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明利 于 2013-3-4 17:18 编辑
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发 敬文东等获奖
2013年03月04日 来源:新京报
唐弢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文学史家和收藏家。
唐弢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文学史家和收藏家。
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昨日在现代文学馆揭晓,敬文东等5名文学批判家获奖,每人获得3万元奖金。而颁奖的同日,也是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唐弢诞辰百年的纪念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称,以后每年的3月3日,都要进行这个奖项的颁奖典礼并纪念唐弢。
获奖者:文学评论在今天是“卑微”的
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于去年3月正式启动,经过20位评委推荐,共有80篇论文进入初评,其中20篇进入终评。经过投票,最终获奖的5篇作品分别是,李丹梦的《现代中原“化石”——乔典运论》,齐晓红的《当文学遇到大众——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管窥》,敬文东的《格非小词典或桃源变形记》,黄发有的《文学与年龄:从“60后”到“90后”》和邵燕君的《网络时代:新文学传统的断裂与“主流文学”的重建》。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敬文东说,在这样一个人们过于贪婪追逐金钱的时代,从事文学评论的人并不奢望得到鼓励。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个非常好的文学评论传统,但是今天已经失传,而他希望能延续这一传统。他引用了张枣的诗句“——活着?活着就是改掉缺点;就是走向英勇的高处埋在落叶纷纷中;依然保持我们躯体的崇高和健全。”以此明志,希望能坚持把看似“卑微”的文学评论坚持做下去。
李敬泽:寻梦和寻路是唐弢一生的探索
在颁奖典礼后进行的唐弢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先简单回顾了唐弢的一生。唐弢家境贫寒,父亲是农民,为了让他去上海读书抵押了家里的房子。有一个故事让李敬泽很感动,唐弢在上海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到商务印书馆,看到一套《辞源》,需要4块大洋。一向很支持唐弢读书的父亲问唐弢“能不能不买?”唐弢回答,“要买,我读书离不开它。”唐弢的父亲听后掏出4块大洋,摸了又摸,最后颤颤巍巍地把钱递给了店员。
李敬泽说,杂文是唐弢毕生珍爱的问题,“他三四十年代写的有些文章和话语,至今仍然力透纸背。”李敬泽举例说,唐弢在40年代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中国是一个谜。中国的人民一向过着猜谜的日子。”唐弢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参与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对李敬泽的影响也很大,他说因为这套书,他进一步理解现代文学史的丰富。
在当初商量“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应该办成三年一届还是两年一届时,李敬泽说最好商量的结果是一年一届,要持续促进青年批判家的成长。针对之前敬文东说文学批评是一件“卑微”的事情,李敬泽回应,卑微不卑微暂且不说,文学批评至少是一件寂寞的事。唐弢当年也是这样一路过来,而他如果生而有知,也会为今天的获奖者欣慰。李敬泽承诺,这个奖项以后每年3月3日都会颁发,这也是真正的泽被后人。
唐弢在一生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寻梦与寻路,寻路是对外寻找中国在世界上的道路,“而寻梦则是面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刻反思,在寂寞中面对内心的漆黑层面。”李敬泽道。
与唐弢一起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严家炎从学术的层面回忆了唐弢,他说1961年唐弢第一次提出研究现代文学必须要用一手材料的观点。唐弢还认为文学史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写法,不必要只能遵循一种,尽管他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但他同时赞成重写文学史。严家炎还提到,是唐弢最先指出,最早发现张爱玲的不是夏志清,而是傅雷。
新京报记者 姜妍
■ 获奖作品
网络时代:
新文学传统的断裂与“主流文学”的重建
作者:邵燕君
【摘要】:正如今,网络文学的发展强势已是有目共睹。如果说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网络文学对“主流文坛”的冲击还局限在文坛内部,经过被称为“网络文学改编元年”的2011年,随着《宫》《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等一部部穿越剧、宫斗剧的热播,电影《失恋三十三天》(改编于豆瓣“直播帖”)的席卷,“网外之民”也身不由己地“被网络化”,文学网站开始取代文学期刊,成为影视改编基地。
文学与年龄:
从“60后”到“90后”
作者:黄发有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作者的出生年龄划分文学代际的做法已经演变为文坛和媒体的一种成规。从“60后”到“90后”,媒体和一些圈内人士将年龄与文学挂钩的基本策略是:遮蔽同龄作家之间的差异性,激化代际之间的精神冲突,在塑造偶像和代言人的同时也塑造大批粉丝,“青春”成为不变的却又常新的品牌。在消费文化的渗透下,青春文学陷入标签化写作的怪圈,其类型化路线忽略审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遵循“混搭美学”的原则,是一种同质化写作。当代文学要跨越人造的文学代沟,应当回归个体本位,确立人格的独立性与审美的主体性;应当重新建立与文学传统的对话关系;必须尊重差异性,提倡真正的多元化。
当文学遇到大众
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管窥
作者:齐晓红
【摘要】:“普及”与“提高”是贯穿文艺大众化运动的重要问题,但是普及与提高的对象及主体是需要重新界定的,也就是说,首先要追问的是文艺和大众到底是什么?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是内在于这两个问题之中并以之为前提的。在30年代的讨论中,文学并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标准的存在,对文学是什么的认识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大众也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所指的群体,它在政治斗争和知识分子的叙述中都有具体的历史含义,而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广大的文艺运动”的概念,则既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自身的发明。
■ 档案
文学理论家唐弢
唐弢(1913—1992),原名端毅,浙江镇海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文学史家和收藏家。
唐弢曾经在上海邮局当过邮政工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创作,以散文和杂文为主,其风格接近鲁迅,并因此与鲁迅结识。20世纪40年代,唐弢与友人合作创办《周报》,后又主编过《文汇报》副刊《笔会》。新中国成立后,唐弢先后担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文艺月报》副主编等职,1959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唐弢一生写了大量的散文、杂文、时评,并以《晦庵书话》的形式记录了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出版活动。唐弢是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海内外公认的权威学者,曾参加过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还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辑录、考订了鲁迅佚文。他的一系列关于鲁迅创作的著述,在鲁迅研究史上享有很高声誉。
唐弢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史料、史论方面有重要贡献,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3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是学习现代文学的重要著作,被列为高等院校文科通用教材。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1992年,唐弢家人将其生前逾4万册藏书及收藏期刊全部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极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中国现代文学馆决定设立“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以弘扬唐弢学术精神,鼓励青年学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并于2003年3月,唐弢诞辰90周年之际举办了首届评奖,评出获奖作品17篇。
2012年,该奖评奖章程修改,每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者5人,每名奖金3万元人民币。评奖对象为国内(含台、港、澳)及海外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单篇论文,论文必须在中国内地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评奖工作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组成评奖委员会负责进行,奖金和评审经费由北京恬橙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赞助。
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于2013年3月3日唐弢诞辰日举行颁奖典礼,并同时举办“唐弢学术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