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新 韵 崛 起1 n& ?0 E# x0 N$ J) A0 T, e( d" o
( S6 `0 x! T, [ . n P9 H. m4 q$ }, @5 k/ k
2 O; e0 T! j! G& Q; C8 N: s8 ? - z: A" y' w _( b
3 _2 d- I1 ?) N5 k0 i谨以此文献给新韵发展十周年$ \+ }, s+ `/ `+ ?# U& H9 U' _
- Z- L$ c3 d% C# m& E
暨为新韵做出杰出贡献的诗人
$ M# m7 [1 c% `( y% D; v" y; W
' I! t6 p( r! X* S+ ^% f ( q# [8 @# r% x2 |6 B8 u- G% l$ @& J
( N2 w& ^; E7 e7 m! G4 _3 r
/ _# e3 Z7 T9 h0 R8 V1 {" p6 L4 v, D7 {& X2 Z) B8 K5 i
山东·雁 阵
' Z' z" e. e, ~/ m; X z6 F6 U3 b! c1 L2 K& ]1 r, P
1 W6 L. x# J) u& N+ D ~3 y) p" @( y6 B5 ^3 e
7 ~0 Y8 z7 J: \, A1 z0 A
' w. Q" y* J+ a( S4 K7 E 开篇:新韵,一面光辉的旗帜, C7 m3 ~# j4 R: i: \% d
; ^0 s. \/ j3 V# o* [) A 4 Q7 Y6 a7 V7 z4 I5 X
+ r5 `: Y, @. l$ c' ?2 ?) Y( K/ W
在当代诗坛,粲然而至的诗歌热风景,当数新韵。新韵感召着一批仁人志士,他们求真尚美,把新韵当作一种崇高的信仰,一种美好的理想,一种伟大的事业,从中华民族诗歌复兴的高度,从开创一个崭新的诗歌时代 的高度,从诗词改革、诗词创新上升到创建新的诗歌体制的高度,高举新韵这面光辉的旗帜。
, |; j6 O) Q7 e7 r& |6 E
, L! C3 j* a$ W5 a. P 对于新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赋予她各种称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诗歌,中国先进的诗文化、和谐的诗文化,人民诗体,绿色诗歌,盛世英声,正在兴起和即将崛起的诗歌,代表中国诗歌发展方向的主流诗体,都不过分。4 [) z* ^, k7 V& G, @
% w9 c& z, v$ g$ x4 P& j
新韵是一面光辉的旗帜。她的光辉性是顺应了诗歌发展的大势,旗帜鲜明,继承发展,开拓创新,兼蓄并融,与时俱进,既根植于民族的强大根基,又吸取了古今中外诗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了民歌,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的合理成分,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辉煌的发展前景。- `+ j* ^$ D; t1 t6 q2 ?
7 }7 s5 q& z+ v) @
; p/ b) E% c8 y' W: V( k! {
8 D% j: U7 p& I% D6 k 新韵旗帜,主要体现在新韵理论与新韵创作上。8 m- j3 }* Z6 e0 g# E
0 M* @0 t4 D2 [, Z3 f
& |3 {5 v5 L- g Y
/ Q" ?- F" K2 _ O: ~2 p6 e2 T 一、她旗帜鲜明地倡导诗词改革" v/ U% J$ X# D; \$ z. J
e3 ?& L I. p6 y/ s/ f
当前,一些有识之士对传统诗词从声韵改革的角度进行诗词改革,废旧韵,兴新韵。新声新韵诗词蓬勃发展起来。新韵诗人也是从声韵改革起步。但仅仅停留在声韵改革上是远远不够的。新韵诗人对诗词改革进行深化,又提出了格律改革的主张。格律变革的目的,就是打破诗格词律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然韵律,努力做到性灵、意境与体式的和谐统一。
8 f8 A7 U' v7 J- ]9 ~9 E
3 H/ s( `+ Q0 U+ |, D- ^ 诗词改革从局部到纵深,由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改革。新韵诗人在声韵改革、格律变革的基础上,提出了诗词体制改革,只有对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才能创立新的诗歌体制。“旧瓶装新酒”,指的诗词局部改革,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新瓶装新酒”,指的是打破旧体诗词体制,创立新的诗歌体制。新韵诗人又提出“八新”主张,即“新诗观(理论),新诗意(意象),新诗风(风向),新诗情(情致),新诗境(意境),新诗体(体制),新诗语(语言),新诗韵(声韵)。从诗体、诗境、诗风几个方面对诗词进行全面改革。
, v' T& Q" N8 `
! Y9 i D' N- r 二、她旗帜鲜明地倡导新韵诗体 T6 ]8 R" q, U# K+ E
; b# r0 p: L8 o( @9 @
中华新韵诗体是在诗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诗歌体制。她是传统诗词、民歌与自由新诗相结合的诗体。新韵诗体融和了多种诗体、多种诗艺的精华,借鉴了多种新兴诗歌体式的优长,新古体,新民歌,格律新诗,新创词曲,都是新韵诗体的一部分,或者是新韵发展与实践中出现的过渡体式。
7 M) x- V. k3 \" j( B- a9 Y! ]; ]' U7 i1 C
三、她旗帜鲜明地倡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诗歌1 d1 X# K$ D! Y& e2 \/ B( i
% v6 k+ @. J. ?# ~* K" j
从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讲,新韵诗人所倡导的诗歌,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诗歌& t' V5 C, N f9 Z1 C
" _$ c, V9 V/ N* R. i; m; w. b- A3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诗歌,就是根植于民族的强大根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诗歌,就是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骨、现代神韵的诗歌,就是融和古今中外各种诗体,各种诗艺的精华,为人民而唱,为社会主义而歌的诗歌。
1 A3 J. f- _2 B; \2 j/ ^0 B7 w4 a) v/ v. _# Y
四、她旗帜鲜明地倡导诗歌的人民性
! W1 V; v9 w5 _! E8 r3 u
. P1 v- l6 v# M n" J+ g5 d 著名诗人林染在先锋诗派最为泛滥的时候,提出“诗歌,应重提人民性”的观点(《大河诗刊》1990年第2期),然而这种诗坛清音很快被纷扰喧嚣的西化之音湮没了。“重提人民性”似乎是当时微弱的不协和的声音。今天,新韵诗人旗帜鲜明地倡导诗歌的人民性,更显示出新韵在未来诗坛的深远影响与卓越的历史地位。现代派诗人倡导诗歌的“纯粹性”,远离“人民性”,而新韵诗人力倡诗歌的“人民性”,主张诗歌只有“民族性、时代性与大众化”,才能称之为人民诗体。
$ Z' l0 A5 ]( f' U! n2 \, L2 S+ \$ k3 ]/ w
五、她旗帜鲜明地倡导2 g! N9 C; c# w
