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韩簌簌 于 2014-8-17 21:29 编辑
三个人,三种纬度的诗经 ——轩辕轼轲、子梵梅、王长征的《诗经》诗歌序列点评
其实,这是我搞的一个评说系列或者诗说专题的一部分,现在抽取的是其中一节。 轩辕轼轲、子梵梅、王长征,三位都算是当代诗坛上很有分量的诗人。又恰好,几位都写过关乎《诗经》的现代诗歌序列,所以便萌生了将他们归置在一起评说的愿望。
一、《小雅•采薇》同源
薇 子梵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小雅•采薇》
六十年前,她十三岁,生有一子 粉红的乳头微凸,容貌惊世骇俗 人们叫她小豌豆美人 小豌豆美人年幼无知不懂养子 满世界追蜂拍绿蝇 一个女人的故事,这般轻巧是有罪的 第二年她再生一子,已经懂得留意命运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没有人收留这个十四岁小妇人 她只好与紫云英聊伴一生 人们改叫她野豌豆 注:薇,即小豌豆,野豌豆。有作菜蔬,有作观赏花卉,或作牧草绿肥。
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2a6130100bra5.html
【簌簌点评】: 面对经典或已有定论的物事发端,其角度的反差,反而勾起更大的阅读趣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本是男子的视角。远征的男子多年后侥幸逃脱死神的召唤,在一个阴雨霏霏雪花纷纷的寒冬踽踽独行,解甲返乡 。“薇”在原诗中除了烘托了人物心境,更重要的是它成了时光的流转标志和见证。 而子梵梅诗中很巧妙地把这不起眼的“薇”装点成了悲情的主角,出场。 可以说,野豌豆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众多女人的故事。她们童年还没结束,却已经被恶旧的习俗一随手就抛进婚姻的栅栏里,哪怕她“粉红的乳头微凸”,哪怕她“容貌惊世骇俗”,她一样的在公婆面前必须整衣敛容、正色危言,把孩子的天真和烂漫统统囚禁起来。然而她们孩童的天性是关不住的,叫她们硬生生掐断这活力的根须是有罪的!而有罪的时代却把无辜的脏水和是非转嫁给了尚且年幼的她们,于是被一纸休书扫地出门的大有人在。 论命运,她该是京剧中的大青衣,而她偏偏保留了生命中的野性和活力——这珍贵的留存,所以不留神会让人想到了俏花旦的烂漫与顽皮。 从“薇”,到“野豌豆”,她们虽少了几分淑女般的优雅,却开出了泼辣、恣肆的花朵。从此,一群被命运圈囿的种子,带着自己的真实秉性生活。
《习经笔记》之二十五:取景 王长征
夕我往兮,杨柳依依。——《小雅•采薇》
那时我踱步走来的样子 像一片落叶一样悠扬 然后是杨做远景 柳做近景 我走来的样子足够忧伤 哦 情景交融的典范 在古代我离弃之日 正是现在即兴之时—— 离弃变为离异 有这么一棵树非杨即柳 拦腰处一片刀痕 是爱情或仇恨的标记—— 那树的伤口曾喋喋不休 血泪俱下 现在树的嘴是伤疤一块 闭口不语 我用手捂住这处伤痕 我满脸忧伤倚住它 让人取下了一个镜头 还真的冲洗出忧伤的样子
2004-11-9
【簌簌点评】: 《采薇》原诗写西周时期一位转战边陲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士在归途中的所思所想。他肩负家国大事之重,心存思乡念亲之苦。在此处,诗人长征却避开戎马倥偬,生命无常的大题材,取一个小小的切入口打开了他的视角,使该诗化重为轻,使沉重的话题兼具清逸和灵动之美。 你看他的取景框先是在远处切入:“我踱步走来的样子,像一片落叶一样悠扬”,以落叶作喻,通过远镜头推置,使抒情主人公瞬间置身于广袤与空旷, 一个人的忧伤顿时有了散射般的效果,却能稳稳地着陆。 然后才是近景和特写,经过岁月磨砺的归人是负载刀痕的一块伤疤,这是远行的征人,也是诗人自己的忧伤。更可取的是本诗并没有故意放大这种忧伤,而是似乎有意设置了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因此你仿佛感觉到自己是那征人,同时又是一个诗人兼旁观者,阅读产生的阵痛与主人公一个人的苦难,二者再次叠合。
