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设置的边界:前沿、过程与超越――关于《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的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2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周瑟瑟 于 2014-4-13 12:54 编辑

               未设置的边界:前沿、过程与超越
    ――刘悦笛、陈亚平、周瑟瑟关于《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的世纪对话

陈亚平(以下简称陈):文化不存在单极的自体,文化应该是,从旧状态驱动到新组态的互动中进行多度,多层次的融合与重构,进而达到系统与子系统间文化场域的相互促进、相互竞争与相互合生。并由此为空间性的文化要素体,提供了交互与运行的通域性。这种对“域”的逆性是文化的根本属性,所以,文化自我的边界不是先验给定的,“域”的界限应消融于总体。我极端地认为,文化场域在全球化状况下将呈现“无维的维”,即呈现文化局域化—文化全域化—文化无域化三阶段。其中,无域化是有条件的暂衡,最终要与全域化走向新的失衡。在这个“后现实”的仿真时代,文化的构型与天体宇宙多么对称,叫它“文化宇宙”吧。

周瑟瑟(以下简称周):“文化宇宙”的异型与对称是对新世纪世界文化的一个中肯的评判,我读过亚兄的《文学过程学体系》一书,你的学术研究方法我很感兴趣,你似乎是从“人类思维”的高度来创造一套相对于“文化宇宙”的新的认识论,你的诗人先验性决定了学术的超前性。我感觉到“域”的诗性是无边的,“域”的思想性更是全球化的,我赞同你把文化引向一次“交流、对话与超越”的狂欢盛宴。我想,交流是文化融合的交流,对话是文化在差异中共生共存的对话,而超越是对历史与时间的超越。并且,我发现我们在《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的梳理中又在创造新的传统,按当代解释学(Hermeneutics)家伽达默尔的观点来看,“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地规定了传统。”我们每一个学者与诗人都有责任对“传统、文化、历史”进行新的理解与创造,从而使文化成为一种“有效应的历史”( 伽达默尔语),文化不是固化的,传统也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在我理解即是如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论述的“有历史效应的意识”与“历史地活动着的意识。”这也是我对亚兄的“文化宇宙”的另一角度的理解。

刘悦笛(以下简称刘):简单地说,当代全球文化正在逐渐走向了一种“对话性的文化”。换句话说,“文化对话”,不仅成为了后现代社会的特质,而且,成为了当代全球化的主题。最新的发展趋势是,当代文化的全球对话,已经从“国际化”转向了“超国化”了。来到纽约这半年,发现这里的学术、文化与艺术界,皆在谈论“全球性的超国化”,也就是globally transnational之新历史境遇。过去我们最常用的是International,也就是“国际”这个词,inter就是“之间”的意思,国际就是国与国之间,而trans则是超越之意,当代文化流动已超越国与国了。那种“国际化”的话语权,从1848年到1989年曾占据主导,直到柏林墙的倒塌这个历史性标志事件出现,这一百四十年的历史终告一段落。从此之后,自由市场的经济模式开始在全球摧枯拉朽,大有弥漫世界而整体划一之势。而随着后冷战时代来临,世界政治风云仍不太平,乌克兰危机又造成俄美紧张,康德所期盼的“永久和平”似乎遥遥无期。然而,文化对话却完全不同,它不仅超越了经济的一体化,因为文化对话的前提必定是“多元共生”;而且,也超越了政治的区隔化,因为文化对话的结果应该是“多元融合”。

周:两位明确表达了具有后现代性的文化立场,这样的立场在一个学术雾霾时代尤显可贵,亚兄的“文化宇宙”观震撼到了我,“文化”在这里做为一个思考宇宙的方式,时间与经验向后撤退,未来的意义与价值正在形成。亚兄所发现的“文化的构型与天体宇宙多么对称”,是一种创造性发现,让我看到了自老庄以来的中国先哲们模糊的面孔,先哲的遗产是文化传统的“经典”,而亚兄属于“后哲”,创造后现代“经典”是我们站在当代的十路口的重大责任。悦兄从全球化的现实中确认了我们的主体身份,并且提出了“对话性的文化”这样的概念,我认同这样的文化立场。自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不断越过现代化的路障,进行古今、中西对话,虽然我们在试图跨越苦难的现实时均以失败而告终,但时至今日“对话性文化”的建立越来越接近我们现代-后现代性的目标。我们面临新的文化处境时有了新的姿态,“对话性文化”在重构我们的现代性主体身份的过程中正在走向后现代性,并且有了跨文化与越界的实践。那么,《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正是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必然要出现的一部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与先锋文本经典,以此来记录我们挣脱文化的传统形态,向现代-后现代性实现结构性转变的这一个伟大过程。同时,以“文化宇宙”的维度去创造过去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所没有的新传统,让文化以抗争的张力走向未来,呈现出我们这一代学人的创造力。

