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弦 于 2012-2-9 21:16 编辑
在自诘与怀疑的铁砧上
锻造生命本真言说的肯定之火
——张卫东长诗集《幸福日子的艰难时事》阅读印象
陶 春
“这不是时空的过错。太阳,
我们唯一的母体。燃烧、爆炸、
孕育出生命的气息,
分娩无数疼痛的个体。物换星移,
他们成长、繁衍、老去,
在死亡降临的瞬间,
把刻骨铭心的片段逐个抹去。
然后,是造山运动,
然后,是冰河世纪,洪荒时期……”
——张卫东•《记忆的追述》
眼前这本收录了作者创作时间跨度近二十年的长诗力作,取名为《幸福日子里的艰难时世》的诗集诞生——开篇不凡的言说气势,既可以视为作者本人对自我生命苦难意识的一次直面担当与承接,也可视为一个真正严肃意义上的写作者如何以语言为建筑材料,对这个世界浇筑以怀疑却又绝对真实拷问生命存在之‘在’以何种深度之‘思’抵达个我言说命运真相语调的奠基。
诚然,在这个每时每刻,惯于麻木接听各类耸人听闻的罪恶信号,犹如呼吸空气一般轻松自如的国度,谈论诗歌,确然是件不合时宜且野蛮的事。其徒劳程度,不亚于一个误闯入动物园深处的游客,妄图在铁栅栏永恒关闭的黑暗时间背后,要找到进化论者口中经常提到象征文明起源的那样一堆划时代意义的篝火。
“一个贫乏的人,
一个妄想的人,一个心怀叵测的人,
凭什么功夫穿透黑暗?此刻,若论及人的心灵,
我将怀疑一种勇气、一种人品,
像怀疑一棵树、一粒米,或者一块砖”
——张卫东•《秋天 • 落日》
而诗歌,正是这样一堆篝火。
富足性灵——躁动不安,渴求表达、创造年青人类世界图景的血液,从《诗经》的‘土风’到荷马的‘奥德赛’;从屈原的‘天问’到但丁的‘神曲’;从古印度的‘薄伽梵歌’到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从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到米沃什的‘白昼之光’……
包裹在汉语或一粒粒异域字母微弱却坚韧外壳下的焰芒,一次次,有力穿越了被宇宙混茫时空覆盖掉个体知觉意识的旷野,给世代因刺骨寒冷而渴求觉醒的心灵以永恒希冀之光的慰藉。
“我看见了彩鸟,
看见了黄金的重量和一只彩鸟
白眼向天的倨傲。我还看见
一只麻雀,一只乌鸦,一个人
谁在黑暗中陷得更深
哦,正午的阳光直逼窗台,
活着的意味这样深厚、持久、尖锐”
——张卫东•《我看见一只彩鸟》
因此,当我们追问诗歌的意义,一如追问人之为人的意义究竟若何从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奥的问题,实则如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困扰了人类数千年。
正如作者本人在《个人化的诗写》一文中所述:“我们生活在这个严酷的现实中,人们所遭遇的压力、痛楚决不仅仅来自于生存本身(物质方面),它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精神的失衡。一方面人们在紧张劳顿的物欲奔波中,在危机四伏的处境里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渴望沟通,渴望理解,渴望获得某种心理的慰藉;另一方面人们又总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顾忌,出于某种权力、地位、利益和偏执的自尊,在表面开放的个性张扬中将自己真正应该并渴望表达的真实深锁心底,从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构成一个庞大的、人格扭曲、心理错位的怪圈并长久地制约着人们正常的精神追求与人际交流(这种情形也必然渗透、影响、反映在当下的诗界)。看看我们的周围,每个人都在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精神的释放与平衡。于是,在商品意识的驱动下,功利、浮燥、媚俗、快餐式的表达充斥着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消磨、麻痹、瓦解着人们的神志和心灵,人们在疯狂地欢悦中追求着一种简单、低级的快感,人们在猜疑、妒忌、抵毁、俸承和不信任中活得那样虚假、孤独、机械和疲惫。……”
事实证明,永恒的精神危机一直存在于人类自身大脑与身体意识内部。
当看似漠然、庞杂、无章运行的外部世界强烈反差于个体生命——内心理想净界的价值秩序与激情,命运的苦难感诞生了。