) P! a) y5 L; c" T
“声情风骨”兼备的诗风
6 b2 q$ Y8 [/ |! D! s/ |* h
- [+ a3 ?/ f4 M2 [$ y7 S8 s 新诗发展至今,愈来愈显露出它的弊端,颓废与异化,重意(意象)轻韵(声韵),重情(情致)轻风(风骨),解构多于建构,破坏多于建设,个性解放走向极端。新诗的这种诗风几度蔓延,至今笼罩着整个诗坛。! T# R& ]) A" u9 w1 E `% x
2 U( _8 J3 |3 s0 P 新韵诗人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诗风,重倡民族诗歌风骨,力倡“声情风骨”兼备的诗风。
6 F: g- d0 |" Y/ Z, b% q/ _
0 \' j; E9 |# P& K8 M0 r& r# n 六、她是中国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典范
6 I& D" b [% N# X! i8 c9 u) k7 D" g0 [0 D
先进文化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借鉴、吸收人类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文明成果,不断发展创新,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4 z$ [! J3 H% G5 ^
6 K" a9 O& `% N! m
和谐文化总是苞容、融和各种文化的精华,倡导各种文化的优长互补,讴歌真善美,鞭鞑假丑恶,宣扬文明进步,宣扬主旋律。) S! n, e: D4 y2 K
6 a+ q$ e* T( h: T5 a 新韵是中国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一部分,一种值得推广和普及的绿色诗歌。她顺应当代诗歌发展的大势,传达着诗人的共同心声。) p7 r$ X% k. Y3 ]
& u+ g8 A2 R# G g ]9 |
4 P' G2 D* U2 |, f- f. E7 j; P9 H+ G6 A; b9 {1 z# ?
% K8 h7 h: S' M3 i3 l8 }
9 X1 m7 T; N6 j3 N8 N8 f- ~
第一章 新韵崛起的伟大意义: W- K9 h4 W0 f) `
& U; T, d/ L& v: v5 Z# ^% u8 n
5 @: U( \1 ~3 g/ p
5 m$ c/ J' ]3 V) J! p 新韵崛起,意义深远,影响巨大,她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留下灿烂一页。 E& N3 ?, i6 m3 D7 A
% H; q/ F3 }2 C5 r1 s8 s! P
一、铸造了新的诗歌高峰
7 l, }# s: T/ q) E$ B; D' p2 f, }+ U$ a) ]7 [
对于新韵崛起的内涵,新韵诗人有着不同的论述,“主流诗体”(丁芒),“新韵时代”(重阳),“新韵高峰”(向策),尽管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诗歌理想、核心理念都是相同的。0 ~1 q* U. Q! l( n. ^8 x
h* F& o1 ^% j6 U
中国诗歌的出路,当走民族、传统诗词、自由新诗的结合之路,集各种诗歌体艺的精华于一身,从而开创出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那样,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型诗歌体制。
7 q J4 U! V. S# |9 b2 x8 h g9 k7 C3 _; [" }: l9 [- x3 s2 m
铸造新韵体制高峰,既是中华新韵学会的最高纲领,又是新韵诗人奋斗的崇高理想与宏伟目标,新韵发展前途是光辉灿烂的,新韵崛起之后,她必然是诗歌高峰上的又一颗明珠。1 E% Z. q5 E6 a: m# t: y. m" K8 I0 A
3 ?' V, ], e0 k) @6 U) x 二、引领一代诗风' C7 D- p# r6 Q+ u9 b1 x& g5 r
9 k! N+ e) j2 W6 K8 q& P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大诗人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三种情形:(一)开创新的诗体,开一条诗歌的先河;(二)引领诗风变革,开一代诗风;(三)开拓诗境,集大成者。新韵的开创者,对于诗歌的卓越贡献,既开一条诗歌的先河,又引领一代诗风。新韵崛起,既承继“汉魏风骨”,“唐宋风骨”,声韵光英朗练,骨气端翔,声律风骨兼备,又闪耀着现代神韵。
7 U: L5 W. }+ o8 T( a6 a6 a
3 [9 H) Z# a* q- E( Q" H+ Q 三、改变了诗坛格局- p- U& E% F5 _
8 m1 C2 \9 k2 [* h “五四”以后,白话新诗冲破了旧诗的攀篱,发展了近一个世纪,成为当代诗坛的主流诗体。当新诗经过朦胧诗潮、后现代诗潮以及现代诗人的几番形式突围之后,陷入低谷。新诗低迷,新声诗词风起云涌,占据了诗坛的半壁江山。实际上,中国诗坛形成了自由新诗与新声诗坛相对峙的状态。新韵异军突起,改变了诗坛格局,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新声诗词的会合,与新诗阵营的分化,新韵最终占据诗坛的主流地位,完全改变了诗坛格局。! Z q+ I2 [. l
& v7 \- H# y- R
* ?* {( `+ ~* W$ f
; a4 @. E" `1 W3 j7 W' @) g 1 X) m- y+ o+ p) l- G' T
+ ], g! c# ~2 x8 a1 H& M# p) _ 第二章 新韵崛起的发展战略4 U8 x# X" \6 s! x
c% P1 k& ], z4 E) x6 c4 W$ q! t
7 G6 j9 Q/ E# J; a5 J& ~! C; r( H7 H
新韵从兴起到崛起,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新韵诗人奋斗的必然结果。新韵诗人在新韵发展道路上,顺应潮势,审时度势,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使新韵大业朝着光辉灿烂的方向前进。
D* f; R" G1 u4 f: Q; }& ~, Q/ S: C+ S
一.大诗战略4 `- F/ I/ v$ S( M
( ^ A K1 s7 y- {$ b0 q* G 一些诗人对新韵有些误解,认为新韵无非是一个诗派,纵者不能与古典诗词相媲美,横者不能与自由新诗相匹敌。其实,新韵兴起之初,可以认为她是一个诗派,但随着新韵的发展壮大,新韵诗体是一个大诗体。新韵的设计者是从大诗体的战略提出来的。2 I/ q& ]6 z8 d8 U, U) v
7 S6 ?1 n. H" T1 i& o 新韵诗体是传统诗词、民歌与自由新诗相结合的产物,是多种诗体、诗艺的大融和。新韵诗具有中国诗歌的大气派,即中国气派,民族气派,现代气派。
' q" F- ^, a; F9 b R- L2 R9 B5 ~& x- b6 p! \$ q( R
新韵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审美多元,可豪放可婉约,可明朗可含蓄,可素朴可清丽,可典雅可通俗,可自由可整饰,既有中华诗词的神韵,民歌的情调,又有自由新诗的大形。
+ `% p) H0 Y' n" a2 n! i* x" J2 l& p1 ~; F4 ~
二、盛诗战略
, a8 h, ^( w" }& `6 m) v( f. O0 X" z