陈:这就决定了文化的多样化与差异性语境。而在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文学、美学、哲学、文化学的产生过程是在文化完整语境的总体多样化生成过程中,这种过程是自由开放的,是自我与他者主体所包含的、未完成性的多元对话的延扩。因而,提倡文化的开放包容,才能促进世界文化总体的共生。当下中国的文学、美学、哲学、文化学已经是“界”化了,任何逆界化或主动先锋化,都会受到这个“界”主流的遮蔽或消解。但这无所谓,因为,后现代空间是一种泛异质的文化-社会-经济一体化空间,而异质性本身,就包含了不断逆核心化的主动网络化(边缘多核化),这很对应我们的宇宙天体,包括了空间上的强化、削弱和转化。因此,我认为:异质就是解构中又异构,异质就是异元的(文化)空间与同元的空间对立而又同一的合生,就是在去核心化中确立多核化。而多核化---多元化可以主导并且重新配置一种总体的(文化)空间场域。从而,当下中国的文学、美学、哲学、文化学的“界”化,促进了逆界化进程,其实就是多元下的多界。

刘:非常赞同。这是因为,文化对话的基础就是多元,而文化多元化绝不是文化一体化。同质只能一体,差异才有多元。无差异何以多元?无多元以何对话?在此,我想倡导“文化对话主义”的新话语。Cultural Dialogism不仅强调差异而非同质的原则,而且更关注互动与相生的准则。究竟什么是“文化对话主义”呢?前面我曾说过全球对话主义、global dialogism,其实,这种对话并不囿于全球语境,文化对话主义是通过每个文化共同体与不同文化个体之间的交往实现的。所以说,沿着从国际化到超国化的趋势,我们是不是可以倡导从“文化间性”到“超文化性”的升华呢?文化间就是interculture,超文化则是transculture。从文化内部来说,东西方的文化对话的语境毕竟有别,欧美社会之所以倡导文化研究,那是因为种族与性别问题至今凸显,黑与白、男与女之对话尤为关键,而东方文化的对话则更为复杂而和谐,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并置也形成了别样的超文化景观。从文化外部来讲,东西方皆面临着人类与自然进行对话的难题,如今的西方更重人与地球的生态关系,过去的东方则重人与宇宙的协和共鸣。文化与自然的节奏协同,这来自于东方文化的本源智慧,倒可以为全球性的“宇宙文化”建构提供新的启迪。

周:悦兄提出“文化对话主义”本身就是“主义”多样化的体现,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的一个重要手段,《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摧毁的正是世界文化在“对话”过程中因为差异或不平等带来的黑暗,点亮了世界一百多位思想者的面孔,真正的学术思想正在引领变革中的时代,在后现代的问题场域,奉献出经典文本在学术重构中的不易被发现的意义,这正是亚兄所主张的“解构中又异构”的文化观念。此举超越了“中国的文学、美学、哲学、文化学的‘界’化”,建构了后现代文化的学术高度,这是新世纪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的出发点。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文本路径看到新世纪前沿文化的最新思想,在这里,持不同态度与学术立场的批评界与文化理论界的学者表现出了对世界共同的兴趣--在“文化对话主义”基础上的“解构中又异构”的先锋姿态。从而打开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在碰撞与冲突中寻找到融合与对话,无限地敞开“文化宇宙”,在对称与异构中确定了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双重结构,历史成了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我们寻找源头,但又不被源头所困,我们必须从历史的源头走向新的文化-21世纪后现代文化与观念。

陈:21世纪的后现代文化与观念的维向的最大特征,在于:由时间性文化(历史)维度转向了空间性文化(历史)的跨界、跨元与超维。这种新的跨界、跨元与超维就必然带来新的文化场域空间范围的关系与分界,本质上是文化扩构,也可以说是文化跨构,或并构。这虽然让人难接受,但这是我们无论从先验还是后验,物质还是精神上都不可逾越的宿境。文化的图层多么的万维!后现代思境下的文化或文学、美学、哲学行为,是在生成自身空间场域的同时,创造了历史。它不是后验的、线性逻辑化的、稳构的,它恰恰是先验与客观合一的、非轴性的、非点状的、在面的界域上跨构的。这种多元下的跨界,包含了对“未在”(空间)或“子场域”的一种非设定性的“在”的指涉,构成一个潜在开放的动态的界限,它的深刻在于:不断在现时化和去现时化的结合中。这难道是虚无吗?

