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小斌:“朦胧”之后的“朦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1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史秀杰 于 2016-12-15 23:13 编辑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朦胧诗的突然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诗歌的认识。1980年10月,《诗刊》推出了第一届“青春诗会”,参加者大多为朦胧诗人,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等人名列其中。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诗人。他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
     朦胧诗是70年代末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1976年,文革的结束是个的意识形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是“假大空”式的“文革”写作,文革之前的“十七年间”诗歌写作是以传统抒情为特征的写作方式。“十七年间”的文学所走的是平缓的传统抒情之路。之后经历的文革写作完全丧失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年轻诗人在经历了文革的阵痛之后开始对文革反思,带着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以独立的思考价值崛起于诗坛。
    所谓的朦胧诗,其实就是采用整体形象象征的手法写出的含蓄的诗歌,它有别于之前的直白式的空洞抒情,它以“叛逆”的精神,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梁小斌以《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两首诗歌确立了他朦胧诗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谈论梁小斌的时候总把他与这两首诗联系起来。北岛,顾城,舒婷三人在朦胧诗的写作中都留下了鲜亮而又让人难忘的句子,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梁小斌虽与这样的句子无缘,但其主题的鲜明性却是不可比拟的,比如《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主题意识就十分强烈,仅此一句话就可把一个时代的困惑与迷茫跃然纸上。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梁小斌的诗歌有别于其他诗人。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后,回首再看朦胧诗的诗学价值已经意义不大,但在当时它的出现却是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朦胧诗之所以很快衰弱下去,一是朦胧诗内部结构的松散,缺少诗学理论的建立,随着诗歌的发展需要已经无法撑起这个诗学理念。二是因为80年代之后,一大批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而超越了朦胧诗。因此朦胧诗时代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一个过渡期。
     朦胧诗是评论家定的,且是在争议中得到公认。梁小斌自始至终不承认自己写的是朦胧诗,朦胧诗给人的感觉晦涩难懂,前提是人们读惯了直白式的抒情诗,现在在看朦胧诗已经不难懂了。而梁小斌的诗歌在当时也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也就是说他的诗歌并不朦胧,之所以把梁小斌列为朦胧诗人,一是因为他是那个时期出现的,他的诗歌中有反思的成分。二是因为他和其他的朦胧诗人反应的主题一致,都是个体的英雄主义在诗中确立个体的自我,当然这种个体的自我有时也是隐喻的“我们”。
    梁小斌的诗歌是不是朦胧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梁小斌的诗歌写作的独特性,在多数朦胧诗人以坚定的语调进行呐喊时,梁小斌以他温和的语言气质、低缓的语调表达了一个诗人对时代的忧虑,这种看似的柔和却蕴含着坚定的力量。梁小斌的诗歌喜欢采用儿童的视角,语气也是儿童的语气,他喜欢把他的发现通过孩子的语言来表达。关于这一点,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沈天鸿先生在梁小斌的诗歌评论《独到的单纯》中已有准确的表达。梁小斌的诗歌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叙事的运用,你看: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后来,我的钥匙丢了。
这种运用给人带来阅读的轻松感,失缺的却是诗歌的哲学意义,思想的单一也十分明显。(《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的思想就单一并且没有独特性,仅仅是当时中国的群体认识(它们在读者中获得的的成功,在于意象同时也就是表达方式的独特),以及其主题即表达的思想情绪是当时国人普遍的思想情绪,加上相对于朦胧诗的“晦涩”的优点表达的明快易懂,从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沈天鸿)
     梁小斌在意象的建构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他喜欢选择一些微小的事物进入意象,他的意象十分透明,他总是以叙述的方式倾诉,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他的语言很流畅,如《大街,象自由的抒情诗一样流畅》  《你让我一个人走进少女的内心》     80年代以后,梁小斌的诗歌写作变化很大,与朦胧诗歌写作有着明显的差别,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它的变化是惊人的,从他的诗歌中你根本看不出他曾是一个朦胧诗人的写作背景,这一点,梁小斌有别于其他的朦胧诗人,当其他的朦胧诗人还保持着朦胧诗的写作风格或者变化不大的时候,梁小斌已彻底摆脱了朦胧时期的写作风格,以一种全新的语言方式和思想内涵进入我们的视野,尽管他发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首作品都堪称精品。因此,说梁小斌是一个能与时俱进的诗人是十分准确的。
    梁小斌后期的诗歌着重于思想的挖掘上,从他的思想笔记里可以看出,他对思想是有研究的,依然是从日常生活入手,把一些日常所触及的事物引领到诗歌之中。他所表达的东西已不再是单一的思想所指,而是让思想不断的变化,又在不断的碰撞中形成新的思想,从而使他的思想变得深邃而难以捉摸。在梁小斌所有的诗歌中,影响最大的是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而我个人认为写得最好的还是《两种温暖 》,在这首诗里,语言与思想几乎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他不仅挖出来事物内在的意义,也把人相对于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思想呈现出来,智性的语言穿插到叙事之中,获取的是诗学价值和思想魅力,这种写作具有的艺术特征鲜明而又生动。
     对于梁小斌的诗歌评论,沈天鸿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当年并非真正朦胧诗人的梁小斌,在朦胧诗退去之后,却真正成了“朦胧诗”诗人,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但他也正是以此将自己与朦胧诗之后其他以形而上的思辩为个人特征的诗人及诗歌区别开来。
  2005年梁小斌荣获年中央电视台首位年度桂冠诗人。“一个磨难时代的诗歌童话,他坚韧而坚强地持续写作,在生活的边缘依然把诗歌完全融入了生命的状态。……梁小斌诗歌中蕴涵的深情和智慧,是近15年来汉语写作历程一个多棱面的见证,更难得可贵的是,这样冰块一样生活着的诗人,通过自己卧薪尝胆的努力,恢复或说绵延着一种纯粹,高贵的文学理想:以透明消解阴晦,以深沉埋葬浅薄,以少战胜多。”——这是年度诗人推荐语,是对梁小斌的客观评价。
作者:史秀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6 10:59 | 只看该作者
梁老师病后一点消息都没有,医疗保险给补办了没有,作协都做了些什么,一概不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2-28 15:4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 03:5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