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黎 于 2012-1-5 13:16 编辑
禅学之真义
作者:东初
关于禅学思想问题,本不想多表示意见。只因有些人始终以历史知识在衡量禅学,甚至把禅学当着古董在考据,而忽视思想参透;把禅学的心性问题,说是宗教情绪。其实,依于文字考据某一种学术思想史,也许有相当的价值,但要以此来考据禅学思想,显然落于第二义。因为依于文字谈般若,宗祖早呵之为“说食数宝”。禅学乃“心性”之学,不讲“明心”,不谈“见性”,太过偏重历史考据,言说分别,显然步上神会的后尘,陷于知解,这是今日禅学不彰的一个主要因素。
首先须要说明的,禅学虽来自印度,但传至中国,因吸受了大量的中国的思想,可说是中国产生的东西。到了唐朝,便成为中国宗教改革及文艺复兴的先锋。因为禅不同于其他的宗派,既无所依的经典,也无信仰的对象,以入禅定三昧而得解脱为目的。所以禅宗不但没有一切宗教仪式,也没有一般宗教的迷信。它的精神,是积极的,是反宗教、反玄学,而富有实用科学的精神。它要从冰天雪地里开出禅宗的精神,要从日常人生中认取。它主张人性自发,自性迷即众生,自性悟即是佛,以及万物尽在吾心。不惟如此,惟恐后人落于种种知见,不能自性自发。丹霞既烧木佛,百丈不立佛殿,不但否认经典,并更进一步对教主,不惜呵之、骂之、棒之,要一切人从自己烦恼中、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而重新回到现实人生第一声,“明心见性”,自性真光,透天透地,成为顶天立地大丈夫相。因此,香严一日因锄地芟草时,掷瓦片击竹作声,廓然省悟;灵云因见桃花而开悟。这些都是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本来面目。故在宗门搬柴运水,莫非神通,嬉笑怒骂,皆成妙契。这种种行为,不仅脱离一切宗教仪式、崇拜,回归到自性。顿悟自心,本来是个佛,试问还有什么宗教可说?
同时,宗教一词,本属舶来品,并非国货,因为凡属宗教必崇拜一个创造宇宙万物的神。佛教则否,佛教对于宗与教另有其解释,而不同于一般宗教。佛教根本的目的,是要人觉悟人生的原理,人生从何来,死向何处去,有无终结等问题。而觉悟的方法,不是向外找,乃向自心中求。佛教要人明白这个道理,并不是要人迷信,人果能觉悟,人人便是佛,故佛说:人人皆可成佛。何异儒家说,人人皆可为尧舜。此与西方宗教只许一个上帝、不许人人皆为上帝,迥然不同。释迦牟尼佛,在佛教是居于先知先觉的地位,佛弟子从其修学,奉为先觉,并不含有“佛陀至上”的意思。佛说“依法不依人”的开示,便显出佛教重视法的精神,远胜过于教主。
禅学为究明“心性”之学。《楞伽经》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故禅学又名“心宗”,或曰“心学”,亦可曰“内学”,均在发挥“心性”的真光。达摩祖师答复梁武帝的问话,首先揭出“廓然无圣”的无,遂开出后来六祖顿悟禅宗之“无一物”的宗风。而即心是佛,无圣无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究竟菩提归无所得。这些妙悟的说法,都是发明“心性”,否认神格。“心性”是禅学的中心论题,也是东方哲学的原理,在禅学名之曰:“本来面目。”此后中国,无论于哲学思想,或文化艺术,或诗人笔下,所表现一切灵空、超越、洒脱的意趣,几无一不受禅学思想的启发;尤以促进宋明新儒学产生。是故禅学不啻为东方文化的精髓,因而,体得了禅,才能体得了东方文化的精髓,亦非过言。试以周、张、二程、陆、朱、王等,无一不曾用过禅学的方法,探求人生的原理,发明心性。周敦颐参寿涯禅师先天偈,着《无极太极图说》。二程往礼周濂溪,周即命参“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子授学,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且常令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未发前之气象”。此与禅家参透“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又有什么区别?陆象山说得更为明显:“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故宋明新儒学内在精神几全与禅学意趣发生密切的关系。禅学要清心寡欲,他们也谈清心寡欲;禅学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们也谈尽心知性、尽心知天的道理。都是要人从自心认取人人本来是个佛,是个尧舜。从此印度悲观厌世的佛教,一变而成为中国积极大机大用的禅。禅学所讲“明心见性”的自证,既不仰赖于天,也不寄托在来世,即在日常生活中,当下即是。烦恼即菩提,娑婆即净土,一转眼间,明心见性,便成为天堂。这不仅否认了佛的传承,并且肯定了中国人,“个个圆成,人人具足”的佛性种子。因此,“儒家大同世界”的远景,便可从禅学里获得实现。所以宋明新儒学,不仅把印度佛学思想完全移植过来,并且融化为已有,使其成为中国化的佛学。所谓佛学中国化,就是尽量冲淡佛学宗教的气氛,加深人生的意味。而六祖慧能的思想,尤重视人性自发。他较诸道生更为生动,更令人兴奋于人性自觉。六祖常说:“一切般若,皆从自性生,不从外人,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自性中,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十二部经,皆因人置,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悟真如本性。”
因此,禅学思想永远属于人性的思想,禅宗文化,是人性的文化。宋明新儒学便沿着禅学人性自发的目标,向人生道上更进一步,便回归到先秦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群人生社会,使人性升华,即从日常生活中可达到人人皆为尧舜。此一观念,全从禅宗搬柴运水皆成妙契手里转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