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明利 于 2014-11-18 18:52 编辑
探索诗与先锋性随感
李明利
人们常说探索诗就是先锋诗,也许离不开先锋性这个问题。这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笼统性概念,但回想一下也不难发现,最近有不少诗人朋友又提到了中国当代诗歌探索的先锋性,现在再来谈这个话题恐有点老调重弹,可近期在纸刊、网刊又读到这样的诗歌、诗文探索,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是“探索”与“先锋”,确实存在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从一个敏感转换到另外一个微妙思维角度,我们到底为什么探索,为什么先锋,诗人们总是说法不一,从以教育专业作为读书入手,或以工作为背景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着眼,到那些最为“民间”的网上诗歌流派来看,谈到中国当代诗歌的探索和先锋性,一直引起大家热烈争论和重视。对于这样一个话题,既所谓探索的先锋性,如此这般又怎么给探索诗的先锋下一个定义呢。
探索诗仅就先锋性名词而言,先锋缘于是从欧美文学(或文艺)批评领域里引进中国的一个概念。先锋派原是法文,后来连同它的发音被移植到英语里。美国权威词典《新韦伯斯特英语国际词典》对探索先锋派一词的界定是:“任何领域里富于革新和进步的人,特别是艺术家或作家,他们首先使用非正统或革命性的观念或技巧。”
探索诗歌实质是一种先锋艺术的阶段性产物,但它毕竟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广义概念上讲,探索又是永不过时与时俱进的,凡能凭一己之力有效探索,牵动组合好诗歌这个立方体,合理变形的优秀诗人,我们就称他是先锋诗人。如苏东坡曾探索有效拉动了宋词这个方块体在高度上的扩张,创立了豪放一派,改变一代人的娘娘语,他的探索就是那个时代的先锋诗人。又如“朦胧诗”通过探索有效推动现代汉诗宽度上的变形,使之更加具备不可排斥的“朦胧美”,顾城、北岛、舒婷就是那个时代的先锋诗人。再如陈先发有效探索夯实现代汉诗厚度上的匮泛,主导现代汉诗小品文的先锋时代,向真正的诗歌艺术演绎奠定些基础,他就是这个时代的先锋诗人。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诗歌探索的先锋性发展历程,可谓在上世纪80年代的诗坛上曾叱咤风云,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诗歌现象和诗群团体,据此可证明探索既是先锋诗潮,在80年代的时间内涵上已取得明晰的状态,并载入当代文学诗歌探索史的书写思路。演进9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伴随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的调整和发展,出现了相对较大的变化,从总体上看90年代初的文化语境从激进趋于保守,从超越性趋于务实性,在理想化和世俗化之间跳跃,探索诗潮的先锋试验风也大幅跌落,探索诗的先锋创作形成了若隐若现的文学暗流。延续进入21世纪,至今这一微弱而散乱的暗流在地表之下潜行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2014年,中国诗歌流派网韩庆成、张无为先生又率先在网络开辟了探索诗专栏,诗友们都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大有蓬勃创新发展的趋势。
中国当代探索的先锋诗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方兴未艾人数不胜枚举,主要有四川的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南京的他们文学社,上海的海上诗群等等。代表人物有庞培、伊沙、李元胜、秦巴子、谯达摩、冉云飞、岩鹰、林童、岩鹰、余怒、安琪、李德武、陶春、赵少琳、茗荔、道辉、世宾、刘洁岷、韦白、鲁西西、李森、李南、刘春、谭五昌、刘泽球、尹丽川、沈浩波、黄礼孩、巫昂、朵鱼、胡子博、李轶男、艾若、牛慧祥、鲍栋、周斌、远人、阳子、邵勇、廖伟棠、唐兴玲、王敖、敖红亮、范倍、盛兴、唐不遇、游太平、康城等等,不下千人之众,虽许多诗人闪耀一下,没入诗海。
从诗歌文本探索的写作实践入手,一方面有人把探索诗与其他先锋性写作命题,如现代性、后现代性等等混合一谈,另一方面则有些人着意描写一种理想中的先锋姿态,像探索自由精神、个体性、对诗歌传统或一切写作规范的蔑视等等。但作为亲民性探索永远是时代的先锋高地,至于后者,探索就是针对旧传统秩序的一种反叛,探索表明,不愿再受旧有规则的束缚,试图达到一种新的自由和真实。