盛世,历来为世人所景仰,所称颂。盛世内涵有二:经济、国力的强盛;文化的强盛。在中国历史上,文必称强汉,诗必称盛唐。中华民族随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文化的复兴,必然会出现“盛世气象”。当前,新韵诗人的创作态势和理论与盛唐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殷番《河岳英灵集序》)“既多兴象,复备风骨”,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达到了韵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y6 _9 X% X- y
; l* S" F. h8 }5 Z4 e6 N$ u& \1 i 盛诗战略就是铸造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那样的诗歌艺术高峰,产生像汉唐那样的“盛诗气象”。
& K( W$ q) f( W: m3 u/ y7 E+ [/ S% U( N" V
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W7 E, x( B: s6 N1 Q* Q6 ^ ^1 U
P4 r; J! }' D; I 新韵崛起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8 ?. }. E9 A* m+ Y' C# j
! k) A' _( v2 B3 r% ~ 第一步:诗词体制改革阶段7 J# S0 j% Z4 Q8 k, I5 d; s5 s
+ F, o' v' o# [5 D `* d# e
第二步:新韵体制建立阶段3 E. o: }& y# E1 t
8 e* e6 v2 n. ]" N5 m
第三步:新韵崛起阶段+ k7 [' S0 }# T! W4 [& ~2 e5 B
k" k: n) B1 d2 O- ]
新韵诗人所倡导的诗词改革是从体制改革的高度提出来的,并且以更大的气魄,从诗体、诗风、诗境三个方面,对传统诗词进行全新的改革,打破旧的体制,创建新的体制。新的体制是在诗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新的体制是经过改革的传统诗词结合民歌与自由新诗而确立的体制。这个新的体制就是中华新韵体制。中华新韵体制的确立,标志着一个时代新型诗体的确立,作为主流诗体的新韵体制的形成,会影响整个诗坛的格局,新韵崛起也会指日可待。3 p( \% J- T9 H( L7 X
, a' A" o& X+ `3 r. w 四、同盟战线战略$ O% t- ]4 w3 d c4 c: j
& M+ W; ?1 v+ |8 D$ K 新韵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同盟军:格律新诗,新民歌,新古体诗,新声诗词,新创词曲等等体式,这些体式其实是新韵的一个诗流,或者是新韵诗体的一部分,海纳百川,百川到海,这些诗流的共同会聚点,便是新韵。' Q4 N8 L/ A6 K3 n( [
1 |3 D2 K, W# f 传统诗词在创新发展,新诗在分化,新韵诗人在这种情形之下,顺应诗歌发展潮流,团结容纳这些同盟力量,争取更多的支持者、赞成者,最终实现新韵崛起的宏伟目标。8 o5 L% ~" f: |
) T$ y3 X! ^. h* y$ ~& x/ v - E! s7 U: X/ G- O" w1 A
! c, Y' Y; I9 X+ e3 e+ S
" I) D" N) | T0 r( B3 |
! V' x! K6 f7 |% ?1 V" M% i 第三章 新韵发展的三条线
V. T# o$ n/ Z/ y& V, k$ ^* g Y3 W& H5 u
( e. a. T0 S! f' h0 j( C. l% B- n. ^" O9 r' |* @
新韵理论,新韵批评与新韵创作,是新韵发展的三条主线。这三个部分三位一体,互为促进,互相影响,是新韵崛起的三大支柱。
. j6 u+ J, O, }9 T+ `" w6 d( c: ]0 D: f
新韵理论为重阳先生首倡。重阳先生提出的“中华新韵说”与新韵诗人的“中华新韵大家说”,发展成新韵学说。新韵学说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形成新韵理论体系。
3 s6 u* j& g; z. ]0 J1 ]0 y& X6 d, \, x4 U: V. Y0 H
新韵理论体系包括:新韵纲领,诗词改革理论,新韵体制建构理论,建设民族诗歌理论,新韵运动理论,新韵建设理论、新韵兴起、新韵崛起理论。% A+ S- g; j4 d
+ m7 k) @5 w! z
新韵理论由重阳先生首创,并做出卓越贡献。他在诗词改革,创建新韵诗体,建设民族诗歌等理论领域,见解独特,旗帜鲜明,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b+ Y7 C1 l2 c1 X/ h) h) }! z! G9 x4 c, P- g. c
新韵理论的重要开创者还有向策、李万修、刘大果、陈林、叶城文、常毅坚、姚仪等诗人。新韵诗人在开创新韵理论中,各有建树,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发展成理论体系。
5 }4 r' s& l2 a2 K* ^0 c% m' f1 i6 u+ x( N" ^4 F6 w& s
新韵诗人在创作与实践中,形成新韵作家群:重阳、向策、李万修、原草、夏永奇、姚仪、刘伯高、袁秉清、杨天琼、刘大果、朱泰来、季文博、乔大培、叶城文、陈林、腾锦、刘广训、段锋先、顾效荣、吕伦、李琮等等。
6 o* F5 O. o0 x, u) ]. r7 g4 k7 Q0 d! N- B* o* E2 g
在海外有薛理茂(法国),施素月(菲律宾),冬青(西班牙),中山荣造(日本)等。
) y6 t0 w: {; H" Y X3 C2 _4 n
- l4 U. C4 D* k* l2 {3 } 会外写新韵诗的著名诗人有:贺敬之、丁芒、刘章、刘征、梁上泉、苗得雨、陈景文、黎焕颐、李松涛等。
; Z0 x* n, w& q3 n3 A8 M" c6 }* O
8 Z4 v! _. @' L 新韵作家群为新韵诗体的开创、新韵体制的建立做出杰出的贡献。5 E- \4 j" M& O: K. |, @5 _+ R, V
& k" O k' P6 I" N& M
新韵批评与新韵理论、新韵创作是相辅相承的,它对于揭示新韵创作规律、新韵作品个性特色、新韵创作方向,以及匡正当代诗坛的诗风,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s. J& \- m9 b& @. z7 E
/ y' h3 u# T4 o% _" I; N+ v4 [ 新韵发展的三条战线,必然会产生更多的新韵理论家、新韵批评家与新韵作家。他们会引领新韵诗坛,将新韵推向时代巅峰。- ?. Y$ A! h4 [
% u( h1 }( }$ _% j6 B
8 T3 R0 z+ t8 a! Y* G9 T0 z1 U5 h2 A& q4 y! T! E& d& j
第四章 中国历史上诗歌的几度崛起
! j8 s& W( ~& o/ j) M. _! ^5 o& a w, a9 F1 S
) B/ M& X6 S% w- b t
) Z; X) g' k$ t+ W 以史为鉴,知其兴衰。一部诗歌发展史,既有低谷,又有巅峰;既有朝代的昌胜,也有为数不多的盛世气象。楚辞、汉赋、乐府,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一座座诗歌高峰,从兴起到崛起,有其发展成因,值得我们借鉴、研究。
2 Y* p: l$ m' @7 A A# s/ ^' z
" d# v8 c) G" B" Y) E0 b 楚辞的崛起9 m- u8 q9 ^: X/ S: q
