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蔡利华 于 2013-1-13 09:49 编辑
好诗人很少,天才的诗人更是凤毛麟角。我认为若小曼就是天才的诗人之一。她曾经多次问我,她是不是一个诗人,我回答:你不仅是一个诗人,你还是一个天才的诗人。我决不是忽悠若小曼,随意把人捧高。对于诗人,我们都能区别,因为写诗的人就是诗人,只是要认知一个天才的诗人,就有一定的难度。在我看来,有一类人,他生来就是写诗的,这好像是一个公理不需要论证,只要你读他的诗,与他交流,你就会发觉,这些人骨子里就蕴藏着诗人的品性。若小曼就是这类人之一。 认识若小曼已经有些年头了,我是看着她一步步走来的。她在诗中组合她的梦幻,想象她的世界。也许有人理把她想象成一个虚拟的精神物,脱离现实的人生,在自己的精神空间中游走、分裂。“几百盏灯卧在窗外那些 /被描小的羽翅上 /有的是童年的鞋子,有的是 /回家路上已灭的萤火”这是她在《挽歌》中给我们组合的意象,神秘、能够穿越,却不能实在的把握。 的确,她是一个不可触摸的存在,我不知道她在何方,也感觉不到现实中的若小曼,彩云下,阳光里,风雨中,我无法捕捉她的一丝气息。正如她自己说:“她喜欢旅行,漂泊不定。若是你问她目前身在何处,有时她会在圣淘沙看日出,有时她会在新竹喝下午茶,有时候她会在昆士兰,有时她会在丰泽大道上看着街面上的人来人往.....”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还真是无法近距离的交谈,唯独在诗歌中,才能牢牢的把握她,这就是诗歌神奇的地方。其实,这种游离的生活状态是诗人特有的,我们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诗性人生呀! 若要仔细说说她的诗歌,我觉得大家还是自己费费神,亲自走近她的诗歌。当然,有必要谈谈若小曼的诗歌特点。若小曼的诗歌就像她本人一样,在行走中把自己的人生串接起来,形成属于她自己的方式。她擅于把物象拆开,然后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组合,力求把自己的精神冠于其间,使那些字符串神动起来,让你的情感随着她的精神跃动,引领你进入她的世界。她能够把文字的节奏、意涵、神韵突出的运用,以此达到诗艺的高度,使自己与那些庸俗的诗句区别开来。 “整个下午我在重复练习蝴蝶刀 削平了远处的山头,幻象中的山头 整夜躲在城堡不肯下来的山头 紧蹙的,凄凄的树叶,归结于一枚柠檬“ 这是《柠檬》的开篇,从此一斑可窥视若小曼的一些基本特点,这种把具象拆散,然后聚合的手段,可谓是得到了艺术手法的真传,而且运用得得心应手。说实话,这是需要天分的,不是随便个诗人就能够达到。难能可贵的是,她的这些组合不落俗套,整个诗歌写得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避开了纯粹的自我写作,使诗歌成为了自己存在的现象符号。 另外,若小曼的想象能力超常的好,我常常为之惊叹。下面我们引用她的一首诗歌为例。 “不知去向的半株水莲挂在靠窗 的那一抹月牙上 我随手画下另半株探出 窗外对着一同丧失气力的金鱼唤道 小红,小绿 正从一场大汗淋漓的决斗 醒来的我提起对方早已摆置的阵法” 《半株水莲》 从半株水莲到月牙,再从画的半株到金鱼,再到自己,若小曼完成了一系列的空间转换,使自己亲临到自己幻想的世界,从而把自己完善于“制造了正苦咽的另半株水莲 /以及它已消失的同伴们”。这种强烈的诗歌画面感,增加了诗歌的质感。我不得不说,诗歌的质感得益于诗歌的画面感,而高超的画面感又来源于诗人超常的空间想象力,即具象的思维能力。这与那些玩弄文字的诗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能够把文字的意、韵、神有机的组合起来,这就是诗人的创造力,这也是衡量优秀诗人的砝码。 我说若小曼是天才的诗人,不存在丝毫的奉承意味,我是从她的诗歌中阅读出来的,她的生命因为她的诗歌而具有了创造力,她的人生也因此而丰富起来。不知道她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从我与她的交谈中,屡屡发现她有“轻诗”的想法。她20岁时开始写诗,到现在有5年的写诗历程,期间收获颇丰,然而想中途弃诗而去的念头也时时折磨着她。唉,人年轻了,就是没得定力哟。但是不管人生怎么折腾她,诗歌的因素一定会在她的人生旅途中发生催化作用,让她不得安宁。 2013-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