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之子 于 2013-3-27 09:08 编辑
张无为 发表于 2013-3-27 04:32
在多方面比较中分析,好。
唐诗的诗歌语言是着磁性的,有一种轻快的感觉,象一尊青花瓷,具有一丝丝难以察 ...
谢教授鼓励。对这首诗的解读,本期经典阅读文章超过10篇,非常热。从不同角度切入,但大致都归于下面几点内里的挖掘:二位教授都在阅读经验的阐释中,上升到整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精神层面;
——张无为:这首诗,为读者提供的却不止是一个家庭与亲情况味,透过儿子对父亲的期待,透过传统的孝道在现实中的时代显现与折射,还潜含着中国农民的忍耐、煎熬等特性,以及贫困的生活现状与生命状态进行时。父亲秉性与家人的心态,既符合中国式的特有状况,也与民族特征、国家模式有惊人的同构性。这就使个人化的切肤之痛,能够辐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使一片拳拳之心,期盼、祝愿与无奈进入形而上层面。
——赵思运:唐诗的《父亲有好多种病》视野下移,将笔触探向最普通的农民的命运底色。这些自然物象既不是作为农民的“父亲”的自我人格的象征和隐喻,也不是将悲情稀释乃至淡化到大自然的载体。这些自然物象直接就是父亲的命运本身,父亲形象与自然物象就是在命运层面融为一体的,二者的内在生命是血脉相连的。
——关于恋父情结问题,也许我的祖籍重庆(原来归属四川),易感受着那些父亲们劳作一生(小时候就生活在他们中间),而无怨无悔的精神特质。在四川、重庆以及云贵地区地理位置靠南、西的区域,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一带的男人们,有一股韧劲,能吃世间所有的苦,哪怕毁灭自己也在所不辞。当年四川人出川抗日、79年自卫反击战可窥一斑。欧阳江河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有十年硬性命令自己停笔,不再写诗。之所以有意识停笔,是因为担心一些惯性的东西,比如已经掌握了技法,有一些感受,不停写都没问题,但越写就会出现‘词写词’现象,与经验和心灵脱节”。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无论文人、军人、农民,具有一股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犟”劲。儿女们将他们视为英雄与精神支柱是可感受的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