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庞清明 于 2013-6-21 17:01 编辑
一、现实。某著名刊物诗歌编辑在博客上宣称,一些作者投的14行诗歌,今后将一概不用,原因是西化、凑行数(大意如此)。这就有点以偏概全,因噎废食了。庞某人近年来专攻16行诗,弄了个“强制写作”的衔头,岂不兔子撞树桩,成嫌疑犯了。今后要吗不再投稿给这位编辑,要吗绕开投另外的编辑,还有只能等到该编辑离职或退休,才有出头日?笑话!尽管干写作这行,必须面对编辑这道坎,但庞某人天生倔强,赶明儿又要弄出一首16行来,说这些俗得墙壁掉灰,仿佛跟自己过不去。在我有限的阅读中,仅仅是第三条道路诗人名单里,马莉的金色14行,莫非的无标题12行,车前子的意象编码,凸凹的标点前置,安琪的放荡不羁,庞清明的未竟之旅,胡亮的经典化诗歌批评,北残的精细化文本点评,远观的复调式呓语,均有不俗的表现。反而是那些照着编辑口味,依葫芦画瓢的作品,令读者不忍碎读。回到开头的部分,其实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作者与编辑是一种同盟与互否关系,两者均必须接受时间美学的检验。
二、孬诗。有位民间立场的诗人这些年风生水起,策划活动,编辑专栏,主编诗歌选本,样样在行。恰好庞某人与之在几本杂志上同台亮相,顺便“拜读”了他的作品。可每“拜读”一次,就吐血一次,并且吐的翻江倒海。所以有了《2012,中国诗坛又闹鬼》一说。但问题是,基于“权贵的马屁都是香的”的现实利益纠葛,与之抛媚送眼、抱团取暖、放弃原则者大有人在,诗格若泥菩萨过河土崩瓦解。所以,在第三条道路这里,提倡“独立、多元、传承、建设、提升”的核心价值多么重要,诗歌越写越好多么重要。对待孬诗,必须有痛打落水狗的坚强意志。
三、变脸。有位下半身代表诗人,在一次诗坛聚会发言中,对诗经、楚辞等传统诗歌,对李白、杜甫等中国古代诗人大加挞伐,以显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不屑,认为传统是个巨大包袱,并对自己所倡导的民间立场与下半身大加赞赏,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熊样。时隔几年,这位下半身摇身一变成为书商。这下开始变脸,软化立场,谈起文化来了,并向知识分子写作“输诚”,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知道说乖面话了,前不久拿了个传媒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诗坛:没有坚持,只有投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