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皿成千 于 2013-8-10 17:02 编辑
《哈哈逆行》
我是一个面善的人。这一点
镜子和一再向我问路的女士
可以证明。我没有投毒或纵火的想法
我遵循所有的规则(交代概括“我”的形象,点明“我”内在的平常性)
我活了三十余年
遭遇不计其数拳头和语言的打击
鲜有还击。我期望我的女儿
未来是一个有心理承受力
迎接任何不公正和不幸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从而产生出对可延续生存的担忧)
但今天我驾车逆行了
仅仅是出于,对那么多非正常行驶的一点反抗(从担忧到一点反抗,这算是试探性的变化。这变化目的正是此诗要传达的信息)
说起来,这种叙述语言没有什么特色,但概括力很高。这关系到的是一种写作态度,这种态度可贵在于让人读进去,读懂。从审美情感上来说,这种叙述态度,才是真正的审美情感。“镜子和一再向我问路的女士”这句在诗中,形成静态与动态的认证,对“面善”这一提法,有了足够的说服力。转向对不按规则生存者同样生存甚至生存得更好的思考,经验告诉人们,不按规则生存的人是基于一个“0”之上的,这个“0”就是“我”所在的坐标。确定坐标后,回头审视基于“0”这个坐标可延续的方向,结果并没有能发现有一个方向可供参考,于是“我”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逆行”。此逆行却是双关的。一则行为相反,此诗所叙述过程显示行为相反,而提供出来的信息还是让人惊心的,让人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是给前面的第二种认证上得出动态答案,做到平常或“0坐标”多么不易,不按规则却是多么容易。而这种容易是多么侥幸。“反抗”一词当可与“面善”为敌了。二则更为经典。苏东坡曾有感叹说,天下一半是坏人。今人还在说,天下乌鸦一般黑,说了几千年,不因今时突变,可谓是顺其自然乐在之中。世事晕暗,“我”的病态视角,已是平常人的平常视角。“我”逆行有理。
当多次提到逆行时,突然发现,逆为正之反,“一点反抗”被朦为正道,逆行则可大行正道。以事态呈现为依托,冷处理掉了叙述中可能带出的热量,相对于比此诗早些成名的佳品有见新的认知点。
皿成千2013-08-09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