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诗人是社会的良心(图)
据姑苏晚报2014年04月27日讯(本报记者 刘 放) 晚报会客厅:叶先生好!沙溪欢迎你,苏州欢迎你,江南欢迎你!来江南古镇出席诗歌活动,于你也一定是一件快慰事。新诗的研讨,给沙溪古镇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提升了古镇的文化知名度,所以,你也一定是肯定和支持这项活动的。
叶延滨:是的,我认为沙溪古镇承办的这项活动非常有意思。本届是第三届。前两届就想来,因为工作的档期而抽不开身,没有来成。这次我不能再错过了。沙溪古镇承办诗歌研讨活动,连续三年不断档,这在近年的诗歌界是佳话。说到诗歌给古镇带来的宣传效果,原本就是题中之义。但我觉得,首先还是诗歌界要感谢沙溪古镇。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活动,中国当代最知名的诗人和诗评家,能够得以在江南的春天来相聚,与江南以诗歌的名义相聚首,激发诗人的诗兴,也激发诗评家的新思路,大家互相启发,三届论坛下来也汇集了很丰硕的成果。诗歌界要感谢沙溪。我在接受别的媒体采访时,也谈过我对地方文化发展的想法。在我看来,一个地方发展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当地老百姓生活安逸。对外的影响力,应该由内而外地释放。在以往中外文化的交流中,都说要让中国走向世界,而现在是让世界走向中国。理念的改变,源于中华民族不断增强的自信心。同样,一个有自信的地区,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不仅仅是想到向外推销自己,地区品牌建设应该是内外兼修,并且由内而外地发展。在发展中,首先立足民生,从百姓中挖掘当地蕴藏的文化,用文化服务百姓,让百姓过得更好,百姓的口碑是当地最响亮的广播。在沙溪的所见所闻,看到了这里百姓悠闲自得的生活,百姓表现出了对自己生活很高的满意度。这就是诗意生活。沙溪百姓表现出来的快乐度、幸福感都属于当地内在蕴藏的发展动力。有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驱使,在循序渐进的发展中,沙溪在外的知名度会不断的提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日益体现得更加明显。
屈原的《离骚》可以看作一首言志的政治抒情诗
晚报会客厅:叶先生的诗歌,是新时期文学标杆之一,影响过很多现在还在写诗或者不写诗但仍然爱诗的读者,具体篇目就不一一提及了。这里特别想请你谈谈的,是当年曾经打动了亿万心灵的政治抒情诗,现在难得见到了,为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政治抒情诗的?
叶延滨:怎样看待和认识政治抒情诗,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诗学课题。我们常说的“诗言志”,这个志就与时代社会有关,比方说屈原的《离骚》,就可以看作一首言志的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与诗歌传统中关注民生、关注社会、为民鼓与呼的传统一脉相承的;当然,也和“风、雅、颂”的“颂”诗传统有关联。政治抒情诗这个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明确形成,在“五四”新文化中诞生的“五四”新诗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人都写过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如郭沫若的《女神》、艾青的《向太阳》。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振兴的希望和国家富强的前景,使政治抒情诗写作有了空前的发展,同时政治抒情诗这一概念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形成。贺敬之的《十年放歌》《雷锋之歌》、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都影响极大。在天安门诗歌运动和随之而来的诗歌热潮中,雷抒雁创作了《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创作了《将军不能这样做》,绿原、牛汉等复出的诗人也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政治抒情诗。百花齐放的诗坛有了许多新面孔,抒发自我情感不再受到压制,艺术上的探索有人喊出了“个人化写作”的口号,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诗人仍然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者中,如王久辛写南京大屠杀的《狂雪》,为政治抒情诗增加了新的成果。特别是5·12大地震等重大事件,政治抒情诗写作出现了新的热潮。因此,我以为应该这样认识政治抒情诗吧,中国诗歌有言志传统,中国新诗有关注社会、关注时代、为民鼓与呼的传统,继承这种传统的政治抒情诗写作,关注时代主旋律、反映民众心声、表现社会重大事件,使诗歌与时代、社会、读者有着更为密切的血肉联系,表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我多年从事为诗歌和诗人服务的工作,由此我一直关注政治抒情诗的变化、发展以及从事这方面题材写作的诗人们所做出的努力。诗坛是由不同特色不同追求的诗人共同组成的良性生态,在这个诗歌生态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创作,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
晚报会客厅:原本不想提及具体作品,但还是绕不过你的《干妈》,这首有叙事成分的抒情诗,打动了万千读者,当年我们读书时,每次的朗诵会,总有几个人先后朗诵这个作品,朗诵的人和听朗诵的人,都是泪光闪闪的。而且总是有意无意地与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相比,感觉二者异曲同工。
叶延滨:严格说来,应该是没有可比性的。时代背景完全不同,作者的心境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克服“正确的平庸”是当下许多作者面临的课题
晚报会客厅:但感情倾泻的向上态势是一样的。还有其中的叙事成分也相近。想问的是,你除了诗歌好,你的杂文和散文也非常好,后期,甚至是杂文散文超过了诗歌。想请你谈杂文和散文的写作,可以吗?