& G" k. B L8 `# Z 诗经之后的二百多年间,由于四言诗的衰微,诗坛长期呈现荒凉的景象。直到战国后期,楚辞异峰突起,打破了诗坛荒凉的局面,迎来诗歌创作的鼎盛期。; e5 e4 e0 h6 O7 T& q
, I7 N# S [( J4 b+ ? 楚辞,本义是楚地的歌辞。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化。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九章》等,奠定了楚辞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 H% x; L4 E8 e! r0 p. U; |1 @: m
( h' ~$ i3 f& I2 S( L# t 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在句式还是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富于变化,能够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注重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赋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楚辞浪漫的精神气质,以及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重大影响。
& e6 J" J- m6 z1 G2 W1 O
, V3 o/ x3 k& r 汉赋的崛起1 T, t1 X1 g+ s" y' v
9 _/ m0 H8 h+ |: M8 K# O; o% Q3 _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姿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将诗歌融入其中。
9 e3 F. U- Y1 U8 z7 p8 m0 O1 q7 j
赋是大汉盛世的标志,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汉代作家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诚如司马相如所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0 ?7 V$ W6 j1 c4 M/ F; K
& f/ o% r* H9 A( B% ~/ ]! r' s
汉赋主要有骚赋、大赋和小赋。大赋是汉赋最主要的文体形式。大赋在体制上铺张扬厉,恢宏巨丽为特点,它的结构完备,格式固定。汉赋的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斑固,张衡。汉赋产生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Z; Y( }2 j ]5 s
8 [" O9 }0 m* M/ { 汉乐府的崛起' f( v3 {/ [$ U$ L
3 U! @# Z* L& c 屈宋之后,我国诗歌创作又一次跌入低谷,而汉初文人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跳出四言诗与楚辞体的藩篱,而这两种诗体实际上已趋向穷途末路,无力反映新的社会生活。因此,开创一代新诗体已经成为诗歌发展的当务之急。这一历史任务,由汉乐府诗完成,汉乐府诗,尤其其中的民歌,以富有表现力的崭新的诗体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取得了卓越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扭转了诗歌的厄运,推动了诗歌的前进。汉乐府诗所开创的一些诗体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反映现实、抒写情志、驰骋才思的有力的艺术手段,逐渐为越来越大的文人所认可,所接受,终于一跃而成为后世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重要诗歌样式。汉乐府诗在中国古代诗体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1 {+ L' h6 [0 |& w- m6 D# D
7 ^+ k2 l8 M# `, o; [* }# ~/ N2 ]
汉乐府诗的精华是民歌,其体制走过了一个由破到立、由散趋整的过程。西汉的乐府民歌,多为句式长短随意的杂言体,初步打破了四言体与楚辞体的统治以后必然出现的一种局面,及至东汉,本来还带有试验性质的五言体迅速成熟,逐渐确定了它作为最主要的诗体形式的稳固地位。这一动向给予后来的文人诗以非常巨大的影响。两汉乐府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以其匠心独运的主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1 Y( Y* H8 J! x p
/ ]- [9 [/ N! B! y" v E 南北朝民歌的崛起" a' D q( s0 b! |6 d: x" h
% G" p- J; ^2 a; d. ^. `9 o 南北朝时诗歌体制以民歌的成就最高。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族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南民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 e7 \% n; i, C) ^; |: u9 k7 W$ V3 U/ [1 j% H3 b: w% E; o
唐诗的崛起, D. f4 ?/ ?; Z8 D
, v, K2 l$ z- d! y& ~$ n1 n9 R6 N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世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 a- Q* W9 b" Y
# ~7 }- a. P1 @- W: `' t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代诗人辈出,诗星灿烂,佳作如林。李白、杜甫是享誉世界的大诗人,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效、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诗人都取得巨大成就。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黑暗、人民疾苦、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内容,触及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超过此前任何时代的作品。唐诗体裁多样,凡是五言七言、乐府歌行、古风近体,律诗绝句等各种诗体,无不具备,而且臻于完美。唐诗的风格,诸如飘逸、沉郁、雄深、幽闲、绮丽、险怪等,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其艺术技巧之高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黄金时代。8 ?4 _: S7 h. P+ W. n' K# N/ ?
