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墨未浓 于 2014-10-5 22:56 编辑
不蒸馒头争口气
——兼致第六届鲁奖诗歌奖获得者周啸天先生
墨未浓
文坛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是一撮人说了算。一个坛子能盛得下酸甜苦辣咸,这才是个好坛子。坛子的品质就是包容兼蓄,百花齐放。至于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气量那就再好不过了。
艺术就是这个样子,经过浮躁和喧嚣,再进行沉淀,百年之后,用笊篱从底层捞上来的,也许就是金子呢。中国人对“江湖”二字趋之若鹜,这大概也是迎合了民众的心理。漫长的封建社会培植了广大国民根深蒂固的江湖心态,凡事爱拉帮结派,凡事爱众口铄金,凡事爱说三道四,凡事爱礼尚往来,凡事爱阿谀奉承,凡事爱言不由衷……到头来颠倒黑白、邪不压正的事就层出不穷了。
我说了这么多话,倒不是说周啸天先生就不应该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来由的,这次周啸天先生的《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就是这样一个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特例。评委会共11票,《将进茶》得9票。高洪波、陈崎嵘、包明德、李小雨、林雪、郁葱、罗振亚、荣荣、雷平阳、褚水敖、霍俊明11位评委中只有李小雨和林雪两位女士没有投票,我真为她们二位捏了一把汗。文坛就是一个江湖,混江湖的人得懂得一点江湖的规矩。两位女士看来是太把作品的质量当做一回事了,不知道评委会吹风会诸位评委同志的意图她们二位是否领会心中,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就像现代诗的意境一样深不可测。连王蒙老先生都盛赞“亦属绝唱,已属绝伦”;杨牧不吝妙语“周诗的神奇、周诗的妙造和周诗所特有的唐诗般的练达品格”,你说,这样的好诗就是八辆马车死拉硬拽也逃脱不了荣获鲁奖的命运。
文人的执拗是不谙世事的鲜明表现,古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行事哲语,现有“与时俱进”的从众思想,试问“雨雪”两位女士,“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啊!在潜规则雾霾一般弥漫文坛的当下,人心都沾染上了金银之气,区区一个鲁奖,两位女士何不顺水推舟,既成人之美,又会得到他人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乐而不为呢?即使不给别人那两票,也不会阻挡历史的车轮,这事弄的,怪尴尬的。这是鲁奖的尴尬,也是文坛的尴尬。
“沧桑更换若走马,三十河西复河东。”(周啸天《洗脚歌》)。一个时代的文化推崇从某种意义上凸显着这个时代的社会表象。文坛不是一个孤立的坛子,它也是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浸染着。社会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的总和,各个利益集团在潜规则中不动声色地存活着,互为依存,荣辱与共。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深入被潜规则利益化了的共同体,这种顽疾的破除是需要很长一个阶段的,更需要法治在社会实践当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文坛和社会上的任何坛子都是一样的,不可避免和逃离这种非正常的环境。周啸天诗歌获奖正好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人心不古,利益至上,社会大变革大嬗变衍生了这样的文化形态。正如王蒙读了《将进茶》一诗后所言:“这里有一种平常心,写平常事,而平常人平常诗中出现了趣味,出现了善良,出现了生机,出现了至乐至公至和,在充满戾气的现代世界上,这实在是难得的和谐之音。”在新诗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好诗,但到现在,由于江湖心态的存在,由于非正常的理论指导,由于所谓的权威和霸道,由于自我封闭和自我欣赏,由于社会的大环境,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导致新诗乌烟瘴气,莫衷一是,不知所云。最后演变成小圈子、小团伙的自吹自擂。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周啸天戏虐打油却又有些不合仄押韵的古体诗词应运而生,这样的诗词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但却能看得懂,而且能朗朗上口,虽是下里巴人,却得春风得意。这怪不得别人,怪只怪我们的新诗写作者不争气。在这个当口,我们应该进行反思,你可以不把鲁奖甚至茅奖或者诺奖放在眼里,但是不能不把自己的创作放在眼里。暂且不论评委在这里面有多少潜规则存在,多一些警醒对我们的文坛总是好的。当你被俗不可耐的文化击败的时候,我想,是该问一下我们的文化应该怎样进行大发展的时候了。包括这次鲁奖所有门类的奖项,都应该从主观上进行大反思。这难道不是这次鲁奖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吗?
如此说来,文坛真的到了“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时候了。真正的文人不会唯我独尊,真正的文人也不会固步自封,拿起手中的笔,不断地去超越自己。如此,则是文坛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