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韩青龙 于 2014-4-14 16:50 编辑
说起诗歌评论,我的确不敢妄言,那些高深的理论,不敢深读。而现在一些诗歌境界越发难以让人理解。
我们常说诗歌是社会生活事件艺术化的最高境界,是一个殿堂,灵魂的炼狱。在这里,诗人应该遵循自然和生活,在一切规律下思考艺术的道德,这样才不是野蛮人。歌德曾经把不知道诗歌的人称为野蛮人,似乎有些武断。就诗歌艺术的各种断面来看,我们可以在这个断开的横截面上发现一些瑕疵,这个瑕疵就是歌德所说的野蛮人。也就是那些反自然,反观察,反社会(以达到艺术渲染的错觉)的所谓抽象境界,谬误诗歌,自称“唯美”。他们的病根在于刻意违反事物的内在联系。当唯美主义在欧洲艺术与文化领域发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主旨就是要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相互的联系。我们如果读过雪莱等一些唯美主义创始人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文学得到了艺术的美化,那些自然的,社会的,道德的,法律的,宗教的,以及爱情和生活,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徐徐展开,在一定的美景中再现事物的本质,让诗歌读者在思考中受益。
高作苦的《从往事中抽出豹子》,是一个反自然,反观察,杜撰的伪唯美主义作品。从诗歌的艺术化抽象思维看,是一个反社会的逻辑——“从往事中抽出的豹子情绪平稳”。那么,那些没有被抽出的豹子不平稳的情绪是什么呢?从人的往事中筛选出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记忆或故事,是一个正常的思维。但何以用“豹子”这个凶残的物象为喻体。除非故事的主人公和这个“豹子”有着特殊的刻骨铭心的关联。而这“平稳的豹子情绪”与后面的小孩和老人的去向有着什么关联?而透明的月色下,我们看不出是一些什么事物陆续离开,让人猜想是诗歌文学的大忌。而且,夜晚里房脊上哪来的麻雀?如果此时,一只瘦弱的麻雀真的被诗人违反自然地安放在那房脊上,可谓太冷漠而残忍。《从往事中抽出豹子》的第一节,作者所表达的意象,层次不明,物象错乱。
第二节,那些稀疏的星辰在天空闪闪发光,作者所描绘的不出左,不出右,难以理解。如果当星辰在额头翻滚,也许就是一场灾难,那才是一场真正意义的熄灭,这是自然的归宿,不是“暗含命理”。这种物象的时空安排,违反自然逻辑,是主观臆造。那个被放在大街上的人,是谁?是作者?太突然,丈二摸不着头脑。诗歌素材的摄取,物象的内在联系,语言及意境的过度,不能在捏造中胡思乱想,强迫读者接受。不然,就会在诗歌文学中把自然,观察和社会生活事件错搭车,进入伪唯美主义境界。有了星辰,自然有了方向。
第三节,是否是那个剩余的在大街走失方向的人“回到昨晚的酒醉、呓语和连绵起伏”,走失和回到相互矛盾,而“一条河流会把他的一生变短“,并且”打开“,怎么就成为了”麻雀的食粮”?其实,这种因果是作者塑造文学艺术形象的基础,早就存在,不是读者去遐想,不是作者强迫读者去瞎想。这里出现的“她”,似乎作者给诗歌增添了美感,而不难看出“她”与诗句呈现的各种意象不为关联,甚至与“一口一个”的“豹子们的美食”唐突相间。作者在这里刻意安排这样一个以行为雕琢的意境,那老人为什么会回来,小孩又怎么会继续往东,没有了答案。
违反正常的逻辑与思维,捏造社会生活事件,刻意雕琢伪唯美主义文学效果,不是诗歌的境界。在诗歌作品中,意象错乱,时空无序倒置,不会给读者呈现精美的诗歌作品,也不可能给读者提供唯物主义精神食粮,以达到陶冶情操的艺术效果。
附:从往事中抽出豹子
作者 高作苦
从往事中抽出的豹子情绪平稳
小孩往东,老人往西,草地上月色透明
枝头上,一些事物陆续离开,麻雀瘦
征途泛黄,一只麻雀在屋脊后展开更大的苍茫
稀薄的星辰在额头上翻滚,不出其左
不出其右,这些熄灭的火焰,暗含命理
把剩余的一个人,放在大街上,赋予他
更多的空空荡荡,更少的方向感,他会走失
回到昨晚的酒醉、呓语和连绵起伏,一条河流
会把他的一生变短,打开,这是麻雀的食粮
他们互为因果,他哭时,她会微笑,露出
历年的雀巢,豹子们的美食,一口一个
西边的老人又回来,小孩继续往东,东方欲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