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叶歌 于 2013-1-23 12:35 编辑
对安静的石头《对话》解读(一)
◎茶人
昨晚,以琳在QQ上鼓动我,要我写写安静的石头的组诗——《对话》的评述,我感觉是蛮为难的。一方面,作评不是我所擅长,充其量也只是个门外汉;另一方面,老鼠兄弟(我习惯的称呼)的这个组诗,是个宏篇,包含了九首,我怕解读起来出现偏颇,不能尽悟原旨的妙趣。
今天我重新阅读,抱着学习的态度,也试着写写我阅读后的个体感受,算抛砖引玉吧。好在群里都是爱诗的兄弟姐妹,茶人理解认识不到不当的地方,大家自会一起探讨着完善。
下面,我就用分解的方式,来一首说说我阅后的感觉吧:
这是组诗的开篇,在读诗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总题的《对话》,作为对话,常常有主体和客体,那么诗里所要涉猎的主客体是什么呢?进入诗景,我似乎感觉到,这是肉身和灵魂的对话,但不仅仅如此,更似个体灵魂和天神的交流。但不论如何,这肯定不是凡俗人之间的对话。
第一首诗,诗题里出现了“繁华”这个词,对于繁华,我们常人的理解,往往是指生活态的热闹和美好,一般是指肉身所追求的物质化的指标。但诗人用“有人说”这样的语法来抛出“繁华就在你的前面”这样的立意,肯定在说:我有话说!至于诗人想说什么,那就让诗本身来告诉我们吧。
诗很高明,它始终不提我们期望看到的“繁华”的演绎,诗从细微的点切入,用人生路上脚步的迟疑,展示出内心深处强烈的矛盾和不安,在我的阅读上,这矛盾和不安,恰恰反映出的是诗人面对世俗繁华和精神繁华矛盾冲突的痛苦心理。“你沉默的样子”,是谁?是诗人的灵魂?是诗人实在的形态?还是叩问的上苍或者天神?但一点是明确的,诗人在沉默着注视内心向往的圣洁——一个女人的贞洁!并坚持着,尽管会出现某刻的动摇(我也曾萌发过出走的念头)。世事在变迁,萧瑟的季节面前,诗人的感悟是“消瘦”的,因为坚持,所以孤独。
在超脱于尘世以外,是否真有属于我的桃源,那繁华?诗人喃喃自问,也在希望“主人”能给出答案。也许渡过苦海,佛光会现,“我”终能见证前程的繁华。然普世的佛光呢?是不是亦能春天一般来临?
整首诗,诗人围绕着人生的追求展开矛盾和斗争,在通过具象营造的氛围里,让我们阅读者进入角色,跟着寻求自己的答案。诗没有浮躁简单的说教,却让我们的神经随之疼痛。由此可以说,这首诗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任务或使命。
提点个人看法,有个句子没有处理好:“你的桃园终究没有红过吗”,感觉存在语法问题。是否可以改成这样:你的桃园究竟有没有红过。
◎安静的石头
①有人说:繁华就在你的前面
我到底该不该,往前走一步
你沉默的样子总让我想起
一条路的尽头,一个女人的贞洁
主人,要在今夜向你坦白
我也曾萌发过出走的念头
当雪原逐渐消瘦
我依然打探不到春天的消息
当一阵风,刮过我的身体
主人,你有没有感到荒凉
有没有觉察到,一朵花
似乎开了,又败了
千里之外,盛世之外
你的桃园终究没有红过吗
每当我叮嘱自己,红尘滚滚
苦海无边。我的佛终会来
主人,可是你的佛
会不会来
讨论记录:
湖南★叶韵:
这首诗没有浮躁简单的说教,却让我们的神经随之疼痛。
江苏★大漠孤烟:
往前走一步是繁华,退后抑或坚守就是消瘦的孤独。我信奉我的佛,但是我的佛又是谁?这里似乎有隐含一丝无奈。
湖南★落幕:
人的命题很多时候就是无奈的命题。
江苏★大漠孤烟:
如果结合下一首“狗日的诗人”来看,此开首篇韵味更足。
天津★李仪:
石头的《对话》是一个系列,我只看了这两首。初步的感觉,这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那么这个自己是谁?当然是自己的心灵。所以我想后边的几首,就会涉及作者认识的方方面面。其实说到底,这是作者在向读者敞开自己的心灵,是作者在述说自己的心声。就诗写来说,我认为石头的技法很娴熟,文字也很干净,几乎没什么多余的东西。我只说说我对诗的理解。
第一首——
觉得是在写红尘诱惑,这个红尘包括人世间的种种。为什么这么感觉呢,因为有许多象征性的词汇,比如女人、繁华、春天、桃园等等,这就构成了俗世生活的意象。红尘当然令人遐想、憧憬,可是看来又有点可望不可及,这样就陷入了挣扎。想想啊,千里之外,盛世之外,好像什么都跟我没有关系。这样矛盾就出来了,于是作者就虚构出两个佛来,“我的佛终会来/主人,可是你的佛/会不会来”。这两个佛,一个是虚的,一个是实的,那就是安于处境的认识和不安于处境的认识。其实啊,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佛。正像落幕说的:人的命题很多时候就是无奈的命题。人生的命题,这是我的认识。
山西 ★依然:
红尘当然令人遐想、憧憬,可是看来又有点可望不可及,这样就陷入了挣扎。想想啊,千里之外,盛世之外,好像什么都跟我没有关系。这样矛盾就出来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展现的很好。
当值主析评论茶人:
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不同,所以读和写往往有相切也有分离.诗的精彩性,也就呈现在这里。所谓读者眼里的哈姆雷特。