+ j, T5 j4 k# J, S0 K
宋词的崛起( l# A7 j* B+ k$ R+ { u
r( o2 }$ q1 Z$ I
作为宋一代文学之胜的宋词,在词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词在晚唐五代尚被视为小道,到宋代才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自出一家的词人就有几十位,如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荑等人,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宋词的总体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完成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最常见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在词的述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宋词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词的声律和章法、句法也格外细密。宋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五七言诗难以达到的,它为丰富古典诗歌的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次,宋词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晚唐五代词,大多是风格柔婉的艳词,宋代词人继承并改造了这个传统,创造出大量的抒情意味更浓的美丽动人的爱情词,弥补了古代诗歌爱情题材的不足,此外,经过苏、辛等人的努力,宋词的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咏物词,咏史词,田园词,爱情词,赠答词,送别词,谐谑词,应有尽有,艺术风格上,也是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浓丽相竞,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后代词人很少超出宋词的范围。$ C& ?: Y7 Z1 A k9 a" h& Z
4 z, y% k% L3 J4 i: w4 v) ~* v
元曲的崛起: K4 c( E+ m u u C: z
3 h" w# e' v6 G- Y/ L5 t1 q$ p 散曲大盛于元,这和语言以及音乐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元代民族交融,语言、词汇与唐宋相比,已有许多变化,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传入中原,也使与音乐结合的诗歌创作在格律上有所改变。“自金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繁,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王世贞《曲藻·序》)而城市经济的发展,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也需要产生更能表达时代情绪的诗歌体裁。. y+ H7 P( A5 _. ?" \* c3 L. }* ~6 f
" P) B2 k' @7 h. Y5 ^ 散曲崛起以后,作者如林,作品繁多,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内容涉及歌咏男女爱情,描绘江山影响,感慨人情世态,揭露社会黑暗,抒发隐逸之思,乃至咏古怀史,刻划市井风情等方面,无一不有。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作者,具有不同的创作个性,曲坛呈现珠玉纷呈的局面。6 m) v. t) `( P- U: s1 z
- M4 q2 h4 W# F) a
4 a# }7 ~8 V. u/ T0 K
9 g8 U2 k! @$ B( e3 { 5 V, B: n! Z# U: z; n$ `1 d
% b$ Q" p/ C0 t; i9 D0 e" c
第五章 新韵体制! W" R6 f2 s; t' v
7 Q+ h$ Z3 a9 s5 R
) t5 j$ j5 ]! ^ z3 [* x7 |
2 k7 @8 u! {6 a8 p2 M 新韵理论学说的核心部分是新韵体制建成构理论。“新韵三杰”重阳、向策、李万修为新韵体制建构与建设做出卓越贡献。重阳在《中华新韵说》、《新韵形体辩》;向策在《新韵形体再辩》;李万修在《诗体说》、《关于新韵的设想》,从章法、节式、句法、韵律、语言、典型体例对新韵体制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那么新韵体制的宏观架构、基本形式、体制特征、发展阶段又是如何呢?/ G3 Y# O; O, z/ o/ j1 w
3 ~) @8 }0 ~ m6 g8 S$ } 一.宏观架构
# I8 o* m3 A$ U, r+ H( t" X: X% c& D' O# r% n( A/ R% n
新韵诗人根据毛泽东在关于中国诗歌出路的伟大构想,从宏观上对新韵体制进行总体擘画:新韵就是传统诗词、民歌、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诗体,并建立起现代声律、韵律机制,从而开创出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那样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中华新韵体制。1 }% y3 E' i4 c. g% _
: x. w- G5 ^$ G8 |; O& s 二.基本形式+ {! q3 q% [9 U8 _9 J5 C- q3 \3 Y
3 @$ p, r" H6 C3 c9 d 新韵是传统诗词、民歌、自由新诗相结合的产物,在结合上会产生偏重。$ }4 s; e B B5 ?0 S2 f
& h0 C+ h: Q) f q5 i1 S: j" @ 偏重于传统诗词的有:①新韵古诗。建立在现代声韵基础上的五七言,四八句的古体诗。②新韵诗词。主要有三种形式。A依现代声韵,以意为先,讲究平仄、对仗的新韵诗词。B挂牌标曲,不拘平仄但依原章式、句式的新韵词曲。C新创词曲:自创词牌曲牌的自度词、曲;不标词牌、曲牌的自由词。自由曲。
* ^" |% I1 E6 d& W& L. j9 T. S# T6 c" x
8 o6 J( ]( C1 |2 V4 Q1 D 偏重于民歌的:新韵民歌。
