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世纪诗典润物细无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明利 于 2013-2-4 10:34 编辑

新世纪诗典润物细无声

2013年02月03日 来源: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肖煜


      2012年,一部诗集的问世为诗坛打了一针兴奋剂,这部诗集,不以姿态、立场、资历、辈分取舍作品,只以作品质量为唯一评价标准。收入的三百余首现代汉诗,其中不乏能代表当代汉语诗歌的经典之作,也有没听过名字的年轻诗人的优秀作品。这部诗集就是诗人伊沙选编的《新世纪诗典(第一季)》。“新世纪诗典”是伊沙应网易读书频道之邀、通过微博开设的诗歌点评专栏,借助这种新的交流平台,伊沙对2000年以来当代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作品展开了每日一首的选评和推介。《新世纪诗典(第一季)》包括了该栏目从2011年4月5日到2012年4月4日一年时间内推荐的三百多首优秀现代汉语诗歌。其中既包括很多已经成名的诗人的新作,也包括不少崭露头角的80后、90后年轻诗人的作品。
      诗集首印9000册,被迅速订光,又加印了3000册,现在也已经库存不多。出版方预计会销到三万册,甚至更多。这在新世纪诗集的销售史上不得不说是个奇迹。编者伊沙说,诗集受到这么多读者的欢迎,让他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如此受欢迎,真的是久违了。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希望《新世纪诗典(第一季)》的销量能突破五万册,给中国诗歌带来信心的同时,也希望这部诗集能为中国诗歌的繁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既不回避个人趣味,又要适当抑制

      记者:《新世纪诗典》封底有这样一段话:“不以姿态、立场、资历、辈分取舍作品,只以作品质量为唯一评价标准。”看这部诗典,有很多进入当代诗歌史的诗人之作,也有没听过名字的年轻诗人的优秀作品。你以什么标准来选取诗歌作品?

      伊沙:如果你关注诗歌方面的书籍就会注意到,书店里的年度诗选总是关注一些名诗人作品。有些诗人的诗,基本上年年选,每年都出现,这样就埋没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诗人。《新世纪诗典》就是要给年轻诗人一个平台,无论你是老诗人,年轻诗人,名诗人还是以前从未在诗坛上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写出一首好诗”的机会是均等的。

      《新世纪诗典》作品选取标准强调现代诗的概念,针对的是五四以来,诗歌进入现代主义后的中国现实,表现当下社会的生活。现代诗起初是意象诗,后来发展为口语诗,这次选了很多口语诗,包括情绪比较现代的抒情诗。新诗正在走向百年,必须强调现代诗的现代性。有些诗人还延续着五四的新诗传统,没有穿越历史和体现现代性,即使他和我私交很好,也没有被选进来。在这本书里,年龄最大的是1948年生的食指,年纪最小的是1992年生的余幼幼。代际覆盖到40,50,60,70,80,90。只有30年代出生的诗人没有,可能是因为受到“文革”影响。代际传承是为了平衡国家的诗歌生态,我们国家整体上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局面,诗歌界不存在,60后是其中最有实力最为庞大的主力军。这两年,我一直都在认真阅读同行的作品,阅读量至少是入选量的十倍。

      记者:任何一位编者,难免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对作品的考量,但从这部诗典来看,收入诗集中的诗歌,风格、题材、形式、内容各异,你怎样做到去个人化?

      伊沙:这需要业务上的准备和艺术上的包容度,要能理解和包容与自己诗歌风格不一样的作品。在有了整体想法的基础上,既不回避个人趣味,又要适当抑制个人趣味。在选取作品时,我对于跟自己风格相近的诗歌作品的选取反而会更加严格,因为我太了解这类作品的好坏了,就会把尺度掌握得严一些;而对于风格与我不同的作品,就会抱着理性宽容的态度。

也许有人会说,就一位编者会不会不公平?要不要多增加几个。其实,我要说,民主制度不一定在什么方面都产生好的结果,一本书找5个编委来编结果不一定好,可能更容易出现人为搞平衡的现象,陷入平庸,没有个性。

      记者:你在该书的首发式上说:“在这本书上既有我们《新世纪诗典》现场的网址,也有我的邮箱,我的邮箱随时期待着一些潜在的年轻诗人向我投稿,再多,我都会每封必看。”目前的投稿量有多少?与那些80后、90后诗人的作品,有什么新的特质?

      伊沙:目前日投稿量是以前的5倍,更多的年轻诗人受到了鼓舞,写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至于80后、90后诗人,我在《少年诗歌说》一文中提到了:两年前,“新诗典”开办之初,我对出生于1980-1984年这一段的“80后”诗人已经比较熟悉,他们中甚至已经产生了春树这样的明星级作家兼诗人,这个年龄段还产生了一批卓有才华的实力诗人,我在“新诗典”的推荐中一方面尽量全面地展示这个已经浮出海面的群体,一方面继续深入挖掘,亦有不少新的收获。这个年龄段的诗人在近几年中都相继越过30岁,再不能以“少年”自居了。因此,我把发现新人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下一个年龄段——— 即1985年以后出生的诗人。1985以降,他们出生并成长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一个资讯更加畅通的时代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当诗歌在社会中地位更加边缘化,面对诸多更具诱惑性的选择,他们选择了诗歌——— 这才更加具有严肃性,是人生价值观的真正体现。

      “口水诗人”是害群之马

      记者: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成就了被埋没的优秀诗歌,但也难免泥沙俱下。您能否普及一下“口语诗”与“口水诗”的区别?比如说,你怎么评价梨花体?