一如美国自由思想者爱默生笔下所比喻的海底的珊瑚,暗示了精神的结晶体,有时要比自然界矿物的形成还必须历经更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与痛苦。
“多少次,和你们在树荫下厮混,
却始终未能冲入雨中,
在雷电里大病一场。
多少次,天哭了。狮子山铁道旁,
你们收起说过的话,
并躲入肉体的桌面。
你们否认,点起一盏灯,
自以为是的逻辑下,
看行动败走于灾难之外的纸上麦城。”
——张卫东•《往 事》
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张卫东,属于那类默默无闻,充满虔诚与才情的孤寂诗写者少数。
正是这少数充满虔诚与才情的孤寂诗写者,他们独立的思想与理想的情结成就了他们的长诗。从莎士比亚的长诗到海子的长诗,无不证明了他们的理想在诗写中的意义。
在这个时代,真正的诗人是被遮蔽的,是充满不幸的角色。挑战长诗,本身就是壮举了。这不仅是写作者对自身生存、自由、语言、文化以及人性本身的困惑,更是一个诗人站在历史与现实场景下,面对人性中恶的一面,内心的反思与表达的勇气。带着拒绝的姿态,诗人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双眼睛,对生活的感知、感悟,对现实的拒绝及人性的超越。一个诗人属于一个时代。在当下诸多因素的困扰下,用长诗思考人生,必须要有文本的积淀与人格的超越,并建立诗人独立的思想与诗写品质。
“让卫东这个城市的孤独者感到温暖的是,内心还有诗歌存在,感到满足的是在现实中写作,生命的羽毛在生活中慢慢落下,眼含泪水不是为了自己。”诗人易杉曾如此评价张卫东的长诗:“卫东的长诗基本上是一种思辨,是对当下、在场的言语之思。是对现实层面进行的解剖、评说、辩解、诘责,显示出蓬勃的生机!文本的厚重,思想所显露的凝重直接指向生命的内核。系列长诗构成了个人历时性的精神谱系,闪烁着鲜活的人性的光芒。对整体的企图和个我形而上的玄思,充满了对人类整体的关怀和对个体感性神秘的困惑。”
“还能说什么?是的,我不能
否认邪恶的庞大。就像
不能无视一座山、一句话、一粒米
一个俗人,一个尘世中微不足道的分子,
当你说到‘承受’和‘放弃’,
说出一块‘铁’的‘真实’
我懂得,对于灵魂,光亮天空下,
生活属于怎样一片‘森林’”
——张卫东•《深夜,对内心的一次置疑和表白》
翻开世界文学史或诗歌史,我们被告知,正是这样一些被人间黑白颠倒的世俗眼光视为异类的‘少数’分子,以无邪眼眸的童真、果敢的赤子之血,在象征人类精神意识的前沿阵地孤身奋战,才使得‘艺术’——‘人之为人’的生命内在空间品质保持住了星空般璀璨、深蓝而迷人辽阔的神圣与纯粹。
“你知道我在你眼里种了些什么?
猜猜你的手,猜猜
你手中的拳头,
怎样才能用力回到童年?”
在他一篇名为《精神的坚守与灵魂的昭示》的诗性随笔中,他是这样定义这‘诗写者少数’的:诗在我们心中,在我们默默的写作中。无论写作的外部环境与时代际遇怎样变化,无论那些浮躁、喧嚣的“诗歌运动”和“观念争斗”冠以诗歌写作怎样空洞的‘学术’和‘理论’标签,我们终归要靠作品本身来说话。
“现在,让死亡的勇气成为新生活的反对者,
在我们中找到那些执迷不悟的人。
让他们获得灵魂,绕过时间的陷阱,
虽然,他不曾带来幸福,却让书写成为命运。”
——张卫东•《或 许》
犹如夏日暴涨的江水,以弱肉强食的功利主义与被扭曲了的进化论言辞的恶毒嘴脸,不断冲决、侵蚀着脚下这块原本古朴、纯真与宁静的母性大地及其根基之上的原住部落或原文化信仰的神灵建筑空间。
面对人类自身永无休止、呈梯级状纵横散发的欲望,作者在《康巴高原》一诗中,揭示了由人造钢筋、水泥构筑而成的现代城市文明与古老原生态自然文明之间剧烈冲突的结症缘由之所在。
“大地被斩断了血脉。她的痛
直捣飞鸟的内心。青衣,被一件件剥去
在她们满目疮痍的胴体之上,长满了生灵惊恐的眼睛。”
——张卫东•《康巴高原》
字里行间,作者一方面见证了:被后现代镫亮的齿轮所踏破的茶马古道的泥泞;可怖的暴雨携带铺天盖地的泥石倾斜而入金沙江的揪心咆哮;狡黠的酥油灯光中,粗糙的糌粑及康巴兄妹们为现金而舞的伪装的奔放与热情。
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浩淼、深邃,只能以传说中充满敬畏的一跪才能化解心灵之渴的康巴高原的星空;跳荡在高海拔针叶林枝条之上乐不可支的松鼠——纯净的眼眸;一片恍惚梦境中正沐浴着头上阵阵清凉烟雨的格桑花……
面对大自然自身呈现出的浑雄、壮美且柔骨、奇谲的缤纷图景,作者感觉到自己“像一只轻松的知更鸟”——且,只能够与它们“互致遇礼”。
“平羌江的流水,你我之间,谁更污浊?