# x5 u8 i0 j( E- C1 @* z2 U: s4 j5 i. j9 ?6 N# {
偏重于新诗的有:①新韵自由诗,形式灵活,句式、章法自由,但简捷、精炼。②新韵格律诗。借鉴中国古典格律诗、西洋格律诗,讲究音步(节奏)、轻重格(平仄)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格律诗。8 Y; S4 H: _8 e! s- g, L
* u4 v; ?. v& Q+ t9 I4 A 新韵诗体目前有四大基本形式:新韵古体、新韵新体、新韵民歌、新韵歌词。
^: } y, d5 y' k+ u& \
# n$ i& J. ]) p' ]( z% z 三.体制特征 l6 r! |! v6 F1 R) b: q
' }/ V" P- x, w( E 和其它诗体相比,新韵体制有其鲜明的特征:①重韵律;②重风骨;③重形体。新韵体制最基本的特征是,以现代声律,韵律为根基。
2 ?1 ?' `$ \$ f! b% T9 C4 o
9 C" I- A" U+ T8 K# D* a3 f: ^4 S& Q. } 1.重韵律) C G- ]! ]' ?" g2 ]: d+ n5 G
* ]6 }9 f6 w+ a9 _
中国诗歌有一个源远流长、不断演进的东西,那就是韵律。韵律是诗歌的气脉、血液,是诗歌的根本属性与本质特征。我们通常所说的韵律是声律与韵律的泛称。重韵律,其实就是发扬汉民族诗歌的巨大优势,讲究诗性与音乐性的完美结合。相对于格律诗词与自由新诗而言,新韵诗人历来主张重声律韵律,但不拘泥于声律韵律。格律诗词精严的规则已不适应于时代,诗格词律很容易会变成一种僵化的格式,成为束缚、禁锢思想的桎梏。新韵诗人主张“以意为先,破格破律“,但破格破律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声律、韵律,而是有皮有立,建立起一种现代声律、韵律机制。
: T h2 x% F( j
" s$ j, b; e. }' g/ S 2.重风骨% p7 q. m1 C& a) Z! X1 c
7 d. v' b. O1 M0 d9 S
风骨是指诗歌的风格与气骨,也是指汉民族诗歌内在的美学特质。当代新诗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丧失了民族诗歌的风骨。新韵风骨是汉魏风骨与唐宋风骨的承传与发展,从而达到一种声情风骨兼备的美学境界。! p9 q) \3 c, W4 Q6 Q5 k, _3 G( S
- M% {# S' m2 b+ A
3.重形体& a. e1 f6 [% w/ k
0 h1 d, ?6 u9 p1 g* a1 n
相对于自由新诗的“文体失范”,新韵更注重对诗体的建构与建设。新韵注重诗体建筑美,造型美,具有一定的文体规范。新韵诗体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不论是古体新韵,还是自由新韵,都有形可循,有态可遵。
! |7 Y5 F$ a* e, u: D& d0 V
6 O' V5 K: y! g) I 四.发展阶段
. M6 c% k% K$ H- I) \' A5 W/ r0 D
新韵体制的发展大约经过三个阶段:兴起期(草创期),定型期(成熟期),鼎盛期(崛起期)。也就是说,要经过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新韵体制从兴起到崛起,要经过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宏伟目标。8 t m; B# O" s- s
$ @5 y# A3 e5 @( ]6 _% q. \ 当前的新韵体制正处于兴起期。所出现的各种体式都带着试验性质或过渡性质。新韵诗人在创作、探索与实践中,对于出现的各式各样的体式,要大力推广普及,以诗歌接受者是否接受为重要标准,逐步遴选,促成这些试验体式达到高水平的成熟度。这些被广大诗人乐于接受的新韵体式逐渐定型,走向成熟,这标志着新韵体制达到了第一个发展阶段,经过历史的淘选,一种或数种运用度、接受度最广、最高的新韵体式业已形成,这标志着新韵主流诗体完全确立,新韵体制走向鼎盛期。" g: v- _ E5 V3 ^* z
1 b1 i% a4 j+ \/ P* M# Y
5 T4 s* [) E. L" D! c2 q7 B, E. i
& M3 f& |. J& j4 |) e% Y+ R
" g8 \% t! r& G! G. e
) P2 d G. f0 K/ H7 C: } 第六章 新韵的崛起
1 D* ]* j1 Z+ F$ I' Q' @) ?" ~: ?! j) t0 _: T' V
9 b# G$ u/ T' J- G# U+ g
L" C r- }5 c' ?6 L* `# b- ` 新韵的崛起自有其内趋,也有其外势。内趋是她符合诗歌体制演进规律,符合新事物发展规律。当代诗坛格局,以及生长环境,更有利于新韵的发展乃至崛起。外势则是中华民族从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社会的转型之后,随着国力、政治、经济的强盛,文化的复兴,加之诗坛一大批锐意改革,勇于扛鼎的新韵诗人的涌现,必将新韵推到时代的高峰。; ^1 C7 v0 T. M5 P1 n1 b( S! @. B
" x9 z9 \0 q' o% `( [7 K 一、诗歌发展成峰探源0 E- V8 S* C/ H O
4 I" X- w- t. | 中国历史上诗歌几度发展成峰,有其复杂的成因,语言的发展、音乐的变迁,社会特定环境的巨大影响,都会使诗体发生变革。纵观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发展成峰,都有些相似之处:
, q/ U* }- s ~# e0 D
7 b* I* T$ z# V& ?$ Z( i* E$ | (一)新兴诗体开放、兼容、博取
+ {2 B Z, N+ d/ k* M! a$ L( }* |$ Z0 f3 t$ B6 R2 k0 D
新兴诗体总是广采博取、兼蓄并容旧体制的精华,、合理成分,对旧体制加以扬弃,形成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体制。比如,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造了楚辞。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化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将诗歌融入其中。唐诗更是兼蓄并融。思想取兼容,以儒家为主,兼取百家。诗体上更是包揽万象。它借鉴“永明体”,开创了影响千余年的诗歌新体式近体诗;借鉴古体诗,创造赋化与律化的“新古体诗”;借鉴古题乐府,创造了新题乐府。唐诗吸收了它之前诗歌艺术的一切经验,更加发扬创造,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 K' K! s: Y p y
% ?' e& N2 O8 B* ]5 Y (二)领军人物
$ E! g3 l: _# }7 Z" e7 F) M8 w5 W' R M0 V3 `% a7 O+ ?