刘:从中国文化观之,这就是一种当今“虚实相生”的历史过程。随着“拟像时代”的来临,当今文化的虚拟与现实之间已形成了一种阴阳互动的关联。在时间上,文化是作为当下的感知与历史的记忆而留存的;在空间上,地点与非地点(non-places)及其流动变得愈加集聚化。在这种“超文化转向”的历史契机中,当我们来倡导一种“文化对话主义”的时候,还要面临那些危险呢?我想,主要是两个敌手:一面是绝对的“文化相对主义”,另一面是相对的“文化绝对主义”。世界各方的文化是相对的,从历史形成来看这本毫无疑义,但绝对的“文化相对主义”却可以造成文化断裂。这种断裂一个是与传统的断裂,一个是与他者的断裂,极端的反传统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乃至文化原教旨主义就是这样。可以说,相对本身应是有限度的,任何文化都要在流动中发展,从而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与转化性的创造,中国的儒道释文化亦是如此。另外一种倾向则更要警惕与防止,那就是相对的“文化绝对主义”。它具有更大的欺骗性,表面上倡导文化全球化,但实质上则是文化一体化,表面上赞同文化差异,但实质上仍是文化普遍主义。实际上,尽管文化之间越来越无“界”,但是“异”态仍存,将全球文化进行多元整合,这就好似在做一种“全球拼图”的最宏大工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和而不同”。

周:亚兄所言的“跨界、跨元与超维”的后现代文化与观念,让我想到詹姆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所谈到的:“美国人看问题无须任何历史角度,也许连阶级观点也不需要。这在‘文化研究’这一学术形式中亦有表现。他们不在自身特定的环境中看待自已。”我为什么提他?是因为我发现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在新世纪的后现代文化批评中早己经“跨界、跨元与超维”化了,同时,我也不用担心“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立。悦兄警惕性地分析了“文化对话主义”的两个敌手:“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绝对主义”,并指出了“全球和而不同”的文化“异”态才是根本。詹姆逊曾说,英国曾经是美国的传送带,“而如今的美国又好像成了中国的传送带”,这是令人警醒的一个世界文化现象。在中国后现代化过程中,历史感与历史性虽然时有瞬间失联状态,但中国传统性的强大足以抵消历史性的遗忘,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消除了文化障碍的全球化时代,但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不会消亡的。一方面文化平面化的浪潮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翻新而步步紧逼,但正如亚兄在文学上所主张的“过程学”,“过程的否定性联系”是你的一个重要观点,我想也适应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世界多元文化,文化在平面化世界浪潮中又不可避免地获得了“过程的否定性联系”,这便是“文化对话主义”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陈:当下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存在,在代替“二元对立”的核心-边缘界域,主要是体现:形成一定的文化间性的互动框架,不断地交互主体性的生成。这就是我认为的那种向文化跨域开放的、个体在社群的辩证关联中的反二元对立,从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到文化间性。文化在全球大空间下,不可能在限维上达到自足,它是自缺的,总处于不断的自我关联调整与他者认知所生成的矛盾互构之中。这或许就是对立的和谐。没办法,在自我更新与相互关联上,谁也离不开谁。但不是有机的,而是互构的。其动力就是文化的差异,生成的差异。趋同之中的趋异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本质。这如同,温故而知新,知彼而知己。以他者反思自身,以自身反促他者。只有这种界域的交互的多元,才是全元的一体化,而不是二元。文化宇宙是由不可还原的多元种类和属性所组成,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受系统的或齐一的定律支配的统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各异的领域组成的多维次、多视角的界域。只有承认差异和间性对比的存在,一元和多元,论是人类的共同才能在辩证的关联中得到生成性结合。