叶延滨:我们这次的活动是诗歌研讨,在这个充满诗性的沙溪古镇,我们还是谈谈诗歌吧。一开始谈及的政治抒情诗,就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还是顺着这个谈吧。我比较愿意谈这个话题。我想谈两个方面的观点。一是从近三十年来诗坛的经验得失,我以为有两点要强调,首先是要继续鼓励和支持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没有创造没有探索就没有生命力,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探索都会成功,并不是所有打着创新旗号写出来的都是好诗;其次是 要 强调诗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时代,这是中国诗人几千年来传承的社会担当,因此诗人才成为了社会的良心。只讲前者不讲社会担当,肯定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古往今来皆如此。因此,鼓励和支持政治抒情诗创作,从本质上讲是要强调诗人对社会的关注与联系。二是政治抒情诗写作也是一种创作,因此,所有的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同样要制约和影响这一样式的诗歌写作。一些优秀诗人当年创作的成功样式与后来者争相效仿形成的政治抒情诗的常用诗体,几十年来变化和创新甚少,因此,从观念出发,用诗的形象解释政治,用一个理性逻辑引导全诗的线性表现等等,使得许多政治抒情诗人笔下的作品彼此相仿,缺少感染力。各种媒体客观上有配合重大事件及节庆的宣传需要,这种需求使一些政治上正确而艺术上平庸的作品有了市场。大量适于宣传需求而产生的作品,除了艺术上的平庸之外,对所表现的主题,也是基于一般层面上的理解,没有作者自己发自内心的深刻认识,没有深化主题,结果只是艺术上的平淡与主题的平庸。因此,克服“正确的平庸”是当下许多作者面临的课题。同时,也应该是政治抒情诗写作者永远面临的课题。
晚报会客厅:好的,政治抒情诗我们就谈这些,余下还有一点篇幅,还是想请你谈谈散文,因为报纸的读者和作者中,散文的爱好者还是比诗歌爱好者多,而且怎样使散文写得诗意盎然,你谈是最合适的。
叶延滨:那就说说散文。沙溪古镇历史文化悠久,有自己独到的地方特色,如果沙溪的作者写沙溪,我觉得一定有个吃透地方文化特色的问题。别的外地游客来,写几首空灵的诗,写一篇走马观花的散文,大多是轻描淡写的,往往缺乏深度。其实,外地游人的诗文,你要他们写得多深刻,也是勉为其难的。但当地作者你有你的优势,你有你多方面的积累,再加上你的文化修养,太仓这个地方,文学根底是非常深厚的地方,出过很多辉煌的大家,后人应该继承这种优势,要比外来游人的笔下更加深刻深厚。文学离不开生活,在诗意的环境下,沙溪的文友也创作出了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这反映出当地的文学发展,不单纯是为文学而文学,而是让文学服务生活,文学创作就当如此,为生活而作,不能把文学创作与我们的生活拉开距离。在我看来,沙溪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这里的文友如果能依托这样良好的特色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该是能够大有可为的。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既可以创作传统诗体,也可以创作新诗,当然,更能写出有深度和新意的好散文来。
叶延滨,诗人、散文家、批评家。曾任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系主任、教授,《诗刊》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中青年诗人诗歌奖等50余种 文学艺术奖。其作品先后被收入了国内外四百五十余种选集以及大中学课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意、德、马其顿等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