      伊沙:“口语诗”是有灵魂有思想的,它有一定的艺术技巧。比如可以截取一个社会场景的横断面,有情节、对话。语言上比较讲究,它的语感抛弃格律和押韵,在浅白的口语中,讲究语言的味道、叙述的节奏感。用词上虽然浅白,但也有它的洁癖,不太用冷僻、拗口、偏于书面的字词。另外还如口语本身一样,注重幽默感,带有讽刺、反讽或者自嘲。写“口语诗”对语言的感觉要好,并且有一定的设计和控制,而这些又让读者感觉不出来它的刻意。还有就是双关语的运用,在文字表面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更深刻的含义,用亲切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口语诗其实是美学的新套路,在世界上,口语诗也是目前的主流,在这一点上《新世纪诗典》是和世界潮流合拍的。这其中也有一些意象诗、抒情诗,但都吸取口语的特点和方式,整体上具有口语化特点。“口水诗”则完全是某些没有水准的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不惜制造事件,吸引媒体和公众眼球的产物。“梨花体”、“羊羔体”、“白云体”等事件的出现,是对诗人形象的整体败坏,对诗人形象伤害很大,造成了民众对诗人群体的歧视。这些人根本没有资格代表当代诗人的水平,是害群之马。

      正因如此,我希望“新世纪诗典”能够对大众在诗歌阅读上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读者每天读一首好诗,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慢慢积累。

      记者:有观点认为,今天的诗歌缺乏能够传诵的句子,因此,它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减弱了。这和时代的因素有关吗?

      伊沙:这和诗歌教育有关。我只能说,这是由于诗人的审美提高了,而读者的审美没有跟上。诗人不会认为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值得传诵的名句,而会更欣赏“森林中的野蘑菇|像呼救者从地下伸出的手指”(特朗斯特罗姆)这样的诗句,一般读者则不然,他们不具备欣赏后者的现代诗的专业知识。而这是怎么造成的呢?在目前比较功利的社会,写诗往往成为大众嘲讽的对象,甚至形成了错误观念:诗歌是不值得尊敬的。小、中、大学现代诗的教育严重缺失。一个学生跟诗人王小妮说,他在大学时教授当代文学史的老师竟然不讲诗歌,把诗歌单元跳过去,竟然说:“诗就不用讲了吧”——— 明明是他讲起来有难度,但给学生什么印象?现代诗歌教育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人们的诗歌鉴赏水平。

      诗人要用诗歌发言

      记者:2012年诗歌似乎迎来了她的春天,诗歌类的图书出版品种明显增多,无论是中国当代诗人的作品,还是国外诗人的中文版译作,出版规模都越来越大。长江文艺出版社成立了诗歌出版中心。楚尘文化推出的“新陆诗丛”2012年出版了15种国内国外诗集,而且销量不菲。前不久四川老牌纯文学诗歌杂志《星星》诗刊获得了1000万投资,欲打造诗歌界“旗舰”式平台。你同意“回暖”之说吗?

      伊沙:“回暖”之说本来就来自于我。应该说随着网络的普及,诗歌在2000年就开始出现了回暖现象。互联网的发展,为喜爱写诗的人搭建了一个诗歌写作和展示的全新平台,给诗歌写作和展示带来了一个重大的转机。2005年后发展更加迅速,各地的诗歌活动频现。诗人们发现,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开始重视文化建设,诗歌活动的赞助好拉了,某个老诗人感叹,这一年里诗歌会都开不过来。近两年,诗歌更加繁荣,诗人本身就有雅集传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上富足后,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和平年代,诗歌永远占据着文学中很大的比重。中国人本来就善于写诗,骨子里对诗歌是非常尊敬的。纵向比较,就目前而言,现代诗的发展,相当于初唐时代;横向比较,我国现代诗已达到世界一般先进国家水平。在有生之年,我相信自己可以看到我国诗歌重返盛唐的高度。

      记者:当代诗人的担当是什么?应该以何种形式发声?

      伊沙:我对一个年轻诗人说过:“如果你不写,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如果你写,你就在中国现代文化的最高层面上发出了声音。”——— 诗人在任何时代都不要忘记我们是干吗的,即诗人对于文化、历史、民族、国家的责任,因为诗歌一定是任何时代的精神和灵魂,一提到唐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唐诗,是李杜,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诗人最大的担当是写好你的诗,他最好的惟一的发声方式就是诗歌,除此之外,毫无意义。

      记者:如果给读者开一份诗歌阅读名单,你会列谁?

      伊沙:这个可以根据《新诗典》的推荐次数来选择。有六位诗人已经达到6.0(两季中共有6首诗歌入选),他们是沈浩波、徐江、秦巴子、严力、姚风、侯马。再加一位女诗人:王小妮——— 她也是《新诗典》第二届年度大奖成就奖得主。《新诗典》的精挑细选表明:他们是目前最出色的中文诗人。

      伊沙,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翻译家。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出版各类著作60余部,获多种诗歌奖项,应邀出席多个国家举行的国际诗歌节。1998-2001年,在《文友》等刊开设《世纪诗典》诗歌点评月专栏;2011年迄今,应网易之邀,主持《新世纪诗典》诗歌点评微专栏,均产生较大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 23:3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