廖伟棠在回答明迪的现代诗歌探索的先锋性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时说,“我同意先锋性在当代诗歌是一个必要的存在。它不但表现在语言、叙事等的实验,更表现在一个诗人对待社会、国族、时事问题等的独立性、高瞻远瞩和尖锐态度。”(见2014-01-24 诗日历 《你同意“先锋”一说吗?》)桑克和其他诗人曾经从不同的出发点写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先锋性只能体现在最为个人的写作上。桑克对当代诗歌探索的先锋潜力担忧,认为“集体的表演性某种程度上正在曲解或削弱先锋性”(《当代诗歌的先锋性》)。探索诗理论仍然是建立在一种先锋反叛精神之上,探索是蔑视一切禁区禁地的闯入者,打破一切禁令教条,一句话,探索就是要敢于犯禁在禁区禁地活动的人。同时,探索诗对先锋性的理解也是与人性或独立性密不可分的,探索的个体与他(她)的“先锋”概念这句老话为理论前提,探索是个体先锋是对派别束缚的挣脱,个体先锋可能置身于某个群体探索的写作团体,其表现却又往往是对该团体的探索突破。
在“探索诗”这个词当中,为何离不开先锋性议题与它与历史的关系,这个意义相对来说,本就包含了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纪各个探索时期的先锋诗运动,也是因为时代正好赋予当时的诗人以两种具体的、对立的探索精神,刺激与写作的动力。从某种角度看,不仅因为看过去的事物,来对比看现在的事物,或许这样会更清晰。如果说80、90年代和新世纪初探索诗人的真实处境,带着先锋性历史强加于个人的不可抹的创痛,而后随着消费时代无边的困顿和诱惑,诗人所经历的这个时代,个人的内心生活将暖昧复杂,内心经验有时是分裂。当下诗人的历史处境也许跟三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或十多年前来比,会显得相对微妙,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诗人缺乏一种探索的参照物,而只是说创伤的来源没有当年那么明显,但“新”的诱惑和创伤日益显现,如诗人的“窘境”或“自杀”,如《纸上还乡》正像诗歌题材的禁区被打破或处于矛盾之中,读一读某些诗歌文本就能清楚地了解到这一点。
探索诗依旧离不开先锋这是无可厚非的,仍是当代诗人十分热爱的言辞之一,甚至冠以“先锋诗人”的称号,促使某些人成为写诗的最大动力。但不管其前提变得多么辩证或模糊,多么难以确定探索路径,在探索谁比谁更先锋的竞争中,应该没有输赢和强弱,这探索毕竟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游戏规则。当我们回到探索这个词最早的“先锋”来源与含义,再讨论这个问题时试图找出信服的论据也难。首先,探索作品需要时间来检验,所谓先锋确需作者走在别人的前面,这不是任何一个旁观者或参与者,包括诗人本身可以判别的,不过就是走到前面罢了,总之能够引起大家注意就是好事。沿着这条思路也许可以断言,我们不能只是对那些敢于探索创新的一群“先锋”作者质疑,但他们确实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鼓励的,正如有句话说得好,那就是现在探索诗中肯定有先锋性诗歌的作品,但探索诗作品与先锋诗人不是划等号的。
如何回答为什么要探索这个问题,鉴于此,可变得简洁,那就是不为出头,渴望通过开创诗歌写作的禁区,为那些最新的自我表现方式,不为所谓名诗所困,敢于突破求新,试图写出那些耸人听闻的、令人震惊的作品,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根据这种简单思路,先锋性探索不等同于挑逗,因此这种写作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共勉。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说,一个足够自信的诗写,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作品探索与否,而是判断自我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能否新、奇、妙,将先锋性不能与挑逗取宠性划上等号,但追求的愿望与问题也不那么简单,比如曾经号称自己要“先锋到死”的诗人,近几年很明显对先锋性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他们对先锋性的偏爱却始终没有消失,一直走在诗歌流派与诗歌界的最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