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愿意放弃
——读张执浩诗《高原上的野花》
文/张洁
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
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
这里,在这里,我愿意
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
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
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
我愿意,我真的愿意
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
(张执浩《高原上的野花》)
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这样的表白使我们联想起教堂里神圣的婚礼。然而在这里,说出“我愿意”的,千真万确,他是一位“披头散发的老父亲”。
这首诗的题目是《高原上的野花》,但全诗除了在第一行用一个十分平常的词语“小美女“来形容高原上的野花之外,其他的文字统统在写诗人自己。我们这样遐想吧:当一个诗人从摩肩接踵的繁华都市,千里迢迢,来到苍莽辽阔纯净美丽的高原,遍地的野花突然铺展在他的眼前。他有些手足无措地伸开双臂,弯下腰身,啊,我的小美女们!他涕泗横流,长发在风中乱飞。以语言为生命追求的他,一时之间竟然找不到一个尚未被人使用过的赞美的词语。而强烈的感情正咚咚咚撞击着他的心扉,使他必须发言,他瘦弱的身躯已难堪情感之重。他甫一张嘴,冲口而出的都是发愿之辞。
一愿: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任何人”,意味着放弃爱情。一个文明人。一个以浪漫多情为共性的现代诗人。以生养而不以爱情为目的,因为预先得知生下的将是“如此众多的小美女”。如果可以,我愿意。
二愿:将我的祖国搬迁到这里。“祖国”,意味着一个人的全部,信仰、追求、事业、荣誉、意义。“将祖国搬迁到这里”,意味着放弃既有的一切。如果可以,我愿意。
三愿: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放弃愤世嫉俗。人生和世界都需要平衡。而人生和世界处处都有不平。(“愤世嫉俗”,招认了自身的现实。这个现实,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诗人与并不理想的现实世界的矛盾共同体。诗歌在这里,引导读者的目光不止看向假想的美丽,同时看到既往与现实,使诗歌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如此众多的小美女,足以抹平一切不平。如果可以,我愿意。
四愿:终日涕泪横流。放弃歌舞欢笑。放弃七情六欲。放弃名利得失。拥有了这片高原这些野花这群小美女,应该知足而感恩。(“涕泪横流”,你也可以理解为喜极而泣。不过,我甚至想把它等同于“悲喜交集”。不知怎的,我在这圣洁的颂歌中,听出了一种“悲”;也正因为觉出了这若有若无的“悲”,而愈加感动。)如果可以,我愿意。
五愿: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披头散发”,意味着放弃衣冠楚楚和道貌岸然。披头散发的老父亲,辛苦养育女儿们的老父亲,幸福得洋洋得意的老父亲。如果可以,我愿意。
一个又一个“我愿意”,仿佛接力,把诗意推到极致。
由此看来,诗人处处写自己,即处处写野花。
只有高原上的野花,值得一个诗人无怨无悔地放弃自己。
在我看来,这首诗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老父亲”这一角度的选取。这不是随便一个写作者都能做到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情怀。情怀与诗艺,在某一刻的激烈碰撞,诞生了诗。(诗人在这首诗中自认的身份是“老父亲”,而非多情的爱人。这是一种与年龄无关的身份。“老父亲”代表着慈爱、奉献、无私、悲悯和包容,情怀更加博大。“爱人”在爱情的炽烈之外,附加了更多的占有、独享、排斥和互惠。更何况,诗人为了这个“老父亲”的身份,还宁愿放弃爱情!)从首行的“小美女”,到末尾的“老父亲”,遥相呼应,位置和意义关系上的相对相生,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所说,文字之间彼此互助,并从音顿中获得支持,达到了稳定的壮美意境。我相信这首诗的每一个阅读者都能从中获得耳目一新并深深震撼的感觉。因此,这首诗一经发表(写于2003年)即受到广泛而热烈的欢迎,张执浩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值得骄傲的雅号——“披头散发的老父亲”。
但我以为,《高原上的野花》这首诗所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时至今日,网络上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分行文字产出,大量的诗歌练习者忙碌在博客中论坛里,互相观摩学习,互相拍马拍砖,消耗掉宝贵的精力和时间。而多数的文字难以入目入口入心,过眼即忘,迅速成为垃圾。我想,何如花几分钟时间读读《高原上的野花》这种诗,细心地品味其丰富的内蕴和出神入化的诗艺。短短八行不足百字的一首诗,如果你愿意仔细倾听,它可以向你诉说千语万言。
这首诗从最俗之处入手,达致最脱俗之境。这样的诗,一生写出一首也该知足。如果可以倾尽我所有的文字,换取这首小美女,是的,我愿意。
共1769字。2012/12/15,草于桃花庵。
2012/12/17,修订。
链接:1.评袁杰《献诗》http://www.zgsglp.com/thread-134798-1-1.html
2.评韩文戈《晴空下》http://www.zgsglp.com/thread-135441-1-1.html
3.评马萧萧《他们是你外套上的补丁》http://www.zgsglp.com/thread-136447-1-1.html
4.评翟文熙《冬天的离歌》http://www.zgsglp.com/thread-23227-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