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克强:守护自己心灵的家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谢克强:守护自己心灵的家园
    ——访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作家谢克强
  
  荆楚网记者 颜陈
  
  诗人简介:
  谢克强,湖北黄冈人。笔名白谷。198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68年入伍。历任战士、排长,师政治部宣传、文化干事,《长江》文学丛刊小说编辑,《长江文艺》编务秘书、副主编,湖北省作协秘书长、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诗歌》执行主编。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短抒情诗集《放歌山水间》、《黑眼睛的少女》、《爱的竖琴》、《青春雕像》、《孤旅》、《三峡交响曲》、《艺术之光》,散文诗集《绿韵》、《远山近水》、《断章》,散文集《母亲河》等和《谢克强文集》(八卷)。已在国内外数百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诗2000余首,有诗作入选《中国新诗选》、《新时期诗萃》、《中国散文诗90年》等200部诗选。诗集《孤旅》、散文诗集《断章》分获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文学奖提名奖和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集,部分诗作获省市级文学刊物奖。
  
  访谈背景:
  2012年2月,由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中国《诗刊》杂志社主办,由襄城区委、区政府承办的“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系列活动全面启动。五月初夏,应“襄阳好风日”活动承办方襄城区委区政府邀请,叶延滨、商震、马新朝、谢克强、唐诗等中国著名诗人齐聚襄阳,共话诗歌的发展与创作。座谈会期间,谢克强先生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
  
    
  记者:您从1968年开始写诗,迄今为止经历了43年,在国内外数百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诗2000余首。您似乎特别钟爱诗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谢克强:这与我接受的诗学教育有关。我七岁开始读唐诗,十一岁开始读宋词,特别是苏东坡的诗赋,所以对诗就有了兴趣和爱好。诗歌属于文学之冠,是感动触及心灵深处的,蔓延于整个生命和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简单来说,一个人感受到的,内心所感动的,加以语言提炼,形成的精华就是诗。诗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以其独有的特质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因而有着其他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诗就是情感的瀑布从思想的悬崖跌下,撞击生活的基石所溅起的绚丽浪花。诗,正是以其丰沛的情感体验、超然高雅的审美品格、跃动华美的音节韵律、标新立异的艺术特质,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的享受,更为人们建起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精神驿站和精神家园。
  
  记者:近千首诗歌、十余部诗集,数十年来,您的诗作颇丰。您创作的灵感源自何处?
  
  谢克强:屋檐的一砖一瓦,墙角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都可入得诗来。或者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对于诗人来说,一旦心如止水,诗也就开始离你远去。苦难与激情是交织沸腾在诗人生命里的惊涛与阳光。感受生活,体悟人生,你就会获得灵感。
  
  
  记者: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诗歌迷惘、苦闷的年代,也是其探索、转向的重要年代。您在那个时代有什么深切的感悟吗?
  
  谢克强:诗人的存在是因为诗的存在而存在,除了诗,诗人一无所有,也什么都不是。你提到的这个时代,是我一生中最为痛苦也最为迷惘的时刻。是坚持已经习惯了的写诗方式,还是尝试新的写诗技术?是坚守诗歌阵地,还是向其它文学体裁拓展?看一看圈内人,确实涌现出这么一种现象:随着诗歌写作的边缘化和个人化以及诗歌写作技术的变化,不少诗人要么改变写法,要么退出诗坛,从事小说或电影、影视剧的写作。我也陷入长久地思考,在岔道口徘徊了好长时间,最终从传统的语言思维和写作方式中挣扎出来,踏上以新的叙事性抒情方式写诗的道路。
  
  记者:有人说,在这个时代,诗人是孤独的。在诗歌不再受大众关注的今天,您依然坚持以诗寄情,是否感到痛苦与孤独?
  
