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小风 于 2013-8-5 07:43 编辑
诗歌离不开想象,而组诗的想象不外两种:
一:以某事物为切入,向外展开想象,从而表达情感与观点。比如:以“酒”为题材,分别写“米酒”、“谷酒”、“啤酒”、“葡萄酒”等等。
二:以某事物为切入,向内展开想象,从而表达情感与观点。比如:以“酒”为题材,将抽象化为具体,取《谷酒》为题,分别以《水》、《稻谷》、《发酵剂》等为分题材来完成,亦可用酿酒的几个代表性的过程为分题来充分释放情感与观点。
组诗的每一首诗之间,具备独立性、对立性、互根性、统一性。
它们是独立的诗,每一首都具备完整的诗歌结构;
它们每一首都有代表性,代表各自不同的情感与观点;
它们相互之间有联系,扎根于同一个点,只有向外或向内的不同;
它们合起来构成另一首诗,把一个主题拼凑得更庞大或更具体。
阴阳媾合万物,如果没有人类的思想情感与观点,是无所谓“美与丑”、“是与非”的。因此,所有文学的主题无非是抒情或说理,从而展示一个时代的审美观与是非观。诗歌也不例外。
这就决定的诗歌的取材来自真实生活,通过艺术的加工,达到抒情与议理的目的。高明的诗是大巧无工,浑然天成的,这也是原生态的最高境界。
繁述以上这些,实有班门弄斧之嫌,应楚云兄之邀,在《桃源新诗论坛》随选一首发表一些观点,望大家指正。
《夜色或想念中的四城门》(组诗)
作者:江南女
《东门街≫
是一纸泛黄的书页
(承标题而下,直述东门街的历史久远,比喻虽然让叙述生动,但这并不等于诗意。)
街道不长,只有一注目光的距离
(述出街道之短,但仍没有诗意,没有情感因素在里面。与“寒枝”兄的“距灯光只有半截烟的距离”,表达上形相同,意上却有天壤之别。)
历史很长,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这一句的意思在前面以叙述,个人认为是多余)
那老式的楼房
是东门街的悠长古意
(“老式”的形容过于抽象,何不用具体来展现“老式”。而“悠长古意”虽同为形容,因为有下一节的具体托起,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左左右右,向东向西
举着一把小伞,踩着细雨
婷婷行来
你就是小巷中
一朵白底蓝碎花的飘逸
(这一节就是用细节叙述老街楼房的悠长古意的,但真的达到“悠、长、古、意了吗?)
纵观全诗,以东街的“历史久、街道短”为切入,读完之后,我仍没有感觉到“久、短”,并且在这个明线上没有情感或观点的“久与短”,显然,作者不是一个合格的导游,并且没有深层次挖掘事物的内涵。
≪坡南街≫
坡南街
是用不着我用拙笔书写的
(这一起笔,很随意,但作者可能不知道,诗中的第一句都很重要,不存在多余之句,就这一句,是一种个人观点,后面是要论证的。你只有写出了坡南街为什么用不着用拙笔书写的原因,才是明线上的完整。)
随便选一个日子
沿着坡南街走下去
青石板、回生堂
通福门、东岳观
八角井、师儒侍养牌坊、文明塔
(用意识流的手法写景,这个承接是好的,但诗歌的取材虽来自现实,但也不会全是实写,如果你要实写,这一路的景点你是写不完的,因此,必须进行艺术加工,让每一个景点具有代表性,或象征意。因后面提到历史,在明线上,这些景点应有历史的顺序,这必竟不是游记。)
你会发现你在一段历史里
越陷越深
如一截木桩楔入不想拔出来
(除了作者提到的几个名字之外,我没有陷入历史,更没有不想拔出来的意思。)
≪西直街≫
天暗了下来,灯亮了起来
西直街的灯是红色的
西直街的灯
是烤炉里的炭火烤红的
飘来芋头的香,飘来烤鲫鱼的香,飘来烤肉的香......
(相对于上面两个来说,这首开篇很精彩:由天暗引出灯,由灯引出红色,由红色引出炭火,由炭火引出各色各样的香。这里没有写人,而人在其中。西直街的热闹在其中,西直街的特点在其中。于诗歌形体上的勾勒成功了。)
那天我路过
先被西直街的香味热情
捕获,后又被西直街的
啤酒花强烈收买
(诗歌的最终目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精彩的形体勾勒背后,如果没有将实变为虚,文字就是原始社会的茫茫荒原,何来意义可谈?)
≪塘河路≫
一路下去 ,再下去
就可接近星光、月色、风
接近蛙声、虫鸣和乡村的呼吸
有人在桥上海聊
有人在河埠头拨弄水声
有人打着棕扇,目光杳远
豆篱瓜架下,萤火虫提灯悠然地开
这是安装
在小县城北面的一条管道
每晚,有许多城里的人
把自己
从挤压着的火柴盒里抽出
沿着塘河路放飞
(这一首不用细评,稍微玩过两年诗歌的人都知道,这才是一首完整的好诗。作者在第一节勾勒出怡然的塘河路之景,而第二节的“管道”的想象相当精彩,用一个“放飞”反衬出城里的压力。塘河路就是一条释放压力的管道。)
作者整体布局完整。写出了城里的历史文明,热闹背后的压力,但可能对组诗的性质还未深入了解,不然,东门街的“泛黄的书面”,却在坡南街里有展现。失去了组诗诗之间的独立性。前两首与后两首的写法判若两人,以最后一首出彩。
小风:201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