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投文:昆仑典藏——中国新诗百年经典赏析之刘半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投文:昆仑典藏——中国新诗百年经典赏析之刘半农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日,伦敦

  
赏析:

这首诗是刘半农旅居英国时所作,最初发表时题名《情歌》,后来收入诗集《扬鞭集》才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修改后的题目让人眼睛一亮,效果很不一样,不仅更贴近诗的内容,题目本身也更富诗意和吸引力。在早期新诗中,这首诗曾被赵元任谱曲广为传唱,而且至今仍在传唱之中,这对确立早期新诗的声誉有莫大之功。按照赵元任的说法,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诗人旅居国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念情人的“情歌”。不过,这首诗长期受到读者的喜爱,读者的想法恐怕并不拘泥于此。现在来看这首诗,未免显得有点简单,可在早期新诗中,这首诗却称得上出类拔萃之作。当时的读者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诗行基本规整,诗的整体感比较强,不像当时一般的诗歌那样草率。这首诗在早期新诗中确实具有某种模范性,一是在意象的运用上就比当时的诗人要高出一筹,每一个意象的处置都恰到好处,都蕴含着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看来强加上去的。早期的新诗诗人大都还没学会运用意象,意象往往简单地等同于物象,没有打上诗人自己的体温和个性,因此,早期新诗中的意象似乎是补丁一样贴上去的,并没有成为诗歌本身的一部分。这首诗的意象疏朗有致,干净整洁,有一种特殊的韵致。二是在语言上有早期新诗并不易得的流畅之美,不显得生涩而干枯,在韵律上有自然流动之感,带有一种音乐性的回环往复的抒情调式。三是这首诗在整体上的均衡和变奏,语言和结构都切合情感的内在流动,全诗四节就像四季的变化一样自然,每一节中的五句又像从一日之晨到黄昏一样符合自然的秩序。最后一节处理得尤其好,既有适度的陡转感,由前面的柔情如水转为怅然若失的愁绪,但又在可控的限度内,顿生波澜而又诗意绵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我如何不想她》标志着早期新诗散文化的有效扭转,也标志着诗人文体意识的自觉强化,新诗之“诗”不再是散文的变体,也不再是“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的衍生物,而是有从自己的独立性中生长出来的艺术特质。新诗至此有一重大转折,开始进入艺术自觉的轨道。(吴投文)





链接:

刘半农(1891-1934),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与胡适、沈尹默合称“新诗三巨头”,1926年出版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另编有《初期白话诗稿》。1917年2月,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在《新青年》发表,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新诗的开山之作。在新诗运动中,刘半农也是最早的出场者之一,1918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白话诗,这也属最早期公开发表的新诗尝试之作。1920年刘半农到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从此变身为学者。这一身份的转变在刘半农是顺理成章,但此后少有新诗发表,殊为可惜。刘半农的新诗充满新文化的冒险精神,有对底层的悲悯和靠近现实的热情,在新诗运动中有不凡的表现。他的另一首《相隔一层纸》也是早期新诗中的珍品,是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作品选》的必选之作。早期新诗的散文化现象非常严重,普遍缺乏诗意,这使新诗受到广泛的非议。归根到底,早期新诗比较忽视形式感,不能从文体的大解放中找到诗意的凝聚点和合适的形式载体,早期新诗的秩序是在创造性的混乱中凸显出白话作诗的合法性,还没有来得及沉淀为一种理性的艺术自觉。应该说,刘半农较之于其他早期新诗诗人,他对诗歌的语言形式还是有更深一层的思考,他的《瓦釜集》里有二十余首用江阴方言写作的“四句头山歌”,其意大概是在为新诗形式的建构确立一种本土化的路线。这一路线在新诗史上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轨迹,然而在创作上并无实质性的突破,并没有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这也表明新诗症结的化解非短期所能为之,需要在文化的根部去寻找可能的答案。在我看来,这就是新诗文化的普及。直至今日,一般读者仍然对新诗的面孔感到陌生,刘半农那一代先驱者对新诗的预期仍然没有落实。在很多人看来,新诗就是一个不见底的文化陷阱,很难唤起阅读的热情。我的忧虑也在此,新诗的阅读效果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般读者很难从新诗中体验到真正的审美愉悦,一个世纪所沉淀下来的新诗经典还没有成为国民所普遍认同的文化读物,很难进入国民的日常阅读。这是新诗面临的现实困境,需要我们从新诗文化的层面进行必要的反思。刘半农在新诗中注入音乐性的元素,用相对浅白的意象负载较为单纯的情感,直线性的结构显得流畅、紧凑而不铺张,而且与古典诗词的意境进行对接,就阅读效果而言,在早期新诗中确实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新诗的本土化路线虽然屡经波折,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思路,仍然有其实践意义。(吴投文)

                                 2014年1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4-25 22:24 | 只看该作者
新颖的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4-26 08:39 | 只看该作者
当时,写成这样,就不容易了。现在看来,依然很纯粹。
赏析已经很全面地评价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4-26 11:0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4-26 12:53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在早期新诗中确实具有某种模范性,一是在意象的运用上就比当时的诗人要高出一筹,每一个意象的处置都恰到好处,都蕴含着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看来强加上去的。早期的新诗诗人大都还没学会运用意象,意象往往简单地等同于物象,没有打上诗人自己的体温和个性

贴切,中肯,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4-27 15:05 | 只看该作者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我如何不想她》标志着早期新诗散文化的有效扭转,也标志着诗人文体意识的自觉强化。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6 01:2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