每一种新的诗歌体制的变革、开创,都会有杰出的大诗人出现,成为此种诗体独领风骚的领军人物。屈原独领辞坛,司马相如冠首汉赋,诗仙、诗圣李白、杜甫更是唐诗的代名词,柳永、李清照、苏、辛分别是慢词、婉约词、豪放词的杰出代表,关汉卿、王实甫是元曲迈向艺术高峰的两面旗帜。3 j9 x/ ^( W3 K! A! S! O u6 ~
# e4 |. t0 }- a# ^. `8 x
(三)锐意进取、推波兴澜的作家集团5 f3 u; y3 k$ `' {4 e) d
3 e$ Y& a3 q) x 一个新兴的诗歌体制,总是由锐意进取、开疆辟域的诗人创作群体共同开创。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从兴起到崛起,莫不是许许多多杰出诗人群的推波兴澜,承前启后,矢志不渝共同铸造的诗歌高峰?. j0 Q3 g/ J# { H; b1 b9 p1 ]7 y
. m J; [3 e+ i5 i$ m 二、新诗起落看新韵' C/ V! _- p' L! F6 c8 R/ p- n
& C% o2 p% q9 | A7 D' M
新诗从最初“师法欧美,以文为诗”的“诗体大解放”,彻底打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后,经过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戴望舒、艾青、卞之琳、何其芳、穆旦、臧克家这些杰出诗人的共同努力,一跃成为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主流样式,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诗又经过几十年的“更新换代”,最终彻底游离出汉民族诗歌的美学秩序、文体秩序之外,那就是对韵律的抛弃,对民族风骨的丧失,对诗歌形体的“失范”。新诗体制从蓬勃兴起、繁荣而走向衰落,除了诗歌外在生存环境的艰难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对诗歌发展大方向的迷失及艺术自身探索的失误,在对待诗歌传统和既有的诗歌文体观念方面,否定多于肯定,破坏多于建设,这就势必然导致诗歌创新缺乏根基而改变了方向。诗歌艺术观念的变革是诗歌艺术发展的呼唤,但这种变革必须依赖一定的文体规范,否则,变革只能给诗歌带来灾难。
( I; x7 Z5 s. V' Z8 o; t: }
$ O1 h2 g- N* D2 J2 b 新诗发展陷入低谷的同时,对诗坛现状与新诗的探讨,一直是诗歌界的热门话题。现状反思,路向寻找,呼唤好诗,尤其是诗体重建成为当代诗坛的核心议题,一种新的诗体应运而生。新韵诗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高屋建瓴,提出了建构新韵体制的主张。& h" A3 |! Y# l2 P8 K2 l
4 U' j, ^% o. k. t, i 三、走向崛起
, A4 I( q3 y. O# W4 _8 J, r* |/ x
新韵十年行,新韵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既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激动人心的兴盛时期,也有“惊涛骇浪,堆起千堆雪”的艰难时期。但新韵诗人以其崇高的理想,执著的信念,坚定的信仰,坚忍不拔的毅力,走过一段卓越的历程。在这其间,新韵理论产生了三次巨大飞跃:①从声韵改革、格律改革,深化到诗词体制改革。②从诗词体制改革,升华到新韵体制的建立。③从新韵体制建设,上升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诗歌。新韵理论是创新的结果,新韵体制也会经过三个发展阶段,走向崛起。当前,新韵诗人的创作成果与理论成果,也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赞誉与支持。一些新韵诗人获得文化部、国家级报刊颁发的金杯、金奖,在海内外造成积极深远的影响。其中“新韵古体,新韵新体,新韵民歌”这些新鲜词语,在种种报刊频频出现。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开拓精神的新韵诗人群体,正在以卓越的创作实绩,非同凡响的奋斗历程,影响着整个华夏诗坛。如果说二十世纪是新诗的世纪,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二十一世纪必定是新韵的世纪!! w3 [8 a; @8 v2 a
: ^/ o% q3 j4 a% }: N+ @- D
+ _- S- w# @( S9 U* B$ x* n2 R. k7 @% f! a9 A7 Q9 P# x
: O' B, W3 H8 O4 X: [+ \
9 z! O7 W" t9 p6 }* ]$ l 尾篇:新韵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r# e! Q/ a3 S5 o3 t+ t3 W6 ~' l
% \3 F, ~: Q& d) s' p: p
$ A* d j3 _; }9 S
; a7 L5 V: o& H* z 重阳先生有个著名的论断,“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从诗体演进规律,新事物发展规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当代国情来看,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是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未来的必然!9 ]+ |6 U" W3 w
* t7 T# O, A: g# B4 r r6 F 新韵发展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从兴起到崛起,也是历史、时代、未来发展的必然!
* Q) y9 u/ C8 c0 W) {/ A# N9 m4 ~4 E
一、无可厚非的自身优势5 c1 i% T8 K5 a' M
) t' P5 \: {6 Y- |* l( s7 l 新韵具有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其自身优势表现在:& K; @* B/ d0 e6 B" E' K; @+ {
9 h7 @: c9 P* j& S; g6 r) H ①民族性。强大的民族性,鲜明的民族特点,是新韵立足于当代,兴盛于未来的根源所在。民族的气魄,民族的风格,民族的审美习惯,民族的道德风骨,民族的语言,民族的形体,这些都是新韵所具备的民族体制特色。) r0 k. U2 L+ Y2 n) c+ B7 T
5 g* ~8 t2 z) B0 o8 i9 l' F2 O ②现代性。和现代派诗人所倡导的狭隘的现代主义所不同的是,“现代性”更代表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对于现代主义诗歌中有用的东西,比如诗歌与生命、心灵的相通相融,称诗歌为生命的诗歌或心灵诗歌,这些都是我们所肯定的。现代语言,现代意识,现代情感,现代的创作手法与技巧,这些都是我们提倡和借鉴的东西。4 Y9 o# z2 v$ y1 H. E+ b
( } P% f. [5 g3 x& H. ]
③人民性。诗人刘大果曾把新韵诗体称之为“人民诗体”,向策将新韵定位为“中华新韵诗词人民诗体”,这是新韵和其他诗体的本质区别。“人民性”是文学艺术中最可宝贵的品质。人民性表现在创作情感,创作动机上是关注人民的生活,揭示人民的苦难和快乐,传达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则是与人民同心,大众化,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乐于接受。
