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苦斗,汉语新诗走向成熟还是走向消亡?二篇文章值得关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年苦斗,汉语新诗走向成熟还是走向消亡?“九叶派”老诗人郑敏和“知青代诗人”桑士达的近来二篇文章值得关注(一)。郭希明

作为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人,笔者一直把诗作为文化的一面重要镜子来研究。所以很注意收集关于诗歌的资料。百年苦斗,汉语新诗走向成熟,还是走向消亡?这里笔者向关爱诗歌的朋友,推荐两篇值得关注的文章。
九叶派老诗人郑敏大家都很熟悉,中国新诗百年苦斗,一直沒有成熟,与缺少成功范作有关,就是在精选的《新诗300首》中象郑老师的《金黄的稻束》这样被公认的精采好诗也很少。
郑老师出身诗书门弟,祖父是前清颇有名气的碧栖词人,母亲有文学的天赋,常坐着给她念古词。郑老师从小爱好文学,她考上著名的西南联大,进“哲学系”并关心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有了西南联大哲学兼文学的熏陶,在四十年代的诗人中,郑敏的诗显然别出机杼,她是一个思考型诗人,她将哲学的思辨与感性的诗情融为一体。以后又出国专攻英国文1955年学成归国,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像郑老师这样融贯中西,学兼文哲,又是诗人出身的诗论家很少有。
许多诗写不好的诗论家的诗论往往空泛干枯,而诗人出身的诗论者因缺少融贯中西,学兼文哲的广阔视野和哲学修养,诗论又往往狹隘。笔者一直很推崇郑老师的超流派诗论,(郑敏老师所属的“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最具先锋性的流派,但他们“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又保留抒写个人心绪的自由,力求做到个人感受与大众心志相沟通”是把世界性与民族性結合,理想与现实结合,个人与大众结合,因此像俄国的阿克梅派一样既有“以世界文化为眷念”的大视野又有民族的风情风味,所以虽人数不多,但有流派的精采理论和精采作品,在现代诗歌中是最有成就的流派)
笔者认为郑老师的诗论经得起时间考验,将在中国诗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为后学者留下一分很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今天,这位与百年诗一同成长的令人尊敬的长者,仍关心新诗事业,她的《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值得细读,深读。
笔者推荐的另一篇文章,2012-12-24 09:26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诗何去何从?》作者是“知青代诗人”桑士达。“知青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声彩的一代,他们在苦难中生长是痛苦的一代,他们也在苦难磨新炼了意志和才干,是极具实干精神的一代。传统一辈,看他们是“改革派”,用传统眼光看甚至是“激进派”,对于在市场经济和娱乐文化下成长的后辈,看他们又是“时代的落伍者” ,甚至是“保守派”。
怎么看文化的代沟现象呢?笔者从文化学人角度,把这归于发扬传统与变革创新如何结合的问题?
毕竞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是要向前发展的,但树有根,河有源,历史不能断裂,历史断裂是一个陷井!否定历史,切断历史,违背历史辩证法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新。

笔者认为华民族有二个很好的传统是尊重前辈和以史为鉴。
我们能有今天应该感激前辈的艰辛开拓。但我们又应该超越前辈,继续开拓。
在诗歌理论上,我们要完整地理解前辈,认真清理历史遗产,肯定前人的成就,总结前人的经验,原谅前人的历史局限性,发现前人留下的问题和记取前人留下的教训。我们要踩在前辈的肩膀上我们才能往上攀登,一只脚踩在前辈留下的经验上,一只脚踩在前辈留下的教训上。新诗要成熟,仅有一招两招修辞手法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治“新诗理论贫血症”,让新诗理论先成熟起來。
笔者认为:“诗歌,迁徏的候鸟,时代是季节,是时代的季风托起诗歌飞翔的翅膀”。诗歌要向前发展,让汉语新诗成熟起來,仍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首选!热爱新诗的朋友们,让我们踏着新诗先行者的足迹,为新诗这只在中华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愤怒的小鸟”,长成七彩缤纷的现代汉语凤凰鸟继续努力吧!
附《金黄的稻束》郑敏玩
  金黄的稻束站在 流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4 11:0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