周:是的,文化的“自缺”性与多元“差异”性才符合文化的自然属性,麦当劳、肯德基式的美国标准文化思维并不能让世界文化一体化,“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文化阿Q主义士大夫情结也正在我们心里淡忘。现在回过头来看,从文化阿Q主义与美国标准文化思维曾在我们的历史中并置存在,再到当下“文化宇宙”观的产生,这是中国走向未来的思想基础,“文化对话主义”在中国现代-后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以“间性对比的存在”,确立了一种朝向未来的新的文化观,这是世界走向文化新生的希望。到今天,我有了一种百年来的中西文化之争从“反传统”与“走向现代性”中烟消云散的感觉,我知道现代性并不是西方的主流文化观念,在我们国家现代性占了主流,但不要害怕,现在与未来不会死于历史,我们此时此地所呼吸的“文化宇宙”正在轰轰烈烈运行于天地万物之中,我们的心感受着时间性与历史性的存在,所有向前的与向后的都将化为“文化宇宙”微小的差异,而所有的“差异”都将进入构成人类基本情感的“文化宇宙”的创造中。

刘:中国能为全球文化对话做什么?这是全球化时代对我们的挑战。大家都知道,当今西方文化研究倡导Glocolization, 这个词是由全球化与地域化结合起来的,可以翻译成“球域化”。然而,这种导向背后隐匿的仍是普遍价值的地方化,仍是从全球到地方的单向运作。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观之,反过来做事:中国文化能为世界贡献什么?我认为,从中国到全球,如果从哲学上看,中国文化可以起到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功能;从地理上看,中国文化可以起到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用;从性别来看,中国文化可以起到非男权中心主义的功用。当前的国际哲学界也面临“文化间性转向”的语境,2013年在雅典召开的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就是“哲学:审问明辨与生活之道”,审问明辨是西方之路,哲学作为生活则是中国之道,我在特邀论坛所讲的也是中国生活哲学。同年,第19届国际美学大会的主题则是“行动中的美学”,同样强调美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这恰与华夏的美学智慧相契。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要挺立自身,温和的民族主义还是需要的,尽管激进的民族主义危险重重。以和谐与情感作为内核的中国文化,势必对以自由与正义为鹄地的现代西方文化形成“反哺”。因此,在新世纪徐徐展开之际,中国一定要在复兴民族主义与融入世界之间找到平衡,这也是把握“度”的中庸之道。

周:“球域化”是“文化宇宙”观形成的前提,但另一方面,“地方主义”在全球的普遍存在又是一个铁的事实,我们时刻生活在“地方主义”的土壤上,我们的文化首先是“地方主义”的一部分,然后才是“球域化”的一部分,二者共生共存。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表现最为活跃的有中国诗歌,一方面我们在“球域化”的文化互动中获得了世界性的写作可能,形成了中国诗歌新的传统,这一百年的中国新诗无非是建立了一个“球域化”的诗歌审美格局,另一方面,我们同时在“地方主义”的写作中坚持了包括古典诗歌传统在内的“新诗”写作传统,我们的情感是现代-后现代性的,我们的写作手段是“球域化”的现代方式,在这样的文化状态下我们获得了足够与全球文化形成“差异”的诗歌成就,也就是“球域化”文化重构与文学重建的成就,在这部《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中国卷)中将得到尽可能多的体现。

陈:新世纪文化前沿的发展趋势是从一元界域到另一元界域的,比如从西方世界的本质主义向包括后东方世界在内的建构主义的转变。2010年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在中国本土的召开,以及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还会在中国召开,很具有象征性。在过去的108年时间里,世界哲学大会一直是以西方为主,现在哲学大会渐渐转向在东方,表明在反思东、西哲学及其关系。什么关系?就是东方智慧与西方智慧已在一个全域的全球化价值平台上,展开对话的关系。“真正的哲学是世界性的”,是消解了一元中心主义的。东、西方与古今、上下文化的三维角度,在差异中互为对方的他物而确立自身的存在。我们知道,国际学术前沿的最新理论走向,已经赋予了东方学者以世界历史使命。