这一生万恶的俗怨。”
——张卫东•《康巴高原》
这触目惊心的一问,使得作者萌发出的原罪意识,产生了要求放下自我在红尘中滋生霉菌的皮囊,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往来精神的强烈冲动。而面对现实中金钱、权力阴谋诱惑、胁迫下的疯狂、贪婪、窘迫、冷酷、无情,作者又是怎样一番心境与表达呢?且看下面这段诗行:
“新时代机器在加速运转,它的庞大和机警
足以抚平世人的恐惧和忧伤
看吧,权威的版权中正匆匆排列着
公允的文字 ,雌性的字面上
一只裸狐正拭图藏起暴露的伪装
呵 市场让社会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股票和期货的牙缝中
机会主义者找到了价值的最佳取向
战犯 毒枭 人贩子 你们无情地欢呼吧
家庭的镜子前,我看到自己虚拟的幸福和乖张
呵 卡夫卡的饥饿 里尔克的凄惶
我说出了庞德 艾略特 帕斯捷尔纳克的感伤
帕斯 聂努达 博尔赫斯呵 在北美
我咬住了布洛茨基死亡的泪光
而背向现世 我分明听到梦的天国里
有人正将灵魂的牧歌 渐渐拉长”
——张卫东•《在成都——2001》
反讽的笔锋,潜在诗句末尾遥相呼接,跨行秘密押下的尾韵,强烈的抒情语调与充满克制、冷峻的独白叙述,尖锐指认了诗者内心体验到攀援外部世界的幻灭与沦陷永恒孤寂的灵魂写作事业之间,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紧张对抗与矛盾。
事实上,面对“新时代”庞大、凶猛的“权威”阴谋挥舞下的物质、金钱的种种诱惑,人性中共有的、本质的丑恶暴露无遗。而诗歌对于“机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反抗或逃避似乎又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力”。虽不能改变和抗拒,但却因不甘于同流而堕落下滑,希望以诗写的方式使自身茫然无措,惊恐慌乱的灵魂得到自我警醒般的救赎和慰籍,尽管它同样抱有梦幻般的向往与虚妄。
正如以演奏、锤炼‘大杂烩’玄妙风格闻名于世的英国诗人奥登的发现:置身于现代社会生存秩序中的人的一生,就像在履行一个毫无意义的仪式。所有的新奇,注定要从重复历史场景的苦闷或悲壮情怀的时髦高处,跌落进每个时代的个人无力拒绝独处自在的旧有样式中。
而那面因写作策略的需要,被巧妙召唤出场的“家庭的镜子”,也同样映照出这样一个由偶然机遇所控制的假声世界,显然也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
“像苦役的放逐,蒙难者体内的子弹,
像流星划过宇宙深处的光焰。
人类的灵魂与构成,自始自终
展现着光明与黑暗,展现着
最初的信仰、最后的涅槃。对于生命,
离开水分和粮食还能怎样维系?
对于心灵,一块掘于天地深处的玉片,
又将属于什么?倚赖什么?
渺茫里,我抬起疲惫的眼皮。
冬日的阳台上,花草已纷纷凋零。
是否我的心、我的血也将随之沦丧,
化为水泥与木质间的粗俗尘物?”
——张卫东•《深夜,对内心的一次置疑和表白》
作为一名长期隐匿于民间,坚持个人写作的诗人,在他那布满土茶、雷电、孤灯、旧籍、山寺与深涧碧泉般清澈凝视的诗行中,我们既能倾听到那样一种自足血性、草根者的创造自由与坚忍不拔——借助语言的刀剑,直刺人生虚无意识的荆棘丛林碰撞出金属质地的铿锵之声;也能倾听到‘学在民间’的知识分子(而非犬儒)那样一种独立、深思、率真,充满人文心灵关怀的朴野精神气质。同时,作为四川民刊《人行道》的核心成员与主要执行编辑之一,他独树一帜近乎泣血的表达与倔强句法,让我们领略到一种亚洲‘萨米亚特’式的怀疑、抗争与不合作姿态。
“像远古的内宫传出的阵阵干咳。讳莫如深的帐下,
真正在乎的,是如何捂住事实的盖子。
看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去翰林的桌下找寻着什么?
哦,诡秘的宫墙外,他们原是如此的亲密呀!
别太在乎那过往的昭告和承诺,好心情
并不是丧失了荣誉而退出的囹圄。
那屈辱、那品位的高低量出的差异肯定是不屑的。
原谅他的怪异吧,失势的战壕里
他是左右为难呀。冷漠地尾气杀人于无形。
而“丈义”所要毁掉的又是什么?那咄咄的来势
就像铺天的蝗虫,躲是躲不掉的。当然,
有时我们也会想象他貌似一只精明的鸦雀,呼而间
从汉时的后殿飞到晚明的大内。这其间,
穿越了多少生死轮回、灾难凶险啊。
看脸色、瞄眼神、听话听音、如履薄冰。机会来了,
他也会一跃而起,“火中取栗”或“指鹿为马”,
为“主子”肝脑涂地。更多的时候,
他会高举“社稷”的牌子钻入后宫的裙下,
为自保而“涕泗滂沱”。现在不同了,
他可以亮明身份,像一只猴子,巧取豪夺,
含而不露见什捞什。有时,他也会用蜜
把嘴抹得甜甜的。如果扎到了刺,
他会立即缩手,委屈地把‘祸’避得远远的。”
——张卫东•《变色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