湖南★叶韵: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江苏★大漠孤烟:
我认为这首诗的最高明之处在结尾、两个佛的出现,即肉体和灵魂的矛盾,而这不是作者想表达的深层内涵,而是想告诉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佛。掌控好自己,繁华就在眼前,当然这繁华应当是心灵的富足和灵魂的适处安放。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当然,这是一番红尘挣扎后的彻悟。作者在诗中出现了一个有分量的词语——荒凉。这荒凉和繁华恰是一种灵与肉的厮杀的结果。荒凉之后的繁华或许是繁华的真谛。但是诗人却巧妙地回避了这一点:用“有人说”来客观的“远离”真相。诗人越是接近真相,诗歌越是“远离”真相,在看似远离中引领读者心灵的贴近。因为诗歌不是真相得简单再现,而是呈现真相存在的状态。
当值主析评论茶人:
读诗的过程不是还原作者的初衷,更是新的创造,共鸣后发散的余波。
云南★飞鱼:
有人说:诗歌不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什么,而是打开了读者多少想象?一首好诗,会让人联想翩翩,回味无穷。
当值主析评论茶人:
这首诗高明处在于一些不确定无素的楔入。某些我们似乎感觉到却难以抓捏的存在,很好利用表现了出来。由此诗韵拉长了。也可以说是游离态的写作方式。
山东★听雨:
对,一首好诗就是看作者怎样才能把理性和感性完美的结合起来。
江苏★大漠孤烟:
理性思考,感性呈现。也许就是逻辑与形象的相克相生。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我们往往被主观牵着鼻子,因而很难客观写作。用形象表达逻辑,而逻辑往往又制约形象的张扬,好难。要让读者透过你设置的文字意象去理解真相。我曾经听说过诗歌语言的模糊性。按我的理解就是诗歌语言的张力。正是由于这种语言的不确定性,才产生诗歌的钻石效应。也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的张力体现在语言表达的不确定上,其实就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即使是同样的诗句,由于读者的人生阅历、性别性格等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天津★李仪:
这就成为矛盾,矛盾对于诗来说,有可能是温床呢。
山西 ★依然:
1、该不该——矛盾(1)——发过出走的念头(想放弃)
2、依然打探春天的消息(坚持下来了)——矛盾(2)——荒凉,花开花败(又是几度挣扎)
3、我的佛终会来(永不止尽的不屈的坚定)——矛盾(3)————可是你的佛,会不会来(有时候还是会自我怀疑)
在矛盾的起伏中,这样内心挣扎如在眼前,感同身受,深刻而且疼痛。
湖南★落幕:
读这样的一组诗,我想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你不想囫囵吞枣的话。其实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品。我是一口气把这一组诗读完的,这是我的习惯,我需要感知它们是否真的是一个整体(所谓整体包括诗歌的整体风格,内容的多层面和关联等等),是否给我阅读的愉悦(节奏,语感),以及给我的第一感觉。然后我再一首一首的嚼读。显然这一组诗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良好的,但是它依然会让我感觉问题的存在。我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第一首。优点大家都讲了,我就不重复了。
整体来看,这一首在内容的表述上层次感欠饱满清晰,这主要表现在最后一节和前面两节内容的衔接上。在第三节,我没有看到“我依然打探不到春天的消息”后,作者延续的思想,他在想什么呢?他要做什么呢?可能大家会说作者想了,“红尘滚滚/苦海无边。我的佛终会来”,这确实是作者想的。从“我依然打探不到春天的消息”到“我的佛终会来”这种转折的想没有内容去充实,叫我们如何去相信去共鸣?
另外这一首在细节上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
1,主人,要在今夜向你坦白
写成“主人,我要在今夜向你坦白”好点,不会有歧义,虽然会使“我”的出镜率多了。
2,“主人,可是你的佛
会不会来”
可以精简,而且不影响节奏
“主人,可是你的佛呢”
其实这诗确实写得很不错的,我这真是鸡蛋里挑骨头啊,说错还望石头诗友一笑而过。
黑龙江★木屋:
个人的感觉是语言过于散文化。
内蒙★以琳:
我喜欢这首诗的语言。或许是钻石效应的功效吧,每个人切割的面不同。
湖南★叶韵:
这首诗语言优美脱俗,节奏感也很美。
内蒙★以琳:
(见以琳的对安静的石头《对话》解读(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