周:《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的编选预示着我们开始了一场中西经典对话,我们在“现代经典”中找到了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在对前沿文化理论与前沿文学作品做了一次世纪梳理之后,我们获得了对世界新的启蒙――这就是文化对人的启蒙,是哲学、美学、文化学、文学对社会的启蒙,更是新世纪以来最具启蒙意义的一次学术立场的表达。学术理论以王岳川、李青春、王晓华、鲁枢元、赵毅衡、王宁、孙周兴、陈嘉映、陶东风、吴炫、张清华、朱大可、陈仲义等人,先锋小说以残雪、韩少功、何立伟、苏童、邱华栋、蒋一谈、盛可以等人,诗歌以杨炼、王家新、伊沙、臧棣、周亚平、韩东、侯马、张执浩、杨黎、西川、柏桦、杨克、岛子等人,散文以朱大可、夏可君、孟繁华、张宏、葛红兵、张柠、徐友渔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作家、学者,他们的文本表达了朝向未来的生机与希望,为世界创造了一种新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文学,这是《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中国卷)的贡献,传达了我们重构世界观与重建文化观的学术理想与人文态度。此时此刻,我想到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流行的一句话:“诗人是时代的立法者。”这是雪莱说的。上世纪的新人文主义启蒙精神如一道彩虹划过天空,瞬间又消失,久违了,经历了暴雨与雷电的夜行人,在黑夜里长途跋涉的人们,我看清了你们脸上岩石一样坚硬的泪水。中国知识分子百余年来文化变革的艰难历程历历在目,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学校与科学、文言与白话、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对立与冲突,重读康有为先生的《新学伪经考》与梁启超先生的回答“共奉为神圣者,其中一部分实粪土也。”我们何曾不是在重复历史,但文化之事,事关我们的命运,时至今日,亚、悦老兄及诸多学者,你们以学术探索的激情发出新世纪的先声,试图在“世界前沿文化经典”之上为时代立法,这是盗火者的勇气,这是一代学人火一样燃烧的肉身点燃了“文化宇宙”的黑暗,但愿这部《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能够为时代作证,这就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在此留下“路标”。西哲海德格尔有著作《路标》,他说“本书意在让读者体察到一条‘通向对思想之实事的规定的道路’。”好吧,回头看庄子之“道”与海氏之“本体”,它们并不能构成当今“文化对话主义”的时间性与历史性困惑,我们置身于“文化宇宙”,抬头看见未来的彩虹正在天空升起。我们身后的过去应是“大于过去的时间”,我们的现在是“现在不存在的未来”――一个敞开的“文化宇宙”向着可能性的世界而电闪雷鸣。

             2014年4月12日成都-北京

《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编选者:

陈亚平,“过程文学哲学”独立学人,注重呈现独立于文化体制主流的差向性。主要从事:后辩证法、生成现象学、后过程哲学研究,基本创建“过程文学本体论”理论体系。提倡以“互构过程论”反对“有机过程论”过于机制性的联系主义。著有《文学过程学体系》、《原欲》、《过程辩证概伦》、《中国后现代先锋诗歌流派思想史纲》等代表作,合编著有《新世纪后先锋文学编年史》。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美学》杂志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美学艺术学译文丛书”主编,“北京大学美学与艺术丛书”主编, 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ISCWP)会员,韩国艺术哲学学会(KAPA)顾问。Comparative Philosophy英文杂志编委,《外国美学》编委,《中国艺术教育》编委,“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编委。

周瑟瑟,生于湖南,现居北京。著有诗集《17年——周瑟瑟诗选》《松树下:周瑟瑟编年诗选》《尘世的礼物》《披着语言飞翔》《卡丘卡丘》《缪斯的情人》《私有制》《元诗歌》等;作品评论集《批评的盛宴》;长篇小说《暧昧大街》《原汁原味》《苹果》《中关村的乌鸦》等,以及三十集战争电视连续剧《中国兄弟连》(小说创作)、《周瑟瑟文集》(3D数字版)等。曾获首届博客汉语诗歌大赛一等奖(2005)、2009年度中国最有影响力十大诗人、首届《诗参考》归来诗人奖(2011)等。2005年与友人共同发起卡丘主义,主编《卡丘主义》民刊。系列人文纪录片《馆藏故事》总导演。2012年参与当代艺术策展,提出中国美术新人文主义。2012年开始卡丘主义元诗歌写作。与人合编有《世界华人诗歌鉴赏大辞典》(1993年)《2013年中国诗歌排行榜》等。


附录:

