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5 第34版:娱乐新闻
当“麻雀”遇上“自行车”
作者: 来源:柳州晚报 字数:1278
○○记者赵伟翔
当麻雀遇上自行车,我们会想到什么?田间稻草人的影子,前方的乡村道路和湛蓝的天空……这是诗人们心中的渴望—— — 自由。
23日下午,南宁 、柳州以及桂林 、来宾 、贵港等地的诗人云集柳州,在时尚1966的乐闯美术馆举行了一场“因为诗歌”读诗会暨“麻雀+自行车”诗歌研讨会。著名文学评论家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伟林应邀出席。这也是桂中《麻雀》诗群借庆祝成立3周年之机,首次在广西范围内的一次呼朋唤友。广西自行车诗歌群 、柳州龙城语言艺术社共同协办了此次活动。有趣的是,乐闯美术馆也挂出了一幅表现前苏联著名诗人叶塞宁参加沙龙诗会情景的大幅油画作为衬景,让诗会有了“国际化”的氛围。
诗词歌赋,在传统文学中最尊贵的诗歌如今成了空谷幽兰。这似乎已不再是诗歌最好的年代。有人笑称现代诗人的处境是“生不见人,死不见诗”。
但诗人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诗歌从来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境界,好的诗歌仍然是城市文化生活的 催化剂,仍然被人所喜欢与传诵。
“那个长着马脸的人/在旷野上,被龙卷风追得疯一样跑/黑风暴压低辽阔的翅膀,刮过大地/一次次,几乎揪住了他的衣领/但后来我们才逐渐看出名堂/这个长着马脸的人,根本不是被追赶者/正是他,跑在时间前面/领着龙卷风不停地狂奔。”这是《麻雀》诗群创始人刘频的《被龙卷风追赶的人》。这也是他认为诗人在现代文化生活中的处境:看似被物欲风暴所追赶,实际上是时代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领跑者。
“《麻雀》诗群始建于3年前,是近30名桂中诗人的精神家园。取名麻雀是想强调诗歌创作的生活化 、朴实化,让诗歌得以在这种状态下一直持续地飞行。”刘频说,诗歌从没有 死,其对文化先锋性 、民间性 、现代性的探索,仍在影响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可谓是泛诗歌年代,好的广告词 、歌曲 、标语 、口号,乃至微博 、微信等都在诗化。诗歌的春天正在到来。
前来贺生的《自行车》诗群创建于1991年,由诗人非亚 、罗池主办。
创始人非亚说,取名自行车,是向往 一种不受约束自由写作的状态。
“诗歌会一直存在下去,但重新占据主流位置不容易。它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对一种精神上用语言发现和挖掘现实的载体。”非亚说。
诗以言志,诗人对创作都有各自的原点。
“诗歌能让我在纷繁世事中沉静下来。”《麻雀》诗人谢丽说。
“我们的生活被许多东西所遮蔽,如政治 、宗教 、传统观念等等,真理常被埋没其中。我写诗是为了发现真理的存在和对自身精神追求的体现。”桂林诗人胡子博说。
据悉,现在广西各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诗群组织,默默坚守着诗歌的理想,近年来,都呈现出了日渐活跃的迹象。
对这些诗歌群体的现状与存在的价值,著名文学评论家黄伟林认为,他们的坚守很有价值。诗歌的存在,维系着文化生态 、人类情感生活的多样性。没有诗的存在,很多情感就会消失,就像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在维系着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情感生活。
诗歌在未来合适的时机仍会走向前台,实现对主流文化的逆袭。
官方链接:http://www.lznews.gov.cn:9999/ep ... /11/25/34/34_1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