——————————————————————————————————
二、《周南•汝坟》同源 《习经笔记》之六十八:一一伐光
王长征
鲂鱼赤尾,王室如毁。——《周南•汝坟》
我不能说你美 妇人 我不能想象着走过河岸 去帮你砍柴 我不能去看你的眼睛里 飘过的是什么 我不能是远方的征夫 尽管身披苦役 尽管王室的差遣像火一样在追赶 可你思念的幸福之泉 在他心中荡漾 我甚至不能是一条鲂鱼 为诗歌起兴而游红了尾巴 我甚至不能是岸上的枝条 被你哀怨的镰刀一一伐光 2009-4-6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bzwcz
【簌簌点评】: 看到诗人以第一人称“我”着笔,你最先想到了谁? 其实读到最后才明白,他没有变身为有闲的旁观者——他们尚且可以送上廉价的溢美之词;他也没法成为亲手接下她手中镰刀帮她斩下柴火的那一个好心的路人,更不能成为妇人那被日夜牵念的远征的郎君,好把满腹的柔情献出。 诗人连用六个“我不能”,在极度的隐忍和压抑之中,流露出的却是心中的痛之根源。因为隔着时光的藩篱,诗人面对那一段被时光截留的空白,空留遗憾和伤悲。而这恰好是诗歌的张力所在。 据说长征以前的诗歌也曾经血气方刚,激情涌动,但这些习经笔记,有的是步入中年以后的疏朗与豁达。惟独《一一伐光》之类,让我们窥见了成熟隐忍中旁人无法企及的痛点。
汝坟(见《周南》) 轩辕轼轲 吾正为汝修坟 闻听后你不再三级跳 而是暴跳 活动好关节后 你打通关节 竟想让京城的皇上 把我阻挠 他正日理万机 哪有空操你-----的心 无奈之下 你以牙还牙膏 也要为我修坟 没想到我的坟早就建好 挖开后我正躺在里面 伸着懒腰 向你眨眼 你两眼加屁眼都傻了 小子 告诉你吧 我早就死过一回 我是活在人间的鬼 专为索命而来 我给阎王早打了报告 在人间做个包工头 我一不修天------桥唻 二不修地------下道 我只想一心一意地 把你的坟墓修好 你可以把我的坟砸烂 也可把我碎尸万段 但那是没有用的 那只是一个疑冢 我的家当全穿在身上呢 我已是一座进退自如的活坟 我保证为你修成五星级的 火星级的 我保证亲自为你整容剐毛剥皮 把你收拾得白白净净 干干净净 一点内脏都不留 然后让所有的猪都来哭 跳起狐步舞 我会把你活生生的摁进坟里 再摁上块墓碑 石料不会低于汉白玉的 至于上面写些什么 我说了不算 问了你的亲友团 他们一致同意 还是随你娘的便吧! 2010.1.8 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ead5230100gnun.html
【簌簌点评】: 如果说长征的《一一伐光》之妇人,比较靠近原作《汝坟》中思妇盼归的形象,是一种正解的话,那么轩辕轼轲这一首则完全抛开了原作的旨意,甚至连题目的内涵都进行了有意的曲解。所以他开篇便说:“吾正为汝修坟”。此句中显然已经将“汝”变为第二人称代词“你”,而“坟”,已是坟墓之意。 (《诗经• 国风》之“汝坟”释义——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坟(fén):水涯,大堤。)顺着这种“歪解”或者“曲解”,作者又通过一词多解、借代、甚至误解功能,快速构建出了新的语义系统:下笔狠辣、嬉笑怒骂,泼皮打哏,读完令人会心一笑,又有些余意未尽。 几年来三位诗人里面词语风格变化比较大的当属轩辕。写此诗时的轩辕轼轲还没有按照词语之间的血缘关系裙带关系或沾亲带故关系通过不断衍生和增殖,构成像如今一个个庞大的语系群落,还没有如今天看到的集束式喷射,但在这里我们的确已经见识了他小钢炮般的威力。无后坐力,而且冲击力和杀伤力却已经十足。 我们以今天为立足点,再逆生长的方式溯洄上游,将过去的诗歌与今天对照来观察一个诗人的成长历程,似乎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