定的思想感情,它集中于一点发力,使之更有突出感和震撼力。古体诗更注重于表现。而现代诗则注重于再现生活本相,表现发散思维,注重于引领读者与诗人一起感悟生活的本质。现代诗更注重于再现。甚至有时候,现代诗的发散思维可以呈现圆周放射状,不同读者能从中得到不同感悟。   
对于古体诗与现代诗区别问题,我没有更多更深入地考察过,所以,只能谈自己感觉到的一点粗浅认识,算作抛砖引玉,希望朋友们能有更多更好的认识。因为现代诗对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非常必要的。   
(十三)   
诗人要抵达真理的真理,从表层的真理到深层的真理,从当下的真理到永恒的真理,从个体的真理到整体的真理。诗人从生命体本身出发,从直觉和感受出发,他们怀着真诚、善良和美好的愿望力求抵达生命的终极真理。   
他们是一群心灵敏感和头脑清醒的人,他们叩问事物的深层和基底 更叩问生命本身,他们以自己的情感、智慧和生命能量,最终借助精确的诗语表达来抵达一个诗意的世界,来构建一个理想的王国。所以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满怀赤诚和挚爱,捧出自己的良心而成为人类的良心,捧出自己的大爱而成为人类的大爱,捧出自己的理想而成为人类的理想。他们的诗歌不仅要抵达现在,还要抵达历史和未来,不仅要抵达繁茂和生机,还要抵达衰败和死亡。   
他们的诗歌不仅是外部刺激发出的声响,更是生命内在血脉的律动,是灵魂深处爱的喧响,这是世间最美妙的音乐和最动人的歌声。诗歌流淌心间的那一刻他们是最本真的,最纯粹的,最丰富的,最幸福的,也是最孤独的。他们也许只想抵达自己,却无意中抵达了大众的心,他们也许只想抵达自己的心灵,却无意中抵达了事物的本质、生活的真相、真理的核心。他们的诗歌可能无意中成了历史的见证和未来的预言。   
优秀的诗歌被解读、被理解,对大众的意义远大于对诗人自己的意义,于此诗评家是功不可没的。他们可能在通过自身架起一座诗歌与大众沟通与理解的桥梁,他们可能是最先回应诗人的人,是最先回馈诗人的人,是反向抵达者。他们把诗人感性或迷蒙的东西理性化和清晰化,甚至有更多的新发现,他们是诗人的知音和爱惜者,应该有更博大的胸怀,更高的视角和站位。他们满怀深情沟通了一座神的宫殿与世俗的通途,成为更广泛意义的布道者。所以,优秀的诗评家就不是附属于诗人的角色而出现的,他们也是一个主角,给我们指引方向,给我们展现一片广阔的天空。   
   
(十四)   
宏观上讲,诗歌的深度取决于诗人的深度。一个思想浅陋、阅历简单、生活体验或者文化素养浅薄的人无论如何成不了一个有深度的诗人,或者诗歌的初学者一般也创作不出有深度的作品。文化理论的深厚如果不进一步辅之以生活体验的深厚往往走向畸形的深刻而难以为继,生活体验的深厚如果不进一步辅之以文化素养的深厚则往往走向有限性深刻而难以超越。   
作为某个诗人个体,他()的深度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他(她)作品的深度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然,这个个体及其作品深度的增强或减弱,将取决于其所处客观环境状况及其主观诉求状况的双重作用。   
得承认,天才的头脑是有的,因而天才的诗人是有的,天才的深度也是有的。但大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天才。而天才也往往是达到了某一个高峰,很难达到更多的高峰。   
那么,具体到诗歌作品的深度,它绝不是词语的深度,而是词语背后的深度,是诗人思想的深度与对事物体悟的深度的综合。它需要通过词语表现出来,但不是词语本身。   
而且,词语的浮华和不精确往往不是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反而是遮蔽了诗歌的深度。或者词语浮华之下诗歌根本没有内核,更无深度可谈。  
每一个对其作品负责的诗人,都首先会对现实生活负责,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负责,对自己的词语(意象)指认负责,其实也很简单,还是一句老话,真,做到了吗?善,做到了吗?美,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或者大部分做到了,那么诗人的深度将不仅仅是诗人的深度,而是人类的深度。   
诗人应该是谦逊而谨慎的,因为一棵小草的深度也不是那么容易抵达的。更何况辛苦劳作的农人和他的庄稼,或者一场及时而透彻的雨水。我们真正懂得的有多少呢?   
