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欣赏艾莉丝·沃克的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16: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欣赏艾莉丝·沃克的诗
  台海网(微博)10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沈彦舒)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艾莉丝·沃克是位极有争议性的人物,有人说她是女性主义者,还有许多人认为她是反种族主义者,近几年她的诗歌更具有生态批评的反思。10月12日下午3点,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夏光武将在厦门大学图书馆323 区域研究资料中心举行公益讲座“美国诗人艾莉丝·沃克的狂野舞蹈”,带领大家透过艾莉丝·沃克的经历与不同时期的诗歌来认识这位写下《紫颜色》的女作家。
       爱丽丝·沃克1944年2月9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伊藤顿(Eatonton, Georgia)的一个非洲裔佃农家庭。1961至1963年间,她就读于斯佩尔曼学院(Spelman College),1965年毕业于萨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她在1964年去非洲旅行,并开始写诗,部分诗歌藉1968年的诗集《曾经》(Once)发表。
       毕业之后,她效力于纽约市福利部门,并致力于密西西比州的民权运动。1967年,她与民权律师梅尔文·列文斯尔(Melvyn R. Levanthal)结婚,并于1969年生下了他们的女儿瑞贝卡(Rebecca)。两人在1976年和平离婚。
       20世纪70年代,沃克的写作事业开始绽放。到1974年,她已经是《女士杂志》(Ms Magazine)的特约编辑。
       沃克得到了多个写作奖金,颁发者包括麦克杜威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Institute)以及古根海姆基金会(Guggenheim Foundation)等。她还在几所大学担任教职,并发表了大量诗集、小说和散文。
       此外,她还获得了诸多知名奖项:诗集《革命的牵牛花》(Revolutionary Petunias,1973)获颁“莉莲史密斯奖” (Lillian Smith Award),该书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奖” (National Book Award)提名;1974年她获得由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颁发的“罗森塔尔基金会奖” (Rosenthal Foundation Award);小说《紫色》 (The Color Purple,1982)于1983年获得“普利策奖” (Pulitzer Prize)。
       1981年,她移居加利福尼亚州,至今她仍在加州写作和生活。
       爱丽丝·沃克的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极具普遍意义,例如:精神生存、个人认同、自由和力量,以及自我与社群的内在联系。她把对于这些问题的关心,有力地投射到了黑人女性的经验之中。她认为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都是男权文化所产生的后果,她要揭示它们对个人的摧残。
       她不畏涉足种族和性的禁忌,在她看来,虐待他人是一种自我憎恨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女性的完整性在社会规范的压力之下被迫分割的表现。沃克一再重申的观点是:健康的自我定义应该建立在自我了解和自爱的基础之上。

       在她的作品当中,尤其在小说《紫色》之中,她把女同性恋视为自然的和令人自由的。《紫色》的主角西丽(Celie)在经历精神死亡之后,在她的姐妹兼朋友兼爱人的指引下,获得了理想上的重生。通过一段分享且互惠的关系,她获得了性和精神上的觉醒,意识到自身的美丽以及个人独立的可能。
       纵观沃克的全部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对她而言没有禁忌的爱或主题。她希望那些社会常规被质疑。她的小说《拥有快乐的秘密》(Possessing the Secret of Joy,1992)描写了对非洲妇女的强制割礼。她迫使读者去分担书中角色生理上的痛苦,但更重要的是,她突出了强行割礼给女性带来的精神上的残疾。这是一种现实与暗喻的结合。
爱丽丝·沃克把女性视为在死板、束缚的性别分类中受到伤害的一群。正如她在最近的小说中所说:“快乐的秘密”就是反抗。她的所有作品都在呼吁社会必须改变,以便实现个人转型和自我完整。
       对于禁忌的抵抗其实意味着一种潜在的救赎以及感情上的维系,例如:女同性恋,它可以治愈伤痛、带来解放。沃克的贡献不仅在于她本人对于这些禁忌主题的表达,更在于她小说中的人物对于传统的颠覆、对于刻板形象的突破。(本文来源:同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9 05:3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