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诗歌节:诗歌盛宴 意外和新鲜都响亮起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诗歌节:诗歌盛宴 意外和新鲜都响亮起来

       据《四川日报》2014年07月18日消息(作者:黄里) 2014年盛夏,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在四川绵阳举行,百余诗人、评论家聚集于李白故乡,说诗人,谈诗事。

  四川诗人雨田用“诗歌回家”迎接他们的到来。正如著名诗人李少君的判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朦胧诗之后,四川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试验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当代诗歌的发源地。

  诗人聚会少有规矩,打过招呼,握过手,就是侃。表面嘻嘻哈哈,内心其实都涌动着诗性。

  “50后”大解:不守规矩只为丰富诗意

  “百年之后,当我们退出了生活,躲在匣子里,并排着依偎着,像新婚一样躺在一起,是多么安宁;百年之后,我们的儿女老了,朋友和仇人也平息了,干净得像一个个新人,一想到这些,我的心就像春风一样温暖……”在绵阳师范学院的草坪上,大解深情地给记者朗诵“写给老婆的诗”。

  大解,原名解文阁。出版了长诗《悲歌》、小说《长歌》、诗集《岁月》、寓言集《傻子寓言》等。因为“想把诗性的东西外延”,他就写小说,写寓言散文,这也被大家认为有点不守规矩。

  最让圈内“批评”的是,他在最近写的一首诗中用了“内什么?”这个词,标准的用词应该是“那什么?”“内”是一个地方口音词,一个在网络上被大家经常“曲意”使用的词,大解用这个词是想丰富自己的诗歌词汇。“这首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果这个词写给纸质的诗歌刊物,可能就会和编辑讨论很久,甚至被弃用,这就是网络时代给我的福利。”所以,大解认为这是诗歌最好的时代,大家可以尽情尝试,还能收获反响。“落日像皮球在远方弹跳,孩子们抓不住它,但是乐于追逐。领头的叫夸父。”这是7月11日大解写下的一段文字,是寓言,是诗歌,还是什么?他没有去定性,“文体是后来人划定的,我们现在更应该去创造。”

  点赞者龚学敏(《星星》诗刊常务副主编):写诗的人,就是要创新文字表达方式。给汉语言留下点自己的痕迹,是诗人最高的梦想。

  “50后”唐大进:香港的商圈里都有诗会

  唐大进是香港诗词学会会长,旧体诗词界的“高手”。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个商人。

  唐大进写诗,是从小的爱好。1973年上高中时,一次游览长城后,他写下“长城万里真如铁,从此中原胡马多”的诗句。令唐大进没想到的是,十几年后,去北京出差,与几位诗刊杂志的人一起聊天,有人居然背出了他写的长城。这对他来说是不小的鼓励,“回来后,我就创办了香港诗词的网站,自己写东西放上去和别人交流。”

  网站上交流的人越来越多,唐大进的诗词写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后来就慢慢影响身边的人,比如在聚会吃饭的时候,我给他们讲诗词,讲典故,他们都很爱听。”唐大进的“小心思”很明显,“听得懂的,很快就成了‘盟友’;听不懂的,也得逼着自己去学,没人愿意被说自己没文化吧。”

  在香港各个商会里,都有自己的诗会。很多商会的聚会,也都以诗为主。除了诗词朗诵外,现场还要出诗对,请乐团为诗词谱曲。“在香港,特别是在很多商人之间,大家都喜欢写诗,都习惯写诗,诗词已经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文化潮流。”唐大进说。

  点赞者霍俊明(中国作协创研部评论家):诗歌,其实一直驻在大众的心里。

  “80后”郑小琼:不做诗歌改变命运的典型

  在众多诗人中,郑小琼是独特的一个,被冠以“打工诗人”的名号,成为众多打工者眼中的成功者。但她却说:“我不愿做诗歌改变命运的典型。”

  13年前,卫校毕业的南充姑娘郑小琼,成为百万南下打工大军中的一员。流水线的工作单调而辛苦,让她感到恐慌而无望。于是,她选择写诗来回答“未来在哪里”。

  伤怀与欣喜,彷徨与期待……青春的记忆化为长短不一的句子。2007年初,她的《黄麻岭》组诗获得东莞年度诗歌奖。

  2012年,备受关注的长诗《女工记》出版,诗中的每一个女工都是真实的人物,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生命。关于这本诗集的创作缘起,她这样说:从2004年起,我一直在留意一件事情,就是面对数量庞大的外来女工,很多时候她们被媒体、报告、新闻等用一个集体的名字代替,用的是“们”字。我是这个“们”中的一员,对此我深有感受,我努力地想把这个“们”换成独立的个体,在我的笔下与诗句中……

  写作之外,郑小琼还是原来那个“打工妹”。“很多时候,我只把诗歌当作一种爱好。”郑小琼说。

  点赞者傅天琳(重庆女诗人):来到诗歌节上,听得最多的问候是“你是怎么保持旺盛的诗情的?”我这样回答:说是热爱都太“高大上”了,就是内心的一份喜欢。

  “90后”麦麦提敏:亟待成长的新一代诗人

  23岁的麦麦提敏,是诗歌节上最年轻的嘉宾,就读于江苏大学。“来参加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多认识几个诗人,多交流学习,提高自己。”麦麦提敏说。

  读高中时,麦麦提敏才开始用汉语写诗,没想到作品会被《诗刊》选上,一夜间成了“90后”诗人的新秀,备受关注。待到高中毕业,母校专门为他出版了诗集。

  进入大学后,由于专业是自动化,周围的文学爱好者不多,虽然学校也有诗歌社团,但麦麦提敏总感觉能“对话”的人很少。

  麦麦提敏唯一能和别人交流诗歌的渠道就是网络。“我们在网上聊诗歌,有了新作品也会相互阅读。”但这些方式,总让麦麦提敏觉得“成长”太慢。

  如今,他也在加强学习和积累。“希望能写出更好的作品,向那些‘50后’‘60后’‘70后’‘80后’的诗人学习,看齐。”

  点赞者梁平(《星星》诗刊主编):中国的诗歌节正在出现“意外”和“新鲜”,我更愿意把眼光投向把我的同龄人推向沙滩的后来者——“80后”甚至“90后”诗人。尽管他们都处于生长期,但一列长长的队伍已经“浓妆登场”:熊炎、郑小琼、春树、余幼幼、茱萸、谢小青、玉珍等,他们告别了青春期的写作,诗歌的视野都已经打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7-20 22:49 | 只看该作者
诗歌盛宴 意外和新鲜都响亮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5 17: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