优秀的诗人还会尽量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其作品的深度和意义,应该相信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十五)   
诗歌境界问题近来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不少诗家论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诗歌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说明中国新诗从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之初,十几年涌潮式发展和乱象争雄之后开始走向沉淀和思索,开始冷静下来清理、梳理和反思自身以总结经验教训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也说明中国新诗十几年激烈碰撞式发展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文本厚度来让它向自身反观、扫描、剖析、剥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而这样的过程是中国新诗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   
诗歌境界的问题就是诗人境界的问题,诗人境界的高低决定了诗歌境界的高低。于是有论者就直接提出了“大诗人”和“小诗人”的说法。还给历史上一些著名诗人进行了一些等级分类,诸如“ 伟大诗人” 、“ 杰出诗人” 、“ 优秀诗人”等。   
姑且不谈这样分类是否全面科学,且看这样有意识地考量不同诗人作品思想境界的区别,对于直到今天仍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中国新诗评判标准的逐步走向明朗还是有启发借鉴意义的。   
实事求是来讲,不是“文无第一”的,文是有客观品级存在的,就像人有客观品级存在一样。说的更明确一点,即使两位诗人作品的技术性水平完全一致,它们的思想性水平也绝对不会一致,而如果论等级,我们大家(不管诗歌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会毫无疑义地把思想境界更高的那篇诗人作品论为一等。那些写入文学史的诗人作家,无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有着对人类精神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独特贡献,都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付出过自己的心血,总体来说,都可以算为“大诗人”之列。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价值观念怎样多元,人类精神的主流价值,永远不可能被颠覆和解构。否则人类生活就会倒退,整个人类都会生活得很悲哀。   
所以,当今诗坛还是应该在乱象争雄之后进行反思,以更悠远的人类历史为坐标重新树立起自己坚定而明朗的精神标杆,给迷茫困顿者以方向,给中国新诗以动力和希望。其实任何懒惰和逃避的借口都是好找的,做平庸者和随波逐流者也很容易,而做勇敢者和担当者却很艰难,但这样的人肯定会诞生,那将是时代的大师和英雄。
一个人的境界是他综合素养的表现,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特点、人生阅历、知识修养、道德品性等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先天生成和后天养成,后天养成占很大成分,当然对于诗人更是如此。所以有人说想做好诗人,先做好人,这话一点不假。而且更残酷的一点是,如果你喜欢用文字来表现自己,文字会毫不留情地暴露你,包括优点和缺点。所以做文字不是那么好玩的事情。除非你骨子里正气十足。  
公正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是凡夫俗子,同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写诗者是“小诗人”。 纵观几千年中国文学史那成了伟大诗人的人能有几人?难道就因为如此我们大家就有理由不向往和追求那种美好而崇高的境界了吗?当然不是。即使是把我们的“小诗人”尽量做好了也是不容易的,要苦而求索,修而炼之,谁让你喜欢舞文弄墨呢?否则就干脆弃之,寻求其它乐趣算了。有美好向往和追求终会有美好收获,终有一天“小”也不会太“小”到哪里去。  
其实最要不得的是那些境界偏低还洋洋得意的人,甚至是以暴露和贩卖自私狭隘、污秽丑恶为荣的人,你自己污染着就算了,何苦还来污染别人,伤害无辜的人。这样做的人是文字的罪人。不要借口你在揭露现实丑恶,明眼人一看就会看出你是在揭露现实丑恶以引起疗救之注意,还是在泄露你的私愤。有人说诗歌是放大镜和显微镜,那它可不会只照别人,不照诗人自己呀。   
关于有些其它附带于诗歌的现象本不在诗人境界高低的讨论范围之内,比如经常有人谈论的诗坛歪门邪道、歪风邪气、不堪之事,真比杂货市场还热闹。其实这些无非关乎两个字:名利。为物质裹挟,为名利诱惑倒是符合中国大气场。本已经斯文扫地的诗人们为此也不吝啬撕掉最后一点面皮来秀一番,捞一把。其实说起来有点不公平,为什么全中国人都做得,我们就偏偏做不得,其实还真就是不公平,别人都做得,就是挂着诗人的牌子的人做了就令人二百二十分反胃。因为你打着塑造人类灵魂的旗号,却干着玷污人类灵魂的勾当。但愿这只是传说。   
真正的诗人是不会为名利诱惑的,因为那不是他(她)真正想要的。这样的诗人真正在乎的是能不能使自己的灵魂更加纯净,使自己的境界更加高远,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

推荐人:南北  
推荐理由:现代禅诗是现代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不同的诗歌流派,不同的诗人,对于诗歌写作的认识和主张会有差别,但从艺术的角度去看,真正的好诗,还是要讲究一个“境界”,要“言之有物”,不能语言堆积如山,却不知所云。星儿叶子的这十多篇诗话,从自己的写作实践出发,阐发她对于诗歌写作中的一些心得,揭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是值得我们品味借鉴和注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2-14 17:27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禅诗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2-14 20:0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各位了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1 03:2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