1 ?( _' u) @$ Z7 f
o6 s5 Y% i% d/ j+ N- h/ r ④承传性。新韵继承了中华传统诗歌的精华部分,并把韵律作为主导地位。与经、辞、赋、乐、诗、8 P9 W- ^9 W+ ^
$ Y1 k- O ] _. U词、曲一脉相承,发扬了汉民族诗歌几千年的优良传统。( \7 r$ C$ Z+ N- [9 \( Q; y( n# E2 T
% l _* \" `( V1 ?' `9 f2 ?% J' J
⑤创造性。新韵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打破了旧体诗词的体制,解放了诗词体制;(二)规范了自由新诗,使其重新回归民族的航道;(三)建立起新韵体制,使中国诗歌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4 }2 S# l* l0 @: R6 {
$ A" P! f l( p% q) d: g7 _ ⑥兼容性。新韵诗体的兼容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体艺兼容。她是民歌、传统诗词、自由新诗相结合的新型诗体,兼容了各种诗歌诗体艺术的精华。B、诗性兼容。她是民族性、现代性、人民性相结合的产物。C、思想兼容。新韵融和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思想,兼容了它们的合理成分。
7 o" D `$ v/ k- P. y
# T, V+ ~, K# b ⑦崇高性,或曰先进性。新韵诗体代表着一种诗美理想,她汲取了古今中外一切诗歌艺术的精髓,充分发挥民族诗歌的无穷创造力,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建立起一种崭新的美学秩序。她的核心就是真善美,就是进步与高尚。
$ i q& b8 d: M+ [8 s# Q# L( g0 A6 w2 _+ ]9 c' d9 e
⑧和谐性。诗歌是一种艺术综合性很强的文体。它讲究形神兼备,情韵并茂,意骨俱盛,各种诗歌因素不能偏废。格律诗词往往会造成“因形害意”,而自由新诗却是“重意轻形”,“重情废骨”,一方盛而一方竭,难奏和谐之曲。新韵诗体恰恰注重了各种诗歌艺术要素间的和谐统一,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讲,新韵则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继承与创新、个体性与人民性、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2 i" C: V) [) C' Y4 y6 T5 Z1 v
- n0 ` m5 c0 ` u7 [ 二、盛世时代的诗代的诗歌- |' U ]6 r* O% o6 K r) }% }. o
0 t0 o/ Z5 n* s& J; G) U4 Z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科学发展的历史时期。国力的日趋强盛,经济的繁荣,文化面临复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的战略由理想变成现实,中国文化人昂扬乐观、雄壮豪迈、恢宏开阔的胸怀与新诗气骨贫弱缺乏浩阔宏大之音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一种代表中华盛世风貌、泱泱巨丽的诗歌体制呼之欲出。唯有中华新韵堪承使命,堪以扛鼎,堪称代雄。9 g: l, ^8 t+ V2 k& M5 Q( V4 `# {
8 c4 M* L' x5 O 三、鲜明的中国特色
) Y7 M* Y; ]9 f+ z( {5 A* t% j# \# J; O$ R- E
新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诗歌体制。她继承发扬了几千年的诗歌传统,又借鉴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可谓古今贯通,中西交融,她既矫正了自由新诗过分散文化的弊端,又打破了旧体诗词的僵式;既注重对性灵、意象、意境的深度建构,又充分发挥汉语诗歌铿锵跌宕的音韵效果的巨大优势。
/ \9 T9 s, |1 l' B$ H0 i4 J- j" l w8 m- Q2 e- y
四、民族诗歌的伟大复兴0 r- z$ {3 ]5 b4 _' t
4 I/ [9 k0 Z; j5 b 中国曾出现过三次文艺复兴运动,一是陈子昂、初唐四杰标举“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复兴运动,二是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三是韩柳(韩愈、柳宗元)和欧苏(欧阳修、苏轼)领导的“古文运动”。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内涵与实质基本上是相同的,貌似“复古”,实则“革新”。在当代,新韵诗人倡导民族诗歌的伟大复兴,倡导新韵运动,其实也印证了复古即革新的道理。
$ i5 T* h" O3 a h& C- \% L
" _/ {5 z% ]) M, H, c" [ 五、美丽的东方诗珠
/ f; \( V" D, o5 z
% W& Q j" d5 R+ B2 k 如果把中国每次崛起的诗歌,称之为美丽的东方诗珠,那么新韵是继元曲之后又一颗璀璨夺目的诗歌明珠。她带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美质,现代诗歌的神韵,质清品雅,形隽姿丽,充满无穷魅力,卓立于中国诗歌之林,卓立于世界诗歌之林。
( A) F( A0 _, q/ @: g( w( @; z: p0 k: O3 A
结束语2 A% \( |2 F7 ~+ y) R, V' c$ [" g
1 r! K" @" f) t, c9 k: F
推翻历史三千载,共铸雄奇瑰丽篇。
' l6 c& k, [( {: a' ^. ]9 p5 y1 J3 H( u; G1 R. ?5 n5 J
冷眼向洋看世界,清风新韵洒江天。
4 H( A2 |9 A- z8 V6 m+ ^8 I1 O. F% U! u& x6 |4 }9 Y! D b
新韵诗人做了三件了不起的事情:
( K/ h- H6 S2 G$ [
/ l4 P0 ^2 Y+ U1 o0 q3 V+ M 第一件:诗词体制改革。诗词体制改革使几千年的古典诗词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赋予了她时代的风采、风貌与神韵,为建立起一种新的诗歌体制,迈出了卓越的一大步。) }9 D) t( Y+ D. z
( s. X+ D% t1 U' m+ h1 p- w
第二件:新诗体制改造。正本清源,改革新诗,使新诗改变航向,回归民族诗歌的传统。0 x' u, s1 e# [
. Y" s! A# }1 m: d8 ~- l# Z+ ^1 m1 ~ 第三件:新韵体制创建。诗词体制改革与新诗体制改造之后,必将合流,产生第三条诗歌主流,这就是中华新韵体制。这样就找到一条光辉灿烂的诗歌发展道路。- }: r. V B4 H( w
& ?7 d- P5 t' d9 x. Q
新韵体制从兴起到崛起,标志着民族诗歌的伟大复兴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诗歌的伟大胜利。谋大事者,既能乘势,更会造势。新韵诗人顺应诗歌发展的趋势,制造有利的局势,将新韵事业推向时代的巅峰!4 a; _7 D( S5 L2 t# J/ d% [
* C9 o% A) w: g 2009.05.16 于沂蒙梅园观风轩8 K9 n, z5 k# I
9 I* j H+ m3 a* }: t9 H# @
9 _! W7 T7 | P( D%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