《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
                  (中国卷)
主编: 刘悦笛、 陈亚平
副主编:周瑟瑟
名誉主编:宋仕勇
文化不存在单极的自体,文化应该是,从旧状态驱动到新组态的互动中进行多度,多层次的融合与重构,进而达到系统与子系统间的相互促进、相互竞争与相互合生,这就决定了文化的多样化与差异性语境。而在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文学、美学、哲学、文化学的产生过程是在文化完整语境的总体多样化生成过程中,这种过程是自由开放的,是自我与他者主体所包含的、未完成性的多元对话的延扩。因而,提倡文化的开放包容,才能促进世界文化总体的共生。
  为实现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为促进“中国方法、本体立场、东方身份” 在新世纪的价值重建,并与世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愿景,我们提出:基于文献研究、谱系梳理,呈现和总结中国后新时期最为前沿的文化总体研究领域的脉络。
《新世纪世界前沿文化经典》(中国卷)以展现21世纪开端10年,中国前沿文化的新视角、超领域、跨学科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为核心构架,全书共分上下两册。

第一卷:
陈亚平、刘悦笛主持

目录
艺术文化学

王岳川-----后东方主义
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身份

王绍培-----后文化
“非物质”与“后文化”
江金波-----文化生态学
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
李青春-----文化诗学
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


生态文艺学

王晓华-------生态文艺学
中国生态主义思潮的产生和现状

鲁枢元------生态批评学
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

符号学

赵毅衡--------文化符号学
符号学文化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王宁--------后现代语像美学
文学形式的转向:语像时代的来临

曹意强-----------语像符号学
图像与语言的转向——后形式主义、图像学与符号学

胡易容-------后符号学
论图像的符号性

后理论
王宁-----后理论
后理论时代的西方思潮的走向
孙桂荣----后女权主义
后女权主义:消费社会的女权走向

张其学------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一种反思现代性的话语方式

张清华-----后历史主义文学
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回顾

沈湘平-----后形而上学
后形而上学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发展模式建构

后哲学

孙周兴--------后哲学
海德格尔与后哲学的思想前景

韩东晖--------后分析哲学
后分析哲学时代与英美欧陆哲学对话

江怡--------后心灵哲学
当代分析哲学的基本特征

陈嘉映------语言哲学
从语言学着眼谈谈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王寅 -------后语言哲学
后语言哲学探索——语言哲学、后语言哲学与体验哲学

宋仕勇-------后佛教哲学

后史学

任毅---------后历史哲学
西方历史哲学眼中的中西文明观

侯星丽------后现代主义史学
国内后现代主义史学研究综述


后美学
      
杨春时-----后实践美学
实践美学是抬高实践与贬低自由的美学

吴炫-------否定主义美学
本体性否定:穿越中西方否定理论的尝试

朱立元-----实践存在论美学
谈谈实践存在论美学

陶东风--------身体美学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美学

邓军海-------比较美学
对中西比较美学的几点反思

史云青-------生命美学
中国生命美学的形成及其贡献

刘悦笛-----生活美学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

曾繁仁------生态美学
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高宣扬-----艺术现象学
现象学与现代艺术的互动关系
杨玉成-----语言现象学
语言现象学与哲学

后文学

张清华-----后历史主义文学
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回顾

朱大可-----先锋批评学
中国文坛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厂

陈仲义-----后形式诗学
互文性与符号性并置交叠

李美霞-----符号诗学
符号诗学与西方美学传统

陈亚平-----过程文学
过程文学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卷:

周瑟瑟、陈亚平主持

先锋诗评家诗歌(10人)----陈亚平、周瑟瑟主持


前沿学者散文(10人)-----陈亚平主持

前沿探索小说(10人)-----周瑟瑟主持

前沿诗歌文本-----周瑟瑟主持

策划:  陈亚平、刘悦笛、周瑟瑟  
                              2014年3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4-13 08:17 | 只看该作者
好个对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08:46 | 只看该作者

为兄敏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4-13 18:59 | 只看该作者
看目录,应该是深度、高端、前沿的诗学理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22:09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4-4-13 18:59
看目录,应该是深度、高端、前沿的诗学理论吧?

其实也平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4-14 08:58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样的对话,全面、深入,已经不能完全用对话来涵盖。而是思潮:文化宇宙与全球化,多元共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8 19:1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