  谢克强:诗人是孤独的,也是痛苦的。如果诗人感觉幸福,就会失去创作的动力。痛苦煎熬灵魂,他就会去思索、发现。诗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可是我们生活在一个难以抒情的时代。曾经是社会和社会大众关注核心的诗歌,如今倍受冷落。究其原因,既有物质的精神的挤压,也有金钱利欲的诱惑,而科学技术只接待理性,从而使抒情主义的诗节节陷落。更令人痛心的是,人们对诗人的误解不仅在于物质和技术对诗歌的冲击与挤压,更在于浅薄与媚俗已进入相当一部分诗人的内心。他们或以自己的才气在城市喧嚣的额角涂上几只“雪白而宁静的鸽子”或在粗糙而疲惫的土地上插上几根“黄金麦杆”抑或种一片“蓝色稻田”,或者怀着被遗忘的恐惧,凭着年轻气盛,拼命地鼓捣出舶来的炫目的东西,把诗写得玄妙晦涩、神秘难解。特别痛苦的是,这些批量生产出来的一个模样、一个语型、一种构思的诗歌,某些诗歌理论家们对批评这种诗歌现象不仅视而不见,反而不顾自己批评品格的沦丧、理论素养的匮乏,热衷于向读者推荐这些诗、推荐这些诗人。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诗歌倍受冷落的窘境,面对读者对诗日益疏远的令人不安的局面,面对部分诗歌理论家无能而又不负责任的态度,您认为诗人应该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谢克强:应该承认,近些年来,诗歌确实远离了社会现实。这种现象对于诗人、对于社会都是不幸的。因此,对于诗人来说,就是要在物化和媚俗中保持个人的精神性,守护自己心灵的家园。诗人守护自己的家园,便是守护诗,这是因为诗是心灵的绝唱,是以泪水与文字凸现的人性姿态与人格力量,是广义的“爱”,是始终贯注诗人体内的血液与生命力的呼吸。正因为如此,诗,作为我们生命的血液,养育着我们的肉体和灵魂,让人类的精神得以升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没有诗的民族将使这个民族的人性淡化,一个没有受过诗的艺术熏陶的人也必定是一个多少缺乏文化品味的人。所以,一个真正的诗人最深的隐痛不是得不到承认,更不是得不到现实利益也羞于用灵魂去换取一块果腹的面包,诗歌对于他们,不仅是精神的支撑,更是生命的脊柱。由此,他们总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世俗的鄙视下生生不息,于人生的体验中谛听生命的律动,用生命、鲜血、真诚和爱抒写诗。
  
  记者:您觉得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谢克强:一首诗歌的产生需要诸多的因素,比如生活气息,美的形象,思维的翅膀,驾驭语言的能力等等。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最重要的那就是感受,艺术感受。艺术感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本领,真正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很善于掌握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谬斯的大门。我们不是都有一句话:诗,来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可是,并不一定他有了生活,就一定能够写出诗来。诗并不是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复制品。它是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它需要创作者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通向彼岸--诗的国土。而艺术感受便是这座桥梁,所以感受与体验是写诗的一大必备功能。
  
  记者:您能扼要传授一下诗歌创作的技巧吗?
  
  谢克强:诗歌创作更多需要的是挖井取其精华而不是开塘大面积撒网,更多需要的是审视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展示自己的作品,更多需要的是多观察尤其是想象,更多需要的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角度与距离。
  
  记者:这次来到襄阳,您对襄阳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谢克强:襄阳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更是一个有着诗歌传统的文化名城,是诗人们向往的地方。《三国演义》32回写到襄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我到襄阳最大的感受是历史文化还彰显得不够,可喜的是襄阳人正在加大力度彰显其历史文化。这次由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中国《诗刊》杂志社主办,由襄城区委、区政府承办的“襄阳好风日”全国诗歌大赛系列活动就是很好的举措,我相信襄阳会抓住有利时机擦亮自己的文化品牌,凸显他们独具特色的历史底蕴,把襄阳建设成兼备历史文化魅力和现代文明气息、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
  
  
  http://news.cnhubei.com/gdxw/201206/t2126329.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9-11 14:07 | 只看该作者

现在不仅是要“守护自己心灵的家园”,还得反击!是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9 04:0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